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57

第57章 《旧五代史》(2)

张浚对太原用兵时,潞州小校冯霸杀死自己的主帅李克恭据城叛乱,此时汴将朱崇节进入潞州,梁太祖又令张全义进攻泽州。李罕之向武皇告急,武皇派李存孝率五千骑兵援救。起初,汴军进攻泽州时,对李罕之呼喊道:“相公你常常依靠太原,轻易与大国绝交,现在张相公已包围了太原,葛司空已进潞府,十来天之内,沙陀人就连洞穴都住不上了,相公你还有什么活路呢?”李存孝听这话太可气,挑选五百精锐骑兵,绕着汴军军营呼喊道:“我,就是寻找洞穴的沙陀人,等着用你们的肉来供应军队,你们赶快派长得肥的出来作战!”汴将邓季筠,也以骁勇闻名,于是带着军队前来应战,李存孝激励部下,挥舞长矛冲锋在前,一战即打败,得到一千匹战马。吓得敌人当天晚上就撤军了,李存孝紧追不舍,俘虏杀伤了一万多人,然后回头攻打潞州。

当时朝廷任命京兆尹孙揆为昭义节度使,命令供奉官韩归范送旗帜节仗到平阳,孙揆便持节仗投奔潞州,梁太祖拨给孙揆三千牙兵供他使用。此时孙揆是张浚的副招讨,部下有一万人。八月,孙揆从晋州、绛州越过刀黄岭去上党。李存孝带三百骑兵埋伏在长子以西山崖之间。孙揆身穿宽衣,撑着大盖,在众人簇拥下行进,等他的军队前后不相连时,李存孝出击横扫,擒获孙揆、韩归范以及五百俘虏,献给太原。李存孝于是急攻潞州。九月,葛从周放弃潞州城趁夜逃走,李存孝收复该城,武皇却上表推荐康君立为潞州主帅,李存孝大怒, 几天不吃饭。十月,李存孝带领收复潞州的军队,在平阳包围张浚,在赵城扎营。华州韩建派三百名壮士夜里袭击他的营地,李存孝侦探到了,设埋伏击杀,全部消灭了他们,接着进军逼近晋州西门,俘虏敌人三千,晋州从此闭关不出。李存孝率军队进攻绛州。十一月,绛州刺史张行恭弃城逃走,张浚、韩建等人听说后也都偷偷溜走了。李存孝收复晋州、绛州,以战功被授予汾州刺史。

几年后,邢州节度使安知建投降朱温,李克用很生气,命令李存孝将其平定。在战斗过程中,李存孝和李存信产生矛盾,李存信在李克用面前造谣说李存孝当时望风而逃,根本不想和敌人作战,怀疑李存孝和敌人私下里有勾结。李存孝听说后非常生气,一气之下干脆真的和敌人通信,他认为反正我没有你们也说有,那还不如真有呢。第二年,李克用出兵真定,李存孝和敌将王■见面,两人谈了很久关于军事方面的事情。李克用知道后大发雷霆,打败敌人后马上回军讨伐李存孝。

后来李存孝袭击了李存信的大营,将其打败。李克用亲自带兵征讨李存孝,并在城下挖掘壕沟围城。李存孝率兵出击,让壕沟无法完成。袁奉韬对李存孝说:“你唯一怕的人就是武皇,但是他挖好壕沟后就会离开。他手下的人哪个是你的对手?所以就算挖好了也没用。”李存孝听信了他的馊主意,不再出击,结果整座城池都被壕沟围住,李存孝非常被动,军粮也吃光了。

李存孝登上城墙请罪,哭着对武皇说:“我深受父亲的大恩,如果不是小人在父亲面前进谗言的话,我怎么会做出这样忤逆的事呢?我虽然心胸狭窄,但都是李存信造谣诬陷才落到这个地步的。我只求能见父亲一面,把心里话说出来,死也甘心!”武皇听了之后也觉得很凄然,于是派刘太妃进城慰劳。刘太妃把李存孝从城里带了出来,拉着他跪在地上请罪道:“孩儿立过一些功劳,并没有什么大过失,只是被人所中伤才会干出这样的蠢事。”武皇斥责李存孝道:“你和王镕在信里给我安了这么多罪名,这也是李存信教的?”于是把李存孝带回太原,车裂而死。

武皇虽然杀了李存孝,但心里还是很爱惜他的才能的。李存孝每次遇到强大的敌人,都披上重铠甲,拿上兵器,身边只带两个骑着马的仆人冲锋。跑到敌人阵前的时候再换上仆人骑的马,这样马匹就跑得飞快,在敌阵中冲杀,有万夫不当之勇。李存孝的死对武皇打击很大,好多天都没有出来处理事情。

史家评论:李存孝勇猛善战,忠心耿耿,然而盛极必衰,他的悲惨下场也让人扼腕叹息。

4.伶人皇帝唐庄宗——《旧五代史·唐庄宗纪》节选

李存勖灭掉了梁朝,自己登基称帝,建立了后唐王朝,他就是唐庄宗。唐庄宗特别喜欢听戏和唱戏,刚登基没几天,他就在宫里组织了一个戏班子。大臣们对此很不满意,纷纷劝阻他。唐庄宗很不高兴,发了几次脾气以后也就没有人敢反对了。

戏班子组建好之后,唐庄宗就成天在里面鬼混,后来连朝都懒得上了,把国事都交给大臣们处理。他自己却躲在戏班子里学习唱戏,和那帮伶人称兄道弟,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

有一天,大家正在排戏,唐庄宗站在台上喊了两声“李天下”。一个伶人走上去二话不说抽了他两个耳光,唐庄宗顿时愣住了。那个伶人说道:“李天下只有一个,你却喊了两声,另一个是谁?”唐庄宗这才明白他在和自己开玩笑,没有怪罪下来,从这件事可以看出他对伶人是如何地纵容。

唐庄宗最喜欢的一个伶人名叫景进,他经常在唐庄宗面前说别人坏话,但又装出一副赤心为国的样子,所以唐庄宗很信任他,对他言听计从。大臣们见景进得宠,都不敢得罪他,很多人还拼命讨好他,以便让他在皇帝面前为自己美言几句。

唐庄宗决定封两个伶人为刺史,消息传出后反对的人特别多,但唐庄宗却执迷不悟,最后还是让那两个伶人当了刺史。那两个伶人仗着有皇帝撑腰,在大臣们面前趾高气扬。大将郭崇韬立过很多的功劳,对朝廷忠心耿耿,就因为得罪了那些伶人,居然全家都惨遭杀害。

大将李嗣源是武皇李克用的养子,也是唐庄宗南征北战的股肱之臣,和唐庄宗称兄道弟,可是就连他也要受那些伶人的气,因为得罪伶人还差点送了命。很多人看不下去了,纷纷跑去找他,要他带着大家造反。李嗣源也被唐庄宗的所作所为伤透了心,他见功高盖世的郭崇韬被杀,自己迟早小命不保,早就有造反的意思了。这次他见大伙都支持他,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起兵造反。唐庄宗一听到李嗣源造反,吓得半死。他很清楚李嗣源的实力,一般人可对付不了。他赶紧赶回汴京督战,走到半路上就传来汴京失守的消息,而且全国各地都起兵响应李嗣源,这下子他目瞪口杲了。但他还抱有一丝希望,赶紧赶回洛阳,命令郭从谦带兵抵抗。

郭从谦本来也是个伶人,但他曾经认郭崇韬为叔叔。郭崇韬被景进等人害死后,他恨透了这帮人,对唐庄宗也非常不满。这次得到机会,他马上带领部下造反,直冲内宫。唐庄宗没有想到郭从谦也背叛了他,在逃跑的路上被流箭射中,丢掉了性命。

史家评论:当唐庄宗强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一个能与他争雄,到他衰败时,几十个优伶来困扰他,却使他丧命亡国而被天下所讥笑。

5.石敬瑭认贼作父——《旧五代史·石敬瑭传》节选

石敬瑭是唐庄宗手下一员大将,没有发迹的时候他沉默寡言,但熟读兵法,从军后李嗣源很器重他,把女儿嫁给了他。李嗣源即位后,石敬瑭被任命为光禄大夫、检校司徒、陕州保义军节度使等官职,此后连连升职,成为后唐举足轻重的大将。

石敬瑭和李嗣源的儿子李从珂一向不和,李从珂篡位后,将石敬瑭逐出了朝廷,任命他为太原留守和节度使。本以为从此可以抑制石敬瑭了,殊不知太原地势险要,可攻可守,士兵强悍,石敬瑭还把洛阳的财物运往太原,将太原作为自己稳固的根据地。这样,石敬瑭渐渐摆脱了李从珂对他的控制。

当时北方少数民族契丹已经逐渐强大起来,首领耶律德光对中原虎视眈眈。石敬瑭知道自己的实力不如李从珂,和部下商量了半天,决定投靠契丹,利用契丹的力量来保护自己,并夺得皇位。

李从珂对石敬瑭一向不满,他听说石敬瑭有所举动后,先发制人,派了几万人马前去攻打晋阳。石敬瑭觉得形势危急,决定立刻向契丹求援。

石敬瑭让桑惟翰给契丹写了一封求救信,上面说如果契丹帮助他把唐军打败的话,他愿意认耶律德光为父亲,并且割让幽州、云州等十六个州。石敬瑭不顾民族尊严的行径引起了部将们的反对,刘知远就说堂堂中华大将,认契丹人为父亲实在太丢脸了,再说那16个州是中原的屏障,怎么能随便割让呢?可急疯了的石敬瑭哪儿管得了这么多,还是把那封信送了出去。

耶律德光早就对中原垂涎三尺,见石敬瑭开出这么优厚的条件,高兴还来不及呢,亲率五万人马前去援救石敬瑭,很快就打败了唐军。李从珂调集军队组织第二次进攻,可带兵的赵德钧却贿赂耶律德光,请求立自己做皇帝,和契丹约为兄弟之国。他的条件比石敬瑭的差多了,不过耶律德光觉得赵德钧的实力很强,不是那么好对付的,决定答应赵德钧的请求。石敬瑭知道这一消息后急得和热锅上的蚂蚁一样,赶紧派桑惟翰跑到契丹军营前跪下,哭哭啼啼地请求契丹不要和赵德钧合作。耶律德光没有办法,只好撤销和赵德钧合作的打算。

石敬瑭称帝后,很守“信用”,割燕云十六州给契丹,承诺每年给契丹布帛三十万匹。燕云十六州乃北部天然屏障。后晋天福二年,后晋迁都汴梁,翌年,升汴梁为东京开封府。时后晋新得天下,藩镇多未服从,兵火甚多,府库空虚,民间贫穷,但契丹仍贪求无厌。为解决财政危机、巩固政权,石敬瑭采纳了桑维翰的建议,推诚弃怨,以抚藩镇;训卒缮兵,以修武备;务农桑,以实仓库;通商贾,以事货财;卑辞厚礼,以事契丹。

石敬瑭对于契丹百依百顺,非常谨慎,每次书信皆用表,以此表示君臣有别,称太宗为“父皇帝”,自称“臣”,为“儿皇帝”。每当契丹使臣至,便拜受诏敕,除岁输30万布帛外,每逢吉凶庆吊之事便不时赠送好奇之物,以致赠送玩好奇异的车队相继以道。

石敬瑭当了七年儿皇帝,病死了。他的侄子石重贵继承了皇位,在给契丹的奏章中自称“孙”而没有称臣,契丹人认为这是对他们的不敬,于是大举南下侵略中原。由于燕云十六州被割让给了契丹,所以契丹军队入侵中原如入无人之境。但进入中原后,遭到中原军民的顽强抵抗,连续两次都失败了。最后由于内奸的出卖,契丹人还是攻下了洛阳,将石重贵俘虏,后晋从此灭亡了。

虽然契丹人最后还是被赶走了,但那十六个州始终都掌握在他们手中,导致日后的中原王朝在和契丹作战的时候无险可守,始终处于被动的局面。

史家评论:石敬瑭初以骁勇善战发迹,继因廉政而闻名。在战乱频繁之际,他借重契丹援助得以问鼎、建立后晋王朝。由于割让燕云十六州以及岁输布帛三十万给契丹,并甘当百依百顺的“儿皇帝”以换取契丹对自己的支持,将北方百姓置于契丹铁蹄之下,民心尽失。

<;后人评价>;

《旧五代史》有不少缺点,这主要的是因为成书太快,因而来不及对史料加以慎重的鉴别,有的照抄五代时期的实录,以至把当时人明显为了某种政治目的而歪曲史实和溢美人物的不实之辞录入书中。如对后唐的权臣张全义,传中就大肆赞美他的治洛(阳)的功勋,而讳言其大量丑行。而这些丑闻在后来宋人王禹偁写的《五代史阙文》中揭露甚多。正由于这样,赵翼的《廿二史札记》对《旧五代史》指责很多,专门写了“薛史书法回护处”和“薛史失检处”两个专题,举了好些例证说明薛史的不实。 但是从史料角度说,“薛史”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原始资料,这毕竟是它的功劳。尤其经过长期南北分裂混乱,许多五代时期的“实录”和其它第一手材料大部散失,因而这部近乎“实录”压缩本的史书,价值就更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