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8687900000014

第14章 四时望法相参

凡观察五色的不同,应当审视一年四季的变化。《内经》说:“春天风木之气在经脉,夏天火热之气在孙络,长夏湿土之气在肌肉,秋天燥金之气在皮肤,冬天寒水之气在骨髓。”因为气在内或在外,与时令有关,而病色的浮与沉又取决于气,所以,既可以根据气的在内或在外来了解病色的浮与沉,也可以通过病色的浮与沉来了解气的在内或在外。

浮沉可以这样确定,但气色又怎么分析呢?我曾经听说,自然界是根据五行生克的规律来运行的,分别按照四时变化来化育万物。

肝属木,旺于春季,应呈青色。如果青色超过正常的颜色,称为“太过”,显示病在外;如果青色显得微而沉浊的,称为“不及”,显示病在内。春色以润泽为根本,春季的青色,如果像以白绢包裹着深青色那样,就称为“平”;如果青多而泽少的,就称为“病”;如果只见青色而毫无光泽,如死草的颜色,就称为“死”。

心属火,旺于夏季,应当呈赤色。如果赤色超过正常的颜色,称为“太过”,显示病在外;如果赤色显得微而沉浊的,称为“不及”,显示病在内。夏色以润泽为根本,夏季的赤色,如果像白绢包裹着朱砂那样,就叫“平”;如果赤多而泽少的,就叫“病”;如果只见赤色而毫无光泽,像赤黑色的败血那样的颜色,就叫“死”。

脾属土,旺于长夏,应当呈黄色。如果黄色超过正常的颜色,称为“太过”,显示病在外;如果黄色显得微而沉浊的,称为“不及”,显示病在内。长夏色以润泽为根本,长夏的黄色,如果像白绢包裹着栝楼实那样,就叫“平”;如果黄多而泽少的,就叫“病”;如果只见黄色而毫无光泽,像枳实那样的黄褐色,就叫“死”。

肺属金,旺于秋季,应当呈白色。如果白色超过正常的颜色,称为“太过”,显示病在外;如果白色显得微而沉浊的,称为“不及”,显示病在内。秋色以润泽为根本,秋季的白色,如果是白里透红,就叫“平”;如果白多而泽少的,就叫“病”;如果只见白色而毫无光泽,像枯骨那样的颜色,就叫“死”。

肾属水,旺于冬季,应当呈黑色。如果这黑色显得太黑而浮清的,称为“太过”,显示病在外;如果这黑色显得微而沉浊的,称为“不及”,显示病在内。冬色以润泽为根本,冬季的黑色,如果像白绢包裹着紫色那样,就叫“平”;如果黑多而泽少的,就叫“病”;如果只见黑色而毫无光泽,像煤的烟气凝结的黑灰那样的颜色,就叫“死”。

凡是四季的颜色,达到“平”的状态就不生病,达不到“平”的状态就生病了。好比脉气来时,按之充实而又有力的,是邪气由外侵犯所致的病;若是脉气来时,出现不及或虚微之象,则是邪由内生,侵犯内脏所成之病。

然而,各个季节呈现各个季节的颜色,这是正常的,不是那个季节而出现那个季节的颜色,就算反常了。反常的颜色,若是提前出现或延后消失,都属“太过”;若是延后出现或提前消失,都属“不及”。若某一脏“太过”,就会不受制约者的制约并过分压制被它制约的对象;若“不及”,被它压制的对象就会不受制约,而它所滋养的对象就会失去滋养而受病,它的制约者便会肆无忌惮地压制它。

从生克的角度来看,色与时可处于生与克的不同位置。色生时的称为“虚邪”,时生色的称为“实邪”,色克时的称为“贼邪”,时克色的称为“微邪”,色与时相应的称为“正邪”。五色的显现,可以依照五色配五脏的原则进行推论。五脏虚实的时间,也可以依据时日支干与五行的关系来进行推算。但病症的形成有三因,气色的诊断有十法,具体应用时,又应该相互参照而灵活变通。

如果不是那个季节,却出现了那个季节的气候,比如冬季应寒冷却反而温暖,夏季应炎热却反而凉快;或者已经到了那个季节,却未出现那个季节的气候;或者出现了那个季节的气候,却未到那个季节;或者那个季节的气候虽然到了,却太过或不及。这种种情况之中,气色与其相应出现的,就称为“顺时”;气色与其不相应出现的,就称为“逆时”。这又是四时五色中的变化。气色的“太过”与“不及”,可以通过观测四季气候的异常变化作为参考。

邪气侵犯人体,往往是在脏腑“被克”的时候,最易受到伤害。到它所生(即受另一脏滋养)的季节,病就容易痊愈;到它所不胜(即受另一脏制约)的季节,病情加重。到它所生(即滋养另一脏)的季节,病情多处于相持阶段;到它自身旺盛的季节,病情就会有起色。医生必须先把握病人五脏四时的色象和脉象,才可以推测疾病轻重的变化,预测生死。这就是四时望诊的要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