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影响中国历史100名人
18688200000014

第14章 统一南北朝用科举取士的隋文帝

杨坚

【传略】隋文帝(541~604),姓杨名坚,小名那罗延,西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隋开国皇帝,公元581~604年在位,庙号高祖,谥文皇帝。传见《隋书》卷一、二《高祖纪》,《北史》卷十一《隋本纪上》。

杨坚祖上为弘农华阴(今陕西华阴县)人。五世祖杨元寿北魏初年为武州镇司马,与北周创始人宇文泰之祖同为该镇军人。父杨忠,在宇文泰帐下为将,隶独孤信部,以战功受封为十二大将军之一,魏恭帝赐姓普六茹氏。北周建国后,封为隋国公,任柱国大将军,谥桓公。杨坚16岁即任骠骑大将军,加开府。周武帝时袭爵隋国公,历任上柱国、大司马、大后丞、大前疑等要职。周静帝7岁即位,杨坚作为其外祖父受命辅政,都督内外诸军事。不久,即假黄钺,为左大丞相,百官一概听其指挥。为了收揽人心,巩固和发展自己的地位,杨坚一改周宣帝时的苛酷刑政,法令清简,极为节俭,很得朝野好感。又陆续削平各支反抗势力,大杀北周宗室诸王,终于在581年2月正式演出禅让把戏,逼使静帝宇文禅让出帝位,建立隋朝,改元开皇。开皇八年(588),以晋王杨广为统帅,50余万军队南进,仅用了4个月时间,就灭了荒淫腐朽的陈朝,俘陈后主陈叔宝,重新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影响】在中国历史上,隋文帝是可以与秦始皇、宋太祖、元世祖等并称的杰出皇帝。

他的第一个历史功绩,是结束了自东汉以后长达360余年的分裂动荡局面,实现了第二次大统一。秦始皇结束春秋战国的割据战争局面,实现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统一,带来了汉代历史的大发展和经济文化的繁荣。东汉末年,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大小军阀争相并立,最后出现了三国争雄的局面。西晋曾有过短暂的统一,但很快就因尖锐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的内讧而重新分裂,形成五胡十六国与东晋的对立,及南北朝的阻隔。隋的统一,固然是人民的愿望,历史的必然,却也不能忽视隋文帝杨坚的历史作用。应该看到,并不是任何一个庸人在他这个位置都能实现统一目标的。

他的第二个历史功绩,是大胆地进行行政机构的改革,创造出一套适合时代要求,有利于加强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隋亡而其制度不亡,对中古后期的封建政权形式有深刻影响。隋文帝创建的三省六部制和精简机构,裁汰冗官的改革,大刀阔斧,有破有立,为唐以后历代遵循。他废除九品中正制,采用以荐举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办法,奠定了行用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基础。他大胆吸收庶族地主人才进入政权机关,加强了皇权,结束了数百年世家大族垄断政权的局面。他以身作则,严肃吏治,深得民心,使隋政权空前强大,政治空前统一。

他的第三个历史功绩,是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促进了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隋文帝实行均田制,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而他减轻剥削和检括户口的办法,更对经济发展和加强国力有重要作用。唐贞观十一年(637)马周对唐太宗说:“隋家储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库,亦为国家之用,至今未尽。”隋文帝死了33年,隋朝灭亡20年,那时储存的粮食布帛还没有用完,可见开皇时社会富庶到何等程度!

他的第四个功绩,是他开放的思想、文化和民族政策,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和民族的融合。隋的统一,结束了长期阻碍思想、文化发展的政治因素。隋文帝的统治思想是综合的,他继承了汉代以后的儒法兼用的统治手法又掺进了不少佛家、道家的因素,这就使得他的文化政策,更多包容兼蓄,而较少专宗一派。在他统治下,各派学者纷纷收徒讲学、著书立说、研讨学问,学术空气十分活跃,出现了诸如《切韵》《经典释文》之类影响深远的学术著述。他从大一统原则出发,采取文治武功并用的政策,推行民族融合,争取各民族归附,安定了隋王朝的边境地区,对以后唐朝的民族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

【余论】在中国古代史上,有两个一统的短命王朝。其一为秦,统一16年,亡于二世;其二为隋,立国28年,亡于炀帝。探讨秦、隋亡国原因,成为1000多年来历史学家和政治家常说常新的课题。如果把秦始皇、秦二世和汉王朝联系起来,把隋文帝、隋炀帝和唐王朝联系起来,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将会提高一步。统一的成功、经济的发展、新政权的创造,使秦始皇和隋文帝先后都飘飘然起来,这就种下了祸根。加上始皇、二世和炀帝穷奢极欲、滥用民力,使农民再也活不下去了,于是,起义爆发,政权被推翻。但是,秦王朝和隋王朝清除分裂的因素和他们创造的政治机构形式,甚至隋王朝储备的粮食、布帛,却成为唐王朝发展和兴盛的基础。我们在讨论汉、唐盛世时,不应忽视秦始皇、隋文帝的功绩!

(汪受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