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63

第63章 《宋史》(4)

当时毋宾古任度支判官,曾谈论说:“天下百姓拖欠赋税,从五代至现在,催办从未停止过,百姓饥苦不能承受。我要启奏皇上减免它。”王钦若命官吏一晚查考校核出数目,第二天上奏皇帝。真宗大吃一惊,说:“先帝竟然不知道吗?”王钦若慢慢说:“先帝当然知道,大概是留给皇上收揽民心。”当天下令减免百姓所欠赋税一千多万,释放囚徒三千多人。由此宋真宗越发器重王钦若,很快就提拔了他。

有一次,河阴人常德方上告临津县尉任懿贿赂王钦若得以考中进士,真宗把此事下达御史台处理。原来,王钦若于咸平年间担任科举主考官,任懿应试诸科,住在僧仁雅的房舍。僧仁雅认识的僧惠秦与王钦若交好,于是任懿与僧惠秦约定,用三百五十两银子贿赂王钦若,把银子数量写在纸上,令僧惠秦送给王钦若。

正好王钦若已入贡院,僧惠秦托王钦若的门客拿所写的银数给王钦若的妻子李氏,僧惠秦把任懿所写的银数减去一百两,想私吞。祁睿以进试院给王送汤饮为名而告诉王的,任懿的贿赂银数也由祁睿同时告诉了王。这场交易虽然做成了,但事后为人检举揭发,御史中丞赵昌言逮捕了祁睿、任懿等人,并疏请皇上要逮王钦若归案惩处。

御史拷问任懿作弊情节,任懿改口说妻兄张驾认识考官洪湛,曾与张一起到过洪家里说过考试开后门的事;但后来真的贿赂行事,是间接通过僧人惠秦等人暗中进行的,被贿赂者是谁他不清楚。但是祁睿本是毫州的小吏,虽然跟随王钦若很久,而其名籍仍隶属亳州。王钦若狡辩说:“从前没有祁睿,僧惠秦也不在我的门下。”再加上真宗也对王钦若有所偏袒,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

王钦若被派去编修《册府元龟》,在编修过程中,皇帝如果有所褒奖的话,他必然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最上面。如果编修过程中出了错误,皇帝责怪下来,王钦若就告诫书吏要他只说是杨亿以下的人做的,他所作所为大都是如此。

王钦若在枢密院工作的时候,和马知韦不和,马知节一向讨厌王钦若,两人时常发生争论。泸州都巡检王怀信上奏平定南蛮有功,但王钦若很久也不作出奖赏他们的决定。马知节知道后很生气,当面指责他,两人在真宗面前争论起来。真宗决定马上对平定南蛮一事按功行赏,因为这件事,王钦若被罢去了枢密使一职。

有一次,真宗曾梦见神人对他说:“我在泰山赐给你天书一部。”真宗将这事暗中告诉了王钦若。王钦若于是说,六月甲午日,木匠董祚在醴泉亭北边看见黄色的绢书飘浮在草地上,上面有字不认识,皇城官吏王居正看见上面有御名,报告了这事。王钦若得到天书后,以威严的仪容举止捧着它走到社首,跪着授给宦官,宦官捧着它飞驰进献真宗。真宗来到含芳园恭迎天书,真宗拿出所献上的《天书再降祥瑞图》给百官看。后来王钦若又说,他来到泰山任职后,曾两次梦见神人,要求增建庙庭。真宗信以为真,既封禅泰山,在泰山上广建宫观,劳民伤财,而王钦若也因此大捞一把,被真宗任命为天书仪卫副使,升为吏部尚书。

王钦若个子矮小,脖子上还长了个瘤子,当时的人都称他为“瘿相”。他每次朝廷要做点什么不好的事的时候,他都会委屈迁就,以讨好皇帝。王钦若得了急病去世后,宋仁宗赐给他五千两白银,还追赠他为太师、中书令,谥号文穆,提拔了他家的亲戚二十多人,宋朝建国以来宰相受到的恩典没有人能超过他的。

后来宋仁宗也发现王钦若实际上是个小人,他对周围人说:“王钦若当了那么久的官,我仔细观察了他的所作所为,现在想起来,他还真是够坏的。”王曾回答道:“王钦若、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圭这5个人被人们称为‘五鬼’,他们的奸邪可想而知。”

史家评论:王钦若、丁谓、夏竦,世人都指责他们为奸邪之辈。真宗时,海内安定,文武之治融洽平和,群臣将领没有空闲,而泰山封惮的议论是丁谓的主张,天书的诬案开端于王钦若,所谓以学说主张服务于君王的,难道是如此吗?

11.花石纲害民乱国——《宋史·佞幸传》节选

朱勔是苏州人。父亲朱冲,狡猾有心计。家世本来低贱,受人雇佣,强悍不驯,受鞭背之刑以抵罪。前往邻邑借贷,遇到不寻常的人,拿到金子和方书回来,设店铺资药,病人服药总是见效,远近的人聚集到他家来看病,家里就富起来。

蔡京住在钱塘时,有一次路过苏州,想建僧寺阁,但算了一下费用极多,僧人说一定想集这笔钱,非得找朱冲不可。蔡京把这件事交给郡守,郡守叫来朱冲见蔡京,蔡京告诉他缘故,这是一个巴结官员的好机会,朱冲立刻表示愿独自担负此任。遇了几天,请蔡京到寺里丈量土地,到那儿就见大木头数千根堆积庭下,蔡京非常震惊,很器重他的才能。第二年皇帝召蔡京回朝,蔡京就带着朱勔一同前往,把他们父子的姓名交给童贯安置在军籍中,都得到官职。

当时徽宗很喜爱奇花异石,蔡京暗示朱勔告诉他的父亲,秘密取浙中珍异来进献。开始送三株黄杨,皇帝夸奖了他。后来年年增加,然而每年不过两三贡,贡物仅五七种。到政和年间开始极盛,舳鲈在淮、汴上衔接不断,号称“花石纲”,在苏设立应奉局,随便花用公家的钱,每次取出以数十百万计。

朱勔为征集花石纲可以说是费尽心思,那些要进贡的东西都是从老百姓家里抢来的,看中了什么东西说抢就抢,根本就不付一文钱。一般的老百姓家里如果有可供观赏的石头或者树木,朱勔知道后就带上士兵闯入人家家里,用封条把东西封上,也不当场拿走,而是让主人好好看管,不准有半点损伤。如果稍有疏忽,马上就给人家加上大不敬的罪名。等到来运走的时候,如果东西比较大,被门挡住,干脆就把人家的墙给拆了,好把东西运出来。当时的老百姓谁家有什么稀奇的东西,人们都说那是不祥之物,宁可砸了也不敢让官府知道。谁家里摊上这事,即使中等人家都会破产,稍微困难点的家庭就要被逼得卖儿卖女来供应官府的敲诈勒索。

朱勔等人为了讨宋徽宗欢心,他们看中的东西哪怕是在最危险的地方,也会不惜人力物力把它弄出来。有一次朱酗弄到一块高达四丈的太湖石,为了运它,动用了几千个民工。由于石头实在太高大了,还得把江上的桥梁、城墙毁掉才能通过。运到京城后,宋徽宗为这块石头取名为“神运昭功石”。有的时候运花石纲的船只不够,朱勔等人就在江上拦截各地运往京城的粮船,把粮食和商品都倒掉,船抢过来运送花石纲。那些船夫也仗势欺人,成为当地一大公害。为了拉船,把当地的士兵全部用来拉纤都还不够。

花石纲引起的民愤越来越大,蔡京也有点担心了,他和宋徽宗谈起了这事,希望稍微抑制一下。宋徽宗于是下令禁止占用粮船,不准挖别人的坟墓取宝,也不准破坏百姓房屋,更不准用封条封别人家的东西,只准朱勔、蔡攸(蔡京的儿子)等六人进贡花石纲,从此朱勔的行为才稍微收敛了点。但好景不长,他又开始放纵起来。他为给宋徽宗修建道观,搜刮了无数钱财,当地的官员不但不敢得罪他,还得经常去拜见他。官员为了讨好朱勔,把百姓们害得苦不堪言,方腊起义就是因为朱面力为害过重的缘故。

宋徽宗晚年更加信任朱勔,造成他更加贪婪残暴,连他家的仆人都当了大官。等到钦宗继位,听从御史的话,把朱勔放归田里,凡是因朱勔而得官的人都罢免。没收他的财产,田多达三十万亩。告发朱勔的人不断,朝廷就让人把朱勔拘禁在衡州,后来又转韶州、循州,最后派使者去朱勔所到的地方杀了他。

史家评论:考察徽宗丧失国家的缘由,不像晋惠帝的愚蠢、孙皓的暴虐,也不是被曹氏、司马氏那样篡夺,只是倚仗自己的小聪明,用心偏颇,疏远、排斥正直之士,信任奸佞阿谀的人。迷信虚无,修饰游览地和官观,使民力困乏枯竭。君臣追求安乐,互相放纵,荒废国政,每天做荒诞之事。

<;后人评论>;

《宋史》是研究辽、宋、金代历史的基本史籍之一。在现存的宋代重要史料中,唯有《宋史》贯通北宋与南宋,保存了三百二十年间的大量历史记录,很多史实都是其他书中所不载的。

《宋史》尽管疏漏较多,但仍保存了不少已失散的原始资料,是了解和研究两宋历史的重要史书。叙事详尽,就史料的学术价值而言详胜于略。同时《宋史》的主要材料是宋代的国史、实录、日历等书,这些史籍现在几乎全部佚失了,而《宋史》是保存宋代官方和私家史料最有系统的一部书。

《宋史》的体例完备,融会贯通了以往纪传体史书所有体例,纪、传、表、志俱全,而且有所创新。特别是《宋史》的天文、五行、律历、地理、河渠、礼、乐、仪卫、舆服、选举、职官、食货、兵、刑和艺文十五志,记录了一代天文历法、典章制度、社会经济、行政沿革、图书目录等等,虽间失芜杂,为后代治史者所訾议,然其叙述之详,为二十四史中所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