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上善若水
18681700000008

第8章 隋唐时期道教的发展

隋王朝建立后,结束了我国300余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重新获得了统一。隋朝尽管存在时间短暂,一共不到40年,但其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政策多为唐朝所沿袭,为唐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从道教发展状况看,隋代道教正处于一个转折点,为唐以后道教的兴盛打下了基础。这种转折主要是道教自身发展的结果,同时也与隋代执政者对道教的扶持有关。

隋代虽以崇佛为主,但对道教也甚为重视,实行道佛并容政策。隋文帝杨坚在夺取政权时,即利用道士为其大造舆论,即位后又对其加以重用。隋初,隋文帝不但重用焦子顺、张宾等道士,还把他的开国年号命名为“开皇”,这个名称即采自道教经典中所谓“开劫”的年号之一。

隋文帝又造道观、度道士,以扶持道教发展。道教在隋文帝所建立的新政权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隋文帝执政期间,道教宫观及道士的数量都有所发展。

隋炀帝杨广与其父一样,既笃信佛教,又利用和扶持道教,史称“大业中,道士以术进者甚众”。当杨广还在作晋王时,即对道士徐则甚为推崇,请受道法,并想依靠徐则帮他夺取帝位。

由于隋王朝执政者道佛并重,独轻儒生,隋末参加农民起义的儒生较多,道士较少。但也有一些道士认为李渊父子能取得天下,故投其麾下,为建立李家王朝效劳。其中,尤以楼观道士歧晖和茅山宗领袖王远知为甚。

李渊称帝后,认为歧晖资助兴唐有功,遂于公元619年5月,敕令楼观台修葺老君殿、天尊堂及尹尊人庙,凡观内殿宇务令宽博,供其瞻仰。并以隋尚书苏威庄田200顷赐观。可见唐高祖李渊对道家的推崇。

在唐代,以传授上清经法为主的茅山宗一派,出了很多知名道士,如王远知、潘师正、司马承祯、吴筠和李含光等。通过他们的活动,茅山宗逐渐成为在全国具有较高地位的道派。其中,王远知是茅山宗第十代宗师,历经齐、隋、唐三代更替而恩宠不衰,为茅山宗在唐代成为道教主流的格局奠定了基础。

王远知出身于官宦之家,极得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的器重。王远知本和隋炀帝交往甚密,隋炀帝曾“亲执弟子礼”,但在隋炀帝晚年,他眼见天下兵起之势,便又自称“奉老君之旨”,向李渊“预告受命之符”。李渊登位后,即拜他为朝散大夫,并赐金缕冠、紫丝霞帔。

王远知不仅向唐高祖密告符命,同时还恭维李世民是“圣人”,预言他“方作太平天子”,要他“自惜”。在李世民与其兄李建成争夺皇位的斗争中,佛教徒以法琳为首拥护李建成,而道教徒以王远知为首拥护李世民,结果李世民取得胜利,故即位后十分器重王远知。同时,李世民又降玺书以褒奖之。

唐代执政者之所以尊崇道教,还有一个特别的原因,就是唐初门阀士族的传统势力还很强大,若非系出名门,就得不到社会的重视。唐代执政者为了提高其门第,神化其皇权,就利用道教所奉的教主老子姓李及唐皇室也姓李的关系,尊老子为道教始祖,宣称自己为“神仙苗裔”。这样,既可借神权提高皇朝地位,又可借此宣称李氏代隋为“奉天承运”。

因此,当王远知等道士宣称奉老君之旨,向他们密告符命之时,便大肆渲染与赞赏。以后这类神话更是有增无减。

唐虽承隋的道佛并容政策,但隋以崇佛为主,而唐则以崇道为主。道佛二教则互相排挤,彼此都想一教独尊,而唐初社会上仍有重佛轻道的积习。唐太宗为使“尊祖之风”,遂继其父李渊之后再次下诏,规定道士、道姑在僧尼之上。

唐太宗的诏书发布后,佛教徒智实、法琳并约集法常、慧净等诣阙,上表力争,李世民令岑文本宣敕严诫,众僧饮气而还。唯智实固执不奉诏,乃遭杖责于朝堂,次年病卒。这是唐代道佛二教互争地位高低,道教在政治上得到李唐皇室支持,而取得第一次优势的地位。

唐高宗李治嗣位之初,政权执掌在长孙无忌、诸遂良等贞观时期的老臣之手,遵守贞观遗规,继续奉行崇道抑佛的政策。唐高宗曾经从尼寺里召唐太宗时的才人武则天入宫为昭仪。次年废皇后王氏,立武则天为皇后,并参与朝政,后称天后。

后来,武则天掌握了唐王朝政权,她欲以周代唐,便依靠佛教大造篡权夺位的舆论。因此,佛道轻重关系逐渐发生扭转。

唐玄宗李隆基继位后,鉴于武则天依靠佛教势力篡夺李家王朝的事实,自即位之日起,便大力推进开国以来的崇道政策,以提高道教地位,促进道教的发展。从而形成了唐代道教的全盛时期,这在道教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

由于唐玄宗崇道,当时一些公主妃嫔,多有入道观为道姑者,杨贵妃也被度为太真宫女道士。朝臣中,如宰相李林甫等,皆请舍宅为观,诗人李白也加入道教。仅长安城中的道观就有30处之多。

唐玄宗一朝的宫观建造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出现了围绕宫观开展的经济活动,如生产、贩卖道教法事所需的器物,专业写经、铸像等。后来在唐末五代时,四川成都的“蚕市”,就是道教节日或重大法事活动时,在道观周围形成的临时集市。

据唐末五代道士、道教学者杜光庭《道教灵验记》记述,蚕市一般是三月三日在宫观周围进行,并有接受符箓活动等。逐渐成为后世庙会经济的雏形。

唐代道教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有人自愿弃官为道士,有人则居官学道,有人与道士过从甚密。由于向往神仙长生,上层社会中服食道教丹药蔚然成风。

丹药的魅力是无与伦比的,在追求长生的路上前赴后继的帝王们,无法放弃对丹药的追求。唐代是一个崇尚冒险、相信奇迹的时代,以唐太宗为始作俑者,唐代的帝王们多有以性命为代价,苦求长生者。

唐太宗服用的长生药并不是中原本土的道士所造,而是印度婆罗门僧人那罗迩娑寐,依据其本国旧方配制的。唐太宗服用后,并没有出现奇异效果,但仍然寻求不舍。唐太宗之后的唐玄宗、唐宪宗、唐穆宗、唐武宗、唐宣宗都是长生药的崇拜者,后3位皇帝皆因此而殒命。

在唐代广泛表现社会生活的文学艺术作品中,受到道教思想影响的作品俯拾皆是。在唐诗中,有许多以宫观、道士为素材的题咏,咏叹神仙世界的奇谲瑰丽,渴望飞升成仙的描写。从唐初的诗人王绩到盛唐诗人孟浩然、李白都留下了有关道教的诗词。

唐以后,反映道教生活和追求成仙的诗歌日益繁荣起来。其原因,一是道人们热心于诗歌创作,如著名道士吕洞宾、施肩吾等,结合山水名胜的描写,表现自己对道教宗旨的见解和对神仙的信念,通过对修道方法的描述,以昭示道教教义的深奥哲理;二是许多文人在受到道教思想熏陶或者观察体验了道教生活之后,也创作了一些同类题材的诗歌作品。

在这些诗人中,有些思想旨趣基本上与道教的神仙理想相合,有些虽然并不是虔诚地相信道教,但在他们的创作中又往往表现出追求道教神仙的意境。

唐代文人画也多取材于道教神仙人物。唐代大画家吴道子在洛阳老君庙创作“老子化胡经变相”等壁画。唐宪宗时曾刻板印行《老子化胡八十一化图》。唐人传奇小说中亦充满道教神仙故事。

道教对神仙世界的想象,也推动了唐代道教音乐的发展,道教音乐不绝于皇宫之中。唐代,道教因受帝王的推崇,道教音乐也受到重视,唐高宗曾令乐工大量创作道教音乐。唐玄宗不但诏道士、大臣创作道教音乐,还在宫廷内道场上,亲自教道士步虚声韵。

唐玄宗还诏道士司马承祯、李会元制《玄真道曲》《大罗天曲》;诏工部侍郎贺知章作《紫清上圣道曲》;诏太常卿纬绦制《景云》《九真》《紫极》《承天》《顺天乐》《小长寿》等六曲。玄宗自作《降真召仙之曲》《紫微送仙之曲》等道曲。

唐代诗人的作品中,也经常描写道教音乐玄幽空灵,超凡脱俗的意境。张籍就有“却到瑶坛上头宿,应闻空里步虚声”之句;女诗人薛涛在其《试新服裁制初成》诗中,有“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之句。可见,当时道教音乐十分流行。

在唐代,因道士的流动,道教音乐由宫廷传至民间,又吸取了许多民间曲调,包括一部分佛教音乐和西域音乐。有的被改名后即用于道教活动,如把《无愁》改称《长欢》,《苏罗密》改称《升朝阳》,将它们都纳入了道教音乐的范畴。

唐末张若海撰《玄坛刊误》,称唐代道教音乐为“广陈杂乐、巴歌渝舞,悉参其间。”唐末五代时,著名道士杜光庭集前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编辑了《道门科范大全集》,道教的斋醮仪式得到进一步规范。此时的道教音乐,已由单纯的打击乐器钟、磬、鼓等,增加了吹管和弹拨乐器。

由于唐皇室的大力倡导,唐代研究老庄思想蔚然成风,因而在道教理论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代涌现了许多道教学者,如孙思邈、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荃、张万福、施肩吾、杜光庭等,他们对道教的教理、教义和修炼方术等方面作了全面的论述。

当时王公大臣及儒生、道士等纷纷研究和注疏《道德经》、《庄子》,据不完全统计,隋唐时代注疏笺解《道德经》的有近30家。其他受老庄思想影响的理论著作也很多,如通玄先生的《体道论》、司马承祯的《坐忘论》等等。特别是以成玄英、李荣为代表的崇玄学派,对当时和以后的道教理论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代对道教经籍继续加以收集和整理,于开元年间纂修成《三洞琼纲》,总计3744卷。唐玄宗天宝年间的748年,政府诏令传写《开元道藏》,以广流布。《开元道藏》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一部道藏。

道教科仪在唐代有较系统的发展。道教科仪在南朝陆修静时已初具规模,唐代道士张万福、张继先和唐末五代的杜光庭等对道教科仪、经戒法箓传授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增删,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备。特别是杜光庭所著的《道门科范大全集》87卷,将道教主要道派的斋醮科仪加以统一并使之规范化,集唐代道教斋醮科仪之大成。他所制定的道门科范,大多为后世道教所沿用。

在唐代,内丹道已有较大的影响,相关著作相继问世。如崔希范的《入药镜》、吴筠的《南统大君内丹九章经》、陶植的《陶真人内丹赋》等等。至唐末五代,道教内丹道已经盛行起来。这一时期倡导内丹道的著名者为钟离权和吕洞宾。故将其所倡导的内丹修炼术,谓之钟吕金丹道。后世道教全真派即尊钟、吕为祖师。

金丹道在唐代虽处于兴盛阶段,但不久便趋于衰败。由于服食金丹有副作用,促使金丹术由外丹向内丹转变。而内丹术的渊源可追溯到古代的神仙方术,其理论和实践日趋成熟。

在唐代,较大的道派是茅山宗,其次是楼观派,此外还有张天师道教流派的复兴。唐玄宗曾经令有关部门查证张天师子孙,将有封植,以隆真嗣,并册追祖天师张道陵为“太师”。至中晚唐时,茅山宗逐渐形成龙虎山天师道,即所谓龙虎宗。这一派在帝王扶植下迅速壮大,为宋元以后龙虎山天师道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楼观派是继北魏寇谦之的新天师道之后,在北方兴起的另一道派。唐初,唐高祖对楼观道就很器重,曾亲诣楼观,祭祀老子。唐高宗时授楼观道士尹文操银青光禄大夫,行太常少卿。

总之,隋唐时期的道教在各方面都获得有了新的发展,随着教义和思想的转变,道教逐渐形成了儒、佛、道“三教合一”体制,并进行制度化的管理。

[旁注]

茅山宗 是以茅山为祖庭而形成的道教派别。它宗承上清派,是上清派以茅山为发展中心的别称。实际开创者是陶弘景。他编纂了专门记述上清派早期教义、方术及历史的《真诰》等道经,弘扬上清经法。当时茅山已成为道教上清派的中心,后来上清派即被称为“茅山宗”。

符命 意思是上天预示帝王受命的符兆。是道符之一种,通常借由天尊或天帝等高级神祇的名义予以颁降。如宋元道书中屡见的“三天符命”就系颁自“三清”,故而具有极大的权威性。翻检历代道书得知,“九龙符命”之颁降者有二说:一说太乙救苦天尊,一说元始天尊。

玺书 古代以泥封加印的文书。古代长途递送的文书易于破损,所以书于竹简木牍,两片合一,缚以绳,在绳结上用泥封固,钤以玺,故称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如汉元帝有《赐淮阳王钦玺书》。

才人 指的是我国古代宫廷女官的一种,兼为嫔御。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曾写道“仕宦名家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其中的“才人”是宫中女官名,为魏晋南北朝时设置,通常兼作妃嫔。

婆罗门 又作婆啰贺磨拏、婆罗欱末拏、没啰憾摩。意译净行、梵行、梵志、承习。古印度四姓中,最上位之僧侣、学者阶级。为古印度一切知识之垄断者,掌握神权,占卜祸福,垄断文化和报道农时季节,在社会中地位是最高的。是古印度种姓制度的鲜明体现。

唐人传奇 唐人传奇是我国真正的“小说”的发端,在这之前,小说之流的文体,并不受到正统文学界的重视,甚至《汉书·艺文志》将其蔑于九流之外。唐人传奇则代表我国短篇小说的成熟,与唐诗成为有唐一代的两座文学高峰,其中的名篇《莺莺传》、《柳毅传》、《枕中记》、《李娃传》、《霍小玉传》、《南柯太守传》等,脍炙人口。

步虚 是道士在醮坛上念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传说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得名“步虚”。步虚词大都寄托了作者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或者对修道生活的追求,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对现实世界的不满。但大多并未进入后世的道教仪式,仅为道士在步虚中所吟唱。

老庄思想“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借而代指道家学说。老子著有《道德经》,庄子著有《庄子》,都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道家思想后来被张道陵及其后人张鲁的五斗米道等宗教吸收,并演变成我国重要的本土宗教道教。

内丹道 北宋宋真宗崇道之后,是内丹道暴发的时期,也是内丹道的成熟期。北宋以来,产生的丹派非常之多,对后世影响较大。丹道的发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经》和《阴符经》是所有丹经必本的祖经,后世一切丹经均从其中发展而来。

金丹术 我国古代炼丹术名词。指炼丹家选用某些矿物原料所炼制的丹药,又称“仙丹”。道教认为服食以后可以使人成仙、长生不老。唐宋以后多指修炼内丹,即把人体作炉鼎,以体内的精、气作药物用“神”烧炼。道教认为,使精、气、神凝聚,可结成圣胎,即可脱胎换骨而成仙。

[阅读链接]

唐代帝王崇道,常常服食丹药以求长生。唐玄宗在大同殿安置真仙之像,每每夜深人静之时,在殿中焚香顶礼。派道士、中官设醮于天下名山,古人认为名山是仙人有可能往来、存身的地方。

唐玄宗还特好轻举之术,也就是轻身和隐身,在道士罗公远的指导下学习。罗公远以隐身术闻名并且运用自如,但他不肯将这招绝技全部授给唐玄宗。唐玄宗一心要学会隐身术,由于罗公远传授时有所保留,所以唐玄宗每次试行,不是衣带外露就是头脚没有隐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