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话三国
18681900000072

第72章 伟人的影子

民间有句谚语,叫做“西蜀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常用以讽刺那些突然走到生活的舞台中央,当上了大角色的小人物。

三国后期,等到廖化上场,诸葛亮治下的西蜀,确实是强弩之末,像样的,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已经再物色不到了。这也说明诸葛亮尽管英明无比,伟大无比,但他未能为蜀国准备足够的人才,这是他的极大失策。一直到死的那天夜里,他哀叹平生所学的兵书,遍观诸人,无可传授者,最后只好勉勉强强地传给了姜维。

于是,姜维就继承丞相的遗志,继续一而再,再而三地北伐中原。

其实廖化这个先锋,是位很有头脑的军人,他对姜维的屡次三番的无效进攻,劳民伤财,将士离心,国力凋敝,是有他的不同看法的:“兵不战,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小于寇,用之无厌,将何以存?”说实在的,不仅在战场上,即使在生活中,也很害怕这种不自量力的行为,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明知不行,还要充行。作家就是作家,不一定非要当作家老爷,非要别人供着你,向你顶礼膜拜。假如你真正令人敬服,也还罢了,而实际上却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这就要闹笑话。所以岂止姜维在军事上的盲目进攻呢!生活里,文坛上,这等失去自我感觉的人,几乎到处可见的。

但诸葛亮将兵书传给姜维,多少也是看中他能延续自己的方针政策,特别是北伐路线的坚定意志上。这也是所有伟人必定要安排的身后事,必定要找一个能一以贯之的接班人。但他疏忽了一个重要的变化,他北伐时,有赵云、黄忠、魏延这些名将,和蜀中精锐部队,可姜维来当指挥官时,只有廖化可供驱使,兵员已因多年征战,疲惫不堪,怎能像他撰写前后《出师表》那时的庞大阵势呢?今昔对比,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了。

所以,一个伟人,便是一个时代。当这位具有时代意义的伟人,在他离开这个世界后,他的影子,还长长地笼罩着这个国家,始终摆脱不了。从理论上讲,这似乎是好事,后来人可顺着伟人走过的足迹,继续向前。但从千变万化的现实生活来讲,又绝不是一件太值得庆幸的事。因为生活进程如长江之水天上来,不会停留在伟人死亡的那一天,永远定格在那里,停滞不前的。而日新月异的形势,无论如何,已是后来人面对着的课题,亡灵是再也不能指望的了。

对于西蜀来讲,诸葛亮的时代,随着他的去世已经结束。如果看不到魏蜀吴三国的变化,持续兴兵伐魏,继承诸葛亮的衣钵,做妄想北定中原,恢复汉室的梦,那就是在自取灭亡了。

当时魏国由于内部纷争,无力进攻,吴国由于权力更迭,自顾不暇,而蜀国由于长期征战,兵疲民穷。在这个相对稳定的局面下,姜维本应一改诸葛亮的极武黩征的政策,厉兵秣马;筑垒构防,养精蓄锐,以逸待劳。或许在邓艾、钟会征蜀时,不至于一败涂地,到不可收拾的程度。

谯周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谏阻过北伐,现在又著《仇国论》,就是要改变这种事实证明是失败的政策,但悲剧在于谁也走不出诸葛亮的影子,明知此路不通,还要硬着头皮走下去。

对于诸葛亮的过高评价,有识之士的看法,从来是和《三国演义》的推崇一直存有歧见的。若从实践来看,从他的决策,到他的治绩,到他的用人,到他的北伐,到他对于手下名将魏延的嫉妒情结,这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的军师,对于他治理的蜀国,可以说是乏善可陈的。

应该说,诸葛亮作为一个极有才能的政治家,是毫无疑义的,但作为一个极有才能的军事家,就值得商榷了。他事实上并未打过大仗,有名的赤壁之战,是周瑜指挥的,他当时在场也是一个盟军方面的观察员而已。他本人,除了七擒孟获外,也没有打过太大的胜仗,因此说他是一个理论大于实践的军事家,比较符合他的实际。

所以,他和马谡在兵法上特别谈得来,都是习惯于脱离实际的沙盘作业,执拗于本本主义的共同心声。后来,街亭失守,马谡砍了头,孔明挥泪的同时,竟无一点自省,这就是伟人的固执了。

其实,他刚出山时,魏、吴尚不成气候,汉末大乱犹未定局之际,正是大展身手的机会。此其时也,诸侯蜂起,谋士如云,君择臣,臣亦择主,这些才俊们在政治上纵横捭阖,翻天覆地,谋君图国,创基立业;在军事上挥师千里,夺城掠地,厮杀征战,兵戎相见,可算是一个斗智角力的最好赛场。

但孔明所确立的建国大纲,正如崔浩所论,龟缩到四川盆地,实在不很可取,然后就是频繁发动北伐,十余年,未建寸土之功,却耗尽了蜀国的实力。阿斗是个一代更不如一代的皇帝,哪有更改相父策略的胆量,连对北伐提个意见,还给驳了回来。阿斗当皇帝以后,独有这句不赞成相父北伐的话,是说对了的,虽然他的出发点并不是正确的。可惜他这个皇帝是傀儡,如他说话算数,制止北伐计划,修边固防,诸葛亮不会积劳成疾,西蜀也许不会很快亡国。但生活在诸葛亮影子里的阿斗,也只有照章行事。所以,没有诸葛亮的蜀国,仍是一个有诸葛亮的蜀国,在国策上了无改变,只好在伟人的影子下,一条道走到黑了。

有的伟人的悲剧,止于他死而止;有的伟人的悲剧,如果像影子似的总不消失的话,势必会阻滞历史滚动的车轮,而造成更严重的不幸后果。所以,当蜀国有人意识到这条伟人的路,应该改弦更张的时候,邓艾、钟会的大军,已浩浩荡荡地逼近国门,并势如破竹直杀成都而来,即使把诸葛亮的儿孙都请出来,也救不了灭亡的命运了。

蜀事之败,关羽失荆州,刘备败夷陵,是不能辞其咎的,但这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人格上无可非议的伟人,就没有一点责任吗?所以,伟人的影子拖得太长,总不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