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散文之道
18680500000023

第23章 散文研究所笔记

2005年6月4日

在网上看了西北大学现代学院的介绍,觉得他们办学认真,有追求和理想。如今教育产业化的倾向,致使不少高校盲目的扩大招生,提高学费,增加经济效益。公办大学且这样,民办高校就“更上一层楼”了。在国外,大学都是公益性事业,不管国立或者私立,总把培养人才放在第一位,赚钱不是主要目的。

西北大学是百年老校,在中国西北地区的文科院校里,算是首屈一指的。现代学院由西大申办,社会力量参股,管理体制是新模式,因而少保守,多朝气,让人看好。

突然想起一件事,于是坐在办公室里,给现代学院刘家全院长写一封信,谈成立中国散文研究所的设想。散文是文学的一大门类,但不被重视,现在全国的高校里,有数个诗歌方面的研究所,小说方面的研究所,可散文几乎是空白。前几年南方某大学曾动意了散文研究,但只开过一次会,就无影儿了。

做事既要有创意,还要能坚持。有时创意好办,灵机一动就来了,但坚持却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包括人力的、物质的、环境的基础,投入,氛围等等。

2005年6月11日

晚上7时,手机响,短信到,打开一看,是刘家全院长发来的:“陈作家,您好!来信收悉。感谢您对西大现代学院的认可和褒扬!您提议成立‘中国散文研究所’的设想很有意义,这几天我在西安,明后天都可以见面。明天周日能多聊会儿,不知您有何安排?后天上午9时以后也行,如方便可回短信商定时间地址。顺致端午节好!刘家全。”

回复短信,确定了唔面的时间地点。原来今天是端午节,我都记不住,从短信中能感觉到刘院长是个谦和礼义的细心人。

2005年6月12日

下午2时半,按约定到高新四路15号,西北大学的桃园校区内,拜见现代学院董事长兼院长刘家全先生。刘院长已在办公室等候,他是陕西眉县人,生于1953年,西安医学院研究生毕业,留校任教多年,后搞医药企业的开发,算是有成就的学者型实业家。现在办教育,他把医学事业的认真、严谨、负责的作风也带了进来。学医的人有着拯救思想,守则独善其身,用医生的职责来疗治每一个病人;放在兼济天下,呼吁社会的真善美。鲁迅是学医出身,郭沫若亦是,他们后来转型到人文领域,操持精神的拯救工作。

我谈了创办散文研究所的意义和工作计划,刘院长询问了有关细节。其间我们谈到名家与教育,五四时期,很多作家都在大学里当过老师,也愿意与学生交流。当然,有些名家作品多,但讲课不行,XX口才表达差,学生听不清;XX讲到科研深度上去了,学生听不懂。但那个时期尊重人才,没有现在这么多条条框框。沈从文没上过大学,北大的校长可以聘请他当写作教授,同样也培养出了一批学生。

谈了一个半小时,出来时,刘院长亲自开车,送我到校园大门口。其实不远,也就几百米,但他表示了尊重和礼遇。

2005年6月17日

下午5时半,应约继续去现代学院,向刘院长及李、朱副院长谈成立散文研究所的方方面面。上次与刘院长会谈是初识,带着个人色彩,这次则是正式的领导班子集体会议,有决策性质。

2005年6月19日

上午,刘院长打电话,说是院务会议已经研究决定,同意成立中国散文研究所,聘请我出任所长。并要求最好在这个月内,正式对外挂牌。

散文研究所的成立从动议到决定,也就10多天时间,这个工作效率够快够高的。想起我认识的一位在大学里当书法教授的朋友,说他申请成立一个书法研究所,先要写申请报到系里,系里压一段时间开会研究了,然后报到学校科研处,科研处太忙很长时间顾不上考虑,完了还要上学术委员会讨论,最后还得上校长办公会决审,反正报上去快一年了,现在还没批下来。可见现在大学的衙门化、官僚化多严重。

由此我想到刘院长他们是真正想干事情的人,我庆幸与他们有缘相遇。我也是个做实事的人,最讨厌那些繁文褥节和虚套过程。唱戏嘛,不在于舞台大小,而在于唱得好坏。台子搭得高大宏伟,如果其声衰衰亦不顶用。

2005年6月23日

在学院研究召开散文研究所成立大会事宜,时间、地点、邀请的嘉宾名单等,我提出了一个方案,学院领导进行补充和完善。

刘院长把院发(2005)17号红头文件给我,文件标题是《关于成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中国散文研究所”的通知》,内容这样写:“为加强我院学科建设,促进中国散文的研究和创作,经研究决定成立西北大学现代学院中国散文研究所。聘任陈长吟同志为研究所所长。中国散文研究所是我院下设的一个学术研究机构,除专责研究中国散文外,另参与我院文科类学科建设、担负部分教学工作、建设中国散文网、发起散文界的学术活动等。”

2005年6月25日

给陈忠实、肖云儒等先生送请柬。

下午约邢小利、朱鸿、仵埂等散文界的朋友在小寨的“人人乐”小聚,听取他们对散文研究所的建议。

晚上写讲话稿《歌唱散文》。

2005年6月27日

下午三时,中国散文研究所挂牌仪式在西北大学桃园校区举行,参加人员有陈忠实、肖云儒、费秉勋、和谷、朱鸿、沈奇、张国俊、方英文、孙见喜、张书省、李天芳、庞进、仵埂、李浩、刘炜评、王春、李向红等作家,学者以及新闻界记者共30多人。刘院长致辞,陈忠实、肖云儒揭牌,朱鸿等人讲话。

刘院长在致辞中说:今天,“中国散文研究所”在我院落户,正是文化大家、学者名流参与大学思想文化建设,大学与社会互动的一项积极成果。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散文研究所”并不只属于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而是我们西安、陕西乃至全国文学界、散文界自己的研究机构。我们一定会尽最大的努力,支持将“中国散文研究所”办好,使它从诞生之日起就迅速成长,发育成熟,成为中国散文界、文学界一个好的信息平台,成为作家、评论家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著名文化学者,“形散形不散”的创作者肖云儒在讲话中说:热烈祝贺散文研究所成立。散文组织,我听说过有各种学会,但从事研究性的实体,好像我们国家还是第一次,所以对国家的文学发展将是很有意义的。新时代的散文,新时代的年轻的散文作者,都有许多新的探讨,需要我们去关注。比方说,网络开始之后,各种聊天室,论坛的贴子,就正在创造散文原素,它的互动方式,青春感,现代性,都给在农业文明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中国散文,提出了很多咄咄逼人的问题。网络的特别私密化,导致散文的个性化有独异特色,并把这个“独异特色”推向极致。同时,互联网的大批量的复制和传播,又导致散文写作经验的批量复制,使它消除了个性,这是两极的矛盾,怎么克服,值得我们去研究。我想,这也正是现代学院领导和陈长吟先生成立散文研究所的一个宗旨吧!

2005年7月6日

写出“中国散文网”的建设方案,下午送到西安睿辰文化公司去,请他们做个经费报价。该公司主办的“中国西部文化网”已运营好几年,读者评价不错,是西部地区较早的有影响的文化文学网站,也曾做了介绍我的专题,其内容结构和网页设计我都比较满意。

2005年7月13日

发走几百封关于“网络散文讨论”和“中国散文家档案”的约稿信,为“中国散文网”准备资料。建网的合同已签,报价5300元,最终的价格是4280元,要有自己的数据库和后台技术管理系统。

2005年8月4日

审看“中国散文网”的首页设计,有两点不满意:一是色彩太嫩,绿色固然好,富有青春意味,但厚重大气不够,散文还是沉着成熟一些好;二是动画图片太地方化,什么西安城墙、大雁塔、兵马俑啊,老一套的黄土地特色,散文网要面向全国,要有科技时代的朝气。旧与新,薄与厚,没有严格界限,关键是要把握好一个“度”。适度为宜,差一点不行,过一点也不好,这是对审美水平和技术能力的考验。对于年轻人来说,现代技术是没问题的,但在精神层面的表达上,总是不到位。

2005年8月8日

带着鲜花果篮,与刘院长、朱德海老师、王春一道,去和平路11道巷省委干体所看望贺抒玉老师。

贺老师是德高望重的文学前辈,长期主持《延河》的编辑工作,扶持了不少青年作家,路遥就是她去陕北做工作,然后调到省作协来的。1975年,我的一篇小说《墙报主编》,经贺老师指导修改,准备刊发在《延河》杂志上。接着,贺老师又向人事部门推荐,要把我做为基层的文学作者,特招到作协来工作(后来我上了大学,此事做罢)。

贺老家面积不大,还是多年前的旧房。客厅里摆着老沙发,面子都磨得褪色发光了。贺老身体不好,但精神很好,她拿出四卷本的《贺抒玉文集》,签名送给我们。我们向她汇报了散文研究所的情况,并向她请示两点:一是准备建立李若冰纪念室,二是准备召开李若冰散文研讨会。这些,都得到了贺老的肯定和支持。

临走时,贺老取下窗口挂着的李若冰喜爱的一个驼铃,桌上摆着的李若冰用过的一个砚台,柜顶放着的戈壁舟送给李若冰的一个瓷罐,交给刘院长,说这是李老的遗物,放在将建立的李若冰纪念室里。

下了楼,刘院长很感慨,像李若冰贺抒玉这样的老革命老作家老干部,如今还住在陈旧的小房子里,其品德精神让人敬佩。

2005年8月29日

读《李若冰文集》,共四卷,选了李老1953——1996年间40多年的作品,有120万字,李老是西部散文第一人,他的作品充溢着青春的昂扬向上的气息,曾影响了一代人。当年,不少年轻人在他作品的感召下,奔赴西北建设前沿,开拓奉献,这种力量是今天的文学作品所达不到的。

去西部文化网,指导他们继续修改完善中国散文网的设计。在人们的感念中,好像西北,好像陕西就是黄土高原,陕西人也是有意无意的强化着自己这种个性,其实不然,西北也有绿洲,陕西的绿色秦岭面积很大。另外,中国散文网面向的是全球华语散文读者,要通达共赏,要有世界意识,不要受某种局限。

2005年8月30日

做成一件事,需要10年功夫。

《美文》1992年创刊,在贾平凹的带领下,10多个人的团队干了10年,才把这份杂志推到了顶峰。现在,刊物进入了维持和护理的阶段,冲击力已弱,再提高和前进一步都比较难了。这其中的原因,与时代变化、人力资源、主持者与观赏者的新鲜感及互动性、智力开发的极限都有关系。

要想把散文研究所做出名堂,也非10年功夫不可。人力财力的有限,是最大的制约。有了好的想法和策划,人少钱少是实现不了的。但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为文坛做一点有意义的事。10年后,散文研究所如果能成为中国散文的博物馆,资料库,就是我最大的贡献。

吟出一首顺口溜:

夜读散文到通宵,早起街头吃没糕;

上网击键论江山,开启“伊妹”乐陶陶。

2005年8月31日

中国散文网的后台程序终于做完,发上互联网的空间进行测试。目前网站只是个空壳子,好像盖大楼,主体已封顶,还要装修,更重要的是充实内容。

给全国散文界朋友发了100多份建立“中国散文家档案”的征稿启示,又打了很多电话。中国散文学会的林非老师、王宗仁老师都很支持,云南的于坚在电话中问及网络的版权和稿费问题,这点比较麻烦。

2005年10月10日

去三学街定做“中国散文网”的喷绘背景布、签名布、标牌等。

在学院参加刘院长主持的碰头会,商定了中国散文网开通仪式暨全国首届网络散文研讨会,放在10月17日举行,又商定了邀请的嘉宾名单以及会场布置等事宜。

写了《中国散文网名称释义》等文章。

2005年10月16日

下午4时带小车去咸阳机场接林非与王兆胜。林非老师是中国散文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博士生导师,著名的鲁迅研究和散文研究专家,今年已74岁,身体不太好,他能答应来西安参加散文活动,实在让人感动。王兆胜先生是文学博士,很有前途的青年散文作家和理论家。

在西大宾馆陪林老师吃了晚饭,又开车陪他们去钟鼓楼、南门、雁塔北广场看夜景,聊散文。

2005年10月17日

早6时许,去火车站接王宗仁与董彩峰。王老师是陕西扶风人,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对陕西的文学一直很关心。小董是中国散文学会的办公室主任,第一次来西安。

下午2时,参加会议的嘉宾陆续来到西大桃园校区。到的最早的,是贾平凹,来后签了名,又上7楼散文研究所的办会室参观、照相。2时半,会议在图书馆准时开始,由林非、王宗仁、贾平凹、刘家全为中国散文网揭幕,然后刘院长致辞,我介绍散文网筹建情况。刘院长又为林非、王宗仁、贾平凹颁发了中国散文研究所特邀顾问的证书。林非讲话说:“中国散文网的开通是全国散文领域里的一件大事。它一定会通过与广大散文爱好者的互动与交流中,充分展示当前散文创作和理论的面貌,推动21世纪整个散文理论的向前迈进。”

开通仪式完了后,是网络散文研讨会。贾平凹、高建群、方英文、张艳茜、张国俊、李志慧、和谷、庞进、孙见喜、张孔明、杨莹、王新民、沈奇、韩鲁华、史飞翔、冰水一度等20多位作家,教授,网络写手纷纷发了言。这样的探讨网络文学写作的会议,在全国范围内还是首次。

我致辞的题目是《阅读方式的革命》,我认为:用键盘代替钢笔,其实是一个书写方式的革命。这个革命成功地改变了大家的案头劳作,减轻了媒体的负担,加快了文学作品面世的周期。利用网络来获取信息,我认为这又是一个阅读方式的革命。现在的知识分子,中青年读者不一定经常读书,但他们会经常地上网来看新闻、读文章、查资料、浏览图片。由于电脑的运用和网络的普及,文学作品的问世就变得很容易了。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在网络文学繁荣的同时,由于它的随意和自由,每个人都可以任意去发表文章,也就给一些人提供了自我表现、个性膨胀的机会。于是,网络上各种垃圾、各种污染环境的声音也比比皆是。如何引导、如何管理、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创办中国散文网,就是中国散文研究所对网络文学的一种理性的参预,一种客观的实践。

2005年10月18日

上午是林非老师的讲座,题目是“我为什么喜欢散文”,听众为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汉语言文学系的400多名师生以及部分社会上的文学爱好者。阶梯教室里挤满了人,效果不错。

下午开始是王宗仁老师讲座,题目为“我怎样写散文”。然后是王兆胜先生讲“当下散文的局限分析”。能听到这样高档次的讲座,真是学生们的福气和运气呢。

2005年11月23日

下午史飞翔带车来接,去太乙宫西安翻译学院,晚上为该院文学通讯社的200多名学生讲散文创作。一个多小时,分三部分:散文的概念,散文的标准,散文的写作。然后是对话互动,针对学生的提问来解答,有“如何看待陕西这个文学大省?”“如何看待读者对作品的认可?”“作品的思想高度,要上升到哲学层面吗?”“我想毕业后从事文学工作,现在要做哪些准备?”等问题。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也实际。与青年人交流很有意思,需要知识广泛,不保守才行,解答的结果他们还是比较满意。

2005年11月26日

早上6时起来,赶往桃园校区,8时整给现代学院文学创作班的学生讲“散文的时代精神”。开讲之前,搞个小调查,请想当作家的同学举手,好几个。再请想从事文学工作的同学举手,人更多了。看来报考西北大学文科的学生,还是喜欢文学的居多。

文化工作部将讲座全程录了视频,准备放在学院网站上去供观众长期欣赏。讲课并不是我的长项,不会夸夸其谈和一套一套背诵诗词与范文,但因为有创作实践经验以及文学的个人理解,所以对学生们来说就有帮助和收益了。

2005年11月28日

“中国散文网”的博客前几天已经开通,为了保证质量,避免乱发广告和不正当的内容,就采取审核注册的办法,对申请者的根底有所了解,则不会出问题。另外,也减轻了管理员时刻审稿看网的麻烦。

我的博客名称叫《吟庐散墨》,在自我介绍中写了一首藏头诗:

长安城里一盏灯;

吟出春夜千般情;

博览群书不知晓;

客自远来敲门轻。

打头的四个字就是:长吟博客。

2006年2月2日

编好散文研究所的刊物《散文视野》创刊号,以散文理论和网络散文选萃为主。在目前,网络还不能完全代替纸质,尤其是在便携性方面。散文网是普及,《散文视野》则是精品。

2006年3月3日

给贺抒玉老师打电话,商量召开“李若冰散文研讨会”的事,贺老师说时间放在清明节之后,4月中旬,那时天气暖和一些。贺老师身体不好,冬天不出门。

给肖云儒老师打电话,希望研讨会由中国散文研究所与陕西省文联共同主办,因为李老退休前是省文联主席。开会费用由现代学院承担,省文联挂名就行了。肖老师说他与其他领导商量一下,然后答复。

2006年3月6日

《散文视野》已排出来,但封面不理想。刘院长的意思刊名不要用印刷体,最好请个名家题写。

给余秋雨老师打电话,是马兰接的,说他们在深圳,余老师今年给“凤凰卫视”开专栏“秋雨时分”,每周录一次节目。我把题写刊名的意图说了,马兰说余老师没电话,你发个手机短信过来吧,我转告他。

余老师到底写不写,还是未知数呢。

2006年3月13日

凌晨时做了一个梦,我出版了一本书,是余秋雨写的序言。但有人对余秋雨说:陈长吟说你的序言写的不好。后来我见到余老师,对他说,我不可能说这种话,因为这样说只能降低我作品的水平。余老师信之。

起床时心想:今天可能会收到余秋雨的题字。到单位后,果然有快件,是马兰从深圳华侨城中旅广场寄来的。拆开一看,是“散文视野”4个大字,下边还有“余秋雨题”几个小字,潇洒俊美。立即给马兰发短信致谢。

2006年3月14日

《陕西日报》记者凌云鹏来家采访,让我谈谈陕西散文创作的成绩、不足以及如何改进等等,陕报要做一个“穿越陕西文坛”的主题策划,分小说、散文、诗歌、理论四个版块陆续进行。散文这一块,他们觉得散文研究所最有发言权。

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摄影记者在旁边拍了照。

2006年4月11日

上午去陕西省文联,向驻会副主席黄道峻汇报了李若冰散文研讨会的筹备情况,然后在邀请函上盖了文联的公章。接着去贺抒玉老师家,把会议邀请函送给她,又商量了23日开会的细节。

2006年4月17日

会议邀请函已陆续寄走或送达,贺老师很操心,打了几次电话,增加了好几个人,还说有人找到她,要求参加会议。按照贺老师的意思,为新增的人补发了邀请函。这是几十年来关于李若冰散文的首次研讨会,大家的积极热情很正常,也说明李老的口碑在。

过去,李老和贺老都曾给过我一些帮助,散文研究所成立后举行的第一个专业研讨会,就是李老的散文,这是工作性质,众望所归,也是我的心愿。人应该知道感恩,文学需要传承,道德也需要传承。当下社会中有些人过河拆桥,唯利是图,人走茶凉,的确令人厌恶。

2006年4月22日

“李若冰散文研讨会”上午9时在西北大学宾馆召开,邀请的外地嘉奖有石油部文联路小路、姚治晓,四川大学教授曾绍义,《海燕·都市美文》主编古耜,长庆油田文化部长第广龙。本地的嘉宾有高建群、李星、赵熙、孙见喜、和谷、京夫、博厚、冷梦、朱鸿、李志慧、史飞翔、马平川等。李老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也到会。

刘家全院长与黄道峻副主席代表主办单位分别致辞,接着贺抒玉为现代学院的“名流纪念馆”捐赠李老遗物,然后开始研讨,与会的20多位嘉宾纷纷发言,对李若冰的散文创作评价很高,认为李若冰是我国西部文学的开拓者和中国石油文学的奠基者,是陕西衔接延安革命文艺、建国17年新文艺与新时期文学的重要代表作家。他的《柴达木手记》《塔里木书简》中充盈着一种现代意识,很早以前就有着一种自然观念,表现了人和自然相知的主题。

研讨会进行了一天,热烈圆满,贺老师很满意。

2006年4月24日

上午请曾绍义教授与古耜主编到现代学院讲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400多名学生听讲。曾教授的题目是:“谈谈散文创作的几个问题”。着重对秦牧、杨朔、刘白羽等前辈作家的散文进行了分析和重新评价。古耜的题目是:“当下散文创作的态势、热点和走向。”信息量大,切合当前散文创作。

中午陕西省文联在雍村饭店请客,我与刘院长陪外地来的朋友路小路、姚治晓、古耜、曾绍义夫妇去参加,文联这边有黄道峻、贺抒玉、建群、和谷及李星。

2006年7月7日

下午在学院的二楼图书馆,召开“紫香槐杯网络文学征文评奖颁奖会暨中国散文研究所成立一周年纪念会”,我先介绍了评奖过程,又总结了研究所一周年的工作,然后开始颁奖,完了后是嘉宾发言,大家请肖云儒老师带头,他说:“现代学院为散文做了很多事情,办第一个散文研究所,办第一个中国散文网,召开第一次网络散文研讨会等。散文与现代结合起来,与独立学院结合起来,是散文回归民间的体现。散文的阶段分古典文言文,现代白话文,目前是散文行为,散文是日常生活。”张艳茜接着说:“现代学院气派很大,扛起中国散文研究所这个大牌子,在全国抢占了先机。”随后李志慧、孔明、王新民、马文敏、傅晓鸣、史飞翔等也发了言,刘院长总结说:“散文是所有学生都需要的,小说和诗歌就不一定。散文是中国文学主流,可以消解目前校园文化的世俗化。不希望散文网办得多么火爆,而在于一种精神和品位的坚持。”

晚上吃饭时,与孔明,王新民等人商量,以散文网的博客为主,编辑出版一套“博客散文丛书”,他们都很赞成,觉得这套书策划新,有开创散文与网络、与博客结合出版的版本学意义。以前,有些名星的博客出版后畅销一时,但人们读的不是文学,是名星生活。纯散文博客的出版,并且成套书,过去没有。咱们出书时,把网友的跟帖评论也附上,充分显示博客的方式和性质。

2006年8月15日

给贺抒玉老师打电话,想在现代学院的校园内立一尊李若冰的塑像。此事上次与石油部文联秘书长路小路谈过,他很支持,说是可以两家合办,石油文联的“铁人文学基金会”出一部分钱。但贺抒玉老师说,这事她很支持,可石油文联那边有变化,陕西有人对路小路说,现代学院名头不响,新校区也没有多少人去看,塑像还是立在格尔木好。我强调说:当然,李若冰曾在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勘探队深入生活,那儿也有纪念意义。但他毕竟是个文学家,在遥远荒凉的格尔木又能受到多少人的重视和参观?李老是陕西人,以散文创作立身,在散文研究所的散文园里造像最合适,并且咱们已经开了李老的散文研讨会。另外,大学是个社会文化公益性机构,对作家的纪念会更长久一些。

贺老师说她可以再问问,但我心里明白,一定是有人在下边泼冷水了。要办成一件事,自然会有小人捣乱。某些人对散文研究所的诬蔑,其实我早有所闻。

但我是个倔脾气,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干下去。多年前,贾平凹受到一些人的嫉妒和攻击,有人问他,你怎么对待那些说坏话的人,贾答:好好写,让他们佩服。

2006年12月22日

与西安出版社社长张军孝和编辑部副主任张增兰谈妥,明年推出“紫香槐博客散文丛书”,第一辑7本。他们马上报选题,方式是出版社免费给一个丛书号,作者自己想法解决印刷费,出版社可以代为征订发行一部分书。这在自费出书的当今,已经不错了。

2007年2月11日

忽来灵感,早上6时爬起来,写了紫香槐博客散文丛书的总序。

与长安区的一个图书工作室联系,请他们就丛书的设计和印刷报价。

2007年6月1日

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备,由中国散文网与旬阳县人民政府主办的“太极城笔会”今日开始。早晨与春春开车去火车站,接了北京来的王宗仁和陈亚军。下午2时,参加笔会的作家在现代学院举行出发仪式,然后集体乘车前往火车站,坐上去陕南的列车,晚上7时到达旬阳北,县委宣传部的同志早在车站迎候,接大家去“美华酒店”住下。晚饭后是欢迎晚会,旬阳文化馆准备了一个小时的节目,有民歌演唱、舞蹈等,充满了地方风情。

2007年6月2日

笔会的全体人员早餐后乘车,前往蜀河古镇参观。这是汉江流域仅存的古镇,堪称汉水文化的活化石。石板铺的街面,两侧低矮的瓦房,有杨泗庙、黄州馆、清真寺3座保存完好的古建筑。

出古镇北行,到红军乡拜谒“红军老祖”墓。那是一条幽静的山沟,埋藏着两个当年牺牲了的红军战士,老百姓奉此沟为神地,挂满了红色绸带,经常有人来烧香、放炮、磕头,据说许愿很灵。

在乡政府吃了午饭,继续驱车去西沟,这是一个新辟的旅游休闲之地。风景一般,但满眼绿色和一沟氧气无价。晚饭是没有污染的山菜野味,还有一种下火的农民自制的“神仙茶”,绿颜色的“神仙豆腐”,乃此地独有。女乡长很能喝酒,陪得大家满面红潮、不亦醉乎。

回到县城已晚10时许,累却快哉。

2007年6月3日

上午参观老城山上的博物馆,文庙里老树上的凌霄花灿烂夺目,室内陈列的藏品不少,有一枚当地发现的孤独信的多面体煤精印价值不凡。临江老城边还有一个私人办得博物馆,收藏了不少民间文物,很有价值。

站在宋家岭的高处远看县城,眼前是一个极大的真实的太极图,汉江东去,旬河缠绕,摆出大S,所以旬阳县城又叫“太极城”,名不虚传。

下午是座谈会,县委马书记首先介绍了本地情况,然后大家发言。会后,每人将写一篇旬阳采风的散文作品。

晚饭安排在宋家岭农家乐,席间马书记唱起旬阳民歌“兰草花”,周围的干部和群众都跟着唱起来,歌声悠扬动人,原来这是个民歌之乡,老百姓都通此道。

2007年6月4日

早餐后踏上归途,大家坐在一节车厢里,李向红和杨莹两位女士带头唱起了刚学会的“兰草花”,众人跟着出声,不觉几个小时过去,抬头已到西安。

2007年9月8日

“紫香槐博客散文丛书”印出来,今天在曲江图书节举行首次签售。汉唐书店专门制作了漂亮的展板,有7位作者的照片和文字介绍,挂在大雁塔北广场。但因天雨游客少,只售出100多本书就收场了。

2007年10月27日

中国散文学会西安创作基地挂牌仪式,今天上午在西北大学现代学院沣峪口新校区举行,由王宗仁、贾平凹、雷涛、刘家全揭牌。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王宗仁宣读批准文件,常务副秘书长红孩讲话,雷涛书记代表陕西省作家协会致辞。基地的成立,标志着散文研究所上了一个新台阶。今后,“中国散文网”和《散文视野》杂志,就由散文研究所和西安创作基地共同主办,挂牌仪式只用了一个小时,然后是“第二届紫香槐杯网络文学征文大赛”颁奖。一等奖的获得者是山东画家石宾虹,由贾平凹颁给,他在发言中很激动,这当然了,能从贾平凹手中接过奖状,应该是一种幸运和骄傲。贾平凹也讲了几句话,给获奖作者们以鼓励。

中午在学院附近的农家乐吃饭,然后是“中国散文网开通二周年暨紫香槐博客散文丛书出版座谈会”,和谷、朱鸿、邢小利、孙见喜、孔明、庞进、马平川等发了言。

下午5时,翠华山风景管理局来车接大家,“中国散文家金秋品鉴翠华山笔会”开始。晚上住翠华山中的小别墅,都是独立的小间,分散在山坡树林中。窗外细雨飘飞,林涛阵阵,难得的带点寂寞和忧伤的幽静。

2007年10月28日

上午大家游览国家山崩地质博物馆,冰洞风洞景区。下午滑草、滚球,穿着特制的服装,每人变得臃肿而庞大,笑话着别人而自己也成了别人眼中的笑物,于是闹做一团。又去翳芳溪散步,红叶满山,沿溪的大树上柿子熟了仿佛挂满小灯笼,秋色迷人。

2007年10月29日

游完景区,管理局领导来看望作家,举行了小型座谈会。

午饭后下山,笔会结束。

晚上给大学生讲课,王宗仁谈“生活与创作”,红孩谈“商业时代的散文写作”。

2007年11月20日

陕西作协成立9大专业委员会的消息,已在各报刊登出来,其中有网络文学委员会,由作协秘书长与我担任主任。陕西过去在网络这方面比较薄弱,正是因为“中国散文网”在全国的影响及博客散文丛书的出版,促进了作协抓网络文学的决心。全国作协系统成立网络文学委员会,陕西是最早的,有前瞻性的。

2008年3月10日

编好“紫香槐散文丛书”第二辑,也是7本,与太白文艺出版社签了出版合同。作者有邢小利、庞进、王春、黄开林、杨广虎、文彦群,我的这册书名是《山河长吟》。

2008年3月26日

“李若冰逝世三周年纪念会”在雍村饭店举行,同时有《李若冰纪念文集》首发,该书中收录了“李若冰散文研讨会”全部发言文章。纪念会上有人说,散文研究所召开了李老的研讨会,是不赶时髦、不赶潮流、真正为散文为作家做点事情的义举。

2008年8月30日

丛书第二辑全部印出,与白鹿书院合作,在西安音乐学院专家公寓会议室召开“紫香槐散文丛书暨当前散文创作研讨会”,陈忠实、畅广元、刘炜评、段建军、仵埂等进行了很好地评说。

2009年4月26日

乘中午11时的飞机,13时到上海浦东机场,上海电视台有车接,直接去多媒体中心录制节目。这个节目叫“大声说”,由歌唱家孙国庆主持,本期话题是“网络作者能不能加入作协”,分正反两方辩论。我代表陕西作协网络文学委员会,与作家李春平,还有李敖的女儿李文是正方,反方的代表是魏明伦、阎延文、慕容雪村。辩论很激烈,还有大学生参与互动,录了两个小时。

2009年6月27日

经过一年时间的筹备,反复修改,“陕西作家网”的建设终于完成,这是网络文学专业委员会做的一件实事,对我来说,也是散文研究所的“中国散文网”的工作延续。

上午在现代学院举行“陕西作家网开通新闻发布会暨陕西省网络文学研讨会”,中国作协“中国作家网”总编胡殷红专程来西安参加。会议由王芳闻主持,贾平凹宣读批文并致辞,刘若松、雷涛、刘家全等讲话。全省10多家网站的负责人发了言。

今日是散文研究所成立四周年,安排这个活动,也是一个纪念。

2009年8月26日

昨晚8时乘火车,早上7时半到北京,应中国散文学会写作中心之邀,做为评委和讲座老师来参加全国散文论坛。住京西鲁谷路“国广公寓”,与古耜一室。

2009年8月27日

上午9时,“2009年全国散文作家论坛暨征文颂奖会”在京西宾馆开幕,近百位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最大的已经76岁,但对文学的热情不改。红孩秘书长主持,石英副会长致辞,我做为中国散文学会的副秘书长来宣读获奖名单。然后是颂奖,合影。参加活动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宣部原部长王忍之,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张胜友,鲁迅文学院副院长孙武臣等,档次不低。获奖者身系红绶带,颇像回事儿。

京西宾馆是老房子,在复兴门外大街上并不显眼,但过去是国家领导人开会的地方,门口有双岗警卫,一般人是进不来的。现在改革开放,虽然警卫依旧森严,但文学人也可以登堂入室了。外地作家把在这个院子里开会并合影,视为一种值得纪念的事。

下午参观奥运公园、水立方、鸟巢这些北京的标志性建筑。

2009年8月28日

集体乘车去北京大学。全国散文作家论坛的讲座,上午在北大百周年纪念讲堂举行。主持人安排我第一个开讲,我的题目是《散文的现代性》,主要讲文本特怔和创新意识,按规定40分钟结果。接下来还有甘以雯、葛一敏、古耜开讲。能在北大校园里讲课,不管以什么形式,都是奇异和怪诞的事儿。

讲完课去校园里参观,一栋栋老楼房很有特点。我终于找到“未名湖”,王国维、季羡林等很多大师都与这个湖有关系。其实湖面不大,也就200多庙地吧,但它承载的文化信息太多了。站在湖边,你不能不起敬。

下午去圆明园参观,荷塘青青,废墟尚存,它是国人的隐痛和警示。

2009年8月29日

上午与以雯、一敏、邵建国去看卢沟桥,又进苑平古城参观“抗日纪念馆。晚乘火车返西安。”

2009年10月16日

才隔一个多月,又乘火车到北京,这次是参加中国散文年会,还要搞一个讲座。

会议在北京通州甘棠乡的一个渡假山庄,听人说离大运河不远,到刘绍棠的故居去只有几公里,但没时间去参观。

2009年10月17日

上午是开幕式,雷达、王宗仁等到会并为获奖者颁奖。

下午是名家讲坛,我讲了《散文家的个性培养》,用散文作家的散文编辑的眼光来透视散文创作,希望对听讲者有些切实的帮助。仍然是讲40分钟,然后对话交流,提问者不绝,觉得没听够,不过隐,要求再贡献“绝活”,其实创作问题是很难靠讲课解决的,老师只能给一些启示,参悟还得靠自己。

2009年10月18日

会议安排参观“中华世纪坛”、“国家大剧院”、“王府井步行街”,我提前离会,乘车返西安,做正事要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