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八闽魅力:福建文化特色与形态
18680800000007

第7章 慈悲林默创下妈祖文化

妈祖原名林默,世人尊称林默娘,宋初期清源军莆田县湄洲岛人,生于960年,本是一位道德高尚、人所钦佩的杰出女性,但在她死后,不仅没有销声匿迹,而且成为了“千秋不朽”、“万古流芳”泽被苍生的天上圣母。

妈祖是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妈祖祖父莆田人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亲林愿,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曾朝夕焚香祝天。

就在她即将要出生前的傍晚,众人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异彩纷呈,奇光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透出了颜色。

由此天降异样,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生的非常奇特,自然也就倍加疼爱。因她出生至满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

关于妈祖出身,最早史料记载于南宋廖鹏飞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谓:“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

同样的记载也出现于明代的《三裁搜神大全》卷四:“林默母陈氏,尝梦南海慈航,与之优钵花,吞之,已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

这些都是说林默的生有异能,少年慕道,精于占卜,长于医术,为民解忧;成年后的妈祖,这些特点更是突出,立志普济众生,矢志不嫁,父母最终也都顺从了她的意愿,使她更能专心致志地做慈善事业。

由于平素精研医理,常为众人治病,教众人防疫消灾,也就赢得了大家的钦佩尊重,人们无一不感颂她的功德。林默素来性情和顺,热心助人。

不图回报的为邻里乡亲们排忧解难,更是常引导人们趋吉避凶,预防海难。邻里乡亲遇到困难,都愿意跟她商量,请求帮助,久而久之,林默大仁大义的事迹也就逐渐的传开了。

生长在大海之滨的林默,还通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湄洲岛与大陆之间的海峡有不少礁石,在这海域里遇难的渔舟、商船,常得到林默的救助,因而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她还会预测吉凶,必会事前告知船户可否出航,所以又说她能“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

987年,年仅28岁的林默羽化飞升。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看见,妈祖同诸姐登高于湄峰之巅,告别亲人们之后,独自乘长风驾祥云,翱翔于苍天皎日之间,忽见彩云布合,人亦不可复见。

此后,航海的人又传说,常见林默身着红装飞翔在海上,救助遇难呼救的人。因此,海船上就逐渐地普遍供奉她的神像,称为“妈祖”,以祈求航行平安顺利。

妈祖一生在大海中奔驰,救急扶危,在惊涛骇浪中拯救过许多渔舟商船;她立志普救众生,护佑渔民,专以行善济世为己任。根据史料,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最终列入道教祭典和国家祀典。

经过千百年的分灵传播,随着信众走出国门,妈祖也从湄洲逐渐走向世界,成为一尊跨越国界的国际性神祇,并对于东亚海洋文化及我国沿海文化产生重大的影响,被人们称为妈祖文化。

[旁注]

九牧林氏 林氏源远流长,东晋初年晋安林始祖禄公入闽,传十世隋右丞林茂,由晋安迁居莆田北螺村。唐德宗立双阙以旌表其孝,时号“阙下林家”,宋代,阙下林家裔孙伋公因官晋江县尉遂家泉州,子杞公历知康、淄、雅、泰四州,生九子,先后为知州,世称“九牧林氏”。

慈航 即慈航道人,是道教人士对观音菩萨的称呼,传说慈航大师是太上老君十二大弟子之一,其后,500年后出佛,当时没人信奉,是以太上命其弟子慈航道人去帮教,随转为观音菩萨。

羽化 传说中古代修道士修炼到极致跳出生死轮回、生老病死的境界,是谓羽化成仙。后来道教徒称人死,为了避讳也叫“羽化”或“羽化登仙”。

[阅读链接]

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

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为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仍是为了化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