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下部)
18685500000024

第24章 《和石头交谈》

~1996 波兰~

I rang stone door - it's me, please let me in. I can't wait for two hundred thousand years, just to get inside.

我敲响石头的门——是我,请让我进去。我不能等待二十万年,才进到你的里面。

【获奖理由】

寓严肃于幽默当中,以简单的语言传递深刻的思想。

【名人小记】

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卡(1923—2012)

1996年,维斯瓦娃·希姆博尔斯成为了第三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女诗人。同时,她也是第四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

希姆博尔斯,1923年7月2日出生于波兰波兹南省库尔尼克的布宁村,1931年后,举家迁至克拉科夫生活。完成中学学业后,希姆博尔斯曾在铁路部门工作。1945年进入克拉科夫雅盖龙大学攻读波兰语言文学和社会学。同年发表的处女座《寻找词句》标志着她写作生涯的开始。

1952年,希姆博尔斯出版了第一部诗集《我们为什么活着》,同年进入波兰作家协会。1953年,成为《文学生活》周刊的编委。

1954年出版的第二部诗集《询问自己》获得了当年的克拉科夫城市奖。之后,她又相继出版了《呼唤雪人》、《盐》、《一百种乐趣》和《任何情况》等优秀诗集。希姆博尔斯诗歌创作成就卓越,曾获得过歌德奖和赫尔徳等重要奖项。她还被称为“诗界莫扎特”,2001年,又成为了美国文学艺术学院名誉会员。

瑞典学院评价希姆博尔斯的诗歌:“以精确的讽喻揭示了人类现实若干方面的历史背景和生态规律。”

希姆博尔斯关注女性、关注政治。尤其是她的前期作品,主要揭露了法西斯战争的残暴罪行,歌颂了祖国波兰的复兴建设,也表现了她对俄国共产主义由希望到逐渐失望的心路历程。

后期作品则扩展了诗歌的题材,开始关注人与自然和历史的关系。希姆博尔斯的诗歌语言多来源于日常生活用语,通俗易懂。但简单的文字却涉及到神话、历史和典故。幽默中不乏批判性的讽刺,具有丰富深远的内涵。除此之外,希姆博尔斯的诗歌“对于所描写的主题,既深切关注,又保持了一定的距离。”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于人和其所处的环境之间的关系的关心,同时又极大限度地使感性不至于过分地凌驾于理性之上,造成偏激,进而充分地保证了对所描绘主题认识的相对客观性。

“当代诗人倾向于不可知和怀疑尤其涉及他们自己时更是如此。”也许正是这种怀疑,才使得希姆博尔斯和其他的优秀诗人在敏锐的感知过程中始终保持着一种清醒的客观见地,赋予了诗歌深刻的哲理性,让人回味无穷。

【内容梗概】

我们试图寻求真理,却发现无处找寻。真理就像一块亘古不变地落在沙漠中的石头,当我们愿意去了解它,想要进入里面绚丽的世界时,却总是被告知不得入内。我们就像一个个为了寻找宝物而迷失方向的孩子,好不容易才找到了宝物,却找不到任何方法得到它,只能在“门”外徘徊。

诗人也在探索,可是和我们一样,她也被那块莫名神奇的石头“困在”了外面。她连续七次请求全部被拒绝了,冷冰冰的回答却给了诗人别具一格的真理。

【精彩赏析】

“我敲了敲石头的前门?‘是我,让我进去。我想进到里面,四处瞧瞧,饱吸你的气息’。石头说:‘走开,即使你将我打成碎片,我仍是关闭的。你可以将我们磨成沙砾,我依旧不会让你进来。’”第一次敲门,诗人满怀喜悦之情等待石头的赞同,谁知,石头却冷冰冰地回答:“你可以将我们磨成沙砾,我依旧不会让你进来。”那里面一定存在一个“世外桃源”般的世界,要不然石头为什么会拒绝得这么坚决呢?它肯定是怕邪恶之气侵入其中,所以它誓死保护,可是“我”真的是出于真诚的探索之情才想要看看那“世外桃源”。

“我敲了敲石头的前门‘是我,让我进去。我来是出于真诚的好奇。唯有生命才能将它浇熄。我打算先逛遍你的宫殿,再走访叶子,水滴。我的时间不多。我终必一死的命运该可以感动你。’?石头说:?‘我是石头做的,因此必须板起脸孔,走开。我没有肌肉可以大笑。’”诗人的请求再次被拒绝,她只是想看看最纯洁的叶子,最干净的水滴。可石头也是命中注定冷酷吧,它是那般僵硬的面孔,更没有友善的口吻。

“我敲了敲石头的前门‘是我,让我进去。听说你体内有许多空敞的大厅,无人得见,徒具华美,无声无息,没有任何脚步的回声。招认吧,你自己也不是很清楚。’‘的确,又大又空,’石头说:‘但没有任何房间。华美,但不合你那意义贫乏的趣味。你或许有机会结识我,但你永远无法彻底了解我。你面对的是我的外表,我的内在背离你。’”倘若换了别人,定不会再次叩响石头的前门,可是她会,她还决定敲到它开门为止,她寻求真理的心已经非常急切了。石头的回答多么深奥:“你面对的是我的外表,我的内在背离你。”谁也无法真正得到真理,你可能有幸结识到它,却永远无法彻底了解它。它是宇宙中隐藏的最大秘密,不华美却深奥。

“我敲了敲石头的前门‘是我,让我进去。我并非要寻求永恒的庇护。我并非不快乐。我并非无家可归。我的世界值得我回去。我将空手而入,空手而出。我将只用言语,证明我曾到访,没有人会相信此事。’”诗人已经从刚开始的请求变成了乞求,希望石头能看在她善良的本意上放她进去,可实际上她说的理由没有一点能符合石头的心意,所以注定被拒绝。

石头不留情面地对诗人说:“你缺乏参与感。其他的感官都无法弥补你失去的参与感。即使视力提升到无所不能见的地步,对你并无用处,如果少了参与感。我不会让你进入,你只略知此感为何物,只得其种子,想象。”因为眼睛所见到的事物并非宇宙中真正奥秘的真相,所以诗人了解的认知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诗人的力量确实太小了,不管她如何乞求,石头就是不为所动。“如果你不相信我,去问问叶子,他会告诉你同样的话。去问问水滴,他会说出叶子说过的话。最后再问问你自己的头发。我真想大小,是的,大笑,狂笑,虽然我不知道如何大笑。”真理摆在眼前,我们却体悟不到。这种看似奇迹般的事情又怎么会发生呢?没有人能够了解宇宙中真正的事实,就算是最微小的石头,也没人可以进入。

一次次地拒绝,让诗人更加渴望进入其中,那美丽的殿堂和鲜嫩的树叶都使她深深地向往。那便是存在于世界中的秘密,是事物背后的真相,可没人能参透它。

它说:“我没有门。”

【名家点评】

希姆博尔斯卡的诗具有深刻的政治,但这是一般哲学意义上的政治,是柏拉图意义上的政治:充满了对国家、城市和共同事物的关注,对人的公民责任感和公民的人性高尚的关注。——德国著名翻译家卡尔·德德修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