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33

第33章 《魏书》(4)

蒋少游自从来到中书省以后,长期托庇于李冲兄弟子女至的门下。开始时北方人不知道青州蒋氏家族,有人就说蒋少游本来就不是有名望的人,加之蒋少游出身微贱,只是凭借自己的手艺而得志,因此无论是在官场还是在私交中,蒋少游的名望都不高,并不受人敬重。只有高允、李冲对他多有体察和了解,因为蒋少游的舅父与李冲的堂叔李衍是门当户对的儿女亲家。高祖、文明太后常常在宫中饮宴上,对朝中百官说:“本来认为蒋少游仅是个有专门知识技艺的人,而高允老丈却说他是一个有名望的人。”可见高允对他的赏识眷爱的情形。

然而蒋少游还是突然间被召引任用,在宫禁之内忙忙碌碌, 整日干着校正方圆、雕刻绘画的事情, 因此而大蒙皇帝的恩宠赏赐,其地位超越了平常的等级,但又不给他迁官升进。到后来皇帝诏令尚书李冲与冯诞、游明根、高闾等人在宫内商议制定文武官员的衣服冠带,由于蒋少游巧于构思,就让他主管这件事,也征询刘昶的意见,两方面的意见相违拗, 以致常常发生争吵,一直拖了六年才完成,开始颁赐给朝廷百官穿戴。百官冠服之所以能够制作成功,蒋少游是有功劳的。

后来朝廷准备在平城营建太庙、太极殿,派蒋少游乘坐驿车到洛阳去,以魏、晋两朝的庙殿为标准测量它们的基础。后来又授蒋少游以散骑侍郎之职,让他协助李彪出使长江以南。高祖修造他乘坐的船只, 因为蒋少游有很强的构思设计的能力,就任命他为都水使者,升为前将军、兼将作大匠,仍旧总领修造水池湖中游玩的船和桨等器具。到后来维修和扩建华林园的殿堂和池沼,改建金墉城的门楼,全都是由蒋少游设计筹措,世人都称赞这些建筑妍好华美。

蒋少游虽然富于文采辞藻,但他这方面的才华始终不能得到施展,长期以来拿着雕刻用的刀、施工设计用的绳尺,琐琐碎碎,忙忙碌碌,往来依傍于园林湖沼城楼殿堂之侧,赏识他的才能的人无不为之叹息感慨。但他竟然安于那些事务并以此为己任,从来都不感到疲劳和羞耻。后来兼任太常少卿之职, 仍旧像过去那样统领水工之事。

史家评论:诗书礼乐,极少有过失和缺陷,所以先代圣王看重它的道德功能;而方术技巧,副作用和消极影响都很大,所以以前的贤哲轻视它的技艺。精通方术而又不堕落成庸俗的诡说,熟习技巧而合乎礼仪规范的人,纔基本上接近于高雅的君子。蒋少游以刀斧绳尺的工匠手艺而受到赏识,他的学问和思想被埋没了,只以下等的技艺而成名,他可能就近似这样的人吧?

12.寇谦之修真遇仙——《魏书·释老志》节选

世祖时,有个道士叫寇谦之,字辅真,是南雍州刺史寇赞的弟弟,自称是寇恂的十三世孙。他年少时就喜好仙道,怀有弃绝世俗的心愿。少年时修炼张鲁的道术,服食饵药,可惜经过很多年也没什么效果。

有个叫成公兴的人在寇谦之叔母家当佣人,寇谦之发现他外表看上去很强壮,每天都辛勤劳动但并没有疲倦的样子,于是请求叔母让成公兴去他家当佣人。于是带着成公兴回到家中,让他开垦住宅南面的枣田。

谦之则坐在树下学习计算,成公兴劳动勤恳卖力,并不时地前来看谦之计算。谦之便对他说:“你只管劳作,为何要来看我做事?”几天后,又来看谦之计算,如此反复不已。

后来,谦之计算七曜,遇到了一些弄不懂的问题,很失望。成公兴对寇谦之说:“你为什么不高兴?”寇谦之回答道:“我学习算术很多年了,但近来算《周髀算经》上面的东西怎么也算不对,所以感到很惭愧。不过这事和你又没关系,你用不着多问。”成公兴说:“你试着告诉我,我来算算。”结果他一会儿就算清楚了。寇谦之很佩服成公兴,不知道他的学问有多深,请求拜他为师。成公兴坚决不肯,只让寇谦之跟他学习。不久他对寇谦之说:“你既然有意学道,那可不可以和我一起归隐?”寇谦之求之不得,急忙同意了。

成公兴让寇谦之斋戒了三天,然后一起到了华山,让寇谦之住在石室里面,自己外出采药。他让寇谦之吃他采的药,就不感到饥饿了。随后又带着谦之一道进入嵩山。那里有三重石室,成公兴让谦之住在第二重石室内。过年后,他对寇谦之说:“我出去后,会有人送药来,你拿到就只管吃,不要觉得奇怪。”不久有人送药来了,寇谦之一看,都是些毒虫和腐烂的东西,寇谦之害怕得逃走了。成公兴回来后问起来,寇谦之把情况说了一遍,成公兴叹息道:“你当不了神仙,只能当帝王的老师了。”成公兴服侍了寇谦之七年,最后对他说:“我不能在这儿多留了,明天中午我就会死。我死后,麻烦先生为我洗沐一番,自然会有人来迎接我。”说完后,成公兴便进入第三重石室,在那里死去。

谦之恭谨地为他沐浴。第二天中午,有人前来敲门,谦之出去一看,原来是两个童子,一个手里拿着法服,一个手里拿着钵和锡杖。谦之将他们引进石室,来到成公兴尸体旁边,成公兴忽然爬了起来,穿上法服,持钵执杖,走了出去。

原先,曾有京兆灞城人王胡儿,他的叔父去世后,显示了一些灵异。曾经将胡儿带到嵩高一座山峰上,一块行走观望,看到一些金屋玉室,其中有一座屋宇特别珍奇美丽,而里面空无一人,门楣上题名为“成公兴之馆”。胡儿感到奇怪,便问他叔父,他叔父说:“这是仙人成公兴的馆舍,因为他曾失火烧了七间屋,而被罚谪为寇谦之的弟子七年。”这才知道寇谦之精诚感动仙界,成公兴原是一个仙人,罚谪期满后离去。

成公兴死后,寇谦之在嵩山继续修炼,一直没有松懈过,据说他得到了道书,学会了服气导引之法,开始辟谷,弟子十多人,都得到了他的真传。

后来寇谦之把他的书献给了太武帝,太武帝把他安置在张曜家居住。当时朝野对他都不太相信,只有崔浩用对待老师的礼节对待他。崔浩向太武帝上奏赞扬寇谦之:“我听说圣人受命于天的时候,都会有天人感应的事情出现。当年汉高祖虽然很英明,而商山四皓仍然觉得向他称臣是耻辱,不肯服从他。现在隐逸的神仙不用陛下召唤自己就来了,这就是陛下可赶上黄帝的证据,是上天的符瑞,怎么可以当作世俗之谈,而忽视上天的命令呢?我私下感到很害怕。”太武帝看了之后很高兴,派使者带着玉帛和祭品去祭祀嵩山,称寇谦之为天师,并把寇谦之的其他弟子也请下山来。从此北魏开始宣扬道教,一时间道教广为传播。崔浩侍奉天师,礼节很严格,有人讥笑他,崔浩听说后说道:“当年张释之为王先生织袜子,我虽然并不是什么贤明的人,但现在敬奉天师,也可以不用愧对古人了。”等到嵩山的道士都来了后,在京城东南设立了天师道场,重叠了五层,是按照刚刚颁布的新制度修建的,十分壮观。

寇谦之在没有死之前对各位弟子说:“趁我还在的时候,你们可以请求升迁登录。我去世以后,天宫就难以建成了。”又遇上设厨会的日子,再增加二个席位在上师座前。弟子问谦之这是为什么,谦之说:“上天仙官要来。”当晚便咽气死去。在这之前一天,谦之忽然说“我呼吸困难,腹中非常痛”,但言行举止仍如平常,到第二天早晨便没有这些症状了。咽气后不一会儿,口中便喷出姻云状的气体,直出窗外,到天空中才消散。随即尸体变长,弟子们当场量了一下,有八尺三寸。三天后,逐渐缩小,到放进棺材时,再量,便只有六寸长了。于是,谦之的各位弟子便认为是他的尸体解散变化成仙而飞去,并没有死。

史家评论:逐渐积累德业,陶冶情操而去除粗鄙之性,经过无数有形的修炼变化,不断洗炼神明之性,便能达到静净无生死之变而修成佛道。这一过程中有着许多有形与无形的修炼阶梯,高低等级并不一致,但都是由浅入深,由低级到高级,由微贱地位而到显著地位。都在于要积累仁慈,去除欲望,安于虚静,乃至于万念皆空、洞察一切。

<;后人评价>;

《魏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它是我国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过去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古代的史书是记载汉族的历史。其实,这个看法并不是很妥帖的。自《史记》、《汉书》开始,历代“正史”中都有少数民族历史记载的专篇。十六国时,出现了许多记述各个割据政权史事的专书,可惜大部分都失传了。《魏书》记述了我国北方鲜卑族拓跋部从四世纪末叶至六世纪中叶(即北魏道武帝至东魏孝静帝)的历史,内容涉及到它的发展兴盛、统一北方、实现封建化和门阀化的过程,以及北魏、东魏与南朝宋、齐、梁三朝关系的历史;《魏书·序纪》还追叙拓跋氏的远祖至二十余代的史事,虽未可尽信,但却大致阐述了拓跋氏的历史渊源。因此,研读《魏书》,对于认识我国历史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的这一客观事实,必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隋唐时期,重撰魏史者甚多,但千载而下,诸家尽亡,《魏书》独存,说明它是经得起历史的选择的。

追踪班、马,婉而有则,繁而不芜,持论序言,钩沉致远。——李延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