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健康评估
18683400000049

第49章 放射学检查(1)

影像学检查

自1895年德国物理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后,X射线就被应用于医学人体检查,对疾病进行诊断,并逐步形成了放射诊断学科,为影像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包括放射线检查、超声波检查、核医学检查、电子计算机体层摄影、磁共振成像、正电子发射体层成像(PET)等新的医学影像诊断学科已经形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介入放射学,对某些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使影像诊断学成为了一门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综合临床学科,并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本章主要概括讲解了放射学(包括X射线、CT及核磁共振)检查、超声检查及核医学检查的特点、原理、检查方法及临床应用,旨在让同学们对影像学检查方法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并对常见的影像学知识有一个初步的掌握。

一、X射线检查

(一)概述

1895年11月8日,德国物理学家威·康·伦琴教授在做一次物理实验时发现的X射线,又称伦琴射线。它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自由活动的电子群(电源);电子群以高速运行(高速电子流);电子群在高速运行时突然受阻(阳极靶物质)。由于X射线具有一定的特性,很快即应用于医学上人体检查和疾病的发现诊断,并逐步形成以X射线诊断为内容的放射诊断学科。

1.X射线的成像原理X射线照射到机体以后,由于被照体的密度、厚度及原子序数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吸收差异,一般原子序数愈大,组织结构愈厚,密度越高,对X射线吸收就愈多,故射线衰减就越多,经过被照物体之后的射线作用到荧光屏或胶片上可产生明暗不同的影像,这就是X射线成像的基本原理。

2.X射线的特性

(1)穿透性波长愈短,穿透力愈强(管电压愈高),被穿透物质密度愈小、愈薄,穿透力愈强,它是最主要的特性。

(2)荧光效应使荧光物质(如铂氰化钡,硫化锌镉等)产生荧光。这是应用X射线进行透视和照像时使用荧光屏、增感屏的原理。

(3)摄影效应如涂有溴化银的胶片,经X射线照射后可以感光,经显影、定影处理便形成黑白影像,这是X射线成像的基础。

(4)电离和生物效应X射线穿过物质时,能产生电离作用,使物质由分子分解成正负离子。X射线照射到生物机体以后,对机体产生生物效应作用,使细胞生长受到抑制、损害,甚至坏死。这一作用可在放射治疗中得到充分应用。

3.X射线检查方法

X射线检查方法分为普通检查、特殊检查和造影检查三类。

(1)普通检查包括透视和摄片。透视是最常用的X射线检查方法。X射线摄片是应用最广泛的检查方法。对于功能方面的观察不如透视方便和直观,费用比透视高。

(2)特殊检查目前常用的有软线摄影、高千伏摄影。

(3)造影检查利用人工的方法将某种特殊的物质引入到机体内(血管、胆管、尿路、淋巴管等生理管道或器官周围),使内脏及组织与周围组织之间形成不同的密度差异,从而显示内脏器官形态和功能变化的一种X射线检查方法。

4.X射线检查的防护

X射线防护应遵循正当化、最优化和个人剂量限制三项基本原则,即X射线检查适应证要准确,X射线检查方法要合理,X射线接触量要最低。目前X射线检查中常采用下述方法进行防护。

(1)选用铅或含铅的物质作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射线。

(2)通过增加X射线源与人体间距以减少曝射量。

(3)缩短照射时间以限制个人接受剂量。

(4)缩小照射野,减少照射次数,避免重复照射。

(5)非照射部位用含铅物质遮盖,尤其是生殖腺、胎儿及孕妇的腹部。

(二)X射线检查前病人的准备

1.术前评估和解释

造影检查前首先应了解被检查者有无造影剂检查的禁忌证,特别是应用含碘造影剂时,一定要询问既往有无过敏反应,有无慢性病,心、肝、肾功能情况以及精神状况。同时要备齐各种急救药品。

2.碘过敏试验

凡需要用碘造影剂进行造影时,应提前做碘过敏试验,常用的方法有:

(1)口服法口服5%-10%碘化钾5mL,每日3次,共3天,观察结果。

(2)皮内注射法取碘造影剂0.1mL作皮内注射,20min后观察结果。

(3)静脉注射法取碘造影剂1mL(30%泛影葡胺1mL)于静脉内缓缓注射,5-10min后观察结果。

3.碘过敏试验结果判断

(1)口服者有头晕、心慌、恶心呕吐、荨麻疹等症状为阳性。

(2)皮内注射者局部有红肿硬块,直径超过1cm为阳性。

(3)静脉注射者观察有无全身反应,如有BP、P、R和面色等改变为阳性。

有少数患者过敏试验阴性,但在注射碘造影剂时发生过敏反应,故造影时仍需备好急救药品,作好过敏反应的处理。

4.碘过敏反应的分类

(1)轻度有打喷嚏、咳嗽、皮肤发红、荨麻疹,面潮红、恶心、呕吐、眼睑浮肿等。

(2)中度有轻度血压下降以及合并心动过速、轻度喉头痉挛水肿引起的呼吸困难、痉挛性咳嗽等。

(3)重度休克(心动过速、血压骤降)、喉头痉挛水肿、支气管痉挛、喘鸣、昏厥、瘫痪、可出现面部水肿。甚至出现死亡。

5.碘过敏反应处理原则

(1)轻度反应不需处理,嘱病人多喝水,注意休息。

(2)中度反应药物处理,但不需住院,主要为抗过敏(抗组胺药、地塞米松,可肌内注射或静脉注射及输液)。

(3)重度反应住院治疗。在对心脏骤停和呼吸停止的病人及时送急救室进行抢救。

(三)呼吸系统

由于X射线检查可以清楚显示肺部病灶的部位、形状、大小及密度情况,已成为胸部疾病的早期诊断、随访观察及群体普查等不可缺少的重要检查方法。

1.正常胸部X射线表现

掌握胸部正常X射线表现,是分析和识别胸部异常X射线表现的基础。由于胸部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对比条件,从而为胸部X射线检查提供了便利。正常胸部X射线影像是胸腔内、外各种组织和器官重叠的复合影像。

(1)胸廓由软组织与骨骼构成,胸片上能够看到的软组织有胸锁乳突肌及锁骨上皮肤皱褶、胸大肌、女性乳房及乳头。构成胸廓的骨性结构包括肋骨、肩胛骨、锁骨、胸骨和胸椎。正位片上胸骨与胸椎骨重叠,肋骨位于两侧,肩胛骨最好在投影时将其闪出胸廓外,否则肩胛骨投照在两上肺野外带,易误认为胸膜增厚。

(2)纵隔纵隔居胸骨之后,胸椎之前,界于两肺之间。其内有心脏、大血管、气管、支气管、食管、淋巴组织、胸腺、神经及脂肪等器官和组织。

(3)膈正常呈圆顶形。膈在外侧及前、后方与胸壁相交形成肋膈角,在内侧与心脏形成心膈角。呼吸时两膈上下呈对称运动,活动范围为1~3cm,深呼吸时可达3~6cm。膈的局部可发育较薄,向上呈半圆形隆起,称局限性膈膨升,多发生于右侧,中老年多见,为正常变异,有时深吸气时,膈顶可呈波浪状,称波浪膈,系因膈附着于各肋骨前端,在深吸气时受肋骨牵拉所致,勿误为胸膜粘连。

(4)胸膜分为脏层和壁层,正常时不显影,只有在胸膜反褶处X射线与胸膜走行方向水平时,才显示为线状致密影。

(5)气管、支气管气管、支气管在胸部平片上难以看到,断层摄影及支气管造影则能清楚显示。气管起于环状软骨下缘,在第5、6胸椎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分叉部下壁形成隆突。

(6)肺肺投影在X射线上表现为肺野、肺门、肺纹理。肺野是含有空气的肺在胸片上显示为透亮区域,两肺透亮度相同。肺门影是肺动静脉、支气管和淋巴组织的总和投影,以肺动、静脉结构为主。肺纹理由肺动静脉及淋巴管组成,在胸片上表现为肺门向肺野呈放射状分布的树枝状影,逐渐变细。

2.呼吸系统基本病变X射线表现

(1)支气管阻塞性改变

支气管阻塞性改变依阻塞程度不同分为阻塞性肺气肿和阻塞性肺不张,支气管不完全阻塞可引起阻塞性肺气肿,完全阻塞则引起阻塞性肺不张。阻塞性肺气肿可分为弥漫性及局限性两种。弥漫性肺气肿可继发于多种慢性肺疾病,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和尘肺多见,其阻塞部位多在细支气管。局限性肺气肿者可为分叶、段肺气肿,阻塞发生在较大支气管,见于支气管异物、肿瘤、慢性炎症等。阻塞性肺不张因阻塞部位不同,X射线表现也不同。其共同的特征是阻塞远端的肺组织体积缩小,密度增高,周围结构呈向心性移位。

(2)肺部病变肺部病变

在X射线上的反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渗出与实变渗出是机体急性炎症反映。渗出性病变表现为密度略高、较均匀的云絮状影,边缘模糊,当肺泡内的空气被细胞、蛋白、血管渗出液所代替时则形成实变。实变可大可小。一般见于肺炎、渗出性肺结核、肺出血及水肿等疾病,治疗多数可在1~2周内吸收。在吸收过程中,由于渗出液并非同时吸收,因而病变密度失去其均匀的特点。

2)增殖是肺的慢性炎症在肺组织内形成肉芽组织,病灶一般不大,多附于腺泡范围内,呈结节状,密度较高,边缘较清楚,或似梅花瓣状,无明显融合趋势,常见于肺结核、各种慢性肺炎。

3)纤维化肺的纤维化可分为局限性、弥漫性两种,前者病灶表现为索条索状影,密度高,走行僵直。如病变被较大的纤维组织取代,收缩形成高密度,边缘清晰的块影,气管、纵隔、肺门可被牵拉移位。局限性纤维化见于肺炎、肺脓肿和肺结核等。后者病灶多表现为紊乱的条索状、网状或蜂窝状影,多见于弥漫性间质肺炎、尘肺、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等。

4)钙化钙化呈高密度、边缘锐利、形状不一的斑点状、团块状或球形影。不同病变的钙化形态可以不同,有些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如肺错构瘤内发生“爆玉米花”样钙化,尘肺的肺门淋巴结钙化常为蛋壳样。

5)空洞与空腔空洞为肺组织发生坏死后,坏死物沿引流支气管排出体外而形成肺内的空隙。一般分三种,虫蚀样空洞、薄壁空洞、厚壁空洞,虫蚀样空洞多见于干酪性肺炎,薄壁空洞多见于肺结核,厚壁空洞多见于肺脓肿、肺结核、肺癌。空腔是指肺内腔隙的病理性扩大,其X射线表现与空洞相似,但壁很薄,内无液平。

肿块肺内肿瘤以形成肿块为特征,依据肿块有无包膜、生长快慢、形态、大小、密度及周边肺野、胸膜的改变等情况可大致分为良性肿瘤或恶性肿瘤。

(3)胸膜病变

正常胸膜分脏层和壁层,其构成的间隙为胸膜腔。

1)胸腔积液多种疾病

可累及胸膜产生胸腔积液,病因不同,液体性质亦不同。液体量不同、发生部位不同,X射线表现亦不同。游离性胸腔积液,依积液量多少分为三种:①少量积液时,液体首先积聚于后肋膈角,积液量在300mL以上时,侧肋膈角变平、变钝,液体可随呼吸及体位移动;②中量积液时,液体积聚于胸腔下部肺的周围,表现为胸腔下部均匀致密影,同侧肋膈角消失,膈肌不清,液体形成的致密影上缘呈外高内低的斜形弧线;③大量积液时,患者胸腔广泛均匀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同侧肋间隙增宽;包裹性胸腔积液、胸膜炎时,脏、壁层胸膜发生粘连,使积液局限于胸腔某一部位。通常发生于侧后胸壁,切线位片上呈现自胸壁突向肺野的半圆形或梭形致密影,密度均匀,边缘光滑、锐利,上下缘与胸壁夹角常为钝角;叶间积液,液体积聚在叶间内,形成梭形致密影。

2)气胸及液气胸

气胸:空气进入胸腔形成气胸。由于胸腔内气体将肺压缩,使被压缩的肺与胸壁间出现透明含气区,其中无肺纹理存在。

液气胸:胸腔内液体和气体并存,为液气胸。明显的液气胸立位检查可见横贯胸腔的液面,液面上方为空气和压缩的肺。气体较少时,则只见液面而不易看到气腔。

3)胸膜肥厚、粘连、钙化轻度粘

连肥厚表现为肋膈角变浅变平,呼吸时膈运动受限,膈顶牵拉平直,膈上缘幕状突起。广泛胸膜肥厚呈沿胸廓内缘分布的带状致密影,同侧肋间隙变窄,纵隔向患侧移位。胸膜钙化表现为片状、不规则点状或条状高密度影。

3.呼吸系统常见疾病X射线表现

(1)慢性支气管炎

慢性支气管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的病人,临床表现以咳嗽、咳痰、气喘为主,冬季为重。每年发病至少3个月,持续两年以上,无其他心肺疾病。X射线表现,单纯型者主要为支气管改变,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扭曲、紊乱、边缘毛糙,以中、下肺野为重;喘息型者常合并弥漫性肺气肿,肺纹理相对纤细、稀疏走行僵直。随着病程延长,肺内均可出现索条状、网格状及小点状影,系肺的纤维增生所致。还常出现肺部反复感染征象。

(2)肺部炎症

1)大叶性肺炎大叶性肺炎多由肺炎双球菌致病。好发于冬季,多见于青壮年。起病急,以突然高烧、恶寒、胸痛、咳嗽、咳铁锈色痰为主要症状。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X射线表现,在不同的病理发展阶段可有不同的X射线表现。①充血期可无阳性发现,或仅表现为病变区肺纹理增多,透明度稍低或呈密度稍高模糊影;②实变期表现为密度均匀的致密影,病变累及肺段表现为片状或三角形致密影,边缘清楚或模糊,由于实变的肺组织与含气支气管相衬托,有时在实变的肺组织中可见透明的支气管影,又称空气支气管相;③消散期表现为实变区的密度逐渐减低,常为散在、大小不等、分布不规则的斑片状致密影。

2)支气管肺炎又称小叶性肺炎,常由链球菌、葡萄球菌和肺炎双球菌混合感染致病,多见于婴幼儿、老年及久病体弱、昏迷和手术后的病人。临床有高热、咳嗽、咳泡沫黏液脓性痰、呼吸困难等。X射线表现,病变多发于两肺中、下野的内、中带。支气管及周围间质的炎症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和模糊。小叶性渗出及实变可呈现沿肺纹理分布的斑片状模糊致密影,密度不均。病灶可融合成较大片影。病灶亦可广泛累及多个肺叶,小儿患者常见肺门影增大、模糊并常伴有局限性肺气肿。

(3)肺结核

肺结核是由结核杆菌侵入肺组织所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X射线检查可确定病变的部位、范围、性质以及类型,对本病的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型肺结核的X射线表现如下。

1)原发型肺结核(Ⅰ型)主要发生于儿童,也见于青少年,为初次感染所发生的结核。结核杆菌侵入肺部后,多在肺的中部近胸膜部位发生急性病变,即原发灶。

X射线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云絮状影,自原发病灶引向肺门的淋巴管炎可表现为数条索条状致密影,肺门与纵隔肿大的淋巴结表现为肿块影。原发灶、淋巴管炎、淋巴结炎三者组成的哑铃状或双极征象,称为原发综合征。

2)血行播散型肺结核(Ⅱ型)以结核杆菌进入肺循环的途径、数量、次数以及机体反应的不同,可分为急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和慢性血行播散型肺结核。急性粟粒型肺结核,系大量结核杆菌一次或短期内数次进入血流播散至肺部所致,故结核中毒症状较明显。X射线表现为两肺野出现分布均匀、1.5~2mm大小、密度相同的粟粒病灶,正常肺纹理不能显示。表现为两肺野分布不均,大小不等、密度不同的病灶。临床症状可不明显或仅有轻度结核中毒症状。

3)继发性肺结核(Ⅲ型)继发性肺结核为成年结核中最常见类型,小儿极少。X射线表现可多种多样,一般为病灶周围炎,多在肺尖、锁骨下区或下叶背段出现中心密度较高而边缘模糊的致密影,或小片云絮状影,病灶范围可呈现肺段或肺叶性浸润。病变发展过程较为复杂,可有渗出、增殖、播散、纤维化和空洞等多种性质的病灶同时存在。可出现结核球及干酪性肺炎。

4)胸膜炎型(Ⅳ型)多见于儿童与青少年,可单独发病,亦可与肺结核同时出现。X射线表现为胸腔积液或胸膜肥厚、粘连。

(4)支气管肺癌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起源于支气管的上皮、腺体、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按肺癌发生的部位可分为:中央型,系发生于肺段支气管开口以上的肺癌;周围型,系发生于肺段以下支气管直到细支气管以上的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系发生于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X射线具体表现如下:

1)中央型肺癌

早期局限于支气管黏膜内,平片可无异常发现。病情发展,使管腔狭窄可出现阻塞性肺气肿、阻塞性肺炎、肺膨胀不全等。晚期可出现阻塞性肺不张。肺不张的范围取决于肿瘤部位。发生于右上肺的支气管肺癌,肺门部肿块和右肺上叶不张连在一起,下缘形成典型横“S”征。肺癌中心坏死可形成偏心性空洞,但为偏心性内壁不规则。中心型肺癌体层摄影或支气管造影的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内息肉样充盈缺损、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不规则变窄或呈锥状或鼠尾状狭窄及阻塞截断现象,断端平直或呈杯口状。

2)周围型肺癌

早期表现为密度较高、轮廓模糊的结节状或球形病灶。病灶进展,可因生长速度不均衡及局部淋巴播散灶的融合形成分叶状肿块,或生长速度均衡形成边缘光滑的肿块。浸润性生长的肿块,边缘毛糙,常有短细毛刺形成。其与肿瘤浸润和癌性淋巴管炎有关。生长较快的肿块,中心坏死可形成空洞。

3)细支气管肺泡癌

早期表现为孤立结节状或肺炎样浸润影。晚期病灶弥漫性分布,肺野内出现大小不等、境界不清的结节状影,为腺泡结节占位病变,可融合形成癌性实变。

(四)循环系统

X射线检查,对于心血管疾病的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常用它观察心脏大血管的大小、形状和位置,根据心脏的形态推断各房室的大小,应用透视或X射线摄片观察心脏和大血管的搏动,了解心脏功能,及肺循环的情况。

1.正常心脏、大血管X射线表现心脏各房室在平片上的投影相互重叠,因此必须通过多种位置的观察,才能对各个房室及大血管的形态得出比较完整的立体概念。常用的体位有后前位、右前斜位、左前斜位。

(1)后前位又称远达后前位片,能透过心影看到降主动脉,能观察因左心房增大而出现的“双心房阴影”。心右缘分上下两段,上段略平直,为上腔静脉与升主动脉复合影,下段弧度较深,由右心房所组成,两者之间有一较浅的切迹。心左缘可分三段,下段最长,呈明显隆凸的弧形,由左心室构成,其上为左心耳,只占下段的一小部分,正常时与心室不能区分。中段由肺动脉构成称肺动脉段。此段较平直,亦可稍凹陷或隆凸。上段呈半球形,由主动脉弓与降主动脉起始部构成,称主动脉结。

(2)右前斜位患者从后前向左旋转45°-60°,X射线束从被检者左后方射入,可观察肺动脉段和右心室流出道的情况。右前斜位投照时,常吞钡观察食管左心房压迹,以判断左心房增大情况。前缘自上而下为升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前缘和肺动脉圆锥、右心室。后缘,上段由气管、上腔静脉组成并相互重叠,下段大部分由左心房构成,仅膈后一小部分为右心房。

(3)左前斜位患者从后前位向右旋转55°~60°,X射线束从被检者右后方射入,是观察主动脉全貌和分析左、右心室及右心房增大的重要体位。前缘自上而下为主动脉、右心房、右心室。后缘上方为左房,占心后缘的小部分,下部为左心室,后者与脊椎前缘相邻近。左前斜位可见到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降部,其间围绕形成的透明区称主动脉窗。

2.心脏、大血管基本病变X射线表现

(1)心脏增大确定心脏有无增大最简单的方法是心胸比率。心胸比率是测量心影最大横径与胸廓最大内横径之比,正常应小于或等于0.5。

1)左心房增大后前位片见左心房耳部膨凸及长度增加,心左缘出现四弓影,或称“新三弓”。向右膨凸的左心房可达右心房边缘或超过它的边缘,称为双房征。

左前斜位片见心后缘上段左心房向后上方隆凸,可推压使左主支气管向上后方移位或变窄。右前斜位及左侧位片,食管钡餐检查,可见食管中段或略偏下的局限性压迹和受压移位。

2)左心室增大后前位片可见左室段延长,心尖下移;左心室段向左膨隆,相反搏动点上移(左心室段与肺动脉段的搏动方向相反,两者交点称相反搏动点,它是衡量左右心室增大的一个重要标志),心腰凹陷。左前斜位可见心后缘下段向后向下膨凸、延长,室间沟向前下移位。转动60°以后心后缘超过胸椎前缘,即心后间隙消失。心后食管前间隙变窄或消失。由于左室增大,心脏向右呈顺钟向旋转。左室向前向右,与膈肌接触面增加,主动脉弓显示开大,使升主动脉及主动脉结分别向右、向左膨凸,左室上段抬平,心腰凹陷构成“主动脉型”心脏的外观。

3)右心室增大左前斜位可见心前缘向前膨凸,室间沟向后移位,心室面延长,心前间隙变小或消失。后前位可见心尖上翘、圆隆,左第三弓向左增大。右前斜位可见心前缘之圆锥部明显膨凸,心前间隙变小或消失。肺动脉段凸出为右心室增大重要的间接征象。

4)右心房增大后前位可见右心缘下段向右膨凸,常以右房心弧长度大于心高一半为增大表现。左前斜位可见心前缘上段向上或向下膨凸,有时与其下心室段构成成角现象。上腔或下腔静脉扩张,可为其间接征象。

(2)肺循环异常在心脏疾患诊断中除了了解心脏变化外,还要了解肺血管的变化。

1)肺血增多(肺充血)指肺动脉中血流量增多,常见于左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心排血量增加,如甲状腺功能亢进和贫血等。肺动脉段突出,右下肺动脉扩张;肺血管纹理增粗、增多;扩张的血管边缘清楚,肺动脉及分支搏动增强;肺野透亮度正常。

2)肺血减少指肺动脉血流量减少,主要见于:肺动脉狭窄、法洛三联症、法洛四联症、三尖瓣闭锁、肺动脉闭锁;原发性和继发性重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血栓栓塞、一侧肺动脉缺如、发育不全等疾病。X射线表现如下。肺门阴影中动脉缩小,搏动减弱;肺动脉段平直或凹陷,肺动脉瓣狭窄时可有凸出;肺血管纹理变细、稀疏;肺部透明度增加,有时可见粗细不均、扭曲或明显增多呈网状的侧支血管形成。

3)肺淤血为肺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后静脉压力升高,X射线表现为两侧肺门阴影增大,模糊;两肺纹理增多,上肺较下肺为粗,鹿角征;两肺亮度下降。

3.常见疾病X射线表现

(1)风湿性

心脏瓣膜病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是常见的器质性心脏病之一。各瓣膜病变中以二尖瓣最多见。

1)二尖瓣狭窄X射线表现为二尖瓣型心脏:左心房增大;右心室增大,右心房一般不大,但右心衰竭时可见到增大;左心室及主动脉结缩小;二尖瓣可见钙化,呈片状或分散小斑片状密度增高阴影,随心脏搏动而跳动。

2)二尖瓣关闭不全X射线表现为心脏为二尖瓣型,若关闭不全严重时可能为二尖瓣普大型:左心房和左心室明显增大,左心房增大越显著,诊断越确切,可出现巨大的左心房;右心室亦可增大,但不如左心室增大明显;肺淤血;左心室和左心房区搏动增强。

(2)肺源性

心脏病X射线表现为:

1)肺部病变以较明显的肺气肿最多见,其次为慢性支气管炎、两肺广泛纤维性改变的炎症或肺结核、胸廓畸形及胸膜广泛增厚等。

2)心血管方面的变化以肺动脉高压的表现为主,肺动脉段凸出,中心肺动脉扩张,外围分支细小,右下肺动脉扩张超过15mm;右心房、右心室增大,右室最为显著。左心房、左心室一般不大;肺动脉血流量增多,肺动脉高压可使心缘和肺动脉段搏动增强,可见肺门舞蹈征。

(3)高血压性

心脏病高血压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长期动脉血压过高可引起高血压性心脏病。X射线表现如下。

1)心脏大小及形态改变X射线表现左心室段圆隆,心搏有力。病变继续发展,左心室腔可明显增大。

2)主动脉型心脏主动脉扩张、迂曲延长、心腰凹陷,使心脏呈主动脉型。

3)肺血管改变左心衰竭时左心室增大,左心房亦可增大。肺静脉压升高出现肺淤血改变,甚至发生间质性或肺泡性肺水肿。

(4)先天性心脏病

1)房间隔缺损X射线表现为心影呈梨形增大;右房,右室增大;肺动脉段突出,肺充血。

2)室间隔缺损X射线表现为心影呈梨形增大;左右心室增大,右室增大明显;肺动脉段突出,肺充血。

(五)消化系统

1.X射线检查方法

(1)普通检查

普通检查对胃肠道疾病的检查价值有限,包括普通透视和摄片两种,主要用于急腹症、腹部外伤和不透X射线的异物检查。

(2)造影检查

分为如下几部分。

1)上胃肠道造影,包括食管、胃、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

2)小肠系造影,可在上胃肠道造影后每隔1~2h检查一次,用于空、回肠及回盲部的检查。

3)结肠造影,分为钡剂灌肠造影及口服钡剂造影,主要用于观察食管、胃肠道的形态、位置和功能。常用的对比剂为医用硫酸钡,其次为空气和水溶性有机碘化物。硫酸钡在使用前依据造影要求将钡剂加水调制成不同浓度的混悬液。①稠钡剂,钡水之比约3:1~4:1,用于上消化道造影的黏膜像;②稀钡剂,钡水之比约为1:1~1:2,用于胃充盈像及小肠造影和结肠造影。

2.正常胃肠道X射线表现

(1)食管

为起自第6颈椎水平,下接贲门,相当于第10-11胸椎水平,全长约25cm的肌性管道。食管可分为上、中、下三段,主动脉弓水平以上为上段;主动脉弓上缘至第8胸椎水平为中段;第8胸椎水平以下为下段。右前斜位可见食管前缘有三个压迹,自上而下为主动脉弓、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压迹。食管还有两个生理性狭窄,即食管入口和食管穿过横膈裂孔处。食管异物容易在狭窄和压迹处停留。食管黏膜皱襞表现为2~6条纤细纵行条状透亮影,下端与胃小弯黏膜皱襞续连。食管充盈时宽度达2~3cm,边缘光整。蠕动呈对称性、波浪形,自上而下,在吞咽动作或受食物团刺激时出现。

(2)胃

胃分3部分。贲门以上称胃底,因站立位时内含气体,又称胃泡,从角切迹到幽门处为胃窦,胃底与胃窦之间称胃体。胃的形状随体型和张力不同分四型,即牛角型、鱼钩型、无力型及瀑布型。正常胃底部的皱襞呈不规则网状,胃体处为纵行的条纹,靠大弯处渐变斜行,因而大弯缘呈锯齿状。胃窦部黏膜皱襞为胃体黏膜皱襞的延续,可斜行或与胃长轴一致。

(3)十二指肠

分为球部、降部、水平部和升部。球部呈边缘整齐的等腰三角形或圆锥形,尖端称顶部连接降端,底部中央为幽门管开口,两侧称弯隆角。黏膜皱襞呈纵行集中于球顶。降部向下直行,水平部向左直走一小段,然后反转向左后上方至十二指肠悬韧带为升部,黏膜皱襞变化较大,可为纵行、横行的羽毛状。

(4)空肠与回肠

空肠上接十二指肠,回肠经回盲瓣连于盲肠,空回肠之间无明显分界。空肠主要位于左上、中腹部,黏膜皱襞分布较密,呈环行条纹或羽毛状,回肠位于右中、下腹和盆腔,黏膜皱襞分布较稀。回肠末段的黏膜皱襞常为纵行走向。服钡后2~6h钡前端可达盲肠,7~9h小肠排空。

(5)结肠

结肠分为盲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六部分。盲肠和直肠较粗,直径约6cm。结肠袋呈对称的袋状突出,降结肠以下不显著,过度充盈亦可使肠袋变浅或消失。阑尾充盈时呈蚯蚓状位于盲肠内下方,边缘光滑,移动性大。结肠排空一般在24~48h。阑尾排空时间与盲肠相同,有时可达72h。

3.基本病变X射线表现

(1)形态改变

1)黏膜皱襞

黏膜破坏:黏膜皱襞影像消失,代之以杂乱不规则的钡影。

黏膜皱襞平坦:皱襞的条纹状影变得不明显、消失。

黏膜皱襞增宽和迂曲:黏膜和黏膜下层的炎性浸润、肿胀和结缔组织增生,表现为透明条纹影的增宽、肥大、紊乱。

黏膜皱襞纠集:黏膜皱襞从四周向病变区集中,呈放射状。

2)狭窄与扩张

胃肠道发生炎症、肿瘤、瘢痕、粘连、痉挛、外在压迫或发育不良等时,可以造成管腔不同程度的变窄。良性狭窄范围较广或有分段性,边缘整齐。恶性狭窄范围较局限,边缘不整齐,管壁僵硬,局部常触及包块。狭窄的近侧常出现扩张。

3)充盈缺损

是充钡胃肠轮廓某局部向内突入未被钡剂充盈的影像。

4)龛影

由充钡的胃肠轮廓某局部向外突出的含钡影像。

(2)功能改变

1)张力的改变是指胃肠道平滑肌收缩与舒张程度。张力增高表现为管腔变窄,局部持续性收缩,称为痉挛;当平滑肌呈舒张状态时,表现为松弛无力,管腔扩张、运动减弱,称为张力低下。

2)蠕动的改变是胃肠道肌肉节律性收缩,使内容物前进的动力。蠕动增强表现为蠕动波加深、频率加快,见于局部炎症或远端梗阻;蠕动减弱或消失,即蠕动波变浅、速度变慢或长时间无蠕动波出现,见于肿瘤浸润或梗阻晚期肌张力低下;反向蠕动,也称逆蠕动,蠕动方向呈上行性,致内容物反流,见于胃肠道梗阻。

3)分泌的改变正常空腹胃肠道内无液体积存,在分泌功能亢进或远端有梗阻时,则出现液体增多,表现为造影剂散在分布,呈团块或雪片状。由于黏膜表面附着性能差,黏膜皱襞多不能清楚显示。如有梗阻则有液平面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