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18777200000030

第30章 教师素质简述

教师素质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素质教育的实施与全面推进,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在本章中,我们就专门对有关教师素质的问题做一些分析研究。

一、古今说法演绎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教育家、学者对教师的职业性质、角色地位、教育作用等都提出过不少看法,从中可以窥察出对教师素质的要求。我们现在只选取几个有关的说法进行简要剖析。

(一)“师者,人之模范也”

这个说法是我国西汉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扬雄在《法吉·学行》中提出来的,后世的“师范”一词盖来源于此:其意明白如昼,即教师是人(间、们)的模范。教师既然是人之模范,那就应当对他各个方面的素质都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便使其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足以为人师表。我们认为,扬雄的这一说法,对今之教师素质仍然是适用的。

(二)“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这个说法是唐代思想家、文学家韩愈在《师说》中提出来的,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至今一谈起教师,仍然会引用这句话。它将教师的工作任务概括为三项,即传道、授业、解惑:如果从教育教学工作的静态角度看,这三项任务的规范划分大体上是对的。但如果从教育教学的动态角度看,则它抹杀了教师的开拓性、创造性。据此,我们不只是要求教师具有渊博知识、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还必须要求他们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以免在传道、授业、解惑中照本宣科、墨守成规、鹦鹉学舌、死守教条。

(三)教师是“蜡烛”、“春蚕”

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后世便用此来比喻—种奉献终身以成全事业或他人的精神。将教师比作“蜡烛”、“春蚕”也是这个意思。一般地说,以这个比喻来要求教师具有为培养学生、为教育事业而奉献自己的高素质是无可厚非的,但教师决不应单纯是燃烧了自己、照亮了他人,而是还有其自身的需要、理想与价值及要求得到满足、完成与实现。21世纪的教师,必须是这样的一个活生生的主体,而只有这样的教师,才有可能具备多方面的高素质。

(四)教师是“辛勤的园丁”

这个比喻同“蜡烛”、“春蚕”的比喻的性质基本一样,但它用得更为普遍、长久。其所以会得到人们的如此认同,可能除有奉献精神的基本涵义外,还有两个意思:教师要像园丁栽培花木一样地去培养学生,培土、浇水、剪技、除虫,无微不至;教师的工作是辛苦勤劳、任劳任怨的,应当受到人们的尊重。“园丁”之喻的这个意思,在赵扑初的《金缕曲——献给人民教师》中得到了集中的体现:

不用天边觅英雄,教师队里,眼前便是。历尽艰难终不悔,只是许身孺子。堪回首十年往事?!无怨无尤吞折齿,捧丹心,默向红旗祭。患与安,无论比。

幼苗茁壮园丁喜。几人知,平时辛苦,晚眠早起?!燥湿寒温荣与悴,都在心头眼底。费尽了千方百计。他日良材承大厦,赖今朝血汗番番滴。光和热,无穷际。

我们认为,以“园丁”喻教师,要求他们辛勤工作、热爱学生,歌颂他们忘我劳动、大怨无悔,也是无可厚非的。但只对教师素质作如此要求,却未免失于片面。不仅如此,“园丁”喻还隐含着两个问题:一是把学生看作消极被动的客体,可以让教师这个园丁任意去抚弄、修剪。这种传统教育观念与现代教育观念即学生主体论是格格不入的;二是把教育教学工作看得简单机械,可以像园丁栽培花木一样按某种实际经验或操作规程去办便行。其实教育教学是科学性、艺术性与创造性有机结合或三位一体的工作。从上述两点出发对教师素质的要求,较之从园丁出发的要求是要高得多的。

(五)教师的职业是“大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这个说法是17世纪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建国以来,我们经常引用这句话来鼓励教师忠于教育事业,强调教师负有培养年轻—代的重任,应当享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要具有虽苦犹荣的高尚精神。我们认为,夸美纽斯的这一名言,可以用它来对教师素质提出多方面的高要求;只有高素质的教师,才有资格从事这“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

(六)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斯大林曾提出“作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后来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据此而称颂“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建国以后,我国教育界也经常采用这个说法来赞赏教师任务的重要性、工作的艰难性、作用的巨大性。从这个角度自然也可对教师提出某些较高的要求,但这个说法像“园丁”的比喻一样,抹杀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主体作用与主体积极性,片面地夸大了教师对学生发展的决定性作用。众所周知,工程师所面对的一般是无生命的东西,如物质材料、机器配件,对它们确实可以操纵、支配;而教师所面对的却是有思想有心理的活生生的个体,他们的“灵魂”(如道德、理想、情感、意志、人格等)决不会像机器那样,可以让教师去任意塑造。我们认为,教师决不是工程师,也不应当以工程师来要求自己,因为教育是最富有活生生辩证法精神的工作,来不得半点机械程序,要深信教无定法,育无定法,以实定法。

二、教师素质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更要重视教师的素质。这是因为,教师素质乃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正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亦提到:“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这里的“希望在于”、“基本保证”都寓有“关键”之意,或者说,我们是用“关键”一词来概括这两个“短语”的基本意思的。

为什么说教师素质是搞好素质教育的关键呢?

(一)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有效完成素质教育的任务

如前所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还应当完成三项任务,即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与社会素质。而这种种目的与任务,都是十分复杂的、艰巨的,没有高素质的教师,要想有效地实现与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强调指出:“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二)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真正发挥出自己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起着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主导作用。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结构、善用教学策略、拥行应变能力、具备创新精神。一句话,就是教师要有高水平的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把自己的主导作用恰如其分、切实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加强榜样示范的力度

俄国19世纪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说道:只有用性格培养性格。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得更加明白:“人只能由人来建树……我们工作的对象是正在形成中的个性的最细腻的精神生活领域,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这些领域也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智慧、感情、意志、信念、自我意识去施加影响。”据此,我们完全有把握地说,只能用素质培养素质;在素质教育中,只能用同样的东西即素质去施加影响。这种说法,在实质上就是要加强教师的榜样示范力度;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榜样示范的力量。

(四)只有高素质教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学生

我国俗语说得好:“名师出高徒”。这句话就表明,要想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就必须有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例如,以业务素质来说,“一桶水与一杯水”的比喻就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即是说,教师要有一桶水,学生才会得到一杯水。我们认为,这个比喻只说明教师与学生在业务上有量的差别,可以改为“一桶牛奶与一杯水”,以说明二者有质的不同。由此看来,教师要有“一桶牛奶”的高业务素质,才能使学生形成“一杯水”的业务素质。由此便不难推论出,高素质教师是培养高素质学生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