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自然地理探究
18681200000014

第14章 地理信息丰富的《管子》

《管子》一书是我国先奉诸子中著名的典籍之一。此书托名春秋前期的大政治家管仲所作,保存下了那时期政治、经济、军事、哲学、医药、地理以及一些自然科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在地理方面,《管子》有《地图》篇、《地员》篇、《度地》篇等有关地图、土壤地理、植物地理、水文地理、采矿,以及根据四季气候安排农事等地理知识。因此,《管子》是一部古代重要的地理著作。

《管子》书中地理学思想非常丰富。在《管子·地图》篇中,一开头就指出地图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以及当时地图中的一些内容。

《地图》篇认为,凡军中主帅,必首先详知地图。盘旋的险路,覆车的大水,名山、大谷、大川、高原、丘陵所在的地方,枯草、林木、蒲苇茂密的地方,道里的远近,城郭的大小,名城、废邑、贫瘠之地及可耕之田等,都必须完全了解。

地形的出入交错,也必须心中完全有数。然后,就可以行军袭邑,举措先后得宜而不失地利,这都是地图的意义。

这里所叙地图的内容已很丰富,可以表示多种地物,地图的比例、制图的符号,都应该有规范的符号。由此可见,当时的地图制作,如果不进行一定的勘测,恐怕难以完成这样复杂的地图。

《管子》的地形知识也很丰富。地形是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之一。在我国古代地理知识中,地形知识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管子·地员》按照发展农业生产的需要对地形进行了分类,把丘陵分为15种,根据地势逐一加高给以不同的名称,并对其地形特征进行解释。这样详细的分类在古代文献上是少见的。

除丘陵外,《地员》篇把山地农业地貌又分为5种:从山之上至山之侧,具体叙述了5种山地的地形;悬泉、复吕,泉英、山之材,山之侧,这种分类对当时山体认识更加具体。

从地形学上进一步分类型并找出其地势特征,《管子》书算是最为详细。对山体进行5个层次的分析,这是很有科学意义的。

汉代以后,我国地形类型分类日趋完善,是受《管子》地形思想的影响。所以,《管子》的地形类型的思想,在我国古代地理学上占有重要地位。

土壤和人类生活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土地成为人类的生产资料以后,我们的祖先就由此开始了对土壤的认识和利用。在先秦文献中,以《管子》对我国古代土壤的颜色、土壤的性质与结构谈得最多也比较全面。

《管子·地员》篇对各种土质结构有生动的描述,讲了6种上等土壤的质地结构,认为有的轻疏、刚强,有的粉解若糠,有的是大块垒,有的稍干即裂,有的硬如石等。

由此可见,《管子》所讲土壤质地结构不是孤立地讲,而是与土壤肥力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行考察,从而阐明土壤与农业生产的重要关系。

《管子》书中还谈到土壤水分、土壤中的动物及盐碱对植物生长的关系。

土壤水分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植物生长必不可少的条件。土壤水分的多寡是古人评价土壤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准。《管子·地员》篇认为,土壤性能好,则干而不裂,土中隐含水分,也不会积水过多,无论是高地或低地,土壤排水、保水性能均属良好。

土壤中的动物在土壤中所起的作用与农作物生长也有十分重要的关系。古人把土壤中是否有某些动物也作为衡量土壤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

《管子·地员篇》指出,没有脚的豸虫所穴居的土壤是肥沃的,含有机质多。没有足的虫,自然是指蚯蚓。根据现代学者研究一条蚯蚓每24小时排泄一次。

由此可见古人对蚯蚓在土壤中作用的认识是正确的,它是合乎现代自然科学原理的。

《管子》还把含盐多的土壤称为“桀土”,不经过土壤改良是很难耕种的,故《管子》书中把它列为最差的土壤。

《管子》对矿产分布有的粗略认识。在《管子·地数》篇里说:土地的东西广度19000千米,南北长13000千米。其中山脉4000千米,河流4000千米,出铜的矿山467处,出铁的矿山3690处。

出铁的山比出铜的山多得多,这是符合实际的。反映了春秋战国之际,对铜、铁矿产的广泛开采,在此基础上积累的地理知识。

《地数篇》还对春秋战国时期探矿经验进行总结,认为利用一些矿物共生的特性,先找到指示性矿物的一些明显特征,而后进一步确立贵重金属矿埋藏地。

《管子·度地》篇在农业生产和水利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对河流提出了早期的分类:

水有大小,又有远近。从山里发源,流入大海的,叫做“经水”;从其他河流中分出来,流入大河或大海的,叫做“枝水”;在山间沟谷,时有时无的,叫做“谷水”;从地下发源,流入大河或大海的,叫做“川水”;由地下涌出而不外流的,叫做“渊水”。

这5种水,都可以顺着它的流势来引导,也可以对它拦截控制。

这里把天下的河流依其源泉所出的不同,及流入海、河、江等不同,划分为:经、枝、谷、川、渊5种类型。提出对水因其势而利往之的治理原则,以及不能久扼,久扼则有危险的意思。

这些都是符合科学道理的,反映了当时河流地理的知识水平。

《管子·度地篇》最早提出国都城址选择的地理条件:建设都城,一定选在平稳可靠的地方,又是肥饶的土地,靠着山,左右有河流或湖泽,城内修砌完备的沟渠排水,随地流入大河。这样就可以利用自然资源和农业产品,既供养国人,又繁育六畜。

同时,都城建设应当是内修“城”,外修“郭”,郭外筑护城壕:地势高则挖沟,地势低则筑堤。这才配称作牢不可破的城池。

城墙上种植荆棘,使之交错纠结,用来加固城墙。每年都不断地增修,每季也不断增修,使之造福于子孙后代,这关系着人民生命万世无穷的利益,也是对人君的保障。

国都城址的选择,要在较为平坦而肥沃的土地之上。背有大山,左右有河流、泉水或湖泊,还要注意城内可畅通地挖修排水沟,使城内的水顺着地势排入大河。

这样的城址就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农产品来保障城市人口的衣食所需和繁养六畜、发展经济,以吸引更多的人口集中。

有了这些地利和险要,还要内筑城、外立廓、廓外挖护城壕,低的地方筑堤防,高的地方挖沟渠。这样系统的城址选择理论,是实际工作的总结,很符合科学道理。

《管子·度地篇》对河流弯曲的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记录:

河流弯曲的地方,产生回流,回流和正流汇合,产生漩流,漩流湍激,在河床坡度小的地方,回流转弯平缓。河床高差大则漩流有限强的侧蚀破坏力量,于漩流之后,有的地方流速缓慢,泥沙淤积,造成河道堵塞。日子长了河流就会冲决河道,泛滥成灾。

上述细致地描述了产生河曲的原因及漩流产生的过程。也记述了河床坡度不同,对流速、漩流侵蚀能力的影响。

一些地方强烈侵蚀,则另一些地方则会沉积。日子长了就产生河曲,甚至引起河床改道。这就记录了河流变迁的过程与规律。

《管子·度地篇》中有关于物候、农日和水利的记载:

在春季3个月份里,天气干燥,是水少流细的时节。此时山河干涸水少,天气渐暖,寒气渐消,万物开始活动。这时有利于做土工工事,因为堤土会日益坚实。

在秋季3个月份里,山川百泉涌水,大雨降,山洪发,入海路远水难疏泄,秋雨连绵,天地呈凝合状态。此时应抓紧秋收,使之颗粒归仓。

在冬季3个月份里,天地收闭,万物实熟。此时应补修屋舍,修缮边防城寨,修理城墙道路,调整度量衡,处理狱中罪犯,蓄积草料粮食,以及君主举行娱乐活动和祭神。

由于一年之事全告完成,还应当表彰有功,赏贤惩罪,升迁官吏而提高他们的等级。此时不利做土工工事,浪费7/10的工费,而土冻难成。此时昼越短而夜越长,天寒利在室内劳动,甚至在外堂都不适宜。

一年四季之中的气候特点,从农事和工程的角度进行评价,准确而科学。

总之,《管子》在地理学中所取得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由于《管子》书中探讨了地理学的各个方面,土壤地理学、植物地理学、陆地水文地理学、地形学、采矿学、气候学等具有较全面的地理学思想。因此在我国先秦地理学思想史上占有特殊地位。

[旁注]

地物 地球表面上相对固定的物体。可分为天然地物和人工地物。如居民地、工程建筑物与构筑物、道路、水系、独立地物、境界、管线垣栅和土质与植被等。在测绘地图说,将分布在地面上的固定性物体,如居民点、道路、水利工程建筑,一般用规定的符号表示在地图上。

地形类型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主要包括高原、山岭、平原、丘陵和盆地。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土壤肥力 土壤能供应与协调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所需的养分和水、气、热的能力。是土壤各种基本性质的综合表现,是土壤区别于成土母质和其他自然体的本质的特征,也是土壤作为自然资源和农业生产资料的物质基础。土壤肥力按成因可分为自然肥力和人为肥力。

六畜 或称“六牲”,是6种家畜的合称,即:马、牛、羊、猪、狗、鸡。我们的祖先早在远古时期,先后选择了马、牛、羊、鸡、狗和猪进行饲养驯化,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成为家畜。六畜各有所长,在悠远的农业社会里,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基本保障。

[阅读链接]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早年曾经助齐国公子纠和小白争夺君位,结果小白得胜,即位为齐桓公。齐桓公不计前嫌,经鲍叔牙保举,任其为卿。

管仲在辅佐齐桓公时,对内政外交政策进行全面的改革,制定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方针策略。对内分设各级官吏,选拔士子,赏勤罚惰,征赋税,统一铸造、管理钱币,制定捕鱼、煮盐之法;对外采取“尊王攘夷”的外交策略,使齐桓公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齐桓公尊其为“仲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