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诚信知报
18681000000006

第6章 孔子的信行与报恩

孔子不仅是诚信的倡导者,也是诚信美德的积极实践者,更是一个胸怀仁爱,而且懂得报恩的大贤。

一天,子路向老师孔子汇报工作,谈到这样一件事:有一位老农,年逾古稀,一生以务农为本,勤劳俭朴,遵纪守法,在乡里享有名望。可是他有一个儿子对他不孝顺,每天不让他吃饱饭,而且吃的都是粗粮。

老农听到中都有了父母官,就想状告儿子虐待他,但一生忠厚的老农,不敢面见官府。正当这时,子路来到了这个村子,在乡邻们引领下,老农找到了子路,诉说了儿子不孝的情形。

子路听了十分生气,就把他儿子找来,教育他要孝顺父母,并限他立即改正,儿子当面答应了子路所提出的要求。但是,事情过后,这个不孝子不但不改正错误,反而变本加厉地虐待父亲,经常不给他饭吃。

老人这次在乡邻的指引下,来到中都向子路投诉。子路答应在3天内一定把这件事办好,并嘱托同来的乡邻照顾好老者。也许是事情太多,子路就把这件事情给忘记了。10多天后,老农来到衙门告状。当时孔子担任中都宰,掌管民事刑事案件。

孔子问道:“老人家,你来有什么事?”

老者把几次见子路的经过和子路的答复一一告知了孔子。孔子对子路处理问题的拖沓作风十分不快。他先亲自扶着老人进入内间,交代用餐事宜,然后,立即叫人传来了子路。

孔子表情庄重,严肃地对子路说:“一个人没有信用,就难以立足。你答应了老农的事又拖着不办,失信于百姓,这怎么行呢?”

子路知道错了,也没有辩护,只诚恳地说:“我对这老者是十分同情的!”

孔子说:“同情而不解决问题,同情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一个有道德的人在处理问题上应该忠诚信实,答应的事情就应该去做完,做好。你叫人去把这个不孝之子给我带来,我亲自来处理。”

子路遵照老师的指示,立即将这个不孝儿子带来了。子路发现,老师看到这个人后,肃穆庄严的面容中,还带有几分怜悯痛惜的神情。子路又一次感受到了老师的仁慈之心。

孔子沉吟片刻,才开口问道:“你有儿子吗?”

不孝儿子说:“有。”

孔子问:“儿子生下来时有多长呀?”

不孝儿子说:“不过一尺。”

孔子问:“那现在有多高了?”

不孝儿子说:“6尺有余。”

孔子问:“是谁养他这么高的?”

不孝儿子说:“是我和他的母亲。”

孔子问:“那你是谁养大的呢?”

不孝儿子说:“是我的父母。”

孔子问:“你知道是你父母将你养大的,这就好了。”孔子又问,“你现在多大?”

不孝儿子说:“32岁。”

孔子说:“再过20年,你的年纪将是你父亲今年的年龄。那时你也不能种庄稼了,谁来养活你呀?”

不孝儿子说:“靠儿子来养活。”

孔子说:“你今天不愿赡养你的父亲,到时,你的儿子也向你学习,以你今天对你父亲的态度来对待你,你有什么办法?”

不孝儿子无言以对。

孔子说:“生你养你的父母你不赡养,应由哪个来养?”

不孝儿子哑口无言。

孔子说:“父母养育之恩,应该尽心尽力报答。羊尚有跪乳之恩,雅有反哺之义,你这不孝之子,连禽兽都不如,何谈有半点人性,你可知罪?”

这时,不孝儿子说:“小人一时糊涂,小人知罪!”

孔子说:“知罪就好。今后你应该如何对待你的父亲?”

不孝儿子说:“我一定赡养他,让他有饭吃。”

孔子又说:“你的所谓孝,只要有饭给他吃,养活他就行了吗?如果不真心真意孝敬你的父母,这和你饲养的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

不孝儿子连忙说:“大人饶恕,小人今后一定恭敬诚心地赡养他老人家。”

孔子说:“那就好了。你今天既是父亲又是儿子,做父亲就应该像个做父亲的样子,做儿子就要像个做儿子的样子,这才是美德。今天你有悔改,我就不再追究你的罪过了,快快将你父亲接回去吧!”

不孝儿子说:“大人的教诲,小人终生难忘!”

孔子要子路将老者扶起来,儿子对父亲痛哭流泪,悔愧不已。孔子又将老者送出门外。

孔子处理的这件事,给子路树立了表率,使子路很受教育,知道了诚信的重要,从此以后,实实在在地履行诚信,做到了“无宿诺”,即当天答应的事情不放到第二天就完成。同时,这件事也教育了中都的百姓,人们知道了后,就很少有不孝的事情发生了。

孔子不仅凡事讲诚信,还他宽心仁厚,以仁为本去看待事情,并且注重报恩。下面这个典型事件,集中反映了孔子这方面的思想。

公元前492年,孔子带领弟子子路、司马牛等人进入宋国边界,见一群军校手持鞭子正在驱赶上百民工搬运石头,为只有38岁的宋国大司马修造坟墓。有一位年近70岁的老者,因精疲力竭昏厥倒地,军校见了走过去,皮鞭雨点似地落在他身上。

孔子目不忍睹,叫子路前去劝阻。军校举鞭向子路抽来,子路拔剑将他手中的鞭子削成两截。

孔子上前对军校说:“老人家已被折磨成这样了,你们就放过他吧!”接着拿出钱打发军校,又令弟子将尚存一息的老者扶上车送去调治。

为了方便拜见国君宋景公,孔子师徒选择了商丘一家较宽敞的石记客店住下来,店主名叫石头。

军校回去把发生的事情报告了大司马。大司马恨得咬牙切齿:“务必将那伙人斩尽杀绝!”军校得令,便装寻访,很快在石记客店找到了孔子一行。

军校叮嘱石头:“严密监视这伙人,今晚大司马将派兵杀他们!不要走漏风声,否则,灭你九族!”

石头唯唯诺诺等军校一走,立即将消息报告了孔子。孔子大惊,带领弟子就要出逃。石头说:“这样易暴露目标,需改扮成商人!”说完,他找来商人服饰叫他们穿上,并做向导带他们出城直至国境。

孔子问石头:“你我素昧平生,为何舍命相救?”

石头说:“先生在墓场救下的老者,正是我的父亲啊!大恩大德,岂能不报?”

孔子感激万分,怕石头回去惨遭大司马毒手,亲自修书一封,介绍石头到卫国去找朋友蘧伯玉,求他为救命恩人谋个职业。

数年后,孔子又到了卫国。一天,他正给弟子们讲学,弟子司马牛哭着跑来告诉他:“那个石头病故了!”

孔子闻言,立即带领弟子前去奔丧。在破旧狭小的茅屋里,孔子见石头衣衫褴褛赤脚躺在木板上,身上盖着一张破席,泣不成声:“恩人啊,你为何落到如此地步?”

司马牛说:“蘧伯玉在世时,石头生活得很好。伯玉去世后,他连糊口的差事也没有了。”

孔子虔诚跪下:“恩人在上,请受孔丘一拜!”孔子行完大礼,马上对颜回说:“快将我的马卖掉,我要厚葬恩人!”

颜回为难地说:“请老师三思,依礼,大夫不可无车。再者,吾辈将不知奔波何方,路途遥远,您……”

孔子果断摆摆手说:“无需多言,如果没有恩人当年冒死相救,我等早成大司马刀下之鬼了,岂能苟活今日?快去!”

孔子卖了坐骑,为救命恩人石头举行了隆重的葬礼。

孔子卖马报恩,给世人做出了表率,被人尊敬。孔子践行的“知恩图报”,也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旁注]

子路(公元前542年~公元前480年),孔子得意门生。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孔子了解其为人,评价很高,认为可备大臣之数,做事果断,信守诺言,勇于进取。

中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今在山东省汶上县,孔子曾在此任“中都宰”一职。另外,春秋时期的平遥也称为“中都”,是晋国古邑,战国时期的平遥属于强大的赵国都邑之一。

蘧伯玉(约公元前585年~约公元前484年)。春秋时期卫国名门望族。自幼聪明过人,饱读经书,能言善辩,外宽内直,生性忠恕,虔诚坦荡。孔子周游列国时数次投奔蘧伯玉,他曾称赞蘧伯玉是真正的君子。

[阅读链接]

我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这句话反映了古人知恩图报的美好情操。

子路是孔子的弟子,他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子路就想到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于是,小子路翻山越岭走了10多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