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了解环境:环境现状介绍
18685600000011

第11章 沙尘暴与自然灾害状况

1 沙尘暴的现状

近些年,我国风沙和沙尘暴天气出现时间偏早、次数多、影响范围广。资料显示,从20世纪下半叶起,来自亚洲沙漠地区,包括中国境内的特大沙尘暴已开始频繁侵袭东北亚部分国家和地区。发生次数由21世纪60年代的每年8次,增至90年代至今的每年20多次,波及范围和造成的损失越来越大。2001年,美国科罗拉多州的一家实验室首次检测到由亚洲大陆吹来的沙尘颗粒。

2002年3月国家气象局通报沙尘暴灾情:3月18日下午5时到21日上午8时,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以及山东、河南、湖北、湖南西北部、四川东部等地的部分地区先后出现了大范围沙尘天气,其中内蒙古、甘肃中部、宁夏北部、河北北部、北京、吉林西北部等地出现了强沙尘暴,甘肃鼎新、内蒙古乌拉特后旗能见度曾经为零。

北京以及许多省市的强烈的沙尘暴天气,让人们切身感受到了防沙治沙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尤其是京津以北的河北、内蒙古境内的沙丘正以每年3.5公里的速度向南推进,其中面积300余亩的一处沙丘距北京怀柔县仅18公里,直接威胁到首都的生态安全,更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视。

沙尘暴是如何产生的?沙尘暴的现状与分布情况如何?治沙防沙的最有效措施是什么?目前,我国政府及各部门正在积极寻求对策并付诸实施。

1.1 全球沙尘暴产生的源地

沙尘暴来源区均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全球最大的沙尘暴源区为撒哈拉沙漠及其南部和亚洲中纬度干旱区。亚洲中纬度干旱区西起里海,东到大兴安峪,南达黄土高原,北抵蒙古国北部,其面积大致同我国领土相当。在这片沙漠、沙地中,分布着大量的厚度很大的新生代松散沉积物,一旦地表植被遭到破坏,这些颗粒大小不一的沉积物,便在大风的吹扬下被搬运至其他地区,从而导致沙漠的进一步扩大。根据地质记录,在过去的几百万年里,亚洲中纬度干旱区已经是全球沙尘暴产生的源地,大量的大气粉尘被搬运到黄土高原、北太平洋等地。我国黄土高原巨厚的黄土堆积即为在过去二百多万年间,由风力搬运而来的大气粉尘堆积而成。亚洲中纬度干旱区产生的沙尘还可被搬运至美国夏威夷等地,它对全球气候变化有着重要影响。地质学研究表明:沙尘暴产生的频繁程度与植被覆盖程度密切相关,在相对潮湿与植被覆盖较好时期,沙尘量要比干旱时期低很多倍。

1.2 我国八大沙漠及四大沙地

我国的八大沙漠,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他们分别是: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新疆,是我国最大的沙漠,也是世界第二大流动沙漠,面积33.76万平方公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中部,面积4.88万平方公里;库姆达格沙漠,位于新疆南部东端,面积1.95万平方公里;柴达木沙漠,位于青海柴达木盆地,面积3.49万平方公里;巴丹吉林沙漠,位于内蒙古高原西南,面积4.43万平方公里;腾格里沙漠,位于内蒙古,面积4.27万平方公里;乌兰布和沙漠,位于河套平原西南,面积1.15万平方公里;库布齐沙漠,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面积1.86万平方公里。

四大沙地分别是: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面积2.38万平方公里;科尔沁沙地,位于西辽河中下游,面积5.06万平方公里;毛乌素沙地,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东南部,面积3.21万平方公里;呼伦贝尔沙地,位于内蒙古呼伦贝尔高原,面积近1万平方公里。

1.3 我国北方4个主要的沙尘暴源区

全球共有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中亚、北美、中非和澳大利亚,我国沙漠化最为严重的北方地区是中亚沙尘暴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造成我国北方沙尘暴的沙尘不是来源于远古形成的沙漠戈壁,而主要来源于受人为活动干扰后荒漠化的土地。我国北方主要有4个沙尘暴源区:(1)河西走廊及阿拉善高原区;(2)内蒙古中部农牧交错带及草原区;(3)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区;(4)内蒙古、陕西、宁夏长城沿线旱作农业区。

1.4 我国沙尘暴的沙源及路径

我国的沙尘暴源区有境外源区和境内源区两大类。境外源区主要有蒙古国东南部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东部沙漠区。蒙古国和哈萨克斯坦荒漠的沙尘暴,途经我国北部地区,并将大量沙尘通过在太平洋上空的大气环流一直传送到北美洲。

我国境内源区主要有内蒙古东部的苏尼特盆地或浑善达克沙地中西部、阿拉善盟中蒙边境地区(巴丹吉林沙漠)、新疆南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北疆的库尔班通古特沙漠。很多情况下境内、境外界限不分明,当沙尘暴自境外发生并进入中国时,上述境内源区则成为加强源区,使空气中沙尘浓度急剧上升,造成严重的大气颗粒物污染。强风经过,一路上不断有当地的沙尘加入,沙尘暴的范围、规模和强度持续增大。有时沙尘暴源发地规模并不大,含沙量并不高,但一路移动,因地形地貌、气温气候、植被等原因,沙尘暴很快得到加强,造成很大的环境灾害。

沙尘暴发生后,分三路或更多路,向京津地区移动。西路从哈密或芒崖开始,经河西走廊、银川或西安、大同或太原等地,到达京津,来自这一路线的沙尘暴,可以一路抵达长江中下游地区;西北路从内蒙古的阿拉善的中蒙边境、乌特拉、河西走廊等地区开始,经贺兰山地区、毛乌素沙地或乌兰布和沙漠、呼和浩特、大同、张家口等地,到达京津;北路从内蒙古二连浩特、浑善达克沙地西部、朱日和地区开始,经四子王旗、化德、张北、张家口、宣化等地到达北京天津。

1.5 风沙逼进北京城

呼啸而来的风沙已形成对北京等地呈半包围态势。沙漠离北京18~110公里。在河北丰宁的潮河、滦河上游,由于植被遭到破坏,已形成四处通体沙化区,与河北沽源、围场、隆化及内蒙古多伦县沙化区连接,形成全国沙滩、戈壁、沙漠13大片之一。每年以3~5公里的速度推进,威胁京津。丰宁沙漠距北京的距离有3个说法:一是18公里——丰宁县城距北京怀柔县界的直线距离;二是30公里——丰宁最南端的喇嘛山口沙区,距怀柔县界直线距离;三是110公里——丰宁喇嘛山口沙区,距北京三元桥的直线距离。

沙漠离北京72公里,河北省怀来县南马场的沙丘距离天安门的直线距离72公里,被当地百姓称为“天漠”,而且每年向南推进。专家警告说,如不及时治理,这座大沙丘将在50年后到达北京。南马场有四座连绵的大沙丘,1999年在那里建成了一座天漠公园,供游客在夏秋之季滑沙、走马,体验大漠风情。河北省怀来县龙宝山村位于天漠脚下。天漠的沙是大风从内蒙古和坝上地区带来的,因为山的阻隔加之风力的减弱,便使沙尘存了下来。怀来县这样的沙滩有两个。张家口坝下地区这样的沙滩有5个,面积达50万亩。在坝下桑干河、洋河两岸,有沙丘面积近两百万亩,密布着几个大沙漠,每年向北京输沙近百万吨。

事实上,沙漠离北京的距离除了陆路可以计算的距离之外,来自空中和水路的沙化威胁已经达到0公里。一场大风,沙尘可以直达京津。

1.6 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继续扩展

荒漠化系指土壤侵蚀、流沙扩展反映的土地退化。荒漠化主要出现于干旱和半干旱区的南部边缘,特别是农牧交错带。不合理开垦、过度放牧、乱挖药材以及采矿、修路等破坏植被的活动是其诱因。内蒙古高原南缘、塔克拉玛干沙漠和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河西走廊、腾格里沙漠东南缘等是沙漠化强烈发展的地区。

目前全球有100多国家,9亿人口和25%的陆地受到荒漠化威胁,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400多亿美元。1994年10月,包括中国在内的112个国家的代表在巴黎签署了《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1995年,联合国大会确定6月17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日”。一个世界性的防治荒漠化行动正在全球展开。

我国生活在荒漠地区和受荒漠化影响的人口近4亿。我国的荒漠化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7%以上,受荒漠化影响的地区超过国土总面积的1/3,相当于14个广东省的面积,其中新疆、内蒙古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分别占各自土地总面积的47%和60%。我国沙漠、戈壁及沙化土地继续扩大,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1.7 我国南方山区受到石漠化的威胁

近年,在贵州、云南、广西的大山深处,时常见到成片成片的山坡表土裸露,树木枝残叶焦,这是当地山民种包谷,烧山毁林所致。我国南部岩石裸露面积,已成为一片岩石裸露的石海,相似于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形成一片相对集中的石漠化区。贵州、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广东7省(区)的联片喀斯特(岩溶)区的面积约5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5.6%,是世界上最大的裸露喀斯特区,且石漠化的速度有日益扩大的趋势。

在贵州省西部的水城至威宁的公路两侧,已经难觅树木踪影,山上的石头也因为水土流失加剧,在年年“长高”。贵州省是我国喀斯特碳酸岩连片裸露最集中的地区。据统计,现在贵州省的石质荒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2.15万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12.2%,占全省耕地面积的7.9%,并且还在以每年933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有专家预测,照此速度退化下去,再过50年,土地资源本身匮的贵州省将无地可耕!土地彻底性退化的“石质荒漠化”现象,已经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直接威胁到贵州省的生态安全。近年来,贵州省加大了生态环境的重建和治理力度,组织各地开展天然林保护工程、坡改梯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石漠化扩大蔓延的速度。在“十五”计划中,贵州将生态恢复和重建以及石漠化的治理放到了重要位置。

专家普遍认为,人口增长过快、森林乱砍滥伐、过度开垦、水土流失等人为活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是我国南方山区石漠化加剧的重要助推力。

附文:

什么是石漠化

石漠化即喀斯特荒漠化或石化,与我国西北一带沙漠化现状相似,是土地劣化演变的极端形式之一。广西和贵州等地原本就有大面积的碳酸岩分布,又由于不断地开荒种地,破坏了原有植被,需干万年才能形成的瘠薄土层经风吹雨打迅速流失,最后地表只剩下不能种任何植物的石块。我国西部石漠化速度相当快,其中广西碳酸岩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37.8%,石漠化以每年3%~6%的速度递增。石山地区不但形成“山光人穷,穷山恶水”的恶性循环,且由于土壤稀薄、缺水易旱,也是造林绿化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2 沙尘暴的成因

2.1 人为破坏是形成沙尘暴的重要原因

一是盲目开垦。大规模的毁林毁草,使原来的滩地、固定沙丘变成流动沙丘。有资料表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西北地区先后三次大规模毁草毁林开荒;特别是在农牧交错区,一些农民为了致富,便把目标投向沙荒地的开垦,毁林毁草的势头很猛。近年来黑龙江、内蒙古、甘肃、新疆四省区开垦的2900多万亩土地中,有一半撂荒。当地群众说:“一年开草场,二年打点粮,三年五年变沙梁”。

内蒙古的草原植被是我国北方的一道重要生态屏障,但是生态防线正在消失。生态急剧恶化虽有气候、地理等因紊,但是与一些地方生产方式落后,过度开发利用,发展观念错误和路子不对头等,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环境报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白音锡勒牧场,在草原深处还经营着20万亩左右“基本农田”。其中,白音锡勒六分场的12号耕地是白音锡勒牧场中最好的,目前已划入基本农田。正是这片锡林郭勒盟与赤峰市克什克腾旗漫长边界上被开垦的农田,切断了锡林郭勒草原保护的一道重要防线;它破坏了相都的克什克腾旗贡格尔草原的生态系统和整体景观。

二是过度放牧,草场超载。目前,我国大部分草场放牧超过了其承载能力,荒漠化地区草场牲畜超承载率为50%一120%,有的地方甚至高达300%,超载放牧使草场大面积退化、沙化。内蒙古草原牧草平均高度由20世纪70年代的70厘米下降到现在的25厘米,昔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地方变成了“老鼠跑过见脊梁”。长期超载放牧,引起了内蒙古草地的退化、沙化和荒漠化。北京外来的沙尘主要来自内蒙古,尘起阿拉善,尘起锡林郭勒,尘起呼伦贝尔……已不是什么新闻。

三是乱伐滥采。一部分荒漠化地区乱砍滥伐林木、过度樵采,植被遭到破坏,土地失去了保护屏障。在陕西榆林地区,仅煤田开发一项,就使26万亩植被被毁,30万亩土地荒漠化。内蒙古吉兰泰镇70年代以来因当地居民乱砍滥伐,在短短20多年时间里,盐湖西部105万亩天然梭梭林已经减少到30万亩。由于失去植被保护,我国最大的盐湖生产基地——吉蓝泰盐场5.6万亩盐矿床已有一半以上被流沙淹没,直接导致土地沙漠化。

四是水资源不合理利用。我国西北地区风大、气候干燥、水资源短缺,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在农业生产中,节约用水、科学用水,十分必要。然而一些农牧区,仍沿用大水漫灌的落后方式,既浪费了水资源,又造成土地盐渍化。河北省等地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到植物根部吸水层以下,造成植被衰败,直至枯死。

内蒙古阿拉善额济纳由于黑河上游水资源分配不合理,造成东、西居延海干涸,胡杨林成片死亡。横贯东西800公里的1700万亩俊梭林,仅剩下30万亩,因居延海干涸,额济纳绿洲正以每年2万亩的速度锐减。在阿拉善腹地和草场植被相对较好的贺兰山一带,沙尘暴也呈烈之势。目前,沙漠正以平均每年20米的速度向东南推进,并以1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发展。恶劣的生态环境不断引发沙尘暴。1993~2000年,内蒙古中西部地区7年连续发生20余次沙尘暴,仅1998年就发生6次,2000年发生15次之多。许多地区已失去了生存条件,2.5万人沦为生态难民,迁徙他乡,17万人的生存受到威胁。

2.2 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是今后沙尘暴发展的趋势

近些年来,我国北方地区的气候有明显的于旱化趋势,地表湿润指数和土壤温度明显变小,这为沙尘暴的发生提供了气候背景。在全球增暖和我国北方地表植被状况没有根本好转的情况下,更严重的沙尘天气在今后若干年仍是可能出现的。2001年3月,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植物研究所的20多名科学家兵分东西两路,深入至荒漠、戈壁、绿洲,实地观测沙尘暴过程,考察主要沙尘源区,行程7000多公里,取得了大量有关沙尘暴防治的第一手资料。此次科学考察,科学家综合考虑到近期生态环境和气象状况的变化,及近年沙尘暴的活跃势头,断定在未来几年,沙尘暴将来得更为猛烈,还将呈增加之势。

3 沙尘暴的治理

3.1 建立利益驱动机制及相关的政策法规

防沙治沙被国际社会列为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其立法备受重视。各国立法大体分为三种情况,一是制定单独的法律,二是制定有法律约束力的行动计划,三是在环境法中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加以规范。

199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47/188号决议,决定成立一个防治沙漠化政府间谈判委员会,起草《联合国关于在发生严重干旱和/或沙漠化的国家特别是非洲防治沙漠化的公约》。1994年在巴黎通过了这个公约。目前已有140多个国家签署了公约,我国是1994年签署的。在我国加入公约时,DESERTI-FICATION一词翻译为沙漠化,后来我国有关方面决定翻译为荒漠化。

我国现有的一些法律法规,如《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在荒漠化的治理上分别作过一些规定,取得一定成效,但未能从根本上遏制沙漠化的扩张。究其原因,有执法不严的因素,但有关法律对防沙治沙问题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强有力的规定,是更重要的原因。

全国十大扶贫状元张江平组建的国土绿化整理有限公司,已着手在乌兰布治理沙漠200万亩。前不久,张江平满脸苦相地告诉记者,形式主义的东西很多,办事效率低下,审批程序复杂,政策大都停留在口头上和白纸上,具体做起来很难,治沙的政策门槛太高。他建议政府部门将发黄的、过时的老文件清理一下,结合市场经济和沙区生态建设实际,制定一套新的有利于吸引企业和个人投资沙漠的优惠政策。这实际上是吸引社会企业和个人从事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动力之一。

目前我国每年实际用于治沙的资金有3000多万元,可谓杯水车薪,在资金投向上又是撒“胡椒面”,县县分钱,这使得治沙的进度赶不上荒漠化的进度。因此,在制止滥垦、滥牧、滥伐、滥采的同时,还要改革投资机制和提高科技含量,探索建立谁投资、谁受益的利益机制,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机制是防治荒漠化的重要保障,要探索建立新的生态保护与建设利益机制。

为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投身到荒漠化防治工作中去,要建立一种利益驱动机制,制定一套好的政策。引入现代企业运作的方式是必要的,有关部门对此应给予充分的重视。

当前,在沙区的治理与开发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一些地方以治理为名,行过度开发利用之实,使治理流于形式;一些单位和个人用治理的名义获得土地使用权,或者取得国家投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开发的实惠,却不顾及生态环境。防沙治沙迫切需要法律的规范。

3.2 改变治沙思路,实施“封堵”、“封围”

世界上大多数有沙漠的国家,为保护沙漠周边的草原带,对付沙漠的主要手段就是“封堵”。我国目前正在实行的措施有:

扭转过去以沙漠、戈壁为目标的治沙思路,近期在于治理沙化草原区和农牧交错区的沙化土地水利部根据京津周边地区的自然特点,划分了四大区进行治理,包括固沙工程区、沙化草地治理区、农牧交错区水土保持工程区、京津周围地区绿化工程区。上述规划区范围包括内蒙古中部、河北省和山西省北部、北京市、天津市,区域面积49.92万平方公里。规划10年治理水蚀风蚀面积20.69万平方公里。规划实现后,平均每年可保土减沙2.37亿吨,增加工程蓄水量20.87亿立方米,基本遏制住风沙继续蔓延态势,控制风沙源区的水土流失,对减少京津地区的风沙危害起到明显作用。

人造沙漠形成时间短,沙化程度浅,从自然条件和我们掌握的技术看,这些地区完全可以恢复生态平衡。

坝上地区启动六大防风治沙工程 与内蒙古接壤的张家口坝上地区,从2001年开始,正式启动六大防风治沙工程,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防风治沙治理任务2025万亩,使全市林草覆盖率由34%达到66%,减轻风沙对北京的浸袭,改善首都周围生态环境。

这六大防风治沙工程包括:(1)沿边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在坝上405公里长、5公里宽的范围内,营造防风阴沙、固沙林带,进行草场恢复建设,采取乔灌草一齐上、带网片相结合。(2)坝中平原沙化土地治理工程。在坝上沿边和沿坝防风阴沙林带之间,以退耕还林还草为主要方式营造农田防护林网,实施生物覆盖,完善农田草场防护体系。(3)沿坝山地治理工程。在沿坝头一线营造长250公里、宽5公里的防风阻沙护林带,治理模式采取乔灌草结合。(4)官厅水库流域治理工程。工程总面积2656.87万亩,治理模式以营造水保林为主,减少泥沙入库,提高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的能力,保护首都水源。(5)密云水库上游治理工程。工程总面积793.23万亩,以营造水源涵养林为主,实行飞封造结合,重点加大植被覆盖率。(6)重要交通干线治理工程。对重要交通干线两侧实施窗口绿化工程,总面积7.44万亩。

治理荒漠化的实用技术及开发治理模式“八五’期间,全国防沙治沙工程完成综合治理开发面积428.7万公顷,一些地区已实现了人进沙退局面。在荒漠化防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造了生物固定流沙、铁路固沙、引水拉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成功的实用技术及开发治理模式。”

治沙新途径——开辟荒漠藻类 坐落在湖北省武汉市的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开辟了荒漠藻类治沙新途径。通常在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的荒漠藻类是沙漠中的先锋拓殖生物。

20余年来,藻类学家刘永定、宋立荣研究员及其学科组进行了荒漠藻类返接荒漠表层的作用等研究工作。他们已在荒漠中鉴定到24种藻类,分离纯化了12种,批量培养了6种,并在宁夏沙坡头开展野外实验,证明6个月的人工9类结皮抗风蚀效果与自然生长13年的藻类结皮抗风蚀效果相当。

目前,正利用藻类结皮与草、灌、乔木相配台的最新方法营造结构优良、防风固沙、增肥效果好的防护生态系统。这个所已与内蒙古自治区林业科学院签定了《关于荒漠地区特有藻类综合技术治沙与开发利用协议书》,计划在内蒙古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分期进行研究实验工作。

荒漠藻如何能治理沙漠?该项目主要研究人刘永定博士说,不知道你是否注意到,如果将水洒在沙土上,沙土就会结团形成薄薄的皮。荒漠藻的生长就像水洒在沙土上一样,能产生结皮,藻丝与沙子缠结后能抵御10级大风,在防风固沙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结皮的形成,还能促进矿物质的矿化过程,通过产生的多糖养分,改变了荒漠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加速养分土壤改良,为其他微生物提供营养,捉使其他生物的生长,从而改善荒漠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在这种原始的演递中,流沙被固定下来,沙子变成了土壤。

3.3 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综合治理

我国从20世纪50年代起就逐步开展了大规模的沙漠化防治工作,但沙漠化防治工作始终面师“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尴尬局面。据统计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已经完成造林达4627万公顷。平均造林率是25%,可是平均成活率仅为13%。所以坐上火车往西走却看不到一片有规模的树林。以甘肃河西走廊为例,资料显示,尽管局部治理颇有成效,这里的沙漠化面积仍在以每年1.2万平方公里的速度不断扩大。

这种“局部治理,整体恶化”的原因在于,部分地区的沙漠化防治工作没有贯彻预防为主、封沙育林育草的方针,而是单方面地强调对已经沙化地区的治理;治理过程中未经科学指导,本应种灌木或草却栽种了乔木。乔木犹如水泵不断吸收、蒸发地下水,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威胁周围其他植被生存,所以才会出现“绿了一小片、荒了一大片”的现象。为此,必须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和方法综合治理。

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 今后,在治理的具体措施上,对于农牧交叉沙漠区,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分散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主,采取天然封育,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扩大林草比重,集约经营水土较好的土地,并与营造护田林网相结合,丘间营造片林(灌丛)与封育相结合的措施,一方面控制沙漠化发展,一方面起到发展经济的作用。在干旱地带以流域为生态单元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分配用水计划,以绿洲为中心,内部护林田网与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以及绿洲外围机械沙障与障内栽培固沙植物等措施相结台,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根据荒漠化地区的实际情况,坚持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以生态体系建设为基石,以产业体系建设为龙头,以保障体系为依托,逐步加快生态农业建设步伐,提高开发效益,改善当地人们的生态和生活条件。

恢复草原植被 治沙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草原植被。森林覆盖率过低是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出现沙尘暴等恶劣天气的一个重要原因。据悉,引发沙尘暴的河北省、内蒙古、宁夏等源头地区,林草覆盖率仅占3.4%左右。因此,治沙的首要任务是恢复草原植被。农业部草原处的有关人士分析,近年我国的沙尘暴产生有气候原因,但主要原因是北方草地遭到破坏。一是草地被过度开垦,建国以来有2亿亩草地成了耕地或撂荒,出现沙漠化;二是草地“超载”现象严重,即单位草地上承载的牲畜过多,导致草地被破坏而沙化;三是人类盲目采挖甘草、发菜以及开矿等,破坏了草原、植被;四是老鼠、蝗虫等虫害近年愈演愈烈。另外,一些农牧民,不小心引发的草原大火也频频出现,甚至引起森林火灾。

中国科学院等部门专家进行的考察研究,证实沙尘暴并非源自西北沙漠化区,而是退化草场和撂荒地。北京所遭受的沙尘主要来自河北坝上和内蒙古东南部,而这些地区过去都是水草丰美的草原地区,如今严重沙漠化或荒漠化。因此,防沙治沙首先应从种草开始。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由于国家对林业投入远远高于草地,很多地方政府宁愿多种树而少种草,以求获得国家财政支持,而不考虑实际后果。这种情况希望能引起有关主管部门的重视。

多栽种些适应沙漠环境的野生植物。多栽种些根系发育而耐旱的物种,如黄柳其根系发育可达10余米,俊梭树无叶而红柳叶小都可以减少蒸发,又如碱蓬、盐爪爪等植物可适应盐碱含量高的环境。我国沙漠地区有各种野生植物1000余种,其中有药用植物300佘种,可形成大面积的沙漠森林和草场。目前,退耕还林还草已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市、区)开展,到2000年退耕还林还草1659.6万亩。据统计,“九五”期间,全国累计完成造林面积2500万公顷。

重建荒漠化地区的生态系统 沙尘暴出现不仅仅是一个环节出了问题,而是区域生态发生严重结构性破坏,严重时称“区域性生态崩溃”。整个生态系统结构的诸要素,如水、土、植被等都遭到破坏,需要进行综合治理,而不能单独进行,如水、土、林、草等应有综台规划,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不能搞“一刀切”。国家应加强政策性调节和调控,改变过去那种一提治理就是国家拿钱上项目的做法,可以先让地方明确责任,实行休耕补贴制度,更多地在政策上给予支持,或者利用土地优惠政策,引进外资或民间资金进行区域、小流域治理等,这种办法在国外很多发达国家都进行了成功运用。另外,防沙治沙可引进国外评佑机制和先进的技术依托。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高尚武认为,西部的开发应该是保护现有的和重建整个西部的荒漠生态系统,要掌握自然变化的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原来这个地方是荒漠,你怎么样把它改造不叫荒漠是不可能的。这是整个大气环流所决定的,因此我们应该维持它的原状,重建一个荒漠化生态系统。

更新观念,树立可持续发展思路 贫困是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的重要根源,发展不仅可以解决贫困,而且也为解决环境和生态问题提供了物质基础。鼓励国内外投资者发展环保产业;大力开发可再生能源,例如四川、宁夏开发天然气,西藏、青海开发太阳能;优先在西部城市开放环保市场,建立资源节约型生产体系。如果使用节水技术,可以将现有水资源利用率提高50%,这意味着西北地区还能再增加现有耕地面积的一倍。

水土保持是根本途径2000年4月6日至16日,水利部副部长翟浩辉率队到西北地区调研。他认为,沙尘暴起因是水资源严重萎缩枯竭,水资源利用不合理,土地沙化,大面积植被枯死。像阿拉善盟黑河流域抗旱力强的胡杨林大面积枯死,额济纳绿洲大面积缩减,以及数万亩土地沙化、盐碱化,都与水土保持状况不好直接相关。因此出现“年年栽树不见树,年年种草不见草”的情况。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常务副主任部源临说,干旱地区最适宜种植沙棘,沙棘耐旱耐贫瘠,生长迅速,是最宜荒漠地区生长的植物。但目前种植工作尚未引起社会足够重视,因为经费短缺,人才缺乏而发展缓慢。

3.4 我国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

启动沙尘暴气象监测预警系统 据《中国青年报》(2002年2月24日)报道,中国沙尘暴气象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已于日前启动,甘肃省的敦煌、民勤、酒泉、兰州四地被列入首批建立监测台站的行列之中。为有效监测、预报沙尘暴,国家气象局将在新疆、甘肃、内蒙古、宁夏、北京和河北等地的50多个气象台及12个沙尘暴长期监测站点开展与沙尘暴相关的特种观测项目,增加观测项目和观测密度,对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大气物理化学特性等进行实时监测,各台站将配备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沙尘暴监测仪器——激光雷达测尘仪。测尘仪向30公里的高空发射激光光柱,专家们根据接收到的散射光的强弱,计算出不同高度的空气中沙尘物质的含量、分布结构以及运行速度等数据,从而准确地监测到沙尘暴的过境过程。合后,中国公民可以像看天气预报一样,通过气象部门在网络、电视等媒体发布的信息,了解沙尘暴的运行状况,及时采取各种预防措施。

投资20亿初步建成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 中新网(2002年11月7日)讯,从国家环保总局获悉,在未来3年内我国将投资20亿元建设和完善国家环境监测网络,全面提升环境监测能力。这笔资金将主要用于加强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测,完善主要流域、近岸海域等方面的监测网络建设,使全国259个地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全国10大流域98个断面以及对占污染总负荷65%的企业实现自动监测。同时近海海岸监测网和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以及重大生态环境灾难预警系统也将建成。

从1998年至今,我国用于监测能力建设的总投入达到近20亿元,是过去25年的两倍。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国的环境监测网络,近2200多家环境监测站对各地的空气质量、酸雨、流域水质、生态环境、近岸海域等实施监测。为有效治理环境污染,进行环境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国第一个“防沙治沙专项基金”据《北京青年报》(2002年11月22日)报道,我国第一个“防沙治沙专项基金”在中国绿化基金会成立。首期捐款由中国烟草总公司捐赠100万。中国绿化基金会常务副主席蔡延松介绍,目前全国沙化土地总面积达174.31万平方公里,有1300万公顷的农田和1亿公顷的草场受到风沙危害,每年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这项资金主要用于防沙治沙科技成果的推广等。

3.5 西北地区不能承受太大的人口压力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区乱砍滥伐、非法建设用地等都与该地区人口数量增长过快有关。有的地方人口过多,为了生存不得不恶性开发生态资源,变其他自然资源为土地资源。风沙肆虐的根本原因是人口数量过大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我国西北地区尽管佣有广阔的土地资源,但是承载力很低,不能承受太大的人口压力。这在历史上已有大量实证。新疆的考古证明,在一万年前的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塔什库尔干河岸边和吐鲁番交河故城西面的黄土台地上生活。在罗布泊周边还发现有3800年前的干尸和古墓。在两汉时期,西域进入了繁荣期,天山南北的西域三十六国已纳入汉朝版图。在现塔克拉玛干大漠中已发现众多古城址。位于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古扦弥国曾有20040人,位于现和田地区的古于阗国在东汉时有人口83000人。但是,人口发展到超过环境承载力后便造成了极严重的生态后果,这些古国变为了废墟。

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负责人说,人口数量是否影响生态环境主要看土地承载力。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单位土地面积上最多能够养活的人口数量。不同国家和地区土地的承载力是不一样的。因为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条件、人口素质、社会发展水平及科技水平不同,人口密度过大就会导致该地区土地生态环境退化。简单地以日本人口密度来论我国生态环境,给人感觉我国人口数量还不算多的印象,这是很有害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制止过度放牧、乱砍滥伐以及注意节约用水,保护地下水是防止沙尘暴的有效途径。

3.6 治理沙尘暴引起了全球的重视

沙尘暴的经常出现除了与部分地区的过度放牧有关之外,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全球气候变暖、天气干旱和土地沙漠化等全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客观因素的影响。

据新华社2002年4月3日电,蒙古东北亚协会秘书长格出仑·优登欧认为,不能把沙尘暴日趋严重的责任完全归咎于那些境内存在沙尘源头的国家和地区。他说:“蒙方希望同中国以及周边其他国家积极开展防沙治沙方面的台作,共同解决这一影响到全世界的问题。”畜牧业是蒙古经济的支柱产业,沙尘暴以及土地沙漠化灾害严重阻碍了蒙古的发展,对愈演愈烈的沙尘暴深为忧虑。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部首席专员米川佳申透露,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已经与亚洲开发银行等组织成立了筹资援助会。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组织也对东北亚地区的防治荒漠化问题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为了遏止沙尘暴,促进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其中,《防沙治沙法》已于2002年1月1日开始实施。

4 自然灾害状况

4.1 气象灾害

从气象灾害角度来看,近些年我国灾情尤以干旱突出。自1999年以来,年降水量连续三年持续偏少,水库蓄水严重不足,干旱、台风、沙尘暴、高温、暴雨洪涝、风雹、冻害及雪灾等多种气象灾害的出现,给农业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

4.2 地震灾害

2001年中国大陆地区有12次地震成灾事件,共造成约150万人受灾,受灾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死亡9人,重历41人,轻伤700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4.8亿元。

4.3 地质灾害

据《中国地质环境公报》(2002年度)公布,2002年全国共发生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突发性地质灾害4.8万余起,其中重大地质灾害333起,造成962人死亡(包括109人失踪)、1797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近51亿元。

2002年全国共有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因突发性地质灾害造成人员死亡。地质灾害造成死亡人数在50人以上的省共5个,它们分别是:云南、湖南、江西、广东、福建;最严重的为云南省,死亡183人;其次是湖南省,死亡120人。2002年地质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比上年略有增加,重灾地区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其中云南、湖南、广东、四川、福建、新疆、湖北7个省、自治区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亿元。

为适应国内外大地震灾害现场紧急救助的需要,2001年4月我国正式组建了第一支国家级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基本具备国内紧急救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