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26

第26章 心理咨询(咨商)和辅导应注意的问题(12480)(1)

6.1.心理咨询员和辅导员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至今咨询心理学和心理咨询专业工作经历了诞生、发展的曲折经历。今天的心理咨询工作充分考虑人的心理需要,突出以人为本的主旨,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咨询心理学与相关的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变态心理学和医学心理学就如同心理学中的其它众多课程一样,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分支学科,是一门课程,但并不构成一种职业的基础。而咨询心理学不仅是一门课程,同时还是一种职业基础训练活动。既然是一种职业活动,就必须遵循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和运作规范。

心理咨询工作面对的几乎是所有的人,心理辅导工作同样也是如此,可以认为,心理辅导工作是心理咨询工作的延伸,辅导具有更多的普遍性、公众性特点,例如某种集体的心理训练,但辅导有时也是要个别进行的。咨询也可以是辅导的一个部分,更多的侧重于个别调整、治疗和对人隐私的尊重。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必须是接受过心理学专门训练,热爱心理咨询工作,具有一定心理咨询工作经验的专业人员。心理辅导员可以由接受过相关心理学知识培训,热心心理辅导工作的专职或兼职人员来担当。既然是一种工作的两个方面,两者密不可分,有许多共同之处,那么有些问题是需要共同注意或彼此参照的。

在警察组织中有效地开展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提高警察组织的综合战斗力和生活质量,需要有一批专业和兼职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者。为了提高警察队伍心理咨询者和辅导者的素质,保证咨询和辅导工作的质量,必须对这项工作本身和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有严格的要求。通过学习本单元,可以了解:

(1)心理咨询和辅导人员的人格、知识、专业要求;

(2)心理咨询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

(3)心理咨询的职业规则。

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工作是为来访者提供帮助的工作,做好这项工作需要相应的知识和技术,但更主要的是对人的基本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咨询心理学家科米尔(Cormier)认为,最为有效的心理咨询者是那些可以把人格因素和科学的理论、方法加以完美结合的人,即可以在人际关系和咨询技术之间寻求最佳结合点的人。他认为优秀的心理咨询者应该具备:智力、精力、适应力、支持与鼓励、友善、自我意识这六项品质。雅罗姆(Yalom 1985)提出咨询者应具备下述四种优秀的品质:关怀、意图明确、情感的激发和执行,即咨询行为规范、有组织、有条理。柯里(1990)认为,“坚持不懈”是有效的咨询者应具备的重要品质,其它与有效的团体心理咨询者密切相关的品质是:风度、个人影响力、鼓励、正视他人、真诚、可靠、热情、自我定位、创造性、顽强等。美国学者盖伊(Guy)认为,有效的心理咨询者必须具备以下特征:对人具有浓烈的兴趣,充满好奇心并喜欢探究;具有倾听的能力;善于沟通,喜欢与别人交流;善于理解别人,设身处地考虑问题;较强的情感洞察力,善于处理各种情感问题;内省,对自己的能力有清醒的认识,并善于在心理咨询进程中把握自己;宽容,有能力控制自己的不满情绪;幽默,可以发现生活中积极有趣的一面。

通过上述介绍,可以了解心理咨询工作者良好的个性特点对咨询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实际工作的体会,我们认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具备以下个性特征和知识能力结构。

6.1.1.要有“助人”之心

作为一种职业,谁都有选择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机会。但是,不热爱心理咨询工作、缺乏社会责任感,不乐于助人、不肯于付出的人是根本不适宜这项工作的。心理咨询这项“助人”的工作,往往要超出正常的工作时间,从经济的角度看问题,咨询者往往付出艰辛地劳动,而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更主要,在咨询中提供的任何有效帮助都不仅仅是建立在同情、理解的基础之上的,帮助来访者走出心理困境和误区需要咨询者具有真正平等待人的心态和基于“中立”立场真心助人的“共情”。

这里所说的“共情”与日常的“共情”概念是不同的。这里的“共情”是指咨询者每时每刻都应该是非常敏感的,对每一位寻求帮助的来访者都能够保持这种敏感,不断变换自己的体验。这种“共情”是特殊的、个别的,而不是泛泛的、一般的;是能够理解与分担对方精神世界中的各种负荷的能力,而不是进行判断和支持对方的能力。“共情”要求咨询者能够进入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就如同那是你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只有这样咨询者才能更好地理解向你寻求帮助的来访者。这是对于心理咨询工作者独特的素质要求。

6.1.2.要有较好的“悟性”

具有“共情”能力才能具有较好的“悟性”,“悟性”在这里指的是咨询者与人沟通的能力和对来访者心理的体察感受能力。人是最复杂的,每个人心理问题发生的原因都是不同的,来访者所感受到的痛苦、认识到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都只具有表面性。心理咨询工作者对来访者的帮助,在于他对于来访者心理问题的领悟程度。心理咨询工作者不仅要有敏锐细致的观察力,更要有认识问题的穿透力。

因为,对许多有心理问题、心理障碍、心理疾病的人来说,一时的刺激、挫折只是其发病的诱因。导致心理问题出现的根源则可能深值于内心深处,有的甚至源于早期的童年体验。心理咨询工作者应当帮助来访者找到导致出现问题的根源,这是进行心理调节、恢复心理健康的关键一步,也是认识领悟、认知疗法的治疗手段和要达到的目的。

6.1.3.要有心理咨询的专业知识

由于心理咨询工作是社会支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助人工作,对于整个社会的综合生活质量和稳定都具有明显的意义。因此,在一些发达国家对心理咨询的从业资格都有着十分严格的规定。英国规定,在经过咨询心理学正规培训获得心理学学位之后,还要经过相关领域2年的工作实践,方可以从事临床心理咨询工作。德国规定,无论你是心理学硕士还是博士,都必须到指定地点,继续接受一般为期3年的培训和实践活动。而意大利规定为4年,奥地利规定为5年。此后,才获得独立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资格。只接受过医学训练而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的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其严格程度可见一斑。

目前,由于我国的心理咨询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相关人才,但基于社会的实际需求,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已经开始着手将心理咨询作为一个新兴的职业纳入规范化管理的范畴。但在全国范围内实现统一管理,尚需一个相当的过程,尽管如此,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人必须系统地掌握普通心理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变态心理学、医学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并接受过咨询心理学的系统学习和训练。

目前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心理咨询都被分为两大基本模式。一个是心理学模式,另一个是医学模式,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应遵循一定的规律。心理咨询必须是咨询者,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技术和手段,为来访者解除痛苦,提供帮助和服务的过程。在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中有一些其它的手段和技术,同样可以很好的解决精神病、神经症等心理疾患患者的痛苦,这可以是精神病科或心理科的治疗,但不是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咨询同样不能与“谈心”、“聊天”、“出主意”、“劝解”、“安慰”划等号。

目前,一些没有接受过心理学训练和医学训练的人,也挂牌搞起了心理咨询,有的还是在医院里,我国心理学界和医学界许多人士对这种鱼目混珠的现象表示了极大的关注。这种做法必然会败坏心理咨询这一专业性极强的工作的声誉和威信。因此,来访者有权了解咨询者的专业资格,以何种理论和方法为自己提供帮助和服务。心理咨询者有必要用事实证明自己的心理学知识结构能够胜任心理咨询工作。

6.1.4.要有较全面、合理的知识结构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所产生的观念冲突,对现实社会的失望和对本不存在的“理想世界”的希冀,使不同国家、民族、阶层、文化层次的人都面临许多共同的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个跨文化现象。但就不同国家、民族、个体来说,不论是问题的表现形式、心理症结形成的原因和调整解决的方式又都具有明显的文化特征。

既然心理问题的发生源自社会生活,解决的最有效办法也应是社会的。离开了特定的文化传统、文化氛围和个人的成长经历,心理咨询工作者就无法判断一个人是否存在着心理问题,和问题发生的原因。这就要求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具有较广泛的哲学、医学、社会学、心理学、民俗学及宗教文化,以及文学、历史等诸多人文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社会阅历,了解社会价值观念变革给人们造成的心理压力。否则,咨询、治疗就可能无从下手。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出国人员,在国外出现了心理问题,不能从国外的心理咨询专家那里得到有效帮助的原因。

6.1.5.要有适宜的人格特征

在英国,获得心理学学位之后,申请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还要经过3位专家组成的面试小组的面试。通过面试进一步考察申请者的研究能力、心理学知识水平、从事此项工作的理由和人格特点。目前,在我国正式取得心理咨询师职业资格也要经过专家小组的面试。千人千面,那么为什么非要心理咨询工作者具有相同或近似的人格特征呢?其实不是这个意思。从事心理咨询的人人格特征也是千差万别的,但是,可能具有某种特征的人更适宜从事心理咨询工作。而心理咨询者也应该对自己的情绪、观念、性格、能力等人格特征有比较清晰的了解和认识。

心理咨询是“听”的“艺术”,而不是“说”的“艺术”。能够“听懂” 来访者所述,并从中发掘出非理性层次、潜意识层次所存在的问题,这需要咨询者具有相当的理解分析判断能力。有时倾听和沉默也是一种技术,那些过于喜欢表述、爱说,老是不由自主地要打断别人谈话的人,不善于听别人讲话的人,显然不适于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必然要谈自己的某些看法和建议,但这绝不是讲道理、不是教育更不是思想工作。而是平等的沟通过程,是发现问题症结的方法,也是指导来访者调整自己获得帮助的手段之一。那些好为人师,总是要批评教育别人的人,显然也难于进入咨询者的角色。

咨询是与来访者沟通的过程,咨询者与来访者之间存在双向选择的问题。成功的咨询者能够比较迅速地建立与扩展同对方的心理接触面,能够迅速地缩小双方的心理距离,尽快地建立起自然的沟通氛围和合适的咨询关系,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往往是咨询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咨询者厌烦来访者或者来访者从根本上排斥咨询者,那么有效地咨询关系是不可能建立起来的。因此,那些不善于表达和与人沟通的人也不适于咨询工作。

咨询是帮助来访者调整自己,促进心理健康和发展自己潜在的心理功能的活动。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应当控制咨询的方向和局面,而不是控制来访者本人,做到这一点需要咨询者具有较强的自制力和独立意识。如果咨询者被来访者或喜或悲的情绪所左右,不能自己,那么咨询必然会偏离正确的方向,无法进行下去。因此,具有典型性情绪型性格的人,受暗示性比较强的人都不适宜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6.1.6.要保持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是个相对的概念,作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具有比其他人群更为健康稳定的心理,否则是没有办法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服务的。

在咨询过程中,咨询者对于来访者具有强有力的影响,这是勿庸置疑的。但不容忽视,与此同时来访者的言行及情感也在影响着咨询者。咨询者应当提高对这种交互作用影响的认识,有意识地引导咨询过程向着促进来访者成长的方向前进,利用这种交互作用的积极方面,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咨询者在帮助来访者的同时也不同程度的承受着负性刺激,咨询者必须懂得不断地调整自己,保持情绪和心理的健康。当咨询者感受到强烈的挫折,情绪处于起伏不定或处于不良心境而短时间调整不过来时,不能从事心理咨询工作。

近年来,国内几家电台知名度较高的“情感热线”、“心理热线”等受到大众欢迎的节目的主持人相继自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他们能够为别人提供咨询服务、排忧解难,为什么却解决不了自己的问题?也有某“心理救援热线”的创办人和个别心理学工作者同样出现了上述问题。因此,有人对心理咨询工作者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工作的社会价值提出了疑问。

其实,这里进入了两个误区。(1)心理咨询工作者同其他人一样,咨询者的角色只是他生活中所处角色丛中的一个方面,在生活的其它方面他同样会面临社会转轨、生活节奏加快所造成的压力,出现某种程度的困惑是不足为奇的。就如同肿瘤专家也可能会长肿瘤一样正常。另外,在心理咨询过程中,他们会从来访者那里获得不同程度的负性刺激,这也会增加他们的心理压力。

所不同的是,心理咨询工作者应该有比较健康的心理,他们拥有比较全面的心理健康知识,而且懂得如何调适自己,如何尽快恢复情绪的稳定和心理的健康。特别是,当他们短时间无法恢复稳定健康的心态时,应该懂得要暂时停止心理咨询工作。这就如同医生患有传染病,因此不能再继续接触病人一样,是个职业道德规范的问题。这样可以避免自己在咨询中继续接受负性刺激的影响,同时也防止在咨询过程中把自己的不良心理转嫁到来访者身上。要知道心理咨询工作者有时也需要别人的心理帮助。

(2)电台“情感热线”、“心理热线”的主持人,尽管通过电波帮助了许多人,树立起成熟健康的形象,但他们仍然还是主持人,并不是心理学工作者,更不是心理咨询工作者。而某“心理救援热线”的创办人也只是一个热心的社会工作者。另外,心理学是一个分支众多的庞大学科,在国际上已被承认的分支学科就有17个,还有继续增多的趋势。各分支学科之间研究的内容可能差距甚大,因此心理学工作者并不等同心理咨询工作者。但社会公众有时不会做这样的划分,往往把给别人提供帮助和心理支持的人都视为心理咨询工作者。公众的这种认识,往往给其中的一些人“涂抹”上本不具有的“光环”,表达了公众的期望值。这种情况无形中又会给当事人增加了心理压力,使其中的一些人对自己的角色认识产生了一定的偏差,总是要把问题压抑在内心深处,要用“最好的形象”面对公众,这样就有可能使某些人进一步封闭自己,错过了寻求心理帮助的时机,导致悲剧的发生。这同样不是心理咨询工作和心理咨询工作者的过错。

总之,心理咨询工作者要对自己的角色有正确的认识,当面临挫折时能够尽快地恢复心理的平衡,保持健康的心理,富于助人之心,要有严格的职业资格和职业道德规范,要有相应的专业知识,要懂得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所产生的价值观念冲突,要有一定阅历,要能够为陷于心理困境的来访者提供专业服务。唯有如此,中国的心理咨询工作才能够健康发展、才能更有效地服务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