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作为动词,是统帅的意思。三国时期的曹操,称得上是一个善将将的领袖人物。但电视剧《三国演义》承袭了原小说的“蜀汉正统论”,把曹操描画成一个奸雄,实在是有悖于历史的。这种编创意图,对于曹操的理解,基本上未能摆脱京剧舞台上的大白脸形象。张贤亮有一天从银川给我来电话,顺便谈到了这一点,他很不以为然,我也有相同看法。既然是现代人来处理这个历史题材,至少要比较客观一点,比封建时代宣扬的那种正统观念,应该有所超越才是。
中国影视界的编导们,仍处于照猫画虎的阶段,也就不必过高期许了。
其实,曹操倒真是一位大英雄,毛主席都赞他“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三国时期的大部分疆土,是他在统治着的。而在汉代最为头疼的北方少数民族的扰边问题,在他的镇抚下,相对平静到晋代中叶。而曹操能够成就事业,和他的英武,他的抱负,他的决策,他的用人分不开的。第二十六回《袁本初败兵折将 关云长挂印封金》,虽极写关羽斩颜良、诛文丑之勇,报曹操厚遇之信,追刘备手足之义,辞行出走之光明磊落,也写了袁绍昏聩愚钝,反复无常,两杀刘备,拖下去斩首又拉上来赔罪的,近乎儿戏的悖谬。其实,写这两个人,正是反衬出曹操的非同寻常,他能以无所不用其极的殷切,力挽关羽,而关羽真的为他卖命;刘备投奔在袁绍帐下,却心怀叵测,动不动就要拆他的台的。
仅从这一点看,在用人上,袁绍远逊于曹操,最终败于曹操,是必然的定局。
刘邦与项羽决一死战时,韩信是为他出了很大力气的。但刘邦坐稳江山后,不放心韩信,要动手收拾这员大将。韩信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知道是急流勇退的时候,削掉军权,到刘邦的眼皮子底下来当寓公了。有一次,刘邦和这位失势的将军聊天,问他:“像我这样的军事指挥水平,能统帅多少军队?”韩信回答:“陛下至多只能统领十万人马!”刘邦问:“那么你呢?”韩信说:“臣,当然是多多而益善了!”刘邦哈哈大笑:“你既然多多益善,为什么现在被我抓住了呢?”韩信说:“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所以我就被陛下擒拿住了。”
一个统帅,并不在将兵,而在将将。
关羽披挂上阵,先诛颜良,后杀文丑,报效立功,削弱了袁绍的强势,其实是曹操的功劳。他能驱使并不真心降他的一员大将,在战场上为他驰骋,可见他的驭将的本领。若是他像袁绍一样,动不动把刘备推下去斩首,来对待关羽的话,恐怕关羽未必自告奋勇,跃马上阵了。
袁绍能为幼子之病,形销骨立,痛不欲生,失去了绝好的战机。幕下良臣,如田丰,如沮授,只不过表示了一些不同意见,忤触了他,一个被关进牢房,一个被弃置不用。而对刘备,忽而阶下囚,忽而座上客,若不是走投无路的话,刘备恐怕一天也不会在袁绍处呆下去的。这种离心离德、众叛亲离的人,鲜有不一败涂地的。
所以,作为一个统帅,发现人才,善用人才是至为关键之事。选贤与能,擢优任良,恩威并施,赏罚分明,方能成就一番大事业。
当韩信最初受萧何之荐,投奔刘邦时,也有过一次谈话:“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汉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贺曰:“惟信亦以为大王不如也,然臣尝事之,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哑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贤属将,此恃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剜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淮阴侯这番话,是有深刻道理的。
关云长终于留不住,走了。如果曹操真不想放他走,他插翅也难飞出牢笼。如果曹操想造个人舆论,完全可以通过新闻媒介,大张旗鼓地宣传一番。他只是让张辽先行一步,然后十数骑匆匆赶上,不正表明曹操送行之诚意么?那个傻瓜蔡阳不服,定要去追杀时。曹操叱曰:“不忘故主,来去明白,真丈夫也,汝等皆当效之。”放走一个关羽,但树立了一个给麾下将领仿效的活榜样,他得到的肯定要比失去的多。
这不能不膺服这位善将将者的大手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