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50

第50章 警察人际交往心理的辅导与训练(48398)(3)

9.3. 警察与行政管理对象交往心理分析

同各种违法行为做斗争,创造良好的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消防管理、出入境管理、户籍管理、计算机管理秩序等,是公安机关的日常行政管理工作。作为管理者,警察与被管理者之间存在着交往的必然过程。警察与行政管理对象的交往同样是一种警民关系,但是由于更加侧重于管理的内容,具有一定的特殊性,故单独论述。在这里主要涉及关系和影响双方交往质量的一些具体因素。

9.3.1警察自身因素

在警察与行政管理对象的交往过程中,警察是执法者、管理者,居于交往的主导位置。影响双方交往的警察自身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角色意识的调整

管理是执法过程,同时也是服务过程;管理具有严肃性、强制性,但又不同于对于犯罪行为的打击处理。随着国家逐步走上法制化轨道,公众和社会对执法部门的监督力度不断加强,迫切需要公安机关尽快提高依法行政和文明执法的水平。这要求每个执法者都必须主动进入自己的社会角色。

(1)少数人以管人者自居。有的同志缺乏宗旨意识,只想到控制管理职责,忽略了保护管理职能,导致在管理执法中居高临下、以势压人。因此,把那些体现文明执法精神的法规条款视为繁琐多余和形式主义的规定,在执法中随意擅自省略。在工作中,只允许他们训斥对方,而不许对方申辩和反诘。影响了双方的交往沟通,同时也导致执法的随意性。

(2)少数人执法能力不足。有些同志对依法行政缺乏认识,简单地认为着装、民警身份,就是执法的依据、执法的权利,忽视了对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学习,执法能力极其有限。既不能严格按照法条去适用操作,更不能在违法违规者出现对抗、抵触狡辩时采取有力措施,有理有据地纠正和反驳,维护执法的严肃性。一些民警与行政管理对象发生口角、冲突,多是在对方不服、拒绝管理,而自己又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武器实现管理目标,理屈词穷的结果。

(3)个别人混淆了行政管理和打击处理的界限。公安机关是具有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和刑事司法力量,在维护国家稳定的工作中,担负着行政管理和打击犯罪的重要职责。但是,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包含着更多的服务性、说服性和群众工作,忽略了这样的区别同样会使自己的工作脱离群众。有一位中年民警对我说:“我很苦恼,在我的户勤区内历年来受过各种打击的男性成年人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无论我做什么工作、走到哪里都觉得有人与我对着干,工作中没有红色群众支持,非常孤立闹得我精神非常紧张。”

很可能他的户勤区多年来治安状况比较复杂,受到公安机关打击处理的人确实比其它地区要多,而且这些人中有一部分人仍然对公安机关的打击处理不服、不满,甚至有对立情绪。这确实会给他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但这绝不应该成为他与群众对立的理由。无论对方以前受到过什么样的打击处理,只要解除处罚重新回归社会获得公民权,他就是公民,就是群众的一分子。只要他不从事新的违法犯罪活动,他的公民权利就理应得到保护。警察应该学会如何与这些人沟通,做他们的群众工作,对他们进行正常的行政管理。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警察必须进入自己的行政管理角色,才能够做到与管理对象的有效交往。

排除干扰的能力

公安行政管理工作点多、面宽、量大,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不可避免地会引起人们道德情感、行为规范和思想观念的发展和变化乃至冲突。这种情况,使得人们用不同的标准来评价同一事物的是非、荣辱、正义与邪恶。在社会转型时期,作为市场经济价值观主要内容的功利、效益、本位、互利等价值取向,按其本性会自发地向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和利己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念倾斜,侵蚀人们的思想,支配一些人的行为。而警察手中的行政执法权力正是许多人所关注的,一些人想方设法地要使警察的行政管理有利于他自身的利益,这种情况下各种各样的干扰就成为无法避免的了。

(1)权力干扰。行政管理过程中权力干扰包括领导的不合理要求,有权、有势、有身份地位的个人和具有特殊权力的单位所做出的企图改变警察正常行政管理的各种行为。权力可以影响权力、权力可以交换权力,有时这种影响力是很难抗拒的。

(2)人情干扰。亲属、朋友、同学、同事等各种人情关系所施加的压力,影响了行政管理的执法公正。例如,一位公民到某派出所办理有关事宜,值班民警答复不能办理,对方提出为什么有类似情况别人就能办理。民警十分简单地说:“你有认识人吗?有人就能办。”引起当事人的极大不满。我们不去深究某一具体事是否有熟人就可以办理,但从值班民警的情绪中可以感到人情干扰的影响。

(3)利益干扰。利益干扰表现为,受到经济利益驱动,为了单位或个人的一己私利,置法律于不顾,网开一面,放弃了行政管理的严肃性。

在行政管理中警察不能公正执法,就会损害自己的工作威信,失去广大被管理对象的信任。警察只有在工作中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意识,提高自己的意志力和工作水平,才有可能排除上述干扰,提高与管理对象的交往水平。

畏难情绪的影响

我国的改革和民主与法制建设都处于攻坚阶段,执法环境存在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从一般意义上说,民警行政执法有助于社会的稳定和公众的利益,民警的正常执法不应该激化管理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矛盾。可是,有些有权势、有地位、有金钱的人,还有一些地痞流氓和对公安行政管理工作不理解的人,对正常的公安行政管理进行干扰、阻碍和对抗,甚至公开侮辱、谩骂、殴打正常执行公务的民警。对于其中的一些人、一些行为,执法者无法采取有震慑力的、有效的应对措施和保护、防卫手段。尽管这样的情况并不普遍,但是,在个别地区、在特定的行政管理领域,发生的公然无视公安行政管理权威的事件已经给执法民警增加了心理的压力。这种情况增加了民警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与被管理者交往的心理障碍,也会对其他被管理者产生消极的影响,使之对行政管理的权威性和执法民警的能力、水平产生疑问,妨碍警民双方在行政管理工作中的交往。

警察工作本身就是具有挑战性、创造性和危险性的工作,在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过程中出现这样的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一个合格的人民警察必须不怕困难、不畏艰险,敢于面对这种压力和挑战,加大管理的力度,以自己的行动努力创造适宜的执法环境。只有这样才能够取信于民,才能够促进行政管理工作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有效交往。

(4)对情绪管理的认识

警察工作紧张、压力大,各种外在刺激和身体变化都会导致心理的某种变化,情绪管理对于人际交往的意义就更显得重要。长期工作紧张、工作面临困难,长期得不到休息、休整,处于疲劳状态,情绪的自控能力会相对降低,容易产生烦躁、焦急、不耐烦等消极情绪。而警察行政管理的工作职能又容易使人错误的以“老大”自居,不能以平等的角度去思考处理管理工作中的人际交往问题。尤其,任何情绪的不当宣泄都会损害多年努力工作逐渐积累起来的工作感情,造成双方沟通和理解的困难,造成工作的损失。因此警察在行政管理工作中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复杂情况都必须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具体的内容在本单元“人际交往训练”中展开)。

9.3.2 被管理者因素

公安行政管理涉及生活的许多方面,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得到了公众的支持和帮助,公众的支持是搞好工作的前提条件。那么在双方交往过程中来自于被管理者的因素也是多方面的,这里不谈具有普遍意义的交往因素,只涉及妨碍双方交往且具有典型意义的几个问题。

心理公平逻辑失衡

任何一个社会,被社会中绝大多数人承认并接受的心理公平逻辑都是社会稳定的重要社会心理基础。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原有的经济结构进行了重大的调整,形成了经济利益的多元化,使不同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处于不断调整的过程中。使长期计划经济形成的利益关系受到了冲击,各种矛盾大量凸显出来,这必然导致原有的社会心理公平逻辑失去了平衡的基础。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中的许多利益分配是按照平均的原则进行的,人们在比较中看到的是彼此非常接近的状况,能力与贡献的差异在分配方面的体现并不明显。而如今,能力与贡献的差异在分配方面有了非常明显的体现,人们在进行比较时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在劳动收益方面的明显差别。当一些人发现自己处于收益结果的劣势地位时,自私的逻辑和低级的理性使得人们忽略了结果之前的每个人价值和投入的不同,从而为收益结果的差别而愤愤不平。

在面临知识经济到来之际,知识型、智慧型劳动的价值越来越突出。不同劳动的原始投入不同,反映的个人努力也不同,因此,不同的劳动形式就必然出现劳动价值的差别。抓住机会进行了有效资本积累的人们,就拥有了投资的机会,那些依靠专业管理技术或提供其它专业知识的人是知识型劳动者,而更多的人则只能在这种投资中提供基本劳动。不同类型的劳动者,其在收益中的分配也是不同的。但是,一些人不懂得这个道理,错误的把传统革命的理论运用到了现实的改革实践中,不承认资本投资者的独特劳动价值,并把知识型、智慧型劳动与简单劳动等同起来,因为收益分配中的差距,使自己无法获得心理平衡。

目前许多人都有着非常迫切的致富愿望,即使是那些已经先富起来的人中,许多人仍然不满意自己的利益所得。社会上众多的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与那些境遇比自己更好的人比较的过程中,都对改革抱有较高的期望值,他们也会产生不公平感。等等。

个人是社会矛盾、社会压力的承载体,社会转轨时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而那些既得利益者也会因为更高的期望值而失去心理平衡。在社会范围内,新的、科学的心理公平逻辑形成之前,相当一部分人的心态会处于不同程度的不平衡状态。人们的心理压力要寻找宣泄的渠道,而公安机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又点多、面宽、量大,涉及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许多行政管理职能还具有强力性,这就很容易使一些人把在生活的其它方面所遇到的挫折、不满,转嫁到行使行政管理职能的公安机关身上。当然了,也不能排除一些民警由于自己的心理公平逻辑失衡,而把不健康的情绪投射到工作和工作对象身上的现实。总之,心理公平逻辑失衡对警民关系的影响具有背景的意义。

视管理服务为对立的心态

在社会转轨过程中,许多人的社会地位、社会角色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一些离开原有地域管辖范围的流动人口和一些角色转化过程中,尚不能积极认同新角色的人,会对一些社会规范产生轻视的态度。因此他们有时会把警察提供的行政管理服务视为多余的、限制的,产生对立的心态。

需要服务拒绝管理的心态

前面介绍了在行政管理交往中警察自身的因素,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被管理者很容易对管理者产生信任感、服从性、权威性差的心理倾向,造成双方交往的障碍。

在现实生活中,公众离不开警察提供的行政管理服务和保护,因此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想到了警察。所以,一方面被管理者在心理上承认警察工作辛苦,表示钦佩和赞赏。另一方面,又往往因个别警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态度生硬、方法简单,而产生不满,尤其在行政管理工作涉及到自身利益时。甚至会故意发难,对抗管理。

特别是,有些管理者过高的估计了(2)(3)心态的人数和作用,进一步增加了双方交往的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