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闲话三国
18681900000041

第41章 诸葛亮之憾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个伟人。他的几乎毫无瑕疵的人格力量,他的隆中决策理论,奠定了魏蜀吴三国鼎立局面的功绩,他在刘备死后辅佐阿斗的忠心耿耿,一直是中华民族引以为豪的榜样。

但是,从他的治国实践的不完全成功的结果来看,即使是伟人,恐怕也是要打个折扣的。

我们通常喜欢用“伟大”这个词,或再加上“英明”、“正确”,来对一位领袖表示崇敬。其实,所谓的“伟大、英明、正确”,准确地说,是指其某项决策而言。

诸葛亮论说,曹操得天时,孙权得地利,刘备取荆州和益州后,得人和来治蜀,以此而立国的思想,不能不说是“伟大”的。那时,北方已在曹操掌握之中,江东是孙氏三世经营的基业,刘备唯跨有荆、益,踞守险阻,徐图进取。诸葛亮从政治地理角度,选择这块地盘,养精蓄锐,以图来日。在主敌必然是曹操的形势下,若荆州受击,益州可北上,若益州被袭,荆州可牵制,不能不说是英明的。而且破除刘备的宗亲思想,不失时机地夺得刘表和刘璋的土地,形成三分天下的政治版图,也不能不说是正确的。

这些新思维,对于刘备和关、张及其部属,是闻所未闻的,在此以前,他们像浮萍一样飘泊不定,直到诸葛亮出山,他们才知道不一定非要过寄人篱下,仰给于谁的日子,自己可以当主子,自己可以成立国家,于是豁然开朗,有奔头,有干劲了。

回顾刘备二十年来,狼突豕奔,东投西靠,无家可归,难以存身。虽以剿黄巾起家,但他的行止,从小沛到新野,辗转千里,其盲动程度,实质与流寇手段也无大差别,光有雄心壮志,并无通盘的立国立本的战略决策。倘无诸葛亮的辅弼,他的下场和袁绍、袁术、吕布、公孙瓒之流,差不多的。如果说刘备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三请诸葛亮的虔诚,对孔明的绝对信任,那言听计从的态度,是可圈可点的。就隆中决策,奠定西蜀来讲,诸葛亮称得上是高瞻远瞩。可并不等于他是一个无可指摘的完人,和永远的伟大英明正确。

就从他刚从南阳走出来,到新野为刘备主持军政要务,正赶上曹操挥师痛击刘备之际,也未见这位大谋略家的出色表现。先是看着那位皇叔,败在一误再误,未能及时拿下荆州,以致错过时机。再败在小胜以后,掉以轻心,没有及早做撤退准备。更败在他携民渡江的大逃亡上,虽然得到了千古赞扬的仁义道德的美名,习凿齿甚至褒他为:“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于同败。”但实际上,刘备既救不了百姓,也救不了他自己。世界上还没见过一位将军,以数千兵力,掩护十数万民众,每天以五公里的速度缓慢撤退的。到底打算逃跑呢?还是等曹操追上来被消灭掉呢?

人们有理由问:诸葛亮作为谋士,该承担什么责任呢?

其实,诸葛亮从走出卧龙岗,到病逝五丈原,他的理论和实践,存在不少脱节之处。由于刘、关、张致命的弱点,和他的悲剧性格,也曾发生过一连串的失误,以至于最后也并未实现他隆中决策的理想。所以,《三国演义》虽不遗余力地想把诸葛亮的这些伟大英明正确予以神化,但实际上却不是这么回事。他就是他,不是神。而《三国演义》在诸葛亮这个人物的塑造上,不那么成功之处,也许就在这里。

尽管有许多失误,但作为一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伟人形象,会当之无愧地,在史册中长存下去,直至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