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诺贝尔文学奖名著全编(下部)
18685500000002

第2章 《风景》

~1974 瑞典~

A child stood. He looked at the water. In the distance: a horse, back off a sunset.

一个孩子站着。他望着流水。远处:一匹马,背拖一抹夕阳。

【获奖理由】

由于他的作品能透过一滴露水,反映整个世界。

【名人小记】

哈瑞·马丁松(1904—1978)

人生如梦,梦里波荡起伏,不知哪里是终点。唯有展翅高飞,才能精彩。马丁松从一个弃儿也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万人瞩目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这不是上帝对其的眷顾,而是实实在在努力的结果。

说起马丁松,大部分的人并不知道他是谁,被翻译到中国的作品也并不多,甚至在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熟悉他的人还是少之又少。但他的诗歌创作的确不俗,就好像他的个人命运,是能够映射世界的不俗。

1904年,马丁松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小镇。他的父亲本来是船长,却因为身患重病去世。那一年,马丁松年仅六岁。母亲不顾亲情抛下七个孩子去了美国。小马丁松不仅要承受父亲去世的痛苦,还要承受母亲离开的悲伤。从此,他成了孤儿,内心坚强的孤儿。

早先,他被送进教区的福利机构,再后来他被几户农家收养。小小年纪要看别人的脸色生活,还要做很重的活,养父母心情不好的时候,他还要充当撒气桶。他的童年生活十分痛苦,但他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更加积极地生活。

十六岁时,他开始在商船上打杂。后来又当过水手,司炉,到过南美、印度等地。尽管他的肉体在四处漂泊,居无定所,可是他的精神和思想却找到了归宿——文学。他认为,只有依靠自学的方式学习知识,把身边不公平的事物都写下来,才能将内心的苦痛诉说出去。

有了这些苦难的经历和流浪的生活,他便有了创作的灵感和素材。因此,人们称赞他为“文学界的流浪儿”。

1929年,他出版了处女作《鬼船》。这部诗集受到英国作家吉卜林《七个海》的影响,得到了文学界的一致好评。接着,他又和几个年轻作家合写了《五个年轻人》的瑞典文学史。这次,他的才华引起了瑞典文坛的注意。

1974年诗集《草丛》是他最后一部作品,也正是这一年,他与瑞典小说家埃温德·约翰逊共同分享了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此之前为语言艺术所作出的伟大贡献。四年之后,他病逝于瑞典斯德哥尔摩。

【内容梗概】

诗人是孤独的。他总是一个人坐着沉思。商船上,山丘上,马路边,高楼顶。他知道自己是有梦的诗人,等待着那些美丽的句子为他诉说心中的哀愁。

生活是艰深的。他总是在绝望或者偶尔的开心中度过。现实令他悲伤难过,诗歌给他欢愉快乐。他一定也希望找到一种方式度过这漫漫一生,那风景秀丽的石桥边,白桦树下,寂静的夜晚,他都在思索,是什么让这个世界如此忧伤。

【精彩赏析】

诗人一定是孤身惯了,才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大自然上。不少诗歌所体现出来的,竟是一种独特的自然美。

在数个漂泊的夜晚,他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踏实的觉,因为他明白,此时,在哪里睡觉都不是自己的家。可是家,又在何方呢?自己的身世可悲可叹,可也怨不得命运。生不逢时,恰又是战火纷飞。

他似乎生来就注定什么都没有,所以他也不再奢求什么。“俯身看吧!井里有星星。”他是在安慰自己,至少在这个漆黑的夜晚,还有一处星星是带着光亮的。那“璀璨的金星,在倒映着的羊齿叶间静闪。”夜晚,大地不再是白天的喧嚣,反而回归自然的静谧。“星星纷纷露脸,何等清晰!好像从地球的一扇窗户出现。”这扇窗户应该是通往美好生活的窗户吧!只有经历过黑暗,经历过痛苦才能看见星星,望见通往幸福的门窗。

黄昏时分,“苍翠的野地上一座石桥。一个孩子站着。”只有背影对着读者,我们仿佛可以看到一个孩子,微弱的肩膀,扛起沉重的孤独。“他望着流水。”流水哗啦啦地流着,却不知远方在哪里,就好像他也不知道往后的路究竟是去往哪里的,好像自己就是这一泉清水,流淌或者停止都由不得自己。

他忧郁却不绝望,依然希望哪一天可以得到上帝的眷顾,在这个世界上体会一丝静美。突然,他的眼睛望见了:“远处:一匹马,背拖一抹夕阳。”一匹棕色的骏马,不是在奔腾,不是在吼叫,而是安静地站在那里。此刻,夕阳斜落在他曲线优美的马背上,就好像拖着那么一抹夕阳。这抹夕阳不明亮,不刺眼,却把孩子的内心照亮。孩子就像那匹骏马一般,还没到奔驰的时候,还没到展现能量的时候,所以他才以为自己的一生都会这样下去。他只是稍稍停下来休息,为的是补充好体力,而阳光一直在他的身后照耀,希望一直都在。

“它静静地饮水,鬃毛散落在河中,好似印第安人的头发。”多么静谧的境界,孩子、骏马、石桥、流水、苍翠的田野,红艳的夕阳。色彩鲜艳而不耀眼,气息舒畅却不急促,孩子终于在这一刻,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快乐。不管未来怎么样,此时此刻是最美好的就已经足够。

后来,诗人把自己假设成一棵白桦树。一位弱小的孩子在白桦树旁玩耍,不时地要拍击白桦树。他不知道白桦树有灵魂,有疼痛。白桦树默默地规劝孩子:“孩子,柔弱依靠刚强,可刚强也离不开柔弱。今天你拍击我的树身,明天你也会遭打受辱。”没有一个人是生来刚强而无懈可击的。柔弱依靠着刚强,刚强也必然离不开柔弱。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一辈子刚强,也没有谁一辈子都会柔弱。诗人借着白桦树的口,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他在告诉所有人,没有谁可以一辈子不受伤害,今天受到伤害的是诗人,明天那个伤害别人的人也会受伤害。

只是,在诗人还是孩子的时候,无力还击。“在那遥远的无力自卫的年代,完全没有寒冷或温暖,只有一只无限深邃的惊讶眼睛,在黑暗中为此哭泣悲叹。”对于别人做的不可思议的事情,他只是瞪着那双吃惊的大眼睛,在夜晚独自悲伤。因为无力去改变什么,因为不能去改变什么,所以他感觉不到寒冷或温暖。他尽可能地让自己麻木,不再理会,可他毕竟是个孩子,就算白天故作镇定,夜晚来临,悲伤还是会戳疼他的心。

秋日里,庄稼地丰收。诗人踏在那片热爱的田野间。田野被秋风吹成波浪,犹如海洋一望无际。田间一匹骏马,眼神望远的庄稼汉。犁头扛在他的肩头,再看他轻盈地切下一条黑纹。金黄色的麦田在诗人眼中,成了人间最美好的画卷:“田野朝我迎面而来,带着马匹,带着眺望海洋的倔强的庄稼汉。犁头在金黄麦茬中切出第一条黑纹”从早晨到夜晚,田野被庄稼汉扩展成了矩形,不断地扩展。“直至它溶入黄昏,然后又把它的黑暗带进夜晚。”

长大后,诗人成了不沾社会气息、无可羁绊的流浪者。他变得潇洒,淡然。当他看透了这个世界,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到处会遇到真实,事实像砂粒般地飞进我们的眼里。”砂粒飞进人们的眼中,催人泪下。可这位流浪者却不惧怕,他走上了寻找真实的道路,这种生活使他永远像个孩子,瞪着好奇的双眼,怀着感激之情。他已然迷上了这种悲剧性的美丽。

【名家点评】

这个流浪者在路上边走边找而达到的真实,为他带来了充满磨炼、迷惑和欢愉的海阔天空式的生活。而对这种生活,他充满了感谢之意,就像孩子一样,瞪大了好奇的双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