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嗜酒
酒以其特有的醇香美味吸引着人们,饮酒后令人心情舒畅、忘却烦恼、身心放松、减轻疲劳、振奋精神。因此,酒成为世界各国人们喜爱的饮料之一。大量科学研究表明,偶尔或少量地饮酒能活血化淤,对人的健康有益无害。但是如果长期过量地饮酒,嗜酒成瘾成为酒精滥用或酒精依赖者,引起酒精中毒,则对个人和社会就有害无益了。
嗜酒习惯的成因较复杂,归纳起来有:
1.遗传因素
嗜好饮酒者常常具有家族性,有研究曾对部分酒依赖者的亲属进行调查,发现酒精依赖的比例甚高,一级亲属为44.7%,二级亲属为12.6%。
2.社会文化因素
许多国家和民族把饮酒当做社交和礼仪需要。逢年过节,亲朋好友相聚时,都要举杯畅饮,以增添喜庆气氛。我国就有以酒代“久”的传统习俗,用酒表示“友谊天长地久”和“永久”之意;西方国家的人也有在工作之余或回家之后斟上一杯的习惯;高寒地区的人,有空腹饮酒的习惯,常以能饮酒为荣。
3.社会交往的需要
不知缘于何时,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洽谈生意或与人交往都要在餐桌上“烟酒烟酒”(研究研究)。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中,慢慢会养成一些人嗜酒的习惯。
4.心理因素
许多人因生活枯燥、精神空虚,或感到前途悲观、渺茫,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可以寄托的事物,或者人格存在一定的缺陷者常常“借酒消愁”,以减轻精神上的苦恼,即所谓“一醉解千愁”。但这样往往造成“借酒浇愁,愁更愁”的现象,嗜酒只能暂时麻醉自己,不能获得长久的解决方法。
酒精滥用是一种饮酒过度的现象,国外又称酒精滥用,包括一般的酒后闹事到酒精中毒的前期。这种人的饮酒行为与众不同,其表现形式为:
(1)饮酒量大。如每天饮酒,一月纯酒精总量超过3000毫升,即50度白酒6公斤;或间断大量饮酒,每周至少2次,每次纯酒精达100毫升,即50度白酒4两。
(2)饮酒行为超常,一月至少两次酗酒。酗酒者常常酒后闹事;或者用赊欠、欺骗等手段去获取含酒饮料;或者当酒供应匮乏时,饮用自制酒或非饮用酒。
(3)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由于长期大量饮酒并经常酒后滋事,给嗜酒者自身的工作、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带来一系列不良影响。
酒精依赖又称酒瘾或酒癖,指长期饮酒者对酒产生了一种精神上和躯体上的依赖。其表现特点为:
(1)渴望饮酒,酒已成为酒精依赖者生活中的必需品,只要一日无酒,他们就会感到若有所失,甚至焦虑不安、精神疲惫,同时躯体方面还会产生不适:如头痛、心慌、乏力、浑身酸痛等。于是千方百计找酒喝,甚至不择手段,只有喝到了酒,上述症状才会消失。为了喝酒,他们可以妻儿不顾,甚至挪用公款、偷窃犯罪。
(2)酒量不断增加,对酒的耐受性不断增强。饮酒的频率越来越高,开始是逢年过节饮,逐步到每周每日饮,直至一天数次饮。一般来说,达到酒精依赖的程度,大多要经过十几年的时间。
(3)大多数患者清楚自己的行为,且知道过量饮酒对身体有害,常常有戒酒的想法,但就是不能控制饮酒行为,很多戒酒的想法最终不能实现,进一步损害酒精依赖者的戒酒意志。
长期大量饮酒可导致慢性酒精中毒,对人体造成多方面的损害。
(1)酒精中毒对躯体造成的影响。易引起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出血、酒精中毒性肝炎、脂肪肝和肝硬化等。在西方国家,20%~25%的肝硬化都是由饮酒直接引起的;还会增高咽喉、食道、口腔、肝、胰腺等部位癌症的发病率。
(2)酒精中毒对神经系统的影响。易引起小脑变性,发生共济失调,表现为剪刀步态;震颤,轻者双手颤抖,重者颜面部的表情肌、舌肌也发生震颤;甚至还可出现周缘神经疾病、脑梗塞和癫痫等。
(3)酒精中毒还可产生精神障碍。
第一,在情绪上,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特别是形成酒精依赖后,在身体状况不佳、家庭不和,经济水平下降时表现得尤为突出,严重者还可能产生自杀念头。有的研究发现,住院的酒精依赖患者中,产生自杀念头的占6%~20%。
第二,易产生幻觉。长期饮酒或突然停止饮酒后数日或1~2周内。在神志清醒的状态下产生言语幻听,内容多是威胁性言语,通常以数人交谈或评论他人的方式出现,如骂某人贪杯好色、是酒鬼,或揭露其隐私等;或出现短时幻视,如看见躲在门窗后的人影或闪烁的亮光、地板的条纹变成怪物等。病情可持续数周、数月,甚至长达数年。
第三,嫉妒妄想。长期嗜酒的男性,可引起性功能障碍,以性欲低下甚至阳痿较多见。在性功能障碍的基础上,常产生嫉妒妄想,怀疑妻子不忠,继而无故谩骂、殴打、侮辱、虐待,威胁要将其置于死地等。
第四,柯萨可夫综合征(又称遗忘综合征)。表现为识记能力发生障碍,对刚发生的事不能回忆,对多年以前的事却能正确回忆等。
第五,震颤谵妄。表现为全身颤抖、大量出汗、不安和易怒等症状。常见的是混沌和记忆丧失,但最令人恐怖的症状是出现各种逼真的、骇人的幻觉。多是在慢性中毒的基础上骤然减少酒量或突然戒酒后出现的精神状态的改变。这是慢性酒精中毒中最严重而且最危险的一种症状。
第六,人格改变。嗜酒成癖后,随着酒精中毒加深,部分患者的人格也将发生显著变化。如有的变得玩世不恭或多愁善感,有的变得待人冷漠或不可理喻等。
由于酗酒对个体和社会的危害极大,因此对酒精滥用者和酒精依赖者必须进行治疗和戒酒指导。常用的方法有:
1.认知疗法
通过影视、电台、图片、实物、讨论等多种传媒方式,让嗜酒者端正对酒的态度,认识到适量饮酒有益,超量饮酒有害,逐步控制饮酒量。
2.改善方法
酗酒者常有一些不良的饮酒习惯,如有人喜欢空腹饮酒,有人喜欢一饮而尽,有人喜欢敬酒、罚酒、赛酒、赌酒、灌酒,这些不良习惯应该予以革除。饮酒前可以多吃菜,饮酒时慢斟慢饮,为社交喝酒时,要随人意,不可强求他人饮酒。
3.厌恶疗法
对嗜酒成瘾者的饮酒行为附加一个负性刺激,使之对酒产生厌恶反应,以消除饮酒欲望。
4.家庭治疗
酗酒常常给家庭带来不幸,而对其进行制约的最好环境是家庭。因此,家庭成员应帮助患者了解酒精中毒的危害,树立起戒酒的决心和信心,并与患者签好协约,定时限量给予饮酒,循序渐进地戒除酒瘾。更重要的是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用亲情去解除患者的心理症结,促进酗酒者的康复。
5.集体疗法
嗜酒者可成立各种戒酒者协会,进行自我教育及互相约束与帮助,达到戒酒目的。国外有各种各样的嗜酒者互诫协会。这些组织每周聚会1~2次,讨论戒酒方法,介绍戒酒经验,互相勉励。
[小知识]
嗜酒者互诫协会,又名戒酒匿名会(Alcoholic Anonymous,以下简称AA),1935年6月10日创建于美国,美国退役大兵比尔和鲍伯医生是协会的共同创始人。嗜酒互诫协会是一个人人同舟共济的团体,所有成员通过相互交流经验、相互支持和相互鼓励而携起手来,解决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并帮助更多的人从嗜酒中毒中解脱出来。有戒酒的愿望是加入本协会所需具备的唯一条件。从它诞生至今的近70年里,互诫协会的戒酒方案已经使200多万的嗜酒中毒者受益,并从嗜酒的泥潭中走出来,得到了全面康复。有资料表明,近年来嗜酒者互诫协会在亚洲、欧洲和拉丁美洲有较大发展。譬如,在印度的孟买,AA小组数量已超过100个。2000年大约150个国家有互诫协会的活动,分会超过99000个,会员总数在全世界已经超过1000000人。
嗜酒者互诫协会共出版过4本读物,被会员们视为“教科书”,它们是《嗜酒互诫》《十二个步骤与十二条准则》《发展成熟的嗜酒者互诫协会》和《比尔的看法》,前者最早于1939年出版,又于1955年和1976年修订。此书记述了42个具有代表性的酗酒者,如何通过互诫协会第一次持续性地保持戒酒和头脑清醒状态的个人经历。在引言中指出,AA是一个团体,会员不分男女,彼此分享他们的经验、力量和希望,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而互相帮助,以从酒中毒中得到康复。对会员的唯一要求是要有戒酒的愿望。AA不收取会员费,只通过自愿的捐献以达到自给自足。AA不与任何教派、宗派、政党、组织团体结盟。不介入任何争论。不赞成、也不反对任何运动。AA的宗旨只在于保持我们戒酒和清醒,并帮助别的酗酒者也戒酒和清醒过来。这本书还记述了早期会员对戒酒的建设性步骤和原则,他们认为,正是这些步骤和原则使他们有能力克服强迫性的酗酒愿望。AA程序还用于其他领域。AA会员们改变行为的具体步骤称为十二步步骤(12 Steps)。而指导AA小组活动的原则称为十二传统/准则(12 Traditions)。AA程序不仅用于戒酒,用于戒毒也成效斐然,于是名称相应地改为戒毒匿名会(Narcotic Anonymous,简称NA)。目前在中国,这种方法不断得到普及,同时也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
6.药物疗法
对酒依赖患者可采用药物治疗,在医生的指导下对症治疗。
[病案]
求治者:男,48岁,公司经理,因饮酒太多而影响了工作和生活。施治者根据求治者的情况,采用了厌恶疗法。施治者可找12个杯子,在其中9个杯子里装入烈性酒,另外3个杯子里装入自来水。12个杯子随机摆放。施治者让患者任意拿起一个杯子闻一闻,当他闻到杯子里盛有酒时,施治者便给他一次电击。
经过几次治疗后,施治者可改用间断型(惩罚)程序。在这种治疗程序中,患者每闻5个盛有酒的杯子,其中就有3次被电击。与上述治疗同时,施治者让病人看一些卡片,每张卡片上都写上字,有的是某种酒的名称,有的是其他无关的字。把卡片放在桌上,写有字的一面朝下,让患者随机翻开某张卡片。如果卡片上写着某种酒的名称,患者就要被电击一次。如此反复进行。在治疗几次之后,也可改用间断型(惩罚)程序,在见到5张写有酒名的卡片中,病人就要遭到3次电击。这样每日一次,每次连做三遍,一般连续几个星期就会将酒戒掉。
五、迷信心理
迷信是指人类对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幻的歪曲的反应。它是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科学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暂时无法解释,便认为在人世之外,还存在“上帝”、“佛祖”、“鬼神”等在主宰着人的命运。迷信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一种群众性的错误认知,是愚昧落后的表现。
1.人们从事迷信活动的原因
(1)消灾降福。企图以求神拜佛、烧香叩头、驱魔赶鬼等方式,来为自己为亲人消灾解难,化凶为吉,带来福运。
(2)摆脱困扰。有些人在现实生活中遭到重大精神打击之后,变得心灰意冷、悲观绝望,便想以此来逃避现实,如有些人在失恋后出家当尼姑或和尚。
(3)心理安慰。有些人企图通过迷信活动来弥补一些无法挽回的过失,求得心灵上的慰藉。其突出表现如通过做道场、请法师来对死者进行悼念,追悔对死者生前照顾不周。
2.迷信活动的种类及表现
(1)传统世俗迷信。相信某些活动、仪式、数字、自然现象、日期会带来好运气,忌讳某些数字、现象并尽量避免。例如许多地区都认为听见喜鹊叫,必有喜事到。因此,当听见喜鹊在自家屋前屋后叫则满心欢喜,而听见乌鸦或猫头鹰叫,则认为是恶的前兆,一般认为是将要死人了,惶惶不安。西方国家认为“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我国有些地区则认为“38”不吉利,38岁是人生的一个“结巴”,是多灾多难的一年,因此在过38岁生日时,亲戚朋友都要来好好庆祝一下,帮助他顺利度过这一年。许多人虽然知道这些做法无任何道理,却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2)鬼神迷信。认为世间存在神仙和妖魔鬼怪,或相信存在超乎自然的“灵魂”或精灵,它们对自然现象(风雨雷电旱涝)和人类的生老病死有控制能力。例如有的人生了病或受了惊,便认为是妖魔附体,不去看医生,而是请法师巫婆来驱妖避邪;有的认为山有山神、河有河神,每年要定期祭拜,以求保佑风调雨顺,出现了旱灾或涝灾,便是得罪了天神、龙王爷,使之发怒,是对人们的一种惩罚等。
(3)人体功能迷信。以个别偶然现象为依据,认为某些人具有超越自然的神奇功能,如相信气功师“未卜先知”,能预测水灾、地震,预测他人未来等。
(4)特殊的迷信活动。即算命术(包括算“八字”、测字、占卜问卦等)、相术(包括看手相和面相)及看风水。这些迷信活动在我国流传甚广,不仅是在落后的农村,就是在繁华的城市中心,也常可见到算“八字”的、看相的、抽彩头的“算命先生”在给人讲解吉凶福祸,听者全神贯注、诚惶诚恐。
从事此类迷信活动的职业人员一般都具有某些共同特点:
第一,有轻度精神或躯体异常,如癔症、癫痫、双目失明等。
第二,敏感性高、暗示性强,有较强的判断力及应变能力,能察颜观色,一般都能较准确地揣摸到顾客的心理。
第三,能言善辩、表达能力强,有吸引力、说服力,有较好的情绪感染力,能控制他人的情绪活动。
迷信活动不仅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而且直接危害着人民的健康,许多迷信职业者将迷信作为一种治疗手段,结果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另外,近年来与迷信相关的精神障碍现象也越来越多,迷信已成为一种致病因素,因此应禁止一切迷信活动,首先对于那些相信迷信和从事迷信活动的人,要加强辩证唯物主义和科学知识的教育,帮助他们改变或放弃自己的观念和行为。其次对于那些患有与迷信相关的精神障碍的患者,除了加强认知教育帮助提高认识外,还要进行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
[病案]
李某,女,38岁,农民。
病人主述:我们那地区的人都认为‘38’是个不吉利的数,说每个人的38岁都是生命的一个‘坎儿’,这个‘坎儿’是个招灾引祸的节骨眼。因此,我们那儿就特别讲究在过38岁生日时大操大办,把亲戚朋友都请来隆重庆祝一下,只有这样才能帮助这个38岁的人顺利度过这一年。许多人虽然知道这些做法无任何道理,却都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
今年我也到了这个‘坎儿’,过完生日心里就感到不安。在家里、在外头,听见喜鹊叫就满心欢喜,听见乌鸦或猫头鹰叫就惶惶不安。
我每天早晨按时给观世音菩萨上香、参拜,求菩萨保佑我平平安安,求菩萨保佑我的生意能够越做越红火。拜过菩萨后,我心里确实感到踏实得多;若是哪天没拜,就心慌意乱,做事也老出错。
上个月我生了一次病,乡亲们和家里人都说我是妖魔附体,不让我去看医生,而是请法师巫婆来给我驱妖避邪。巫婆告诉我:‘你是冲犯了土地公公,必须每天到山上去朝着老鹰峰磕20个头,否则今年过不完,你就得死于非命!’
我现在天天都要上山去磕头,把生意也耽误了,病也老是好不利索,心里怕得很,不知如何是好。我的女儿是个大学生,她要我不信巫婆的那一套,还给我讲了些道理。我觉得女儿的话是不错的,但我不敢照女儿的话去做,每天仍然上山去磕头,可是病情却在加重。现在,是女儿硬拉着我到您这儿来,说这也不算是找医生看病,不会触犯土地公公,只是来听听您的指点,所以我就来了。
由于李某缺少科学文化知识,加上其生活的地区有较为浓厚的迷信风气,使之也形成了一种迷信心理。但其迷信程度不是极深,通过教育使之提高科学文化知识水平,并以事实和实践证明迷信的虚妄,可使其破除迷信,恢复健康心理。
首先,心理医生请了其他科室的医生来为她查体,得知她身体所患疾病只是很普通常见的妇科疾病。打针、吃药一个疗程后,就使其妇科疾病彻底痊愈了。此时,心理医生才因势利导对她进行科普教育,给她看有关自然知识和妇女生理卫生保健方面的图片、录像、连环画,帮助其树立无神论信念,了解和把握有关常识。她的女儿适逢暑假,也配合心理医生对母亲作思想帮助。经过5周(共12次)的心理疏导和教育,李某渐渐从迷信思想中摆脱出来,观音也不再拜了,心情坦荡地生活。
一年以后,她再次来到诊所,对医生们说:“我很感谢你们。我现在真的认识到自己过去的荒唐。我今年39岁了。38岁那年的后半年我没有求神拜佛,也平平安安地过来了。这更说明我们山里头的那些说法要不得。今年我的生意做得特别好,不是神仙在保佑,而是政策好、形势好。信迷信害死人,只有信科学才对头。”
六、洁癖
洁癖是比较常见的心理障碍,是强迫症之一种。强迫症,即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组症状特殊的,以强迫观念、强迫行为、强迫情绪为主的神经症。
一般而言,大部分患者在症状加剧前常面临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如家庭的搬迁、亲人的亡故、父母或自己的离异、性的不协调等。由于上述原因引起的心理紧张、情绪波动都可成为诱发洁癖的原因。
同时,患者的性格特点在疾病的发生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据研究,大部分患者都有爱干净、爱整洁、顺从、办事认真、观念较强,遵守纪律和制度、生活习惯较刻板,遇事谨慎、优柔寡断的性格特征;不少人还可能很迷信。这种性格的人在过分强大的压力下易患神经症。
强迫症的治疗多以心理治疗为主,辅之以药物治疗。
1.认知领悟疗法
一般而言,洁癖患者对自己的洁癖症状,一方面感到麻烦,希望医生能解除其理性上认为不合理的观念和行为;另一方面,内心又认为这些观念和行为有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他好像分裂成了两个人,一个能根据实际情况,照成年人的逻辑来分析、判断其病态表现,认为反复洗手、洗衣,费时费力,希望摆脱。另一个则认为,有传染上癌症的可能,有必要多洗几次,这种态度与其实际年龄及所受的教育很不相称。前者代表理性的成年人,后者不讲逻辑,一味盲目恐惧,具有幼稚的儿童心理特点。这两个人各执己见,谁也统率不了谁,构成了“明知故犯、折磨自己”的病象。但患者对这个病的本质特点并无自知之明,通过采用认知领悟疗法,启发患者认识外表症状后面的心理矛盾,揭露儿童心理部分的幼稚性,鼓励他用成人的态度来统率其整个行动,放弃儿童的行为模式,领悟到洁癖的病理本质后增强治愈的信心。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洁癖的行为疗法。常用的方法为橡皮圈法,即让患者在手腕上戴一橡皮圈,一旦他出现强迫动作或行为时,便让他用橡皮圈弹自己的手腕数十乃至数百下,一直弹到有疼痛感,强迫观念消失为止,从而达到抑制强迫行为的目的。
3.满灌疗法
让患者坐于房间内,请其好友或亲属当助手。患者全身放松,轻闭双眼,然后让助手在患者手上涂各种液体,如清水、墨水、米汤、油、染料等。在涂时,患者应尽量放松,而助手则尽力用言语形容手已很脏了。患者要尽量忍耐,直到不能忍耐时睁开眼睛看到底有多脏为止。助手在涂液体时应随机使用透明液体和不透明液体,随机使用清水和其他液体。这样,当患者一睁开眼时,会出现手并不脏,起码没有想象的那么脏,这对患者的思想是一个冲击,说明“脏”往往更多来自于自己的意念,与实际情况并不相符。当患者发现手确实很脏时,洗手的冲动会大大增强,这时候,治疗助手一定要禁止他洗手,这是治疗的关键。患者会感到很痛苦,这时助手在一旁应积极给予鼓励,帮助他渡过难关。
在这一关键时刻,助手的示范作用很大。助手可在自己手上也涂上液体,甚至更多更脏,并大声说出内心感受。由于二人有了相同的经历,在情感上就能得到沟通,对脏东西的认识也能逐渐靠拢。这时,患者要仔细体会焦虑的逐步消退感。
满灌疗法在刚开始时把人推向焦虑的顶峰,但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焦虑会逐渐下降,强迫行为也会慢慢消退。
[病案]
在心理咨询门诊经常可以遇到怕脏的人。那些强迫洗手的人,对脏的过分敏感令人不可思议。安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安某,女,22岁,护理工作者。安某对其症状自述如下:
“我总是感到手脏,每天洗手几十次,还用牙刷刷手,直至出血,还是认为不干净。一个月洗手、冲凉就要用一百多吨水。只要家里有一点点不干净,或者桌子上有水滴就心里不舒服,非要搞好和擦掉才行。否则,心中就会觉得闷闷不乐。我又是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经常会与病人打交道,受感染的机率相当大,我们都很害怕因为护理不当而染上各种疾病。我们医院其他的护士一天至少要换一套衣服,我则一天必须换好几套衣服,否则心里就很不安,显然害怕感染。”
实际上这就是我们说的洁癖。因此,过分严谨和讲卫生,并不值得推崇。实际上,心理医生通过交谈就发现,她的怕脏只是心理病态的一个方面,但从中也可以看出她们对生活的态度。虽然是医务工作者,但她缺乏正确的卫生观,对生命还缺少理解。
针对安某的症状,心理医生主要采取认知和行为两种疗法对其进行治疗。首先,减缓“洁癖”所带来的困扰可以采取自我放松方法。心理医生首先教她做深呼吸练习,同时告诉她导致不正常呼吸的主要原因包括焦虑、压力、沮丧和强烈的情感。焦虑时,呼吸会变得急促、浅、换气过度,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被过多排出,导致头晕,而放松的呼吸则是舒缓有节奏的,而且感到自然、不费力。我们可以通过想象练习方式获得正确的呼吸方法。比如把自己想象成一个像羽毛一样轻的东西,躺在腹部的顶端。随着呼吸的运动,你也上下起伏着。这样想象几分钟,直到你的呼吸变得缓慢和平稳,腹隔膜的一上一下也变得轻缓、平和。
通过一段时间的行为训练,安某可以较为自如地控制自己的焦虑情绪,洗手、换衣服的频率也逐渐减缓。一年后,她再见到心理医生时,已经完全克服了洁癖。安某对心理医生说:“看来即使是我们这些从事医务工作的人员,也需要加强修养,学会更多的调适方法,避免更大的问题啊。”
七、开灯睡眠癖
开灯睡眠癖是指在夜晚睡觉时必须开灯,且在睡眠状态下也不能熄灯,形成对灯光的依赖。开灯睡眠癖是一种不良嗜好,其病理实质是对黑暗的恐怖。这种对黑暗的恐怖大半是从幼年期开始的。在幼儿时期,儿童们最爱听有关鬼、神的故事。而这类故事的背景、内容及人物的出现,又常常是在晚间或平常人所看不到的黑暗中,以显示生动性和神秘性。久而久之,儿童便将对妖魔鬼怪的恐惧与黑暗连在一起,形成了对灯光的依赖,导致不敢关灯睡觉。这是开灯睡眠的一个主要原因。其次,在某一黑暗的情境中意外遭遇到可怕的事情,或在黑夜中做了一个噩梦,醒来感受到孤独无助,如果这些恐怖的经历未能及时排遣,很可能造成儿童对黑暗的恐惧。
对开灯睡眠癖的矫治:
1.认知领悟疗法
通过与患者交谈,使患者认识到症状的认知机制和根源,了解自己产生对黑暗的恐惧是一种幼年时期的幼稚情绪反映。如下面的案例,可向患者说明那天晚上所碰到的并非巨人,而是活生生的某位农民,在建立一定的信心之后重演那天晚上的一幕,从认知上消除恐惧。
2.系统脱敏疗法
根据患者对黑暗的恐惧程度,建立一个恐怖等级表,然后按照从轻到重的顺序,依次进行放松训练,直到能关灯睡眠为止。对案例中的患者,先由数人一起关灯谈话,到数人一起关灯静坐,再到二人一起关灯睡眠,再到一人关灯静坐……最后一人关灯睡眠。
[案例]
某男,22岁,大学生,夜间无论何时都不敢走进屋内的地下室。白天他无所谓,但一到晚上就控制不住,他自己也承认毫无道理,后来发展到不敢关灯睡眠,即使跟别人同住一室也要开灯。而一关灯睡眠,他就吓得哇哇大叫。一次,父亲强迫他去地下室,他竟昏倒在石阶上。原来在幼年时,一次他在邻家听小朋友讲了一个有关鬼怪的故事,描写一位巨人,专吃10岁以下孩子的心,喝他们的血,挖他们的眼。听完故事后他满怀恐惧蹒跚归家。当时天色已黑,只有些许星光,虽然离家很近,但是一条荒僻山道,他内心正惊恐着,突然发现一个巨人向他走来,他顿时两腿发软,昏倒在地。实际上,他所遇见的是一个农民,由城内归来,背着箩筐在黑暗中显得特别巨大。加上这位农民喝了几杯酒,步履踉跄,看起来更像一个张牙舞爪的巨人。他的昏倒并未惊动这位农民,在地上昏睡了足足半个小时,才被家人发觉抱回家。从此,他对黑暗产生了极大的恐惧,夜晚不敢关灯睡觉。后来,他又听说某家住宅的地下室,一对男女曾做了丑事,被人发现,结果女的羞愤自杀。不道德的行为和罪恶的感觉与黑暗、地下室连在一起,使他产生了对黑暗的恐惧。
八、乘车恐怖
乘车恐怖是指对乘坐汽车或乘车经过某一特定区域时产生紧张、恐惧、焦虑情绪,以致害怕乘车的现象。
关于乘车恐怖的病因,至今尚不太清楚。但多数研究认为,乘车恐怖与患者过去的某一特定经历有关,对这一特定经历的条件反射可能是诱发乘车恐怖的病理机制。条件反射学说认为,当患者遭遇到与其发病有关的某一事件,这一事件即成为恐怖性刺激,而当时情景中另一些并非恐怖的刺激(无关刺激)也同时作用于患者的大脑皮层,两者作为一种混合刺激物形成条件反射,故而今后凡遇到这种情景,即便是只有无关刺激,也能引起强烈的恐怖情绪。如患者经历了一次车祸,车祸才是导致恐怖的条件刺激,而类似的汽车则是无关刺激,可由于这一恐怖情景的泛化,类似的汽车也成了恐惧源了。
有位男性乘车恐怖症患者,年近四十,某企业会计,家离公司乘车有半小时路程。近20年来,他都是乘公共汽车上下班,从无晕车、恶心的反应。一次归家途中,前边一男青年骑自行车抢道猛拐弯,公共汽车被迫紧急刹车,乘客因惯性作用被弄得东倒西歪。患者在车上站着,身子不由自主地往前猛冲,差点摔倒,当时他吓了一大跳。从此,他一上车心里就感到紧张、恶心,逐渐便害怕乘车,只好步行一个半小时去上班。
对乘车恐怖症的治疗一般采用行为疗法,使用该疗法治疗各种恐怖症的治愈率在90%以上。在进行治疗时,应先弄清患者产生恐怖的病因,尤其是发病时的情景,并详细了解其个性特点、精神刺激因素,然后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如系统脱敏疗法、暴露冲击疗法等。
上述例子中,因患者起病于刹车时的冲撞,病情发展源于患者对事件严重性的想象和泛化,再加之其有意回避,恐惧感越来越重,故可采用暴露疗法。
首先,心理医生应围绕“坚持乘车和回避乘车”的利与弊,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使他认识到回避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可以对其开导说:“当您回避乘车的想法实现以后,这在心理上是一个大倒退。今后要想再去乘车,那困难就大了。也就是说,怕的感觉会更严重,也许您认为‘怕’字总和乘车有关,其实不然,这是心理问题,是自己吓唬自己。如果在问题发生后,您迅速壮起胆量,坚持继续乘车,即便是有些紧张不安、心里不好受,抗过去也会习惯。”在患者的认识初步提高后,心理医生即可决定让患者实地乘车进行练习。为了取得较好效果,心理医生应多加鼓励,使其克服不适感,说明第一次成功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的配合。随后可进行暴露冲击脱敏。为使练习取得成功,心理医生可与患者一同乘车,并各自坐在一边,装作不认识。车子启动后,患者仍会感到紧张,如发抖、冒汗,想离开座位找医生等。这时,心理医生应给予精神上的鼓励,直到终点站。下车后,心理医生要鼓励患者说:“今天您练习得不错,总算坚持下来了。可以看得出,您在车上确实很难受。实践证明,您在焦虑时忍耐住不舒服的感觉,焦虑症状实际上就迅速减轻了。这是您用行动战胜困难的顽强表现。只要坚持就一定能治愈您的心病。”
[病案]
徐某,男,25岁,待业青年。
病人主述:“我是一个待业青年,从很小时起,我就一直不敢搭汽车。初中毕业后,不知怎么又出现了更奇怪的情况:去看电影心里不好受,去爬山心里也紧张,觉得地球仿佛在转动,还感到莫名其妙的恐惧。发展到现在,我只要想到什么可怕,什么就能使我心跳剧烈,心神不定。开始,我以为患了心脏病,多次去医院检查都说心脏正常。现在整天担惊受怕,食不知味,夜不能眠,更不敢出远门。我十分苦恼和痛苦,不知自己到底是怎么搞的,是不是得了精神病了,请医生给我下个结论吧!”
心理医生采用自由联想法诱导徐某回忆自己是否有过某次乘车的恐怖经历。徐某终于想起了一件事:“我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班里组织春游,结果我们几个同学没坐上车,要等一会儿他们再来接我们。我们正埋怨着就看到前面的车从路边掉了下去,有好几个同学就这样死了,我们几个没上车的同学,站在路上,目瞪口呆,脑子一下子就懵了。后来,我一回想当时的经历,就觉得可怕,我想的是:当时如果登上了车,一定会跟着车翻下去,说不定会被车轮碾死!”
徐某患的是乘车恐怖症,主要是由童年的经历造成的。徐某起病于一起车祸,病情发展于心里对事件严重性的想象,再加上以后的有意回避,恐惧感越来越严重,伴有较重的心理焦虑症。因徐某病情较为严重,宜以疏导疗法、暴露疗法、松弛疗法、药物治疗四种疗法并举施治。
九、疑病癖
疑病癖,是指个体对自身的健康状况或身体的某些功能过分关注,以致怀疑患有某种躯体或精神疾病,但客观的医疗结果却是正常的,且医生的解释及客观的医疗检查的正常结果不足以消除其固有成见。患者往往感觉过敏,除对一般性强度的外来刺激不堪忍受外,对体腔内脏的正常活动,也能“清晰”地感知并过分关注,如感到体内膨胀、跳动、堵塞、牵扯、扭转、缠绕、流窜、热气上冲、冷气下降等。疑病癖患者常常对这些内感性不适异常敏感,内感性不适成为疑病者的始因和基础,加上固执多疑和易受暗示等个性特点,发展成为疑病性神经症。因此,疑病性神经症患者大多具有疑病观念。
导致疑病观念的原因还有:一些医学科普杂志不负责任的危言耸听、哗众取宠;个别医护人员轻率武断的议论判断等。
对这类病人的治疗,可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
1.消除心理压力
要对怀疑病观念的患者进行全面、细致的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及仪器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表明他(她)并无躯体性疾病,以打消其思想顾虑。
2.完善个性
疑病癖患者往往具有固执、多疑、敏感、谨慎等性格特点。遇事总是过多地考虑悲观或不幸的一面,缺乏自信,这是疑病症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此,疑病癖患者要做到心胸宽广,培养乐观情绪,提高生活信心;要多与社会接触,丰富自己的生活,如养花、钓鱼、下棋、绘画等。同时,还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和家务活儿,每天坚持体育锻炼,多与朋友和亲人交流,培养幽默感,从而战胜消极悲观情绪和不良心理状态,最终治愈疑病症。
3.心理治疗
对疑病症的治疗,采用认知领悟疗法的疗效较好。下面是使用认知领悟疗法治疗疑病症的一个实例。
[案例]
李某,男,33岁,业务员。平时对身体健康较关注,一旦觉得什么地方不舒服,便要找医书杂志对照研究一番。去年在图书馆一本科普杂志中,看到一篇短文,叙述喉癌的早期症状,以帮助病人及早发现并治疗。当时他正好患感冒,嗓子有点发炎。他觉得自己的症状与书中所述很相似,便疑心自己是否得了喉癌,心情非常紧张。次日就到医院门诊检查,医生诊断为风寒喉炎,并说吃点感冒药就会好转。李某吃了几天药,嗓子炎症果然消失了,这才放下心来。可是时隔不久,他突然发现自己身上蚊咬处有些红肿,又非常紧张,认为这是一种不祥之兆。马上去医院检查,医生说这是虫咬皮炎,无须特殊处理。对这样的诊断他很不放心,又到医学书店翻阅有关皮肤科的书籍。查到这样几句话:“痣”,若发生色素沉着、皮损迅速增殖、脱毛、疼痛等现象时,说明有癌变的可能,应提高警惕。他看后很焦虑,越想越觉得自己的疙瘩已经癌变了。于是,他丢弃工作,到处求医。他去过的所有皮肤科,医生均诊断为皮炎,但他都不相信。起初他常与医生争辩,后来渐渐改变了策略。为了得到更多的检查,他表面上装作恭恭敬敬,表示要听医生的话;而用拐弯抹角的方式,一再请求医生给他做个小手术,取疙瘩做病理化验,以解除其“疑虑”。没办法,医生只好按其要求做了,结果当然不是癌变。但他内心仍不放心,并认为红肿消失了,疙瘩没有了,可能是癌的转移和扩散。就这样他疑神疑鬼,整日惶惶不安,简直闹到不能再活下去的地步。
经征得求治者同意,医生介绍其到某心理治疗中心就诊。心理医生听了情况介绍,分析认为:李某患的是疑病症。从这种病的性质上来讲,属于一种神经症。由于求治者过分害怕自己会得某种病,因而焦虑不已。焦虑本身可引起一系列植物神经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反过来又加重求治者对疾病的恐惧焦虑,形成恶性循环。可以肯定地说,李某的病是心理问题,不是躯体问题。为了治疗好李某的疑病症,心理医生决定采用认知领悟疗法进行治疗。
首先,让他谈谈个人经历中不愉快的事情。开始他不肯说,并有些反感,还质问医生:“有病与个人经历有什么关系?”
心理医生和蔼地解释说:“人的心情不愉快,特别是幼年时期不安全感的体验,往往在成年后容易诱发恐病症,这是内心深处惧怕情绪的再现。只要恐惧心理消失了,恐病症就会痊愈。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心理,一般没有生物学的器质病变。”
听了医生的话,他沉默良久,定是触到了病根处。经再三开导,才向医生倾诉了自己的坎坷经历。他说:“我很不幸,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整天忙于工作不怎么管家,继母经常打骂,幼年时过的是提心吊胆、哭哭啼啼的生活。到10岁时,父亲在一次机器事故中丧生,继母改嫁。后来跟叔叔过活,靠亲友接济勉强上完大学,成了一名小有成就的业务员。现在工作条件好了,家庭也幸福,只想美美满满地过日子。过去事,不能提,也不想提,提了很伤心。”心理医生接着说:“人人都想过好日子,这是正常的心理状态。一旦有了好日子,能不能过好,这是一个大问题。有的人会过,生活安排讲科学、有规律,既没有过高的企求,又没有后顾之忧,心理平静、坦然、愉快、幸福。有的人不会过,总怕发生不幸,自己‘画虎’吓唬自己,结果把幸福变成了痛苦。从你个人的情况分析,有好日子,但没有学会过。本来你的身体很健康,那个小硬块不可能变成癌,但你内心的恐惧和不安全感非常严重,干扰心理平衡造成了危机。究其原因,是幼年痛苦经历留下的。这是不相信科学的证据。如果用成年人的观点来判断,这种恐惧无任何根据,是吓唬小孩子的,幼稚的。”说到这里,稍微停了一下,心理医生问李某:“你觉得我说得对不对,因为这是科学,咱们可以共同探讨。”
李某马上点头,忙说:“有道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的行为确实不正常。还好医生介绍我来找您这位新型的医生治我的心病,是找对了。不然,我掉到苦海里就出不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