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32

第32章 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介绍(39276)(3)

7.3.行为治疗理论

7.3.1.行为治疗的基本理论

“行为治疗”一词最早是由斯金纳(Skinner)等人于1954年提出的。行为主义的理论虽然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行为治疗与行为咨询的发展历史却不长。行为治疗与心理分析不同,从一开始它就是植根于实验的发现之中。

经典的条件作用原理

巴甫洛夫在实验室研究狗的消化过程时,无意中发现了应答性条件作用(respondent conditioning),即经典的条件作用(classical conditioning)。在动物实验中巴甫洛夫把条件反射又称为暂时联系,条件反射的形成即表示暂时联系的建立。他把无条件刺激的作用称为强化,强化作用是形成条件反射的基本条件。在无条件刺激的不断强化之下,条件反应才能形成并巩固起来。这个过程就称为条件反射的获得。如果条件刺激出现以后,不再呈现无条件刺激,动物对已形成的条件反应就会逐渐减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过程。

这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把某种不良的条件反射(行为习惯)消除,就要找出这种不良的行为习惯(不良的条件反射)的强化物,把强化因素(即无条件刺激)去除了,我们所希望消除的不良行为习惯(条件反射)就自然会逐渐地消失。

此外,在条件反射形成以后,由于某些附加条件(即类似于原来条件刺激的刺激情景)的作用,还可能会使机体诱发呈现原先的条件反应,新的刺激越接近原先的条件刺激,条件反应被诱发的可能性就越大,这种现象被称为条件反应的泛化作用。“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就是泛化现象的写照。有许多恐怖症患者常常在最初由害怕某种事务而扩展到害怕相类似的事务上去。

在条件反射形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另一种现象是辨别反应。辨别反应与泛化反应是相反的过程。泛化反应是对相类似的刺激不加辨别地给予反应;而辨别反应则是对相近似的不同刺激有区别地和有选择地给予反应。在条件反射学习过程中,辨别反应通过有选择性的强化和消退的作用而形成。在实验中,改变实验条件,直到动物再也不能发现两种条件的区别时,原先形成的辨别反应就已经失效。这时,动物(实验狗)处于无所适从的境地,表现出行为的错乱,如狂叫、乱咬、躁动、大小便失禁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复杂的事件,由于精细辨别的困难而导致动机冲突、思想矛盾的情况是经常发生的,对于辨别反应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来说,更容易引起心理紊乱,从而引发行为失调或神经症反应。

操作条件学习理论

斯金纳(B.F.Skinner)是对行为治疗影响最大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他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研制出被称为“斯金纳箱”的实验仪器。在实验中他提出了操作性条件反应(operant conditioning)又称为工具性条件反应(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这种反应与经典的条件反应不同。在操作性条件反应形成的过程中,人或动物必须寻找出一个适宜的反应,而且在操作性条件反应中,这个习得的反应可以带来某种结果,在经典的条件反应中,并没有这样的效果出现。这种条件反应之所以被称为“操作性”正是强调了其操作行为会导致某种结果的产生。

他特别强调环境对行为的塑造和行为的持续作用。认为行为既可作用于环境产生某种结果,又受控于环境中偶然出现的因素。任何一个有机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都必然包含下列元素:反应的偶然性;反应本身;强化性的结果。使这3者结合在一起的是偶然性的强化。他推崇“刺激——反应”(S——R)公式,因此又被称为刺激反应心理学。他认为,行为的产生是环境因素(刺激)作用的结果,而行为出现的后果又可以作为后续行为的原因。因此,人们就可以运用环境刺激和行为的后果来控制行为。这就是操作条件学习程序。可以通过强化、奖励、惩罚和间歇来控制行为的发生。

那么什么是强化(Reinforcement)呢?即通过控制某种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增加此种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这种作用称为强化(奖励)。凡是能作为后果,起到强化作用并增加行为出现可能性的事物,称为强化物(奖励品)。强化作用又分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指行为出现后,给予个体某些事物作为后果来加强行为再次出现的可能性。负强化是指行为出现后,从环境中去掉某些事物作为后果来增加行为重现的可能性。

强化的程序包括连续性强化程序和断续强化程序两种方式。连续强化程序是指接受奖励的目标行为出现一次,奖励一次,出现越多奖励越多。这是强化行为最有效的方法。但从维持行为的角度来看,连续强化(奖励)的效果较差,因为一旦奖励停止,行为就会很快削减,甚至消失。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行为学习的初期运用连续强化程序效果较好。断续强化程序是指不是每次目标行为的出现都给予强化(奖励),而是等候行为出现若干次或间隔一段时间才给予奖励。通过这种程序培养出来的操作行为,比在连续强化程序下学习的行为更持久。特别是在消退过程中,行为可以维持得更久一些。断续强化程序又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按照行为发生的次数给予强化,称为比率程序;二是按照行为发生的次数给予强化,称为间隔程序。这两类程序又可划分为固定和变动两种形式。

惩罚是指通过给予一些刺激以控制行为产生的后果来减少行为重新出现的可能性,这种程序称为惩罚。惩罚一般采用恶性刺激作为对其操作行为的回报。惩罚与强化是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正强化和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个体的目标行为的出现;而正性惩罚和负性惩罚则都是为了减少个体目标行为的出现。

从改变人的行为使其变得更加增强生活适应能力这一角度来看,惩罚的使用必须适当和慎重。因为惩罚经常只是压抑了某种不良的行为表现,而不是使它消失。同时,惩罚往往引起不利于被惩罚者的人格健康发展的不良情绪反应,如焦虑、悔恨、恐惧等。同时,在使用惩罚时,应该注意把惩罚和奖励结合使用。奖惩分明,还可以用奖励来对惩罚的后果给予强化,使惩罚的效果得以巩固。其次,在惩罚时应使被惩罚者明白为什么受到惩罚,同时明白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此外,惩罚的使用应该是干脆利索,及时而不拖泥带水,具有明确的针对性,这样才能发挥惩罚的应有作用。

总之,斯金纳根据实验中所获得的观点,认为包括心理疾病在内的大多数行为都是习得的。因此,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就是要以改变对来访者起作用的强化物的方式来改变其行为。

模仿学习理论

行为治疗中的许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在获得某种行为的过程中,并未直接得到过强化。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学习的产生是通过模仿过程而获得的,即一个人通过观察另一个人(模仿)的行为反应而学习了某种特殊的反应方式。有研究者认为人类的大多数行为都是通过观察学会的,这种观点已被心理学的研究所证实了。在模仿学习的理论中,班都拉(Bandura)的工作最为突出。他认为模仿学习可以在既没有模型也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发生,个体仅仅通过观察其他人的行为反应就可以达到模仿学习的目的。但是,班都拉并未置强化于不顾,他指出,虽然个体可通过简单地观察学会某些行为,但为使个体运用这些行为,就必须运用强化手段。

班都拉对社会模仿学习进行分析,将其分为4个过程:

注意的过程。即把注意力集中指向需要模仿的范型,以便准确地认知其行为表现。注意过程一方面与要模仿的对象有关,如其行为的有效性、特点,及行为的价值等;另一方面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有关,如其感知的能力,唤醒水平,感知习惯和过去的生活经验等。

保持过程。即把模仿学习获得的信息通过记忆过程进行编码和存储,以便能够重新提取并付诸行动。

运动再现过程。即对所要模仿的行为的言语信息的呈现演绎有效的行为的过程。影响这个过程的因素有:观察者的生理能力,是否其反应已包括了必要的反应成分在内,以及在尝试采用新的行为时,是否具有正确的调试能力。

动机确立过程。学习的和操作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区别,是在从事该行为时是否具有明确的动机。如果观察者通过这种行为可以获得内部奖励、认为是值得的、已经看到该行为给范型带来实际的利益,这就意味着动机的确立。

除此之外,人们还注意到其它一些影响模仿学习的因素:

被模仿人的特征:如相似性、能力、地位等。被模仿人与观察者相似,模型的知名度高,观察学习的可能性就更大。

观察者的特性:如暗示性、依赖性、从属性、安全感等。

观察者的参与程度:即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观察。

持模仿学习理论观点的人认为,人的大量行为都是通过模仿学习而习得的。人的不良行为也常常是通过这一渠道而形成的,如影视镜头对少年儿童不良行为的影响;家人特别关注对神经症二次获益的强化等等。模仿学习有助于人们正常的社会化进程,但也可能对不良行为、变态行为的形成起到作用。

7.3.2.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与治疗过程

(1)基本假设

行为治疗的基本假设是:(1)如同适应性行为一样,非适应性行为也是习得的。但要注意并非所有行为变化都是学习引起的。(2)个体可以通过学习消除那些习得的不良或不适应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所缺少的适应性行为。

所谓行为治疗,就是要“利用通过各种实验而确立的有关学习的原理和范型克服不适应的行为习惯”(沃尔朴,1990年)。

各种行为治疗的共同特点是:(1)治疗只是针对当前来访者有关的问题进行,至于揭示问题的历史根源、自知力或领悟通常被认为是无关重要的。(2)治疗是以特殊的行为为目标的,这种行为可以是外显的,也可以是内在的。那些改变了的行为通常被看作是症状的表现。(3)治疗的技术通常是从实验发展而来的。(4)对于每个来访者,治疗者根据其问题和本人的有关情况,采用适当的经典条件作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模仿学习或其他行为治疗技术。

(2)基本治疗过程

行为学派与其他学派相比,更关心设立特定的治疗目标。治疗目标是咨询者经过对来访者行为的观察,对其行为进行功能性分析后,帮助来访者制定的。治疗目标一旦确定,新的条件作用的学习过程就可以开始实施。

我国学者钱铭怡认为,行为治疗过程的主要内容有3 项:(1)确认来访者的不良行为,据此制定治疗目标、选择治疗技术和方法。(2)以适当的技术方法对不良行为进行矫正,指导来访者建立新的行为方式。(3)纪录靶行为的基线水平及变化过程,以评估治疗过程。

7.3.3.行为分析与行为评估

(1)行为分析

行为分析又称行为功能分析,是收集和分析有关来访者信息的过程。咨询者首先应分析来访者问题行为或不适应的行为是否由生物原因造成。如果问题行为确实由器质性原因造成,则不适宜行为疗法。

对于适宜接受行为疗法的来访者的问题行为,应确定需要改进的问题行为者的具体目标(靶行为),以及造成靶行为的先行刺激因素、靶行为所导致的后果、来访者的心理和生理状况等对问题行为的影响。还有学者指出,在进行行为分析时,应注意对问题行为出现的情景、来访者的动机、问题行为的发展过程、来访者周围人员对其问题行为的态度等进行分析。

行为评估

行为评估与行为分析有类似的含义,是对于具有某种特定意义的行为反应单元及其控制变量(包括环境的刺激情景变量和主体变量)的鉴定和测量。目的在于了解、塑造或控制来访者的行为。在行为治疗中,行为评估是要确定来访者的靶行为及其产生的条件,选择具体的评估手段、施治方法和评价疗效。行为评估的目的主要有4个方面:

(1)确定目标行为。其中包含着咨询者和来访者两方面的价值判断。可作为目标行为价值判断的理论原则有:①如果来访者的行为对本人和周围的人构成了威胁就应该予以矫正;②应选择能使来访者得到强化最多的行为作为目标行为;③应当选择那些合乎需要、可以增加出现频率的行为而不要选择那些不合需要且必须减少的行为;④目标行为应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来访者行动的灵活性,以便帮助来访者取得个人和社会方面的较长期的利益;⑤应帮助来访者找到最佳的操作水平。

确定了目标行为以后,接下来是从哪里开始治疗,可以有以下几种考虑:①首先矫正最使人烦恼的目标行为;②首先矫正比较容易改变的行为;③首先矫正能对进一步疗效产生普遍积极影响的行为;④如果异常行为是反应链中的几个环节,矫正应从第一个环节开始。

(2)确定环境刺激和机体状态这两类控制变量。例如,来访者具有典型的精神分裂症症状表现,那么治疗者应进一步就来访者的家族史和社会互动历程进行评估。

(3)在确定了目标行为之后,确定可行的疗法。①根据来访者的行为表现、症状特点选择治疗方案;②根据控制变量选择治疗方法。

(4)评估的方法根据情况可以有不同的选择,如自我报告问卷、指导来访者用日记形式纪录自身感受和变化,以便进行比较、治疗者的直接观察等等。以上4个方面就是行为评估的目的。

7.3.4.行为治疗的常用技术

行为治疗的技术是建立在行为治疗的理论基础之上的,然而,许多行为治疗技术也被其他治疗学派所选用,其疗效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方法有:

(1)放松训练

放松训练对于应付紧张、焦虑、不安、气愤的情绪与情境非常有用,可以帮助人们振奋精神 ,恢复体力,消除疲劳,镇定情绪。其与气功的入静、佛家的坐禅很相似,通过训练进入自 我抑 制状态,使全身肌肉放松,促进血液循环,平稳呼吸,增强个人应付紧张事件的能力。这种训练在方法上简便易行。

(2)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疗法是由精神病学家沃尔帕所开创,又称之为交互抑制疗法,是一种基本的行为治疗技术。系统脱敏法利用的是交互抑制的原理和反条件作用的原理来达到治疗的目的。在系统脱敏法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利用的是人的肌肉放松状态去对抗由焦虑或恐怖引起的个体的心率、呼吸、皮电等生理指标的变化反应。放松状态多次与引起来访者焦虑或恐怖的刺激物结合,即可消除原来因该刺激引发的焦虑或恐怖的条件反应。系统脱敏治疗技术一般包括三个程序:①深入了解患者的焦虑是由什么样的刺激情景引起的,找出各种条件和相应的焦虑反应由弱到强按次序排列成“焦虑层次”;②是训练患者学会一种与焦虑对抗的松弛反应。③是把松弛反应逐步地有系统地和那些不同焦虑层次的反应由弱到强地配对呈现,形成交互抑制情境。如此循环渐进,最终把焦虑状态消除,让来访者重新建立一种习惯于接触有害刺激而不再敏感的正常行为。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恐怖性神经症和强迫性神经症。

例如,每年高考、中考之前,在心理咨询工作中都要接待一些考试焦虑恐怖的学生。其中女生多于男生,问题的发生有个人神经类型、家庭教育模式、个性特征、家庭和学校期望值太高、以往考试挫折等等方面原因。由于同果不同因,情况复杂,具体的矫正应当是个案进行的,虽然往往是认知调整和行为调整配合进行,但首先应当区别来访者属于认知异常还是条件化焦虑更为突出,然后确定矫正的方法。经过考试焦虑的测验,对于焦虑程度比较高的进行系统脱敏训练。

前来咨询的学生情况不同,有的随着考试时间的临近,不但模拟测验高度紧张,而且各种随堂考试、上课提问,甚至于自己想起考试的情景就产生高度焦虑的表现。因此,先要找出来访者焦虑的原因和焦虑的反应层次。然后指导其学会有步骤地进行肌肉放松训练。在来访者基本掌握了这些方法之后,让他按照焦虑反应层次由低级向高级逐步进行脱敏训练。经过反复训练,直到患者在想象中进入最紧张的考试情景也不感到紧张焦虑时为止。另外,有个别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仍会出现由于焦虑而失态的情况,只要在咨询过程中,对方真正学会了肌肉放松的训练,他在考场上只有经过几分钟的肌肉松弛训练,就会有效的缓解心理压力,继续较好地发挥出水平来。

(3)模仿学习

模仿学习的原理主要来自社会学习理论。行为治疗利用人类通过模仿学习获得新的行为反应倾向,帮助具有不良行为的来访者以适当的反应取代原有不适当的反应,或帮助某些缺乏某种行为的人学习这种行为。

(4)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多用于改变来访者的不良行为和进行社会技能训练。角色扮演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重复,又是一种预演,可用于个别治疗和小组治疗。在角色扮演过程中,来访者可学习改变自己所有的行为或学习新的行为,并进而改变自己对事物的看法。

(5)决断训练

决断训练适用于人际关系的情境,用于帮助来访者正确地和适当地与他人交往,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决断训练尤其适用于那些不能表达自己愤怒或者苦闷的人,很难对他人说“ 不”的人,和很难表达自己积极情感的人。通过训练使他们能够表达或敢于表达自己的正当要求和意见,以及自己的内心体验。

(6) 强化的方法

心理咨询中的强化是系统地应用强化手段去增进某些适应性行为,减弱或消除某些不适应行为的方法。强化的类型和方法很多。

7.3.5.对行为主义疗法的评价

行为主义对心理咨询、治疗的贡献

(1)以科学实验为基础,行为主义在理论与技术上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系统。

(2)行为主义的治疗目标明确、具体,治疗针对性强。

(3)行为主义的一些治疗技术,针对某些症状与其它理论方法比,具有治疗时间短、见效快等特点。

行为主义的不足

(1)行为主义注重行为与外界刺激的关系,容易忽略主体的动机、意志、感受等内心感觉,人与其它动物不同,无视人的尊严和价值显然是一个明显的弱点。

(2)过分注重症状,忽略来访者与咨询者的人格特征,这必然会影响咨询效果。

(3)行为主义对治疗和矫正主体浅层次心理问题有较好效果,对深层次复杂的心理问题,效果欠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