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021

第21章 调查研究(20)

积极拓展设施农业市场新途径——关于中卫市解决设施蔬菜流通问题的调研报告

截至2009年4月,宁夏设施农业发展到74万多亩,已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兴产业。但在发展中,一些主产区的产品流通不畅成为制约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中卫市在抓市场、促销售、优服务等方面的做法值得各地借鉴。

一、中卫市设施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2004年中卫建市以来,市委和市政府把设施蔬菜确定为战略性主导产业,列入《中卫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五年规划》,按照布局区域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产业化、产品优质化的思路,精心谋划,上下联动,强力推进,设施蔬菜产业迅速发展,由建市之初的2.6万亩发展到2008年的16.3万亩,蔬菜产量达到44万吨,产值7.6亿元。主产区的沙坡头区发展更快,去年底已发展到13.3万亩,产值达5.4亿元,规模和产值均是2004年的5倍多。建成万亩设施蔬菜基地2个,5000亩连片日光温室基地3个,千亩示范基地8个,500亩以上示范基地19个,100亩以上示范园区32个。主产区日光温室年平均产量为12700公斤/亩,亩均纯收入达到9920元(产量效益均指净面积);小拱棚瓜菜平均产量为3800公斤/亩,亩均纯收入达到3520元。农民种菜收入达到2962元,占人均纯收入的75%。设施蔬菜已成为农民投资回收最快、效益最好的致富产业。沙坡头区设施蔬菜已取得了国家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证书,列入了全国200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生产的“沙坡头”牌设施蔬菜,主要销往陕西、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四川、重庆的各大中城市,部分销往东南沿海城市,有些还销往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

二、中卫市开拓设施农业市场的主要做法

中卫市发展设施农业中,以产业集中度较高的沙坡头区为重点,集中精力抓产业基地与市场的连接,促进农产品流通,有效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了农民增产增收。

(一)转变政府职能,变前台演出为后台服务

前些年,中卫市在发展设施农业尤其是在产品销售中以政府为主导,忽视了市场主体的作用,由于政府与农民以及市场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卖难问题时有发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对此他们经过不断反思和探索,转变政府职能,从抓生产转向抓市场,着重研究农产品销售问题,把重点放在加强引导和优化服务上。一是引导专业合作社与销售市场对接。由政府主管部门带领流通专业合作组织的负责人到西北、西南等大宗蔬菜消费地和当地政府市场主管部门对接引路,牵线搭桥,搭建销售平台,由合作组织和消费地的经销商直接接触洽谈产品销售事宜,既顺应了市场规律,又减少了行政成本,实现了政府职能由行政推动到优化服务的转变。二是举办推介会加强深度服务,2008~2009年他们在重庆、成都和中卫等产销地,举办了不同形式的产品推介会,加强了舆论宣传,拓展了销售渠道,扩大了品牌影响。2009年中卫市承办的设施农产品推介会,共签约购销项目136个,签约金额18.8亿元,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推动合作组织发展,提高农民闯市场的能力

为了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卫市大力引导和扶持合作组织成长,2008年,仅沙坡头区就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98家,其中蔬菜流通合作社29家,各类合作社成员达18144人,合作社拥有的固定资产5016万元。在合作组织运行过程中,政府主管部门引导合作社根据市场信息,按照市场需求,以订单形式,有计划地安排生产品种和数量,组织收购和销售,引导和组织农民由分散经营向有序进入市场的转变,改变了农民在产业发展中组织化程度不高的状况。合作社发挥了生产基地与市场的连接作用,通过市场信息,技术示范,销售服务等形式,指导农民合理选择种植茬口,反峰生产,错峰销售,实现反季节生产的效益最大化。中卫市科源蔬菜流通合作社自2005年成立以来,举办农民技术培训班75次,培训4000人次;设立市内收购网点8处,发展区内外蔬菜销售网点12个;每年向社员提供400万株优质种苗,带动500余户农户从事蔬菜种植,年销售蔬菜410万公斤,销售额940万元。中卫市平顺发合作社引导农民种植有机蔬菜3000亩,其产品价格是普通蔬菜的1~2倍,推动了产业提质增效。蔬菜流通合作社不仅为政府落实各项支农政策提供了平台和抓手,而且弥补了一些服务领域中的缺位,办成了单家独户办不了、基层组织统不了、政府部门包不了的事情。例如2008年春节后降了一场大雪,多数受灾农户在大棚种植上基于当时青椒价格高的判断补种了青椒,但是天瑞虹桥蔬菜流通合作社经过对市场的认真分析后认为,3月份补种青椒到5月份上市时,正好与安徽、河南等地的大田辣椒发生冲突,于是建议社员改种了甜瓜,结果到5月份,青椒0.6元/公斤还卖不掉,甜瓜4元/公斤还很畅销,合作社社员不仅避免了受灾造成的损失,而且还获得了丰产增收。

(三)统一品牌销售,扩大市场认知

过去由于没有统一品牌,中卫设施蔬菜市场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价优势和市场占有优势,菜农经济效益不高。为了适应现代市场流通的需要,2008年12月中卫市政府决定统一设施蔬菜销售品牌,统一设计注册了“沙坡头”牌设施蔬菜,统一品牌,统一箱式,统一印制,统一标识相关信息,分级挑选,对产品精细包装。此举有力地推动了设施蔬菜的流通,产品认知度明显提高,销售市场不断拓展。统一使用“沙坡头”牌蔬菜包装箱后,蔬菜销售市场从西北省区拓展到西南省区,尤其是四川、重庆市场占2008年11~12月番茄销售量的40%以上,成为沙坡头区设施蔬菜最主要的目标市场之一。在番茄上市高峰期,仅瑞农蔬菜合作社和平顺发蔬菜合作社每天就向外地客商发货10车120吨左右,但仍不能满足客商的需求。统一使用“沙坡头”牌蔬菜包装箱后,对产品进行分级包装,实行优质优价制度,不仅提高了菜农的积极性,而且也调动了客商销售的积极性,出现了客商竞价收购的火暴场面,产地批发价明显提高。2009年近4个月以来,产地平均批发价西红柿3元/公斤、茄子4元/公斤、辣椒7元/公斤、豆角6元/公斤、黄瓜2.2元/公斤、茭瓜3.5元/公斤,各种主要蔬菜品种均创出了历史同期最高价,且高菜价持续时间之久为近年来罕见。菜价上升也为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创新经营模式,密切连接机制

在设施农业发展初期,宁夏许多主产区的经营模式普遍是基地—合作组织—市场,与产业发展规律不相吻合,造成产品滞销。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中卫市改变过去的经营模式,形成市场—合作组织—基地的模式,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收到了产、加、销良性互动,企业与农户共赢的效果。随着经营模式的创新和比较效益的提高,促进了产业不断发展。2008年,全市生产基地一年扩大2万亩,农户增收20%以上。

中卫市在支持发展设施蔬菜中,转变流通补贴方式,改过去补贴直接到棚为补贴到流通组织,在集中上市、价格低迷时对流通户进行补贴;改过去的补贴运输环节为补贴到包装环节,规范流通户的营销行为,激励流通组织的积极性。市上还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鼓励发展订单生产,凡是与农户签订产品出口外销合同,经考核确实履行产品收购责任的,政府每棚给予500元奖励;凡是与农户签订产品内销合同,经考核确实履行产品收购责任的,政府每棚给予300元奖励。合作组织对订单农民实行保护价收购,每年还给农民一定的利润返还,密切了与基地农民的关系,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了农民和合作组织的互利共赢,促进了产品销售。2008年沙坡头区40多万吨设施蔬菜90%以上外销,外销中80%以上的是农民专业流通合作社销售。

(五)开展科技服务,提高农民素质

种植技术不到位、效益差,是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瓶颈。中卫市蔬菜专业合作社在产前举办实用技术培训班,印发宣传材料,为菜农提供市场信息;在产中为温棚种植户提供优质种苗,提供栽培技术服务,提供病虫害防治技术;在产后负责产品销售。在生产中坚持重点示范,典型引路。合作社一般都有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引进优良品种,进行规范栽培种植,组装各项技术,形成了产量高、品质优、易掌握、能推广的设施蔬菜示范点,为菜农起到直观的示范作用。同时,合作社培养、指导的典型户变成了种菜能手,技术强手,治病高手,变成了土专家,使先进技术、优良品种很快地变成了生产力,有力地促进了产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如中卫市虹桥瓜菜流通专业合作社依托中卫市天瑞种苗公司,在镇罗镇镇西村建设设施蔬菜新品种展示示范园区30亩,年引进设施蔬菜辣椒、番茄、黄瓜等新品种8个,年展示示范设施蔬菜新品种12个棚,把示范展示基地建成了当地农民现场观摩的示范基地,年推广设施蔬菜新品种种苗1200万株,推广面积达到6000座棚,1.5万亩,培养了一大批农民技术员,提高了农民种菜技术。

(六)加速土地规模经营,推动农民身份转变

各个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依法、有序的土地流转,变闲散土地为发展设施农业的工厂,即实现了规模经营,又培养造就了一大批设施农业产业工人。全市土地流转达40400亩,规模经营达10000亩。沙坡头区绿翡翠荷兰豆合作社租种东园镇曹闸村农民1036亩耕地种植出口荷兰豆,使曹闸村1000名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昊佳农牧业合作社租种镇罗镇观音村和沈桥村2080亩耕地种植有机蔬菜,常年雇佣1500余人,全市共有3000多名农民基本转为设施农业产业工人,有效推动了农民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