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二十五史故事精选大全
18755200000024

第24章 《梁书》(1)

<;读史导读>;

《梁书》由姚察及姚思廉父子所作,包含本纪六卷、列传五十卷,无表、无志。它主要记述了南朝萧齐末年的政治和萧梁皇朝(502—557年)五十余年的史事。

姚思廉(557~637年),本名简,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父姚察,在梁朝以文才著称。陈时任吏部尚书,领大著作。陈灭后入隋,任秘书丞,隋文帝杨坚命他继续修撰早已着手的梁、陈两代历史。史称其“学兼儒史,见重于三代”。大业二年姚察去世,嘱咐思廉继续完成这两部史书。

贞观初年,姚思廉任著作郎、弘文馆学士。后官至散骑常侍。三年,奉诏撰梁、陈二史。他参考诸家著述,贞观十年撰成《梁书》。书中有二十六卷梁朝前期人物列传的卷末论赞称“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云云,可以推想,这些部分是姚察的原稿。姚思廉受唐太宗诏撰《梁书》时,已年过七旬。太宗命秘书监魏徵主持梁、陈、齐、周、隋五史的修撰,并参预撰写论赞,所以卷六敬帝纪后总论梁朝一代兴亡的论赞署名“史臣郑国公魏征”。

姚察及姚思廉父子虽为史学家,但都有较深厚的文字素养,于史文撰著方面,文字简洁朴素,力戒追求辞藻的华丽与浮泛,继承了司马迁及班固的文风与笔法,在南朝诸史中是难能可贵的。

<;故事精选>;

1.昭明太子萧统——《梁书·萧统列传》节选

昭明太子萧统,字德施,是高祖的长子。太子生来就聪明通达,三岁就从师学习《孝经》、《论语》,五岁就读遍了《五经》,并且全都能背诵。

萧统自从行冠礼后,高祖就让他去处理国事,内外各司来奏事的人堆满阻塞在他的面前。太子明察百姓的事,细小的事情都一定要亲自瞭解,每当奏上来的事有错误或不真实的地方,都立即辨别分析,把事情的可行还是不行展示给众人看,然后慢慢叫人家改正,从未随便奏劾处分过一个人。他公平地断决法律案件,大多得以宽恕,天下的人都赞颂他仁爱。他生性宽厚和蔼能容人,喜怒不表露在脸上。引荐接纳有才能学识的人,赏识、爱护从来没有厌倦的时候。时常亲自参与讨论文章书籍,或者与文人学者们说古论今;空闲时紧接着就从事著述,这些都一概当作是常规。在那时东富有藏书近三万卷,名流及有才学的人聚集在一起,文化事业的兴盛状况,是晋、宋以来从未有遇的。

萧统生性喜爱山水,在玄圃开池筑山,又建起亭台楼馆,与朝中士大夫及一向有名望的人游玩其中。曾有一次在后苑池中荡舟,番禺侯萧轨大谈“这里应当叫歌舞伎人来演奏”。太子不答话,而吟咏起左思《招隐诗》:“何必要丝和竹,山水自有清音。”番禺侯羞愧而止言。他搬离官禁已二十多年了,从不养歌舞伎人。梁武帝赐给他太乐歌妓一班,却一点也不为他所喜爱。

普通年间,大军北伐,京城米谷昂贵,萧统就下令穿破旧衣裳减少饭食,更改惯常的太子餐为小餐。每当到久下不停的雨天和大雪天,就派他身边的亲信,去环视大街小巷,看望贫困的人家,有流落在路上的人,就暗地里给予救济。又拿出尚衣所管的衣物布帛,多多地制成衣和裤,寒冬腊月用来施舍给贫穷挨冻的人。如果穷人死了没有能力收殓的,就替他们备办棺木。

三年三月,萧统卧病在床。他担心给高祖增添忧虑,但凡皇帝问讯,他就尽力自己亲手写回信回复。等到病情逐渐加重,他身边的人想启奏给皇上知道,他仍然不准,说“哪能让君上知道我病得这样重呢”,说完就呜咽悲哭。

四月乙已萧统去世,时年三十一岁。

史家评论:如果一个普通的百姓,在田地里作农夫,一天到晚干农活,他带来的好处也已是多方面的。更何况太子处在重要显明的地位上,居于正统体面的尊位,若都像昭明那样能够约束内心不懈怠,淳厚孝道,那么要拥有大舜的德行,还会很远吗?

2.丁贵嫔谦恭简朴——《梁书·后妃列传》节选

武帝萧衍的丁贵嫔,名令光,谯国人,世代居住在襄阳。贵嫔生在樊城,生的时候有奇特的神光,满屋紫烟,所以用“光”来取名。看相的人说:“这个女儿会有大贵。”高祖到她所在的州,丁氏就通过别人向高祖介绍。贵嫔当时才十四岁,高祖就娶了她。

当初,贵嫔出生时左臂上有颗红痣,治疗过却没弄掉,到这时候无缘无故忽然消失了。她侍候德皇后小心恭敬,曾经在供奉神佛经典的几案旁,仿佛看见了神人,她心里独自感到奇怪。

武帝义军兴起,适时昭明太子才诞生,贵嫔和太子都留在州城。京都地区平定后,纔回到京都。天监元年五月,有司奏请封她为贵人,但还没有正式册立;这一年的八月,她又被封为贵嫔,地位在三夫人之上,住在颢阳殿。

等到确立了太子,有司上奏说:按照礼仪,母亲凭靠儿子而显贵。皇太子辅佐帝位,疆域内的人都恪守吏的礼节来对待他,既然已对皇太子尽了礼数,那么不容许不尊敬他的生母。

但是帝王的妃嫔,内宫的义理与外边一向是分开的,凭法则凭先例,都没有向她们表达敬意的道理。现今皇太子身怀聪明,太子的礼仪早就已齐备,母以子贵的道理,则有原来的法规。王侯妃子公主常能流通音讯问候者,及六宫三夫人虽然与贵嫔地位相同,但却应该用尊敬皇太子的礼仪来同样地尊敬贵嫔。

宋元嘉年间,始兴、武陵国的臣子都用吏的身份来同样地尊敬皇太子的生母潘淑妃、路淑媛.对于宫中的臣子们来说贵嫔虽说不是诸侯的妻子,但这义理其实也没有不同,与大臣主张百官用吏的身份去尊敬敬帝的生母的事理正是相同的。

妇女没有闺门外的事情,如果道贺涉及问讯等事务的话,就由主管的官吏上报即可。妇女的规则,从义理上来说是不能独自专权,如果不是上攀于夫,那也应是下附于子。使亲人荣耀的道理,应当是使亲人荣耀到极点,还没有儿子所享受的待遇而生母却享受不到的道理。

贵嫔生性仁慈宽恕,到了住在官里时,从接待车驾的人到以下的臣仆,她都能得到他们的喜爱。她不爱好华丽的装饰,器服用具都没有珍奇豪华的,不曾为亲戚的事私自转告请托。到了武帝弘扬佛教时,贵嫔尊奉实行,她拒绝吃肉食,长久地进食蔬菜便饭。在她受戒的那一天,甘美的雨露降落在殿前,纵横一丈五尺。她特别精通《净名经》。自身所得到的贡品和赏赐,也都用来作法事。

普通七年十一月庚辰日去世,在东宫临云殿停放灵柩,时年四十二岁。

史家评论:后妃在道义上辅助皇室风尚,风尚流传在天下,大概是取之于《葛覃》、《关雎》的意义了。至于丁贵嫔,美好的光辉早就显扬出来,生养了太子,以自己的德行勉励六宫,美好呵。

3.侯景叛乱残暴——《梁书·侯景列传》节选

侯景,字万景,北魏怀朔镇鲜卑化羯人。北魏末年边镇各胡族群起反抗鲜卑族的统治,侯景开始建立功勋,后来侯景投靠东魏丞相高欢。梁武帝太清元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公元548年9月,侯景叛乱起兵进攻南梁。

台城陷落后,侯景先派王伟、陈庆进见武帝,武帝说:“侯景现在哪里?你去把他叫来。”当时武帝坐在文德殿上,侯景入殿朝拜时,带了身着盔甲的士兵五百人自卫,且带着宝剑上殿。行拜礼之后,武帝问道:“你在军中时间久,恐怕过于劳累?”侯景沉默答不上来。武帝又问:“你是哪一州人,竟然敢到这里来?”侯景又答不出话来,随从的人代他回答了。出殿后,侯景对厢公王僧贵说:“我常骑在马上与敌人战斗,刀箭交替而下,我却意气安详自如,毫无畏惧的心理。今日见到萧公,不禁使我心惊害怕,岂非是天威难犯。我不能再见他了。”武帝虽然行动上已受限制,但内心还十分忿恨,对侯景奏闻的事经常加以谴责和否定。侯景对武帝深为敬畏,也不敢相逼。

侯景派遣军人在殿省内值班,武帝问制局监周石珍道:“是什么人派来的?”回答说:“是丞相。”武帝于是假装胡涂说:“什么丞相?”回答说:“是侯丞相。”武帝发怒道:“是那个叫侯景的人,怎么称他为丞相!”从此,武帝有所需求,多不能称心,就连膳食也被裁减,武帝于是忧愤成疾而驾崩。

侯景为人性情猜忌残忍,喜好杀人。他要杀人时,总是先斩掉人的手脚,再割掉舌头和鼻子,使人要痛苦一整天方能死去。他还曾经在石头城立了一个大的舂米的石碓,凡有犯法的,就将他放在臼里,用舂碓将他捣烂,如此残酷暴虐。

有时他一个人骑马在官里游戏,或到华林园射鸟。谋臣王伟不让他轻率出宫,自此他心情烦躁,发展到越来越昏愦糊涂。他所居的殿上常有猫头鹰叫,侯景很讨厌它,经常派人到山上和野地去,要求捕尽射绝猫头鹰。

侯景死后,王僧辩砍下他两只手送给齐文宣帝,把头送到江陵,用五斗盐填在肚子里防止尸体腐烂,送到建康,在大街上示众。百姓们争着去割他的肉吃,割了个净光。侯景被焚骨扬灰,曾受过他害的,把他骨灰和在酒里喝。他的头送到江陵,梁元帝命令在街上悬挂三天,然后煮了油漆,交付兵器仓库。

史家评论:天道不会长久太平,国运也不会长久安宁,这是因为窘困与亨通都有定数,昌盛与衰败相互交替,梁朝遭到厄运,原因就在于此。像侯景那样的小子,在本国蛮横跋扈,见识保不住自己,勇气并不出众,可是王伟做了他的谋主,使他邪恶的阴谋得逞。

4.铁马金戈曹景宗——《梁书·曹景宗列传》节选

曹景宗,字子震,新野县人。父亲曹欣之,在宋做官,位至徐州刺史。曹景宗年少时就擅长骑马射箭,喜欢打猎,经常和几十个少年一起在沼泽中追逐獐鹿等野兽。每当大家骑马追赶鹿,鹿和马搅和在一处时,景宗就在人群中射鹿,大家都担心射中马蹄,结果鹿应箭倒毙。景宗以此为乐。

景宗尚未成人的时候.父亲欣之在新野派他出州远行,他仅骑一匹马带着几个人,在路上突然遇上数百个南蛮盗匪,团团围住了他们。景宗身带一百多支箭,每支射杀一个南蛮,蛮匪于是只好逃散,景宗于是以胆大闻名。他酷爱读史书,每当读到《穰苴传》和《乐毅传》,总是放下书卷叹息说:“大丈夫就应当这样!”

建武四年,他随太尉陈显达往北围攻马圈城,用两千奇兵击破北魏援军中山王拓跋英的四万人马。攻克马圈之后,显达论功行赏,把景宗排到了后面,景宗退居一旁毫无怨言,北魏孝文帝率大军浩浩荡荡开来,显达夜里出逃,景宗领着众人进入山间小道,显达父子因此保全了性命。

建武五年,北魏中山王拓跋英进攻钟离,把徐州刺史昌义之围在城中。武帝诏令景宗统领各路人马增援义之,豫州刺史韦睿也参加增援,受景宗调度。这之前,诏令景宗等人预先装置好高高的战舰,使得和魏军桥梁相齐。这是从火攻的需要考虑的。命令景宗和韦睿各攻一座桥,韦睿攻南边的,景宗攻北边的。建武六年三月。由于春水发生,淮河水暴涨六七尺。韦睿派遣部将冯道根、李文钊、裴邃、韦寂等人乘舰登岸,攻击洲上城垒外的魏军,将他们全部消灭。景宗命令各路大军再擂鼓呐喊,蜂拥攀登魏军各座城垒,喊杀声震天动地,魏将杨大眼在西岸纵火烧营,拓跋英从东岸弃城逃跑。各营垒纷纷土崩瓦解,魏军都抛弃武器和铠甲,争相过河而掉进水里淹死,淮水都因尸首阻塞而停止流动。景宗命令主将马广追击杨大眼,追了四十多里一直到渡水上。沿途魏军尸首相枕。昌义之也从城里出来追击拓跋英直到洛口。拓跋英只身单骑逃进粱城。沿淮河一百多里,魏军尸骨遍地。俘虏五万多人,收缴的军粮、武器装备堆积如山,牛马驴骡不可胜数。景宗于是将搜到的一万多人,上千匹马.送上报捷献功。

景宗为人自负好胜,每当写文书,碰到不知道的字,不去问人,而是臆造,即使公卿大夫也不推重,因为韦睿年长,而且是州里的名流,景宗只对他特别敬重。同赴皇帝宴会,也向他躬身表示谦逊。武帝因此而赞扬景宗。武帝经常设宴接见功臣,共叙故旧。景宗酒后胡言乱语,有时讲错下属官吏的名字。武帝故意任他讲下去,以此取笑娱乐。

史家评价:王茂、曹景宗虽然世代相承是带兵之家,但他们也并没有显出突出的节操。梁兴起,他们就凭借着日月的末光,来成就了个人怀抱的志向。配留遗迹于方、邵等地,在钟鼎上记载下了他们的功勋,真是伟大啊!

5.范云少年多智——《梁书·范云列传》节选

范云字彦龙,南乡舞阴人,是晋朝平北将军范汪的第六代子孙。范云小时候就非常聪明。八岁时,一次在路上遇见宋国的豫州刺史殷琰,殷琰见他外貌出众,便邀请他一同入座,席间范云风度从容,应对自然,一副旁若无人的样子。殷琰让他赋诗,他拿起笔来马上就写成了,在座的人无不赞叹。

范云曾经跟从他的亲戚袁照学习,日夜都不懈怠。袁照拍着他的肩背说:“你精神秀逸明朗,学习又勤奋,将来一定会是个相才。”范云从小机智灵活,遇事颇有见地,善于作文章,熟习书信等各类文体,下笔即成,从不打草稿,当时人们常怀疑他是预先构思好的。父亲范抗,任郢府参军,范云随父住在府里,当时吴兴人沈约、新野人庾呆之跟范抗同在郢府任职,范云跟他们相见后立即成为好朋友。

范云一开始任郢州西曹书佐,转任法曹行参军。不久沈攸之叛变起兵围攻郢城,范抗当时任郢府的长流,入城担任防务,把家属都留在城外。范云被敌方军人捉住,攸之亲自审问他,声色非常严厉,可范云却容貌不变,沉着回答。攸之听了笑着说:“你真是个可人意的小孩,暂且回家去吧。”第二天早上,攸之又派人把范云找来,命他给城里送信。

城内守军有入主张把范云杀掉。范云说:“我城外的家里有老迈的母亲、年幼的弟弟,他们的性命全掌握在沈氏手里,我若违抗命令,必定要祸及他们。我今天为他们而被杀,死而无悔。”长史柳世隆平素和范云友好,设法让他免于一死。

齐建元初年,竟陵王子良做会稽太守,范云当时刚开始跟随竟陵王,王对他还不甚了解。恰巧遇上竟陵王游览秦望山,王让周围的人辨认刻石上的古文字,却没人能认识,惟独范云能诵读碑文,竟陵王很高兴,从此范云受到的宠信超过同府的其它人。

范云做郡守人们都称颂他的廉洁,但位高权重后,颇看重与别人相互馈赠,然而家无积蓄,每有收入,随即分送给亲友。天监二年,范云去世,当时五十三岁。

梁武帝闻讯为之流涕,当日就乘着车驾亲临吊唁。颁布诏书说:追忆往事让人产生悲伤的情绪,这是平常有深厚感情的缘故;况且他的名誉声望还留在我们中间,又是个深受重用的大臣呢。

史家评论:高祖发动义军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际,立志安宁华夏,建功立业,运筹帷幄,把希望寄托于像张良、陈平一样的人身上。后来遇上了范云、沈约,他们参与计谋,辅佐高祖完成帝业;范云机警明达,能很好地辅助朝廷政务,乃是名冠一代的英伟之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