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18770700000037

第37章 后记

从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不由自主地踏进艺术的门槛,义无反顾地跳入艺术的汪洋,着实令人流连忘返,由衷地倍感三生有幸。

在追溯宁夏文化源与流的艰难跋涉中,竟意外地闯入宁夏五千年灿烂的艺术桃花源。在这座花园中,不仅能眺望和聆听到原始先民那舞的律动、歌的粗烈,也能感受到当代人书的潇洒、画的飘逸;既能领略到刚劲雄浑的汉魏风骨,也能体察到大气磅礴的盛唐情韵;既能品味出回族“花儿”的凄美悠长,也能徜徉于边塞的长河落日大漠孤烟。五千年洋洋洒洒,线墨飞动,舞袖飘扬,琴音萧瑟,诗声激荡,不论诗词曲赋,还是琴棋书画,不论茶楼书场,还是舞榭歌台,到处都流淌着诗一般凝练的意绪,到处都映照出画一般艳丽的景致,到处都闪烁着耀眼的艺术光华。

徜徉在这艺术的田园中,你会痴迷,你会流连,你会振奋,你会禁不住发出一声声感叹。每当这个时候,便顿然生出一种更强烈的使命感,无论如何要将宁夏文化的继承与创新推出这个命题弄个究竟,盘清家底,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产业,进而提升宁夏文化软实力,在某种程度上更具有急迫的意义。因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物质生活日益富足的人们需要文化,需要不只为人类提供生存本能要求,而且提供生命享受的文化,需要为文化的发展给予真诚、正确的指导。

但在现实生活中,不仅存在着否定传统、否定历史、诋毁文化的问题,而且在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浪潮中,生发出诸多怪异现象。这也难怪,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实在太多了,悠悠几千年,那厚重的文化积淀,那包罗万象并熔铸着民族之魂的文化积淀,确实令今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昏昏然,不知该做些什么,更不知该从何处下手清理这历史的瓦砾。正像面对父辈留下来的一堆遗产,败家子总是对之不屑一顾,或送人,或变卖,不几天便坐吃山空,挥霍殆尽。聪明的儿子则会从中找出有用的金子,用以开辟自己的事业,清理掉无用的垃圾,甚至把垃圾变作肥料用于耕田,以至于能够给他的子孙留下远超过父辈留给他的遗产。更有一般迂腐的子弟,守财奴一样守着祖宗的遗产,宗宗件件,哪一样看着都是珍宝,喜欢得不得了,自己舍不得动,更不让别人动,只顾赏玩,却既不修缮亦不创造,到老来,除了祖宗那几件越来越旧的玩意儿,还是两手空空。这些都在昭示着应当加强对宁夏文化的研究和提升推出,即对宁夏文化建设进行分析总结,找出正确的方法,给予引导。一句话,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全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正确地继承挖掘创新推出宁夏文化,成了编著本书的基本动机。

在担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以来,根据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文化建设的总体部署,结合宁夏实际,在不同的时期针对不同的文化门类,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指导思想和措施,也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宣部《宣传工作》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思考性的文章,还有应邀在一些高校和自治区部门做文化工作辅导报告的讲义,有些则属于在亲历亲为中的感悟和启迪,比如在着急的情况下,我直接对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庆祝大会大型文艺团体表演《腾飞的宁夏》文学脚本进行策划和创意,对宁夏重大文艺创作题材进行归纳和整理,以此调动全区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一书的编著,旨在总结经验中探索规律,把零散的理念和观点系统化、感性的认识理性化、成熟的做法制度化,意在为宁夏文化的继承与弘扬提供一般的理论原则,而并不刻意追求举例的面面俱到、阐述的精到细微。本着这种精神,便可以较为心安理得地决定取舍,安排繁简,尽力使所要表达的理论原则羽翼丰满、有血有肉。

本书以史论结合的方式,分析了宁夏文化的历史和现状,对宁夏文化的历史发展过程、性质价值、今后走向,提出了言之有物的见解。并试图回答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关于宁夏文化的多个重要问题。一是宁夏有没有文化的问题。通过本书的论述可以发现,宁夏文化在每个朝代都没有缺席,只不过有强有弱,但文化脉络是完整的。二是宁夏有哪些文化的问题。宁夏文化有根有基、有源有流、有汉有夷、有厚有薄、有断有续。突破了人们以前习惯于把宁夏文化归类于秦陇文化一部分的窠臼,而是把宁夏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一个类型,同中原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荆楚文化等区域文化放在一起比较,突出了宁夏文化的个性和特色,使宁夏文化有了一个明确的定位。三是如何推出宁夏文化的问题。本书根据现实存在的对宁夏文化的误读做了历史性的回答,站在今天的角度研究历史,在历史描述的基础上思考、推论,有理有据,有史有实,既有横向的比较,又有纵向的系统论述,从而形成了关于宁夏文化的整体认识,力求搭建宁夏文化研究的框架、方向和线索,为今后宁夏文化研究和文化建设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在本书的编著过程中,参阅了大量文化建设方面的专著,吸收了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宁夏广电总台、自治区文化厅、新闻出版局、统计局、工商局、政府参事室等部门的调研成果,自治区统计局袁红同志为本书绘制了相关图表,黄河出版传媒集团的刘建英和唐晴同志为书稿的编审工作付出了努力,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编著者

2010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