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上善若水
18681700000005

第5章 汉初社会推行黄老学说

传播分化——早期道教

秦汉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执政者为祈求上天保佑国祚绵长,祀“五帝”、敬鬼神、封泰山,并且访仙求药之术大兴。这种强烈的寻求超自然能力的愿望为道教所继承和发展,至东汉中后期,五斗米道和太平道相继出现,成为道教宣扬教义活动的发端。

经过魏晋时期的发展和南北朝的改革,至隋唐时期,两代帝王都推崇道教,道教借此机会进入兴盛阶段,并在各个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

黄帝和老子的学问经过春秋战国时期方士们的不断丰富,形成了一门哲学、政治思想流派,即黄老学派。该流派因尊奉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所以得名。

黄老学派作为一种哲学思想,形成于战国时代。但作为一种广为流传的社会思潮,则是在西汉时期。

汉初几代执政者都能够以秦亡为戒,认识到要取得一个相对稳定和持续发展的政治局面,就必须努力缓和阶级矛盾,与民休养生息,实行无为而治。于是,来自黄老思想的君道无为、刑德相辅、节欲崇俭、爱民养民的观念就很快转化成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治国之道。

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入关之初,即宣布约法省禁,“悉除去秦法”。汉政权建立后,刘邦成功地运用黄老之术,在全国推行郡国并行制,又以柔制刚,以守为攻,次第消灭了有严重分裂倾向的异姓王势力,并分封子弟,以扩大和巩固新生政权。

除了刘邦外,汉文帝、汉景帝也继续将黄老之术作为治国方略,这一时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文帝以一藩王继承大统,其时羽翼未丰。所以他特别注意信任和依靠前朝重臣,故刘邦时的功臣周勃、陈平、灌婴等人相继被任命为相。这样既融洽了新旧君臣之间的关系,又保证了高层领导集团的团结一致。

汉文帝多次下昭“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者”,使一大批年轻有为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僚集团,扩大了汉政权的基础。东汉史学家班固在《汉书·刑法志》中曾高度评价说:

及孝文即位,躬修玄默,劝趣农桑,减省租赋……吏安其官,民乐其业,蓄积岁增,户口寝息。

到了汉景帝时期,皇帝本人长期生活在黄老之术氛围中,其母窦太后也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这种现象自然引起上行下效,方士甚至朝廷大臣都不遗余力地专研黄老之学。

在汉文帝、汉景帝治国时期,朝野内外,对黄老之术从之者甚众,著名者除胶西盖公、曹参之外,尚有陈平、陆贾、黄生、田叔等人。在处理与诸侯王关系问题上,黄老之术的以柔克刚、以静制动观念也成为一种非常有效的润滑剂。

汉初诸侯王的势力十分强大,其中尤以吴、楚、齐为最,其领地几近“天下之半”。这种政治格局,使中央集权时刻面临着被分裂的威胁。但汉文帝、汉景帝不急于削藩,而是对诸侯王采取了长期的优容政策。如吴王刘濞失藩臣之礼,称病不朝,汉文帝反赐其几杖,默许其不参加朝会。

黄老之术历来反对治国者穷奢极欲,提倡“卑宫室而高道德,恶衣服而勤仁义”,因而,汉初推崇黄老的几位皇帝都十分俭朴。最具代表性的是汉文帝,在位期间,帷帐无文绣,以示简朴为天下先。在营建自己的陵墓时,还明确告诉后人不许起坟,不得以金银作装饰,陪葬品都用瓦器。

黄老思想循序渐进,以柔克刚。以学术的普及,逐渐影响国家政治以及社会意识形态。汉初执政者即根据黄老思想采取了很多积极措施,诸如与民休息、减轻杂税、重视农业、抑制豪强、休养生息等。

经过几十年的和平发展,到汉景帝末年和汉武帝初年,社会和国家都已经比较富庶,百姓人给家足,以至于国库的钱把钱串坠断,太仓的粮食由于太多而烂掉。司马迁在《史记·平准书》中记载说:

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由此可见,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堪称太平盛世。因此史家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黄老之学造就了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空前盛世,使汉王朝国力从汉初的衰败到汉武帝时期的极度强盛,深深影响了日后历代开国君主的治国政策。随着黄老之学的继续发展,追求自然和谐、国家太平、社会安定、家庭和睦的宗教思想便呼之欲出。

由于老子学说中很多地方都说到了“道”,阐述了“道”,他的信徒就将老子称为“道家”,并奉他为道家鼻祖。当把老子思想发展成为一种宗教的时候,他的信徒就把这种宗教称为“道教”了。

一般说来,宗教是人们对社会现实生活态度的集中体现,在思想上崇尚自由平等,在行为上互帮互助,在情感上给人以宽慰,在灵魂上给人以引领。在先秦诸子百家中,能够如此慰藉心灵的,只有老子和《道德经》。道教早期的经典《太平经》、《老子想尔注》中的很多思想就是对老子的“道”和“德”的发挥和演绎。

[旁注]

法家 是我国历史上研究国家治理方式的学派,提出了以法治国理念。与其他诸子百家主要研究的哲学及宗教不同,法家的研究范围更注重社会实践。法家主要代表人物有管仲、子产、申不害、商鞅、韩非子、李斯、桑弘羊等。

郡国并行制 最初刘邦曾封韩信、英布等为王,由于这些人非刘性藩王,对汉政权造成威胁。汉文帝、汉景帝时期采取了郡国即藩王分封制和郡县制同时存在的策略,实行郡县实际掌握地方政权的制度,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贤良方正 贤良,才能、德行方正,正直。“贤良方正”是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始于汉文帝时期的公元前178年。贤良之举属于特举,非为岁举,但与其他特举科目相比,则是察举次数较多的科目,皇帝对贤良方正一科极为重视。汉代诏举贤良方正或贤良文学,主要是表示广开招贤之路。

削藩 西汉文景时期削减诸侯封地和权力的措施。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曾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认为这是天下同姓一家,可以屏藩朝廷。汉文帝继位后,把一些举足轻重的大诸侯国析为几个小国,以图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诸侯王对中央的威胁。

文绣 亦称“纹绣”。我国古代刺绣类别。古代在丝帛上刺绣,称为“文绣”。以区别于文锦。至汉代在布帛上绣花,才通称为“刺绣”。绣画的锦帛,用来做衣服和帷帐等。北宋时期在少府监内设置文绣院,掌编织刺绣,以供皇帝服御及宾客祭祀之用。

[阅读链接]

窦太后名窦漪房,是汉文帝刘恒的皇后,汉景帝的母亲。由于窦氏出身贫苦,同情百姓的悲苦,与汉文帝同节俭,减轻百姓的负担。《汉书·文帝纪》中说,汉文帝“即位二十三年,宫室苑囿车骑服御无所增益。”

窦太后好黄老之学,与相国曹参主张实行以黄老之术治国,省刑薄敛,与民休息,这些主张,深深地影响了汉文帝、汉景帝的治国方略的制订。在窦太后等人的影响下,黄老之学于汉初见其大效,国以大治,足见黄老之学非托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