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精忠报国
18681600000002

第2章 大禹的爱国爱民精神

勤政爱民——爱国先贤

从大禹建立了我国古代的第一个奴隶制政权夏王朝开始,中华民族就有了国家的概念,而大禹的功绩恰恰体现了对国家的忠诚。至春秋战国时期,不但有孔子对“仁治”、“礼治”的论述与实践,表现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也不乏晏子、赵武灵王、屈原这样的报国、兴国伟大人物。

在我国历史上,历朝历代都有许多爱国报国的人,他们关心人民疾苦,致力于国计民生,为国家、为民族做了许多好事。这种精神传承下来,成为中华民族精忠报国的源泉。

古代报国思想准确说应该始于夏代,因为从禹建立了夏王朝以后,人们才有了“国家”的概念。禹在建国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爱国爱民精神,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忠报国思想的源头。

那是在帝尧时期,中原洪水为灾,百姓愁苦不堪。鲧受命治理水患,他用堵截的办法治水,用了9年时间,结果洪水未平。舜巡视天下,发现一点成绩也没有,就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

禹接受任务后,立即与百官商议对策。他亲自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绳墨标杆等工具,进行实地勘察,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规划水道。

禹穿着破烂的衣服,吃粗劣的食物,住简陋的席篷,每天亲自手持耒锸,带头干最苦最脏的活。几年下来,他的腿上和胳膊上的汗毛都脱光了,手掌和脚掌结了厚厚的老茧,躯体干枯,脸庞黧黑。老百姓见了无不心痛流泪。至今嵩山一带还流传着许多大禹治水的动人故事。

传说,禹治水时,要在介于太室山和少室山之间的轩辕山打出一条疏洪泄流的通道。为了加快挖山的速度,他化为一头神力无比的大黑熊,连推带扒,很快就把山挖掉了大半。尽管民间传说具有神化色彩,但由此也可见禹为治水患而付出的艰辛和牺牲。

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从来不敢休息。他路过家门口,听到妻子生产,儿子呱呱坠地的声音,都咬着牙没有进家门。第三次经过的时候,他的儿子启正抱在母亲怀里,他已经懂得叫爸爸,挥动小手,和禹打招呼。禹只是向妻儿挥了挥手,表示自己看到他们了,还是没有停下来。

禹鉴于前辈治水无功主要是没有根据水流规律因势利导,而只采用筑堤截堵的办法,一旦洪水冲垮堤坝便前功尽弃的教训,大胆改用疏导和堰塞相结合的新办法。这就是顺天地自然,高的培土,低的疏浚,成沟河,除壅塞,开山凿渠,疏通水道。

经过13年的努力,禹带领人们开辟了无数的山,疏浚了无数的河,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流向大海,终于治水成功,根治了水患。

洪水刚刚退去,一块块平原露出水面,他带领人们在田间修起条条沟渠,引水灌溉,种植粟、黍、豆、麻等农作物,还教人们在地势低洼的地方种植水稻,使农业生产也取得了进步。

禹勤奋地为万民谋利,在天下的威望达到顶点。万民称颂说:“如果没有禹,我们早就变成鱼鳖了,也早就饿死了!”

帝舜称赞禹,将禹推荐给上天,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禹在诸侯的拥戴下,正式即天子位,以安邑为都城,国号夏。当了天子的禹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为夏王朝的长远发展制订了许多新措施。

禹曾经在治水的过程中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都了如指掌。于是,他把全国分为9个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

禹还规定了五服制: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政教。

禹为了管理国家还到南方巡视,在涂山约请诸侯相会。涂山位于现在的安徽蚌埠市西。为纪念这次涂山盛会,把各方诸侯部落酋长们送来的青铜铸成九鼎,象征统一天下九州,成为夏王朝之象征。

禹还在视察少数民族地区时,沿途向当地人询问习俗,鼓励农耕,告其农时,播种五谷,教育部族酋长们讲礼仪,知法度,不以强凌弱,和睦相处。同时又宣布,若有不听教化者,要以兵征讨,决不客气。

禹关心百姓的疾苦。他看见穷人把孩子卖了,就把孩子赎了回来;见到有的百姓没有吃的,就让随从把仅有的粮食分给百姓。

有一次,他出门看见一个罪人,竟下车问候并哭了起来。随从说:“罪人干了坏事,你何必可怜他!”

禹说:“尧舜的时候,人们都和尧舜同心同德。现在我当天子,人心却各不相同,我怎能不痛心?”

禹成功治水,建立夏王朝,热爱自己的国家,爱戴天下万民。对于大禹的爱国爱民精神,后人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公而忘私、勤政为民的奉献精神。大禹受命统率全国治水事务,始终以为民造福为己任。大禹13年在外,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公而忘私执政为民的代名词。

二是革故鼎新、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禹认真总结前人治水教训,组织了全国性的大地测量,精研山水地理,虚心学习各地治水经验,终于提出了改革古道、因势利导的治水方略。

三是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大禹为了治水伟业,吃粗茶淡饭,穿破旧衣服,住简陋房屋。正是他这种身先士卒、艰苦奋斗、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成就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人类战胜自然的典范。

四是和谐发展、依法治国的民本精神。大禹在带领人民治理洪患的艰苦历程中,最广泛地接触了人民,最深切地了解了民情,最真切地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形成的以“敬民、养民、教民、护民”为主要内容的“民本”思想。

五是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自律精神。舜评价大禹说:“成治水之功,行声教之言,成就最大。勤劳于国,尽力沟洫;节俭于家,卑宫菲食。谦恭而不自满,可谓贤才之最。备受赞美而不骄,天下无人敢与之争能;不尚征伐而战绩斐然,天下无人能与争功。”

大禹的爱国爱民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几千年来,不断被炎黄子孙发扬光大,使大禹精神超越了时代的界限,升华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

[旁注]

尧(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史称“唐尧”。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 年,90 岁禅让于舜。

鲧 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鲧禹治水是我国最著名的洪水神话,其所隐含的史实对我们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很可能就是由于这场洪水,导致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政权的建立。

启(?~公元前1963年),也称“夏启”,是大禹的儿子。夏代第二任君王。是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继位后,启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禅让 指古代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人,如伊祁姓的尧让位给姚姓的舜,舜让位给姒姓的禹。这是一种“拟父子相继、兄终弟及”的王位继承制度,是对正统王位继承制的模拟,是上古时期政治舞台上部族政治激烈角力的结果,目的是让各大部族的代表人物有机会分享最高权力。

九鼎 夏王朝初年,夏王大禹划分天下为9州,令九州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将全国9州的名山大川、奇异之物镌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并将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这样,九州就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阅读链接]

据传说,大禹来到涂山时爱上了一位姑娘,但没来得及成婚,就又到南方去治水了。

姑娘一直等着大禹,经常吟唱思念的歌,这就是南方民歌的起源。后来大禹终于回来,娶了这位名叫女娇的姑娘。但新婚后的大禹在家只待了4天,又出发去治水了。女娇在家等呀等,常站在黄河之滨眺望,最后化成一座“望夫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