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话三国
18681900000090

第90章 诸葛亮出场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诸葛亮的“定三分隆中决策”,等于为刘备创造了第二次生命,如果说,三顾之前,只是不自觉地,如没头苍蝇,瞎碰乱撞,那么,三顾以后,则是有目的、有方向,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自觉行为了。诸葛亮决策,客观形势使之然耳。是由于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因此,曹得天时,吴得地利,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这块地盘,得人和来治蜀,以此立国,养精蓄锐,徐图来日。这就是大政治家和普通政治家的区别了,虽然刘备资质一般,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但他排除关、张的干扰,三请诸葛的虔诚,以及此后对孔明的绝对信任,言听计从,为实现“隆中对”的政治目标不打折扣的努力,还是可圈可点的。

刘备不傻,回顾这多年来,狼奔豕突,东投西靠,无家可归,难以存身。虽以剿黄巾起家,但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手段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之流差不多的。这些新思维,新想法,对于刘备和关、张及其部属,是闻所未闻的,在此以前,他们像浮萍一样漂泊不定,直到诸葛亮出山,他们才知道不一定非要过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的日子,自己可以当主子,自己可以成立国家,于是豁然开朗,有奔头、有干劲了。

中国的知识分子,与这块灾难深重的土地,有着如同母体脐带相连而息息相关的命运。所以,忧国忧民是知识分子心灵中一份永远推拭不掉的沉重负担。无论干预也好,无论隐遁也好,便有每个人自己的表示关注的方式,入世,是一种关注,出世,也未必不是一种关注。诸葛亮身在茅庐,心系寰内。虽耕读自娱,但曹操在冀州作玄武池以练水军这样一个动向,他也牵挂在心。说明他躬耕陇亩,世间的一切,仍时刻萦系在他脑海之中。

三顾茅庐,诸葛亮出场,为《三国演义》的重要章节,这样下力气着力描写,不仅仅是构置悬念地吸引注意,重锣密鼓地突出人物,而是一种张扬正气的政治取向,一种道德高度的价值宣示。如果说《三国演义》是一部讲权谋的书,那么在善于弄权方面,当数曹操为第一好手,无人能以过之;同样,在精于用谋方面,当数诸葛亮为第一谋士,无人能出其右。这两位,善恶对峙,正邪较量,贯穿全书,一以“宁人负我,我毋负人”的杀戮开场,满纸血腥,一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诚终结,万世流芳。所以,《三国演义》的早期的《说三分》群体创作,到罗贯中的成书,所以要对刘玄德三顾茅庐,诸葛亮第一次出场,绘声绘色,不怕重复,浓墨重彩,不惜工本,就是要在读者心目中将高大形象树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