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气色中的生死经
18687900000012

第12章 五色主病提纲

我暗自思考《内经》中的话:“看病人的气色,就知道病情的,叫做明。”这个“明”,并非单指明白病人的气色,还要明白是什么病;也不仅是指明白其气色和病,还包括明白其病应色、色主病的相互关系。

为什么这样说呢?这是因为在五脏应五色中,肝应青色,心应赤色,脾应黄色,肺应白色,肾应黑色。

患肝病的人,两胁下疼痛,牵引下腹,易发怒。肝虚则两眼昏花,看不清东西,耳聋,常有恐惧感,感觉有人要逮捕他。若肝气上逆则出现头痛,耳聋,面颊肿。患心病的人,胸中痛,胁下胀满疼痛,胸背及肩胛间痛,两臂内侧痛。心虚则胸腹胀满,胁下与腰部牵引疼痛。患脾病的人,身体沉重,易饿,肌肉萎缩无力,举步行走困难,筋肉容易发生痉挛,引起下肢疼痛。脾虚则腹胀肠鸣,泄泻,吃进去的东西没有消化就从大便排出。患肺病的人,喘咳气逆,肩背疼痛,出汗,屁股、外阴、大腿、膝盖、大腿骨、小腿肚、脚跟等部位都痛。肺虚则少气,呼吸气促,耳聋,咽喉干燥。患肾病的人,腹部胀大,小腿部浮肿,喘咳,身体沉重,睡觉出汗,怕风。肾虚则胸中疼痛,上下腹俱痛,四肢清冷,心中不乐。这就是五脏的病症,也是五色所主的病。

脏腑的表里关系是:肝与胆相合,心与小肠相合,脾与胃相合,肺与大肠相合,肾与三焦、膀胱相合。

胆患病的人,时寒时热,常叹气,口苦,呕吐宿食或胆汁,心神忐忑不安,恐惧害怕。小肠患病的人,下腹痛,腰脊痛连睾丸,痛时想解便而不得,随后出现耳前发热,或很冷,或只有肩上很热,兼有小指和无名指之间发热。胃患病的人,腹部胀满,胃脘心口痛,向上支撑两胁,胸膈与咽喉阻塞不通,饮食吞咽困难。大肠患病的人,肠中一阵一阵地痛,肠鸣音活跃,若冬季再受寒就要腹泻,肚脐部位痛,不能久立。三焦患病的人,腹部气胀,尤以下腹胀硬,小便困难而有窘迫感,水湿外溢于皮肤,留于皮下就出现肿胀。膀胱患病的人,下腹部胀痛,以手按压胀痛部位则想解小便,但又解不出,伴有肩上热或脉络下陷,以及足小趾外侧和胫骨、外踝后发热。这就是六腑的病症,也是与五脏相对应的病。

分开来说,脏主里,腑主表,气色沉的就是病在里,气色浮的就是病在表。这是脏腑病变表里的分法。脏为阴,腑为阳,气色浊的就是病在阴,气色清的就是病在阳。这是脏腑阴阳的分法。脏和腑都有虚实,气色浅淡的为虚,气色深浓的为实。这是脏腑虚实的分法。知道了脏腑的病症以及各种气色的意义,也就可以见其色而知其病了。

然而,按这种方法分析判断的结果,有时与实际情况相符,有时与实际情况不符,是什么原因呢?因为脏腑的功能有盛有衰,气色之间又具有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如果其中某一脏太旺,它就会不受制约者的制约,并过分压制被它所制约者。如果其中某一脏太弱,则它所制约的对象就会不受该脏制约,它所滋养的对象则会失去滋养而受病,它的制约者便会压制它。《灵枢·五色》说:“肾邪侵犯心脏,是因为心脏先患病,肾的黑色于是相应地出现在心所属的部位。病色的出现,一般来说都是这样。”只要举一反三,就可以通过气色来推测疾病的变化。这些都是掌握病症的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