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中小学素质教育概述
18777200000018

第18章 家庭教育、社会(社区)教育

家庭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重要补充。社区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学校的重要桥梁。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作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发挥家庭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人都出生和生活在一个家庭中,都是首先通过家庭这个最小的社会基层组织,再进入更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的。因此,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所学校,父母是第一任教师。家庭对儿童身体的发育,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品德的陶冶,个性的形成,都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能否充分发挥教育职能,不仅关系到子女成长,家庭兴衰,而且也影响着社会的安定,民族的发展。因此,国家总是十分重视、关心和引导家庭教育,并通过法律和社会舆论来规范对其子女的教育。

(一)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等起着启蒙和培养的作用。家庭教育功能是学校以及社会其他群体所无法替代的。学校教育改革必须得到家庭教育的配合。研究表明:身心健康成长的学生,一般都受到较良好的家庭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基本条件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父母的表率作用

人的最初道德观念、是非标准、为人处世的准则是从家庭中得到的。幼儿没有与社会接触交往的经验,首先教他们认识周围的人和事的是父母。父母怎样对待生活、工作、学习,怎样对待社会、同事、邻里,怎样为人处世等,都在子女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影响他们的认识和行为。所以,希望孩子具有什么品质、修养,父母首先应该具备这些品质、修养。从这个意义上说:“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2.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

家庭气氛是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素质、道德水平和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准则的体现。不同的家庭,由于家庭物质生活条件,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不同,家庭气氛也不一样。一个完美的家庭,一种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缺少的条件。为了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父母应努力建立一种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一般说来,民主和睦的家庭气氛,具有如下主要特征。

(1)父母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尊重、互相支持、互相体谅、互相爱护,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

(2)父母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为了子女的健康成长,父母对子女既不应当采取溺爱的、放任的态度,也不应当采取粗暴的、专横的态度,而要采取民主的态度。既有父母对孩子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关怀、期待、鼓励、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又有孩子与父母一起交流思想感情,感受到心理上的满足。父母要理解孩子,尊重孩子,信任孩子,对孩子的每一个要求都细心考虑,对于孩子的合理的要求一定满足,不合理的要求给予正面教育,不该满足的就不能满足。父母可以满足孩子的要求,也要求孩子满足父母的要求,听从父母正确的教育,承担他们应当承担也能承担的责任。

3.父母的文化修养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其中重要的一条是提高父母的文化修养。实践证明,父母事业心强,具有正确的思维方法,使家庭生活有丰富的精神内容,生气勃勃,那么,在这样的家庭中,孩子在父母的熏陶下,容易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热爱学习,渴求知识。修养差,又不爱学习的父母,不仅不能指导子女学习,而且还可能不以正确的思想和态度对待子女的教育。

4.正确的教育观点和方法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希望子女胜过自己。但不少父母由于不懂得儿童心理,不了解青少年成长的规律,不能根据儿童的特点进行教育。有的是根据父辈教育自己的办法教育孩子,有的则从自己的意愿出发,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这样便搞不好家庭教育。教育孩子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不仅要有广泛的知识,而且要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的专门知识,掌握教育规律和教育的方法与技巧。

(二)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

建立学校—家庭教育网络,对于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密切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素质的培养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只有学校教育而没有家庭教育,或只有家庭教育而无学校教育,都不能完成培养人才这一极其艰巨而复杂的任务。

建立学校与家长联系制度,经常沟通情况,交流信息,容易收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效果。家长会是加强学校与家庭联系的一个重要方式,能起到学校与家长相互配合,共同教育的作用。家长会通过座谈、答问、交流介绍、讨论等方式,达到双向交流,获取每一位学生的全面信息,进而协调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关系。要注意:家长会不应是告状会、布置工作会,而应开成成果展览会、汇报演出等,对学生起激励作用。

学校与家长联系的形式有多种。常用的还有家访、电话家访、家校联系手册、家校通讯等,经常联系重在沟通、意在改进,把家校联系放在沟通信息寻找教育良策的基础之上,使家校教育同步,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学校也可通过举办教育周、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向社会和家长开放,使家长更多地了解学校,增强家长对学校的信赖感和贴近感。

教育体系应当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社区)教育三个方面。要将这三种教育密切配合,形成一个培养人、教育人的系统工程,家庭教育是这个系统工程中的重要环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败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家庭教育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家庭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孩子做人起点的高低。孩子在入园、入学乃至走向社会时,都明显地反映出不同家庭教育的效应。家庭教育水平高,孩子在体力、智力、品德、行为等方面发展得好,老师在进行教育时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否则,就要投入更大的力量予以补偿和矫正。从“养成”教育来说,家庭教育伴随孩子到成年,潜移默化,直接影响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成效。因此,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一定要取得家庭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配合得好,就能使学校教育在家庭中得到强化和巩固,如果配合不好,就会大大削弱或抵消学校教育的作用,使学校教育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教育的职能作用。

2.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补充

从学校功能来说,学校是专门培养、教育人的场所,对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教育作用。但是,任何教育形式都不是万能的,都有其天然的局限性,家庭教育可以弥补学校教育某些方面的不足。学校教育是面对学生的群体,一位老师面对几十名学生,老师首先要抓学生共性的东西,传授知识,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抓一些比较突出的个别问题,因此,要做到针对每一位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目的,通过家庭的配合,有助于这一目的的达到。这是因为,孩子是在家长身边长大的,家庭是孩子的“自由王国”,孩子在家庭里优点表现得真实,缺点暴露得也充分,家长最了解孩子,通过家庭提供孩子的情况,这就便于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3.家庭可保证长期稳定地进行素质教育

学校教师的稳定也是相对的,没有一位教师能把学生从小学一年级带到大学毕业,一般最多带几年,还有更短的只有几个月,老师了解学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家长一般是不会变更的(特殊情况除外,如离婚、病逝等)。在哪位父母的心中都有一部孩子的成长史,当然,这部历史也记录着父母的辛劳、痛苦与欢乐。父母和子女关系的长久性也是家庭教育的有利因素。发挥这种优势,就能协助学校和老师做好学生工作。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的基础,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和延伸,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密切配合,能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少走弯路,取得整个教育的最佳效果。因此,家庭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

二、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必须面向社会、面向生活。社区教育是沟通社会与学校的重要桥梁。学校与家庭、社区教育三结合,是指学校、家庭、社会各种教育力量的有机结合,以形成目标一致的教育合力,发挥整体效应,提高学生的总体素质。

(一)社区教育的概念

近年来,对社区教育的研究,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定义,目前尚无统一的定论。国内学者有代表性的定义是:

所谓社区教育,就是以一个街道(镇)、一个区为范围成立社区教育委员会,将这个社区内的机关、企业、学校等组织起来,共同来关心青少年的教育并支持社区内的各类学校,为他们提供多种帮助,而学校则发挥自己的智力优势,积极参加社区内的精神文明建设,实行双方服务,起到既办好学校,又服务于社会的作用的新型教育模式。

社区教育是在一定地城内,在党和政府帮助、指导下,组织协调学校和社会各个方面,相互结合、双向服务,实现教育社会化和社会教育化。旨在提高全民素质,共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促进地区经济、社会和教育协调发展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组织体制。

所谓社区教育,是提高社区全体成员素质和生活质量以及实现社区发展的一种社区性的教育活动过程。

所谓社区教育是指反映和满足社区发展需要的,对社区全体成员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的教育活动和过程。

现代社区教育是一种区域性的有组织的教育社会一体化的教育活动。

社区教育的概念已被各国所认同。所谓社区就是区域性的社会。构成社区的要素包括地域、人口、区位、结构和社会心理五个方面。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E·G·奥森就提出,学校不应是游离于社区的文化孤岛,它应该主动地与社区架设各种桥梁,致力于解决社区问题。主张大力发展社区教育。

(二)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发挥社区教育功能要注意发掘社区教育资源。社区教育资源包括人才资源、自然资源、人文资源、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社会考察基地等诸方面内容。

人才资源所包含的内容包括:①各类人才分配具有地域性特点,形成某一类专业人才分布较密的人才带或人才点,由于已经形成了有利于培育某一方面专业人才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因而,使这类人才比较集中在这一地区,形成了地域性人才优势。许多名牌中学的校友中有不少现代政界和学术界的知名人士。学校、社区可通过宣传这些名人的成长过程,传颂他们的光辉业绩,形成特定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为科学而奋斗的献身精神,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达到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的目的。②对社区内现有各类人才的开发、利用。让他们为提高学生的素质各尽其才,各施其能。上海某社区教育部门,会同辖区内的有关单位、各类能人为学生办起了许许多多的培训班,全区举办了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书法节。该区有许多学生在国际比赛和全国比赛中获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质、身体素质、技能素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