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2009~2010
18777100000118

第118章 决策参考(19)

甘肃省定西市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带来的启示

根据自治区党委副书记于革胜的指示,近日,我们赴定西市就马铃薯良种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考察学习。

一、基本情况

甘肃省定西市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第一大优势产业培育,产业优势初步形成,成为全国三大马铃薯集中产区之一。2008年全市马铃薯种植面积351.69万亩,总产量510万吨,农民人均从马铃薯产业中获益57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0%。定西市把马铃薯增产的着力点集中到良种产业发展上,建立脱毒种薯及优质良种扩繁基地50.8万亩,其中一级种基地5.8万亩,原种扩繁基地8113亩;年生产脱毒苗5000万株、原原种8000万粒,原种1.6万吨,一级种11.6万吨;脱毒种薯应用率40%以上,良种化程度90%以上。定西市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基地。

二、主要做法和经验

(一)政府重视,加大扶持力度

定西市把马铃薯产业作为全市第一大优势产业来培育,并依据自然资源优势确立了建设“全国最大的马铃薯良种基地”的目标,大力实施马铃薯良种工程,狠抓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先后设立了马铃薯产业发展办公室,成立了马铃薯良种扩繁体系建设领导小组,从产业规划、资金筹措、人才配备、项目争取等方面专抓良种体系建设,制定了《定西市马铃薯良种工程项目财政专项资金扶持方案》。2006年以来,全市共争取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000万元,重点扶持马铃薯良种工程,使种薯脱毒、良种扩繁、贮藏销售等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

(二)强基础,建立健全良种扩繁体系

定西市制定《定西市2006~2008年马铃薯良种工程规划》和《渭源县马铃薯种薯产业五年发展规划(2007~2011)》等马铃薯发展规划,并通过项目资金、协调银行贷款等加大对马铃薯良种繁育扶持力度,重点扶持渭河源种业公司、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等市场主体,不断扩大马铃薯种薯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形成了健全的“茎尖组织培育瓶苗—温室繁育原原种—网室繁育原种—大田繁育一级良种”的马铃薯良种梯级扩繁体系。在原种网棚建设上,依托当地马铃薯种业公司,采取“五统一”(统一供种、统一搭建、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贮藏、统一销售)和资金补贴的办法,派专职技术人员进行全程技术指导,全力扶持农户进行原种繁育。

(三)建基地,不断壮大基地生产规模

根据定西市3个不同自然气候类型区发展优质菜用型、加工型和脱毒种薯基地,在南部高寒阴湿区,尤其是在渭源县建立马铃薯良种基地。有“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的渭源县按照南部高寒阴湿区生产原原种、原种,中部河谷川(塬)区生产原种、一级良种,北部干旱区生产一、二级良种的思路,实行“以点带面,片面结合”,以农业科技示范点建设为突破口,合理规划马铃薯良种生产布局,大力实施马铃薯良种工程,建立了稳定的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渭源县马铃薯种植面积37万亩,种薯面积20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54%,马铃薯良种化程度100%。围绕脱毒瓶苗及原原种、原种和合格种薯3个层次,建成千亩以上马铃薯良种生产基地24个,形成沿国道、公路3个万亩马铃薯优质种薯繁育片带。

(四)促运销,完善市场流通体系

发挥企业、协会发展马铃薯良种产业的重要作用。近年来,通过组织优先贷款、减免税费、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帮助整章建制等有效措施,大力扶持发展马铃薯良种繁育、运销企业和协会。以渭河源马铃薯种业公司和“五竹”马铃薯良种繁育协会、会川庆丰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等为代表的马铃薯良种繁育、运销企业和协会,通过“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按照“四统一”(统一供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购贮藏、统一销售)的办法,广泛发动,积极组织和扶持当地农民群众参与种薯生产,有效地将农户小生产与大市场联结起来,提高了种薯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不断加强种薯流通体系建设,形成了以会川、五竹两大马铃薯种薯专业批发市场为主体,中、小型交易市场和农贸市场为补充,各类营销组织为依托,农村收购网点为基础的马铃薯种薯交易批发和购销服务网络,有力地促进了马铃薯良种产业的深入发展。

(五)创品牌,提升种薯知名度

良种繁育从瓶苗、原原种、原种生产,优质种薯、优良品种选育,科学种植及田间管理等方面,对马铃薯良种繁育农户进行全面技术培训指导,使所有扩繁种薯农户都掌握了各项技术规定和操作规程,基本实现了对马铃薯良种的标准化生产。渭源县被中国农学会特产之乡组委会命名为“中国马铃薯良种之乡”,获得“渭源马铃薯良种”“定西马铃薯脱毒种薯及其制品”国家原产地地理标记注册,注册“五竹”牌马铃薯良种商标。“五竹”牌种薯远销陕西、内蒙古、宁夏、青海等10多个省、市、区,年外销量50万吨。

(六)抓管理,保证生产种薯质量

甘肃省出台了《甘肃省马铃薯脱毒种薯质量管理办法》,渭源县制定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管理暂行办法》,并严格执行生产经营许可制度,实行种薯生产基地认定制度,推进种薯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健全种薯产销监管机制,保证了外销薯种品质。

(七)多挖窖,提高种薯贮藏能力

按照“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稳价格、保加工、增收入”,推广农户、大户、协会、企业创造的不同类型的有效贮藏模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科学规划、统一标准,加强贮藏设施建设。全市各类贮藏窖(库)达到93.33万眼(座),实际贮藏能力达到300万吨。种薯基地渭源县制定了《渭源县马铃薯种薯贮藏保鲜技术规程》,重点推广科学贮藏技术,按照分门别类、分级管理的种薯贮藏方法,有效降低了种薯贮藏损耗,保证了种薯贮藏质量。全县建成千吨以上大型种薯贮藏窖17栋,80~100吨小型贮藏窖300多处,户均拥有5吨以上小型马铃薯贮藏窖1个以上,马铃薯种薯贮藏能力40万吨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