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69

第69章 《元史》(3)

当时刚设尚书省,命令赵孟頫起草诏书颁布天下,皇上看了诏书,高兴地说:“说中朕心中所要说的话了。”于是命令集合百官在刑部商议刑法,大家想定犯赃满至元钞二百贯的就判为死罪,赵孟頫说:“刚造钞时,用银子作储备,钞银相等,到现在二十多年间,钞银多寡相差达几十倍,因此改中统钞为至元钞,再过二十年后,至元钞一定又像中统钞一样贬值了,让百姓依钞判罪,可能太重。古时,因米和绢是百姓生活必需,叫做两种实物,银子与钱和两种实物相对等,叫两种虚物。四个东西的价值,虽然不时有上升下降,但最终相差不大,用绢定赃,最为适中。况且钞是宋代所创制的,用于边疆,金人沿袭而使用钞,都是出于没办法。竟想用它来定人死罪,似乎不是最好的办法。”有人认为赵孟頫年轻,刚从南方来,讥刺国家法规不好,心中很不平,责问赵孟頫说:“现今朝廷施行至元钞,所以犯法的用它定赃论罪,你认为不对,难道想阻止至元钞的使用吗?”赵孟頫说:“法律,是关系人命的东西,定得有轻重,那么人就有死于非命了。赵孟頫奉命参加讨论,不敢不说。现在中统钞不值钱,因此改用至元钞,说至元钞永远没有不值钱的时候,哪有这道理!您不想想道理,想用势力相威逼,行么!”那人面有愧色,不敢再争论。

仁宗做皇太子时,一向知道他的名字,所以一等即位,立即任命赵孟頫为集贤侍讲学士、中奉大夫。仁宗皇帝非常仰慕赵孟頫,用字称呼他而不喊名。皇上曾经和侍臣谈论文学人士,把赵孟頫比作唐朝李白、宋朝苏子瞻。又曾称赞赵孟頫操行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精妙绝伦,旁通佛、老的学说,都是别人赶不上的。

有人上书说赵子昂是宋朝皇室后代,修订国史不应该让他参与其中。皇帝说:“赵子昂是世祖皇帝亲自提拔的,我对他那么好,让他主管修订国史,这是对他的信任。你们这些人罗里啰嗦地想干什么呢!”

赵孟頫有几个月没有上朝,皇帝一问才知道他是因为岁数大了,又怕冷,所以就不怎么出来了,马上下令赐给他貂皮大衣。

赵子昂博学多才,写了不少书。他精通音乐,写了《琴原》和《乐原))。赵子昂的书法也很出名,曾有个天竺的僧人不远万里地来求他的书法,拿回国后,被天竺人视为国宝。赵子昂的画更是古今一绝,尤其是画马,简直惟妙惟肖。杨载认为,赵子昂的才能很大程度上都被他书画名声给掩盖住了。了解他书画成就的人不了解他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了解他文学成就的人,又不了解他的政治才干。人们都觉得杨载的说法很中肯。赵子昂在69岁那年去世,追封魏国公,谥号文敏。

史家评论:赵孟頫以南宋遗逸而出仕元朝,在文人中最为显赫。晚年时荣际王朝,名满四海,而且作为官吏又有决断的名声,如果因为鄙薄其为人而鄙薄他的书画,未免太可惜了。

7.郭守敬精算授时历——《元史·郭守敬传》节选

郭守敬字若思,顺德邢台人。他从小就有与常人不同的志趣,不喜欢做那些玩乐嬉笑的事情。他的伯父郭荣通晓五经,精通算数、水利。郭荣认为郭守敬是可造之材,就让郭守敬跟随刘秉忠学习。

后来,张文谦向朝廷推荐郭守敬熟知水利,设想构思巧妙,超越他人之上。忽必烈召见他,他当面陈述了关于水利的六件事。他每上奏一件事,忽必烈就感叹说:“管理事务的人都像他这样,那也就不会徒有其位了。”于是任命他为提举诸路河渠一职,专门负责兴修水利一事。

几年后,郭守敬跟随张文谦去以前西夏国的地方任职。当地的中兴州本来有两条古代修建的河渠,周围还有十条古渠道,大大小小的支渠有六十八道之多。但由于长期战乱,年久失修,已经不能使用了。郭守敬一上任就带领当地百姓修筑堤坝,疏通河道,很快就把这些河渠全部修复了,为当地百姓造了福。

第二年,郭守敬升任为都水监,他上奏说:“从中兴州乘船到东胜,只需四天四夜,这一段如果能开凿水道的话,那将节约不少时间。”他还说:“金朝的时候,从燕京西面的麻峪村引了卢沟河一条支流出来,称为金口河,它灌溉了周围一大片土地。自从开战以来,当地官员担心出问题,就用大石头把它堵住了。现在如果重新开凿的话,既可以恢复灌溉,又可以用来通航。再在金口西面挖开一条分水渠,尽量深一些宽一些,就可以防止洪水危害京城了。”这些建议都被忽必烈接受了。

一次,有人说滦河从永平拖船越山而上行,可以到达开平;还有人说泸沟从麻峪可到寻麻林。朝廷派郭守敬前去巡视,滦河那一段既不能通行,泸沟的那一段也不能行船,郭守敬就此向上陈述了十一件关于水利的事。其中有一件是说,大都的运粮河,不使用一亩泉的旧水源,另外引用北山白浮泉的水,河道向西折而南去,经过瓮山泊,从西水门处入城,沿城一周之后汇流入积水潭,再东拐向南,出南水门,与旧运粮河汇合。河上每十里设一个水闸,直到通州,共设七个水闸,在距闸一里左右的地方再设一斗门,斗门和闸互为开关,以便于截水通船。皇帝读了他的奏章,很高兴地说:“应当赶快这样办。”于是重设都水监,让郭守敬掌管。皇帝下令自丞相以下的官员们都要亲自拿着工具带头去做工,让他们等郭守敬指示以后再做事。新渠道修成后,确实比老渠道方便了许多。以前从陆地上运粮食,不知道要累死多少驴马,而现在从水上运,节约了成本,还提高了运粮速度和效率,忽必烈对郭守敬大加赞赏。

元成宗时期,朝廷准备开凿渠道,郭守敬建议把渠道挖成五十步到七十步宽。可人们觉得他的方案耗资巨大,于是削减了三分之一。没想到第二年赶上下大雨,山洪暴发,渠道由于不够宽,蓄水量有限,导致河水冲毁了大批民房,差点把皇帝的行宫都给淹了。元成宗对大臣们说:“郭守敬真是神人啊!真后悔当初没有听他的话。”

元朝建立后,刘秉忠曾上书提出《大明历》沿用了几百年,已经出现了一定的误差,需要修订新历法,但还没有来得及实施他就去世了。南宋灭亡后,忽必烈想起了刘秉忠的话,就派郭守敬负责天文测量并进行计算。郭守敬认为,历法准确与否,完全取决于测量是否精确。当时用于测量的浑仪是宋代在汴京制作的,而元朝首都在燕京,纬度有差别,加上年久失修,已经不能够准确测量了。郭守敬考察了浑仪的缺点,重新进行了修复。另外,他还制作出更加便于使用的简仪和高表等新式测量工具。

郭守敬认为在不同的地方测量,得到的数据是有偏差的,所以最好多在几个地方设立观测站,这样才能得到最准确的数据。忽必烈同意了他的意见,设置了十四个监候官,把他们派往各地进行天文观测。观测站东至高丽,西至滇池,南至海南朱崖,北至铁勒,得到了大量精确的数据。

第二年,新历法编写完成,用了4年时间检验,没有出现误差,说明新历法是很准确的。经后人研究,新历法计算出的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比现在测量的只相差了26秒,和现在公历的周期几乎完全相同,而新历法比公历早了302年,郭守敬也 。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之一。新历法正式颁布后被命名为((授时历》。虽然新历法已经颁布,但它的计算方法和有关的数据还没有正式定稿,郭守敬就整理了几乎所有资料,将其分门别类,编成了26卷的计算方法和数据表。他担任太史令后就把这些资料上交给朝廷,另外他还写了很多天文学著作,也都被官府所收藏。

史家评论:郭守敬致力于河工水利,多次修整灌溉渠道,造福万民。其后又由王恂的推荐,参加修历,奉命制造仪器,流传到后世,真是神仙一样的人物啊!

<;后人评价>;

《元史》由于编修时间仓促,而且出于众手,使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历来就遭到学者们的非难。同时也因为它多照抄史料,所以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使它具有比其他某些正史更高的史料价值。元朝的13朝实录和《经世大典》已经失传,部分内容只是靠《元史》才得以保存下来。《元史》的本纪和志占全书一半,而本纪又占全书近1/4,保存了大量失传的史料。列传部分,由于元代史馆的资料就不完备,汉人(特别是文人)常有碑传资料可以参考,而一些蒙古名臣的资料常常无处可找,因此立传的不及一半。就列传中的蒙古、色目人而言,其中一部分人已没有别的史料可供参考,后世对这些在当时很有影响的历史人物的事迹只有通过《元史》才能了解。

宋濂、王祎皆系文士,疏于考订,昧于衮钺,有史才而无史学、史识。八月成书,是以疏舛四出,在诸史中最为荒芜——魏源·明

古今史成之速,未有如《元史》者,而文之陋劣,亦无如《元史》者。——钱大昕·清

列传则先及释老,次以方技,皆不合前史遗规。——《元史新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