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的纵与横刍议
18770700000012

第12章 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一个不容回避的历史使命

人是文化的产物,人一生下来就处在一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情境中,接受一定的文化影响与文化教育,而经过长期的积淀就会形成一定的心理习惯。这种心理习惯一旦形成,就会像基因一样稳固而持久地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使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情感态度无不烙上它深刻的印记。所以,文化心理是指经过长期文化积淀和文化熏陶而形成的一种心理习惯,指每一时代都有的基本相同的基本人生态度、价值取向、认知方式和思维方式,影响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和思维动态。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区域文化是一个长期积累起来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东西,很难在某一个较短的时间内使之完全改变,正因为这种稳定性,保证了文化的积累与再发展,构成区域文化深层结构中最不易冲破的部分。但这种稳定也会使应用它们的人群产生稳定的思维习惯和心理定式,成为特定的区域文化心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改造自然与社会的同时,也在改造自身。文化心理就是作为一种社会生存的反映,一方面是“凝结沉淀”的结果,我们称之为“生活经验的历史积累”,它有相当的稳定性、内在性;另一方面是“濡化”的结果,即有意识和无意识的教育的结果。它既受文化的影响,形成之后又会反作用于文化。

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文化心理是重要的社会意识现象,其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文化心理是指在一定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群体心理,是一定社会、时代状况下人们思想行为的内在法则、思维方式、心态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也是一定社会的文化成果在社会心理中的反映和积淀。狭义的社会文化心理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个阶层或群体利益诉求,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言论或行为。其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文化心理,也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文化心理。一个地区普遍存在的社会文化心理直接影响本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水平,也反映着当地综合竞争实力和对外影响力。培育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对于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推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实现宁夏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广义的社会文化心理是指在一定文化传统影响下形成的社会群体心理,是一定社会、时代状况下人们思想行为的内在法则、思维方式、心态和价值观念的总和,也是一定社会的文化成果在社会心理中的反映和积淀。狭义的社会文化心理则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反映某个阶层或群体利益诉求,在一定范围内传播,对社会生活产生某种影响的思想趋势、言论或行为。其中,既有顺应历史前进方向的正确文化心理,也有与历史前进方向相悖的错误文化心理。

一、当前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现状分析

文化心理作为一根潜在的指挥棒,领引着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和思想观念,这其中就必定有某些心理思维会促进发展,相反的也会产生某种程度上的阻力。厘清社会文化心理对文化建设的影响和规律,然后把握核心,改变社会和个人的心理思维模式,就会引发一场新的由内到外的根本性的思想变革,事半功倍地调整每一个时期的发展动态、促进发展进程。但一旦没有发现其中对发展的阻碍因素或者发现后置之不理的话,就会事倍功半,甚至所有的努力都是徒劳无功。

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是推进民族崛起和振兴的动力;落后的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是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内在因素。从普遍意义来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伴随着党和国家战略中心的重大转移,以及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文化心理呈主导态势,由此推出了一大批产业和优秀文艺作品,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全方位的开放搞活。但是,人们社会文化心理状态在多元、多样、多变中也表现出了相对复杂和滞后的一面。比如,有的夜郎自大,视野狭窄,盲目认为自己是最好的,关起门来称“大王”;有的甘于现状,得过且过,差不多就行;有的悲观失望,没有自信心,缺乏精神动力;有的画地为牢,闭关自守,不善于吸纳外来的先进文化;有的言行不一,吹牛拍马,不切实际;有的嫉妒排外,“武大郎开店”,总怕别人超过自己;有的不愿奉献,只求安逸享受;有的道德沦丧,手法卑劣;有的缺少内涵,认为“有没有文化照样过日子”;有的认为文化是软任务,经济是硬指标,处理不好其中的辩证关系,等等。这些现象的存在,已不同程度地阻碍着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人们社会文化心理复杂多样,究其原因:一是受西方敌对势力鼓吹其所谓“民主自由”,输出资本主义腐朽的价值观念,加大文化渗透攻势的影响,一些非马克思主义倾向抬头,新自由主义、民主社会主义、儒家社会主义思潮等形形色色的学说沉渣泛起,导致一些人理想信念动摇,是非曲直迷惘。

二是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特别是随着我国更多地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思想的独立性、选择性、可变性、多元性增强,一些人肆意解构主流文化,颠覆传统价值观念,追求低俗、热衷“恶搞”,追求假恶丑的东西寻求感观刺激,“山寨文化”一度走俏,把经典文化歪曲改造成文化快餐打诨取乐,特别是影视作品中一些戏说、大话、演义等手段盛行,严重动摇和迷乱了人们的价值趋向和审美情趣。

三是对群众的教育特别是对青少年的教育缺乏针对性,形成很多方面的思想误区。受市场经济全面冲击,思想教育的放松和不到位,造成一些人思想空虚,一味追求个人功利价值,丧失理想精神追求,浮躁焦虑,刚愎自用,私欲膨胀。

四是一些人思想保守,观念僵化,封建意识根深蒂固,什么事都讲传统规矩,对待任何东西和新生事物都“打问号”,持否定态度,讲固定做法,甚至怀旧复古,攻击改革开放,攻击现代科技,攻击创新,主张回到旧的体制机制上去,停滞不前。

五是对文化的理解出现误区,把文化作为经济的附属品,出现了人人都是所谓的“文化人”,但很少有人真正懂文化,会管理经营文化。如:好多人认为自己是高学历、高水平,就是文化人,孰不知成了典型的“有知识没文化”的人;有的干部进了宣传文化系统,就认为自己是文化人;有的同志认为自己发表了几篇文章或出了书,就认为自己具备了文化人的条件;等等,这些都是片面的文化心理。

六是缺乏理性的文化消费心理诉求,大多数人热衷于追求高层次的物质消费,却疏于追求高品位的精神消费,满足物质上的享受仍是人们投资的主攻方向,精品文化消费则寥寥无几,文化内需拉动不起来,文化市场培育乏力。

二、研究新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状态的现实意义

研究当前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是加强和改进新时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文化服务于经济、政治、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最佳结合点。

研究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任何社会文化心理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有时与政治紧密相连。研究社会文化心理,可以透过文化心理状态,把握其所代表的社会思潮实质,从而有力地提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

研究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有助于抵制落后、腐朽思想的侵蚀。在思想文化战线上没有真空地带。实践表明,对于思想文化阵地,如果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反马克思主义的东西就必然会去占领。先进的思想文化、社会思潮不去占领,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社会思潮就必然会去占领。只要坚持抵制和揭露落后腐朽的社会文化心理,就一定能抵制其在群众中的侵蚀作用。

研究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有助于了解社情民意。执政党应当及时了解我国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广大群众在想什么、关心什么、希望什么,而这些社情民意往往是同社会文化心理交织在一起的。通过透视社会文化心理,能够更好地了解、把握群众的心态和社情民意,这就为执政党制定和调整政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也使思想政治工作能够更加有的放矢。

研究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有助于调节社会矛盾。群体文化心理是社会的晴雨表,也是缓和、解决社会矛盾的调节器。通过研究社会文化心理,可以了解和把握社会各阶级、阶层的心态、动向,发现社会矛盾的焦点和热点。社会文化心理具有一种社会预警器的功能,它可以帮助党和国家了解群众的社会心理与呼声,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化解一些比较尖锐的社会矛盾。

研究社会文化心理状态,有助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越向前发展,文化对社会发展作用越大。当前,在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中,文化软实力绝不亚于经济硬实力,甚至高于经济硬实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吸收世界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展我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所创造的革命文化和光荣传统,抵制落后腐朽的文化。而这几个方面都同解剖社会文化心理正负两方面、“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有直接关系。

三、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是全社会共同的历史使命

荷兰哲学家冯·皮尔森曾说:“文化”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文化必须变得更有动态性,更注重未来取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正在建设的和谐文化,是顺应现代文明发展趋势的主动选择,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的“现在进行时”,这就必然与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具有紧密联系,就必然要求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有了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就有了形成和谐文化的“促成器”。

第一,一元主导,兼容并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的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代表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体现着国家的文化形象,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文化心理与人们的核心价值观密不可分,可以说文化心理是通过人的核心价值观凝聚和历练而成的固定的心理。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最终目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化心理形成也应从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抓起。

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要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紧密结合人们思想发展变化的实际,探索总结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力求在多元多样中立主导、在交流交融中谋共识、在变化变动中一以贯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形成既有国家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既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的腐朽思想,既坚守基本社会思想道德,又向着更高理想目标前进的生动局面。

第二,以文化人,注重内省,以思想道德建设促进人们积极社会文化心理的习惯养成。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发挥道德模范榜样作用,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重点,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大力弘扬道德文化,把积极的人生追求、高尚的情感境界、健康的生活情趣传递给人民,让人们在美的享受中受到鼓舞,得到陶冶,获得启迪。思想道德是人们思想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是一定社会、一定时期向人们提出的处理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各种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个民族的道德高峰,是由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良知堆积而成的;一个社会的和谐氛围,也是由千千万万普通公民的良知营造出来的。道德规范可以使人们在一时一事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维系一个民族长期发展和存在的往往是人们内心的价值积淀。正如很多有良知的人评价“范跑跑”一样,“你可以不高尚,但不能无耻”,这应当是基本的道德底线。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心理的习惯养成,需要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建设来维系和促进,要从青少年抓起,从基础抓起,从全民抓起。

第三,引领潮流,开拓创新,以文化的高度自觉促进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文化自觉是一种深刻的文化思考,是一种广阔的文化境界,是一种执著的文化追求,是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化心理的直接表现。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在阐释“文化自觉”时提到,“要切实做到把中国文化里的好东西提炼出来,应用到现实中去”,“把我们文化中的好东西变成世界性的东西,任务很重”。解放思想要通过不断反思,做到思想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时刻保持一种与时俱进的心态。由此可见,解放思想实质上是解决人的文化心理结构更新的问题,是新的文化自觉或启蒙的过程。

第四,统筹兼顾,以人为本,以良好的社会文化心理养成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协同努力,当然包括文化发展在内。文化是人们积极向上的文化心理的表象,是人区别于其他一切生命的根本性标志,是人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方式,一部文化发展史就是人的发展史。以良好的文化心理素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体现解放人类、造福人类、完善人类,也是文化发展的本质要求。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必将带来自身的极大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准则,社会各界都要更加自觉地服从、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推动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推动可持续发展并坚持其人文方向,形成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改善人的文化需求条件和实现人的社会价值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