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67

第67章 《元史》(1)

<;读史指南>;

《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王濂主编。全书二百一十卷,包括本纪四十七卷、志五十八卷、表八卷、列传九十七卷,记述了从蒙古族兴起到元朝建立和灭亡的历史。

《元史》的列传有类传十四种,大多沿袭以往的史书,只有《释老》一传是《元史》的创新。《释老》是记载宗教方面的列传,从中可以了解宗教在元朝所居的地位和发展情况。类传中以《儒学》、《列女》、《孝友》、《忠义》四种所记的人物最多,说明宋以来封建的思想统治在逐步加强。《元史》列传还有个特点是,所叙述的事,都有详细的年、月、日记载,这就更增加了参考价值。

《元史》的体例整齐,文字浅显,叙事明白易懂,还保留了当时的不少方言土语,这同朱元璋提倡浅显通俗的文字是分不开的。宋濂修《元史》时,遵照朱元璋的意图,强调“文词勿致于艰深,事迹务令于明白”,因此《元史》称得上是一部较好的正史。

<;故事精选>;

1.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元史·太祖本纪》节选

成吉思汗,名叫铁木真,姓奇渥湿氏,是蒙古部族人。他的十世祖是孛端叉儿,其母名叫阿兰果火,她生了两个儿子。后来丈夫死去,阿兰守寡,夜里睡在帐幕中,梦见白光从天窗中射进来,化作金色神人,快步奔向卧床。阿兰从梦中惊醒,便身怀有孕,生一子,就是孛端叉儿。孛端叉儿相貌奇异,不爱说笑,家里人说他傻。只有阿兰对人说:“这孩子不傻,后代子孙一定有大贵人。”

等到成吉思汗出生时,他的父亲也该速正好征讨塔塔儿部,俘虏他们部落的君长铁木真。由于成吉思汗出生时手中握住凝结的血块像红宝石,他的父亲认为他一定与众不同,因此用俘虏铁木真做他的名字,以纪念这次用武力所建的功业。

铁木真还没成年,父亲就带他去一个朋友家给他订亲。回来的路上不小心被塔塔儿人暗算,被毒死了。也速该一死,他的部落就作鸟兽散了。原本依附于也速该的泰赤乌部在离开的时候还带了很多属于铁木真的牛羊和奴隶走。近侍中有个叫脱端火儿真的也准备叛变,铁木真哭泣着亲自挽留他。脱端说:“深水池已经干涸了,坚硬的石头已经破碎了,留下来还能做什么呢!”

铁木真长大后开始招兵买马,很多他父亲当年的部下都跑来投奔他。泰赤乌部的人觉得首领太残暴,都归顺了铁木真,铁木真的实力逐渐强大了起来。

铁木真治军严厉,有一次作战之前说好不准抢夺敌人遗弃的财物,免得妨碍追击敌人,谁敢违反就剥夺他的战利品。大获全胜后,有3个人违反了誓言。铁木真大怒,下令把他们抢夺来的财物全部分给了别人。

由于铁木真治军严厉,又英勇善战,很快就成为蒙古草原上一支强大的势力。铁木真本来和王罕关系很好,还曾经认王罕为义父。但后来双方翻脸,铁木真多次打败过王罕。这一次,他又准备进攻王罕了。他派了两个人去王罕那里,假称是另一个蒙古部落首领哈撒儿派来的,说:“我的哥哥的太子失踪了,妻子又被大王您俘虏,我现在是无路可走了。希望大王能够念在我们过去要好的份上,收留我和我的部落。”王罕相信了他们的话,派人跟随那两个使者去哈撒儿那里,准备和他结盟。等他们一到,铁木真就以他们为向导,带领军队找到了

王罕的大本营,发动突袭,把王罕杀得大败。王罕好不容易才逃了出来,他长叹道:“我被我儿子(指铁木真)害了,今天失败,后悔也来不及了。”王罕后来被乃蛮部落的人所杀。

铁木真消灭王罕后,又准备讨伐乃蛮部落。当时大家都认为正值春天,马匹经过一个冬天后都瘦了不少,最好等到秋天把马匹养肥后再发动攻击也不迟。铁木真的弟弟说:“应该早点办的事就要快点办好,不要以马瘦来推脱。”别里古台也说:“乃蛮部落一直叫嚣要消灭我们,看不起我们,我们更应该一鼓作气消灭他们。他们自以为很强,如果我们对他们发动突袭的话,一定可以胜利!”铁木真听了他们的话后非常高兴,说:“你们有这样的信心,何愁不胜呢?”于是进军攻打乃蛮。

铁木真派虎必来和哲别两人为先锋,先行驻扎下来。乃蛮的太阳汗听说铁木真来袭,亲自调动了全部军队和盟友,兵力非常强大。当时铁木真军中有一匹瘦弱的老马不小心跑到了乃蛮的军营中。太阳汗见了后,对部下说:“铁木真的战马如此瘦弱,我们可以诱敌深入,等他们的战马跑累后,再进攻,这样就能轻松获胜了。”太阳汗的部将火速入赤有勇无谋,他气冲冲地对太阳汗说:“你的父亲当年打仗的时候,一向勇往直前,从来不考虑后面的事。你现在这样拖延,是不是害怕了?如果害怕的话,为什么不让你的妃子们来指挥军队?”火速入赤的话大大激怒了太阳汗,他被怒火烧昏了头,放弃了原先比较好的计划,立刻率军杀了出来,想和铁木真决一死战。当时铁木真的老对手札木合也跟随太阳汗一起出战,他开始把铁木真的军队看得很弱,以为可以轻松获胜。可是打着打着他就觉得不对劲了,于是率领部下偷偷溜出了战场。札木合逃走后,太阳汗的联军实力大受影响,士气也低落了很多。两军一直大战到傍晚,太阳汗战死,其他人见太阳汗死了,也都失去了斗志,被铁木真的军队杀得一败涂地。第二天,残余的敌人全部投降。很多部落见铁木真连草原第一霸主太阳汗都能打败,纷纷跑来归顺了他。不久,铁木真消灭了最后一个大的敌人蔑里乞部,基本统一了蒙古。

铁木真召开了草原大会,宣布自己为蒙古部落的大汗,大家给他上尊号“成吉思”(意为四海之主),铁木真就成了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先后西征西夏、中亚和南欧等地,还和金朝分庭抗衡,建立了一个庞大的草原帝国。铁木真在攻打西夏的时候身患重病,不久就去世了。

史家评论:太祖的性格深沉具有远大的谋略,用兵如神,所以能够灭掉四十个国家,并平定了西夏。他的特殊功勋和伟大业迹很多,可惜当时史官没有完全掌握,或许有很多事没有记载下来。

2.忽必烈称雄亚欧——《元史·世祖本纪》节选

忽必烈是成吉思汗小儿子拖雷的第四个儿子,他是第五代的蒙古大汗。窝阔台死后,他的哥哥蒙哥继承了汗位,任命忽必烈负责南方的军事。忽必烈重用儒臣,他每到一个地方都会访求当地的贤才。忽必烈灭掉大理后,采纳了徐世隆等人的意见,下令部下不准乱杀人,此后他一直遵守这个誓言,很大程度上减轻了人民的抵抗。

蒙哥大汗在攻打合州的时候受了重伤,很快就死了。当时忽必烈正在湖北一带作战,一听到蒙哥逝世的消息,马上和南宋签订和约,跑回去争夺汗位。蒙哥大汗有三个弟弟: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旭烈兀自1256年成为波斯汗后,由于远离蒙古高原,而没有要求继承大汗位。剩下的只有忽必烈和阿里不哥。

这个时候,留守的小弟弟阿里不哥已经擅自征兵,企图夺取汗位。忽必烈在一些大臣和王爷的支持下登上了汗位,不久,阿里不哥也在部分大臣的支持下称汗,两派势力发生了严重冲突。忽必烈手中控制了汉地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阿里不哥优势大得多,很快就将其击败。忽必烈以为阿里不哥从此失去了力量,就没有乘胜追击。一年后,阿里不哥卷土重来,在戈壁和忽必烈打了一仗,忽必烈虽然将其击败,但没有抓到他,也没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10天后,两军再次交战,没有分出胜负。当时两派势力势均力敌,但支持阿里不哥的察合台家族的首领阿鲁忽突然背叛了阿里不哥,倒向了忽必烈。阿里不哥被迫和阿鲁忽作战,但他不是阿鲁忽的对手,最后只好向忽必烈投降。忽必烈并没有杀他,只是把他囚禁了起来。

忽必烈消除了来自本国的威胁后,就把目光放在了南宋身上。在和阿里不哥作战的时候,一批汉人突然背叛了他,但很快就被镇压了下去。这次叛乱引起了忽必烈对汉人的猜忌,他再也不像以前那样对汉人言听计从,而是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限制汉人的权力。他废除了汉人诸侯的世袭特权,并削弱汉人将领的兵权,在地方上实行军民分治。另一方面,他开始重用色目人,让他们和汉族官员互相牵制。

忽必烈虽然对汉人抱有疑心,但对于个别汉人他还是很信任的。比如汉人刘秉忠就很受他信任,忽必烈自立为皇帝和改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提出来的。忽必烈建立元朝后,被称为元世祖,将大都定为国都。他设立了中书省作为政府的中枢机构,设枢密院主管大部分军务。

忽必烈在整顿好内务后,就开始大举入侵南宋,很快就灭掉南宋,统一了中国。忽必烈不光攻打南宋,他还把扩张的视角大大的延伸了。忽必烈把高丽当成是进攻日本的跳板,多次命令高丽为其准备军粮和船只,引起了高丽的不满。忽必烈一不做二不休,发兵攻打高丽,很快就获得了胜利。他把高丽设为行省,但保留高丽国王的称号。一直到元朝末年,高丽也没有获得独立。

占领高丽后,忽必烈派人出使日本,但使者并没有能够到达日本。第二年,高丽国王派人代替蒙古使节向日本递交国书,日本政府拒不答复,此后又拒绝过一次忽必烈的使者。忽必烈生气了,决定发兵讨伐日本。第一次讨伐船队遇到台风,全军覆没,后两次也都遇到了台风,虽然有少量士兵登陆成功,但由于缺乏补给,都失败了。

忽必烈派大军进入印度支那,攻打越南人。迫使越南人承认为其属臣。随后又进攻缅甸、柬埔寨、爪哇等地。

忽必烈把全国人民分成4个等级,第一等级是蒙古人;第二等级是色目人,是西域各国的人;第三等级是汉人,指原来在金朝统治下的各族人民;第四等级是南人,是原来南宋统治下的人民。前两个等级受到优待,而后两个等级则受到歧视。

忽必烈在位35年,80岁那年去世。他结束了中国长达400多年的南北对峙的局面,是我国历史上出色的政治家。

忽必烈坚决要求成吉思汗各大封地的服从,每一块大封地都成为一个自治汗国。波斯汗——旭烈兀、阿八哈和阿鲁浑,只是一些从属国的汗,他们要得到忽必烈的任命,并与他保持密切联系。忽必烈这个拥有全中国的人,原则上是突厥斯坦和蒙属俄罗斯的宗主,以及伊朗事实上的宗主,就像马可波罗说的那样:“从亚当时代至今,世界上曾有过的、统治着人民、土地和财富的最强大的君主”。

史家评论:世祖忽必烈度量宽广,了解臣下并善于用人,相信采纳儒学,并运用儒学以华夏的文化来改变蛮夷。他建立规范宣示纲纪,因此成为一代制度的开创者,他的威势是宏伟而远大的。

3.察必皇后蕙质兰心——《元史·后妃传》节选

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名察必,是弘吉剌部族人,在中统初年,被立为皇后。忽必烈授予册书和宝玺,加封尊号焉贞懿昭圣顺天睿文光应皇后。

蒙哥死后,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密谋争夺王位,就是身居都城的察必觉察到政治事态有异,一方面据理力争阻挡军队异常调动,一方面派人火速赶赴鄂州,通知远在征宋前线的忽必烈迅速回都,终于使忽必烈坐上王位。

有一天,四位怯薛官奏请忽必烈划割京城近郊的土地牧马,忽必烈答应后,他们正把地图进献给皇帝看,察必皇后认为不妥,就来到皇帝跟前,想要劝阻皇帝。皇后先假装责备太保刘秉忠说:“你是汉人中的聪明人,你说话皇上就听,你为什么不直言规劝?从开始到定都的时候,如果划地用来牧马是可以的,现在早就按照军队的需要,把土地划分下来了。既然当初未实行,现在再夺走土地行吗?”忽必烈听后默不做声,终于下令停止这件事情。

察必皇后曾经从太府监支出缯丝和帛丝织物衣料各一件,忽必烈对她说:“这是国家军队所需要的东西,不是私人的财物,皇后怎么可以去支取呢?”这只不过是个善意的玩笑,察必却当了真。此后,察必就率领宫女亲手做针线活,收集许多废旧弓弦,重新煮晒使其柔软洁白,然后纺织成为粗绸,用它做成衣服,其结实细密程度和绫罗绸缎相当。宣徽院弃置不用的羊肘子皮,察必取来拼合缝制成地毯。她勤俭节约而不扔弃物品,此类举动大都如此。

十三年,平定了南宋,南宋幼主到上都朝见忽必烈。朝廷设大宴庆祝,大家都很高兴,只有皇后不快乐。忽必烈说:“我今日平定了江南,从此没有战争了,大家全都高兴,单单你不快乐,这是为什么呢?”察必跪下说:“妾听说自古以来就没有千年的国家,但愿别让我们的子孙也落得这样的遭遇,那就万幸了。”忽必烈把宋人府库中的原有物品,分别聚集放置在宫中,叫察必去看,察必看完就离开了。皇帝派了太监去追问察必,想要什么东西。察必说:“宋人积蓄了这些东西,用来留给他们的子孙,他们的子孙没能守住这些东西,而归给了我们,我怎么能忍心取走一件呢!”

当时宋太后全氏到了上京,不习惯北方的风俗水土,察必为此奏请忽必烈让她返回江南,忽必烈不允许,察必奏请了三次,忽必烈才回答说:“你们女人没有远见,如果让她回南方去,或许会掀起一阵谣言,立即就会毁掉她一家,这不是关怀爱护她的办法。如果真要爱护她,经常给以关怀和抚慰,使她安心居住下来就行了。”察必退下,此后,察必更加厚待全太后。

胡人的帽子原来是没有前檐的,忽必烈在骑射中感到日光刺眼,把这件事告诉了察必,察必立即给帽子加上了前檐。忽必烈非常高兴,就下令将这种帽子定为标准式样。星后又制作一种衣服,前面有裙衣而无袖襟,后面比前面长一倍,也没有领子和袖子,用两根组襻连结起来,取名叫比甲,穿这种比甲便于骑马射箭,当时人们全都仿制这种衣服穿。

察必天性聪颖敏锐,通达事理,不失时机,在国家建立初期,她辅佐忽必烈经常提出正确意见,当时给予忽必烈很大的帮助。

史家评论:妇人道德、闺门礼仪,在庙堂中接受既定的规则。德行博大的人名声一定显赫,施恩众多的人回报就会丰厚。上以辅佐君王,增强治国安邦的光辉;下以教育后代,发扬追思先辈的孝道。

4.美髯名相耶律楚材——《元史·耶律楚材传》节选

耶律楚材字晋卿,是辽东丹王突欲的第八世孙。耶律楚材三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杨氏教导他学习。长大以后,他博览群书,并且通晓天文、地理、音乐、历法、术敷以及佛、道、医术、占卜等学说,下笔作文,就像是事先构思好了一样。

按照金朝的制度,宰相的儿子照例可以经过例行考试能得到中央各省的一般职务。耶律楚材原本打算通过进士科的考试,但金章宗下诏令照过去的规矩办理。考官向他们问了几件疑难的讼案,当时一同参加考试的有十七人,只有耶律楚材的回答最为出色,于是被任命为属官,后又任开州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