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061

第61章 调查研究(60)

不断加快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积极培育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生力军——关于宁夏社会组织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关于宁夏社会管理的系列调研报告之四)

社会组织是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重要力量。加强社会组织培育、引导、管理,对转变政府职能,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有重大意义。为此,自治区政府研究室组织专门力量对宁夏社会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宁夏社会组织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和政府职能逐步转变,宁夏社会组织发展速度日益加快,总体规模逐年壮大,从业人员迅速增多,涉及领域更加广泛,服务水平不断提高。截至2009年底,全区民政部门共登记备案各类社会组织16520个,其中社会团体2290个(政府办641个、社会力量办1649个),民办非企业单位968个,各类基金会17个,学术交流和理论研究组织272个,农村专业经济协会1103个,城市社区社会组织12143个,初步形成了门类齐全、层次有致、覆盖广泛的社会组织体系。

宁夏工商系统共登记注册各类非社团类社会组织6594户,注册资金达到4.8亿元,从业人员16784人,其中验资、审计、资产评估等中介组织194户,担保公司112户,拍卖公司、寄卖行106户,求学求职等职业介绍所、婚姻介绍所134户,房地产中介组织144户,农民经纪人4931户,其他各类中介组织973户。组织形式逐步向规范化、公司化发展。

经过多年培育发展,宁夏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各类社会组织按照政府主导与社会组织协同、公民参与相结合的原则,依法参与社会建设和管理,积极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承担大量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社会管理职能,较好地发挥了行业指导、服务、自律、协调、监督等作用。

(二)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

各地凭借资源优势,依托合作组织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银川灵汉渔业合作社把银川地区渔农组织起来,推行无公害生态养殖,产品销售到甘肃、青海、新疆、西藏和京津塘地区。永宁县红星肉牛养殖合作社组织农民进行肉牛养殖,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石嘴山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社员达到1.19万户,户均年收入比非会员户增收600元。吴忠采取“公司+农户”、协会带农户、基地帮农户等发展模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2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10个,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和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中宁富民枸杞合作社联合农户建设绿色有机枸杞基地,努力开拓市场,销售网络覆盖全国38个大中城市。固原马铃薯协会规划建设基地,积极开拓市场,有效促进农民增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三)促进了全民创业

宁夏人才交流中心等劳动就业中介机构,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劳动力与企业间牵线搭桥,积极帮助用人单位,推荐各类大中专毕业生和下岗人员就业,缓解了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压力。各类社会组织充分挖掘社会劳动资源,对下岗职工、农民工、富余劳动力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这些人掌握了一技之长,走上了创业之路,成为全区创业的生力军。

(四)促进了社会发展

社会组织广泛利用民间资本,引进灵活、高效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福利等领域向人民群众提供多样化、个性化服务,为促进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科技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以生产力促进中心、信息服务机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技术产权交易、科技人才交流和农业技术推广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大幅度提高了区域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能力。律师事务所积极参与诉讼活动,广泛参与招商引资、投资、融资、仲裁等民商事活动,主动参与涉法诉讼案件信访工作和群体性事件处理工作,发挥了为政府排忧、为群众解难的积极作用。民办非企业单位通过兴办实体、慈善捐赠、减免费用、义诊、义演、提供就业信息等为社会弱势群体及广大群众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益活动。

(五)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

社会组织作为党、政府和群众之间的桥梁纽带,积极宣传党的政策,传播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社会道德风尚,促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风气的转变,在缓解、调节社会矛盾,和谐人际关系,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吴忠市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反映群众诉求、调解社会矛盾的作用,为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文艺类民间组织通过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倡导先进文化,保护和弘扬回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满足回汉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推动了公益事业的发展。

二、宁夏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重视不够,培育滞后

部分地区领导对社会组织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维护社会稳定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深,重视不够,培育发展工作滞后,社会组织尚未发挥应有作用。

(二)发展不足,结构不优

社会组织数量少、规模小,总体上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社会组织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四多四少”:社团、学会多,经济类、公益类社会组织少;属自治区管的多,市县管理的少;城市多,农村少;川区多,山区少。新兴领域的行业协会、中介机构、民办非企业单位还存在“真空”。

(三)规划缺失,体制不顺

社会组织发展目标仍不明确,培育发展和规范管理跟不上。政企、政社、政事不分现象仍然存在。在非社团类中介机构中,由政府部门出资、出人设立的达672个,既从事经营性的社会中介活动,又代行一部分政府职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不仅成为部门创收的重要来源,而且导致行政干预和行业垄断,影响市场公平和社会公正,社会组织作为准政府机构无法代表市场主体的利益与政府进行平等沟通、协商、协调。

(四)监管乏力,服务缺位

社会中介组织涉及20多个主管部门,有些部门职能不明,管理滞后,重审批、轻监管,部门之间协调不够,对社会组织缺少有效指导、规范、管理、监督和服务的具体措施。登记管理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对中介机构的业务监管分工不明,难以形成协调统一的监管合力。

(五)行为失范,自律不严

一些社会组织违规操作,收费名目繁多,收费标准混乱,违法违规现象频繁。人情验资、虚假验资、人情评估、虚假评估、出具虚假手续、假报告等现象时有发生。有的中介机构依仗政府部门权威,搞垄断服务、强制服务、强行收费,加重企业和群众负担,社会和企业反响强烈。刊登虚假广告,提供误导信息,欺骗消费者;单方面制定中介合同,霸王条款多,严重损害客户利益;采用恶意竞争、恶性压价、高额回扣等不正当行为,扰乱市场秩序;一些中介组织在土地评估、国有资产评估和工程审计中编造虚假报告,故意高估或低估价格,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六)环境欠佳,后劲不足

社会组织实行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双重管理体制,在登记注册前必须找党政部门作为主管单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资金和条件,登记手续复杂,程序严格,税费负担沉重,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组织发展。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发展的相关政策落实不到位,使社会组织在发展中得不到财税等方面的扶持,发展活力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