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17

第17章 杯酒释兵权的宋太祖

赵匡胤

【传略】宋太祖,即赵匡胤(927~976),宋王朝的建立者。涿州(今河北涿县)人。后周时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公元960年,策划陈桥兵变,夺取了后周政权,以领镇宋州为国号,建立了宋王朝。960~976年在位。传见《宋史》卷一至卷三《太祖本纪》。

赵匡胤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他的高祖赵眺仕于唐,任县令;曾祖赵?历任藩镇从事,累官至御史中丞;祖父赵敬,历任营州、蓟州、涿州三州刺史。赵匡胤的生父赵弘殷,少骁勇,善骑射,为后周铁骑第一军指挥使,转右厢都指挥使,领岳州防御使。扈从周世宗征淮有功,累官检校司徒,封天水县男。

赵匡胤父子共典后周禁兵,一时显荣。赵匡胤不仅武艺超群,而且十分好学,懂得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无论在马背上,还是燕居,他总是手捧一册书,从不间断学习。他从书中增长了见识,领略了无穷情趣,获得了无尽收益。

赵匡胤夺取后周政权,只占有中原黄河一线,北方有强敌辽朝,太原有北汉,大江南北有南唐、吴越等六七个割据政权。这种局面不可能持久,这也是五代频繁更迭的原因之一。周世宗立志统一天下,不幸早夭,他的未竟之业,落在了赵匡胤的肩上。

宋太祖在位16年,他用全力统一了全国,结束了五代时期的动乱与分裂,彻底解决了自唐末以来藩镇乱政的混乱局面,重新加强了中央集权制度,这是他对于历史的重大贡献。北宋的政治稳定,促进了自唐中期以来土地占有方式和剥削方式的变革,使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影响】赵匡胤自登基后的第四年(963),便开始了统一全国的战争。他针对敌人北强南弱的特点,为避免以半壁江山与正走上坡路的辽国争雄,因而改变了周世宗的用兵方针,制定了“先南后北”的统一方略,用了13年的时间,统一了除北汉之外的所有地区,基本上恢复了完整的版图。结束战乱分裂,统一大半个中国,是赵匡胤一生最大的功绩。

赵匡胤统一天下,一方面靠武力,一方面靠攻心。历代改朝换代都充满血腥屠杀和残酷报复,赵匡胤反其道而行,对失去权力的国君待之以礼,输之以诚,化反对力量为积极因素。周恭帝被废,赵匡胤好生待他,他病死后,赵匡胤亲自素服发丧。南唐主李煜投降时,赵匡胤“御明德门见李煜于楼下,不用献俘仪”,又“封李煜为违命侯,子弟臣僚班爵有差”。后蜀主孟昶投降之后,赵匡胤“御崇元殿备礼见之”,赏赐无数。吴越王钱?表示归顺,被封为兵马大元帅。赵匡胤亲自检查钱?入朝的准备与接待工作,又亲自接见他。特准他剑履上殿,书诏不名。南汉王刘被俘入京,赵匡胤对他释罪不问,封恩赦侯。赵匡胤优待几个亡国君主所费甚小;而安抚一大批效忠亡国政权的义士,换得大片土地完整安全,所得甚大。这是具有政治眼光的做法。

统一全国后,仍使赵匡胤萦绕于心的另一问题是,如何杜绝五代以来的分裂动乱,实现长治久安。建隆二年(961)七月,赵匡胤与赵普有一次很重要的谈话,清楚地表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思路。他问赵普:“自唐季以来数十年,帝王凡易大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吾欲息天下之兵,其道何如?”赵普答道:其故何也?为国家长久计,“陛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也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欲治之,方稍夺其权,制其钱粮,收其精兵,则天下安矣。”赵普所指出的两点弊病,一是地方权力大于中央,一是军人权力太大而左右国家命运。赵匡胤的施政纲领便以此思路为基础。

在一次宴席之上宋太祖劝诸将长保富贵,在声色犬马中度余生。统管禁军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等人慑于威力,和平交权,史称“杯酒释兵权”。接着慕容延钊、韩令坤被夺去禁军职,分任山南西道和成德节度使。为集中兵权,赵匡胤又规定由皇帝任“将不得专其兵”“兵无常帅,命禁军军官,随时更换。这样,帅无常师”,消除了发动政变的可能性。殿前都指挥使、马军都指挥使、步军都指挥使为禁军三指挥使,互相牵制且只有统兵权而无发兵权。枢密院名义上有调动军队权,却无统兵权。统兵与发兵权分离,大权完全集中皇帝之手。禁军外还有厢兵、乡兵、藩兵三种,都是地方兵,且实力有限。封疆大吏即使有造反之心也远不是禁军对手。赵匡胤从军权抓起,控制禁军以根除割据分裂的根源,对于巩固统一,稳定政局至关重要。

集权的又一措施是改革官制。中央机构仍设宰相,使用平章事的名号,但增加参知政事做副相,目的是分割宰相权力。同时规定军事行政、调动禁军的事由枢密使掌管,使之同宰相相互对立。政权与军权直接听命于皇帝。财政权归三司使,负责全国财政支出,称“计相”。与宰相、枢密使权力不相上下,防止宰相一人执掌大权。又设枢密副使、三司副使,更便于皇帝指挥。对地方政权也采取一系列措施。唐末五代,节度使割据一方或兼数郡,称为“支郡”。赵匡胤统一全国过程中取消支郡,改由中央直接管理。宋代节度使仅做一种名号“无职掌”,赐予宗室外戚和罢政出守的功臣故老或宰相荣衔。宋地方行政分州、县两级,设通判,中央直接派遣。通判与知州、知县共治,并监督知州行动。互相掣肘,谁都不能专权。

唐五代以来藩镇尾大不掉,拥有财权。赵匡胤乾德三年(965)下令“诸州、度支经费外,凡金帛以助军实,悉送都下,无得占留”(《资治通鉴长编》卷二)。赵匡胤收了地方财权,藩镇大吏因兵无粮草,府库无金银,无法造反。

【余论】赵匡胤结束了五代以来军阀割据,重建统一中央集权国家,成为一代开国圣君载入史册。但他始料所不及的,他的一系列集权的军政措施,加强皇权,削弱了军队,政府官僚化,导致了北宋积贫积弱。兵权过于集中,将不知兵,兵不认将,削弱了战斗力。官僚机构重叠,互相牵制,办事效率极低。北宋长期处于挨打状态,最终国破家亡,徽、钦二帝被掳做亡国奴。南宋朱熹指出:“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一针见血指出宋太祖高度集权带来的弊病。

(徐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