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23

第23章 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和标志(19739)(2)

5.2.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

我们已经了解了心理健康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观点。由于警察工作是一项社会性很强,且享有“特殊权力”、专业性突出、危险性极大、工作纪律严明,要求工作主体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抗腐蚀能力、自我平衡能力的特殊工作。为了有效地实现警察工作目标,作为这一特殊群体中的每一员,都应该拥有优于其他人群的良好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标准是衡量事物的准则,是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警察心理健康标准就是可供警察群体中不同人借以衡量、判断自己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准。

5.2.1.良好的智力活动

智力又称智能。心理学家对此有各种不同的解释,至今没有统一的定义。法国心理学家A·比内把智力理解为,“正确的判断,透彻的理解,适当的推理”能力。德国心理学家施太伦(L·W·Stern)认为,“智力是指个体有意识的以思维活动来适应新情景的一种潜力”。美国心理学家E·L·桑代克认为,“智力是从事实和真理方面着眼的适当反应的能力”。心理学家布朗(F·G·Brown)似乎综合了以上意见,认为智力是学习能力、保持知识、推理和应付新情景的能力。

最近又有人对智力进行了如下划分:语文智力:对文字的意义、语音、韵律学非常敏感。这种智商高的孩子说话、认字都比较早,爱讲故事;音乐智力:对声音敏感,在理解和创造音乐方面有突出的开发潜能;逻辑数学智力:这种人对数学运算和分类、图表着迷;空间关系智力:对于视觉和空间关系的分辨能力较强;身体动力智力:对自己身体的姿势、动作和感受非常敏感;自知智力和知人智力:能反省及了解自己的情感,具有特殊的观察力和了解力。较好的具有这种能力的人,长大后大多具有领导组织能力,懂得计划和发挥各人所长。

目前我国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知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等,其核心是思维能力。我们在接受这个观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警察应该具备的智力。

敏锐细致的观察力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人对现实感性认识的一种主动形式,它是通过自身多种感觉器官综合作用认识周围事物的心理过程。同时,观察又与人的智力、情感、意志及人格因素等密切相关。人类正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才得以发现、了解许多曾经未知的事物,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警察工作承担着发现、制止、打击犯罪,维护公众安全和社会安定,服务人民的重要职责。因此,对警察感知觉的要求,就是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力。要求警察在对各种相关事物的观察中,能够做到快速反应、能够从细微末节中发现问题和可疑,并且能够做出及时准确的判断。

例如,一位民警在外出工作时,发现一位衣冠楚楚的人面对着一个广告牌站在那里。隔了一段时间,他再次返回时,那个人还是那样站在那里。这时他发现那个广告牌上根本没有张贴什么可以看的东西,原有的几张搬家公司和游医的广告早已是斑驳残破,已经找不到连贯的内容。他在看什么?为什么一直背向马路?像是在躲避什么、又像是在等什么人?这是一条很偏僻的小道,等人为什么不在更显眼处?……这样,这位民警对他进行了盘查询问,又发现了更多的疑点,后来把那个人带到派出所审查,证实是负案外逃刚刚来天津的犯罪嫌疑人。

可见,在很多情况下警察不具备敏锐细致的观察力,就会贻误战机,也可能会误伤无辜。

广泛稳定的注意力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事物的指向和集中。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有注意参与,良好的注意品质是任何心理活动顺利进行的基础。紧张复杂的工作,要求警察必须具有良好的注意品质。这种品质可以表现为,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紧张性、注意的分配和转移等方面。注意品质体现了神经活动的强度,警察工作是复杂危险的工作,在许多具体工作情况下都要求主体能够做到一心二用、一心三用。神经活动属于弱型的人,不但在注意的广度、稳定性和注意的分配与转移方面存在问题,更主要还会影响到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另外,注意品质的不佳,还会在紧张、危险、复杂的工作环境中降低人的应激水平,有可能导致工作的失误和心理问题的发生。

快速准确的记忆力

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就是记忆。记忆分为识记、保持和恢复,是人生活实践中的一种最普遍的心理现象。人的智力结构,主要由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构成,各种能力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记忆力就如同智力结构中的储存器,将观察收集的重要信息,归类、系统、保存,而丰富的知识经验的积累,对于一个人智力的提高,创造性的发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一名合格的警察,其记忆力应当达到一个较高的标准,即快速准确的记忆力。这种记忆品质可以表现为,识记的敏捷性、保持的持久性、记忆的正确性和识记的准备性等方面。在艰苦、复杂、危险的工作环境中,人的记忆品质是与抗挫折能力、应激水平、情绪平衡能力和心理健康水平密切相关的。

丰富广阔的想象力

想象是在头脑中改造已有表象,即创造新形象的过程,是人特有的高级认识活动。想象不是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简单再现,而是已有表象的改组和重建。在警察的工作中,经常需要根据被害人、证人的回忆描述和现场以及生活的其它方面的蛛丝马迹,在头脑中“恢复”犯罪过程,刻画疑犯的各方面的特征。由于当前社会的迅速发展,治安形势和犯罪特点都在不断变化,警察工作实质上已经成为颇具挑战性、创造性、开拓性的工作。因此,一个能够适应工作要求、心理健康的警察,不但能够利用头脑中各种“原型”的启发进行富有成效的再造想象,尤其能够及时激发、捕捉住闪现的灵感,具有对事物发展的预见能力,才能够克敌制胜。

灵活果断的思维判断力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而间接的反映,是对客观现实的本质认识,是脑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它反映外界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历史文明和人类智慧为我们留下三大珍贵的精神财富:科学思想、思维能力、思维方法。思维的本质是创造。思维方法具有客观性、发展性、多样性、能动性和操作性的特征。人们不断地运用思维方法发展思维能力,达尔文运用“观察法”发展他敏锐的观察力,创作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运用“目标法”发展他的注意力,他还运用“思维自由创造法”发展他的无与伦比的想象力,提出了相对论;茅以升运用“重复记忆法”发展他天才的记忆力。钱学森认为,只有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才能发展思维能力。

警察工作的特殊性,对警察主体的思维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治安形势和犯罪主体的多样化要求警察必须具备思维的广阔性;繁重紧迫的任务要求警察必须具备思维的独立性和预见性;犯罪手段和形式的不断翻新要求警察必须具备思维的深刻性、灵活型和敏捷性;工作的政策性和法律性要求警察必须具备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只要我们每个人运用富有个人特色的思维方法,开发观察力、注意力、想象力、记忆力和思维力,就能形成最佳的系统认识能力结构,促进自己认识能力的充分发展。

在不同学者提出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中,较少把智力因素独立提出的,即使提到智力因素,也只是以智力正常为标准。还有的学者认为,目前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也不能证明智力水平越低,心理健康水平就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与智力水平有各自的评估条件和方法,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在逻辑上不能彼此包容的概念。因此,不应该用一个与心理健康无关的因素来衡量心理健康。

我们认为,良好的智力是警察工作所必须,是警察的基本素质要求,同样也应该是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因为,在工作实践中和心理咨询过程中,都可以明确地感觉到由于个人智力某一方面达不到警察工作的要求,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挫折感加重、应激水平降低,有的人会因此而出现工作失误,有的人会出现种种的心理不适应和心理问题,导致个人和工作的损失。从适应警察工作的角度,我们认为应该把相应的智力要求作为警察心理健康的标准。尽管智力水平是相对恒定的,但是每个人都存在不同的开发潜能,通过认真地学习和训练,一些人的智力水平会得到提高、一些人的智力会比过去有更充分的表现。这些工作都是警察心理辅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5.2.2.拥有朋友,能够与人有效合作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的今天和明天》研究报告中指出:“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培养感情方面的品质,特别在人与人的关系中的感情品质。系统的训练有助于人们学会彼此如何交往,如何合作。”美国学者盖伊概括未来学家们的观点时说:“知道如何和他人交往与联系,这对培养人的潜能和激发每个人的活力来说是根本的东西。”美国心理学家卡耐基有一个形象的比喻:人生的成功=30%的才能+70%的人际关系协调能力。北京航天航空大学高教研究所认为:“学会合作”,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这一点重点体现在3个方面:(1)具有正确的合作观和群体创建意识。当今世界,竞争与合作并存。人才间相互协作和激烈竞争必将带来创造的活力。(2)具有合作精神。合作精神属于伦理道德体系。一个创造群体的形成依赖于每个成员的合作精神,创作过程的每一进展均是团结协作的结果。合作精神集中体现在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群体之间、创造群体之间的关系。(3)具有与人合作的能力。与人有效地合作,除了要有待人坦诚、宽厚、关心等修养外,还要有坚实的专业基础和较宽的知识面。要善于与人交流,思维敏捷,思想开朗,善于吸收对方的新思想,捕捉对方的思想火花,能使对方理解自己的观点。能否妥善处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关系,往往会影响人际间的合作。

警察工作是创造性的工作,警察工作的每一个方面都需要我们具有竞争和独立性的工作能力,更需要我们具有协调和合作的能力,以建立良好的团队精神。竞争与合作,具有乐群性,是现代人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具有良好乐群性、拥有朋友的人,不但为自己建立了有效地心理支持系统,一旦自己面临心理问题或心理危机时可以有所依靠,有助于自己尽快恢复心理平衡,同时也是良好适应性,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

5.2.3.道德的自律性

道德健康是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构成。将道德修养作为心理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正确的道德认识与道德信念相统一,正确的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相统一,具有稳定的道德情感。同时,心理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美与丑、善与恶等是非观念,能按照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人应当有良好的道德观念,并能自觉做到对此心怀神圣、有所敬畏。有良知的人总有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丝毫亵渎不得的。对此,他并非是怕受到惩罚,而是怕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他有哪些需要和欲念,但他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就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自尊,失去了自我。

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罪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症。善良的品行、淡泊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处于公心,有助于心理平衡、有利于健康。良好的心态,能促使体内分泌更多的有益激素、酶类、乙酰胆碱等,这些物质能把血液的流量、神经细胞的兴奋调节到最佳状态,从而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促使人健康长寿。而良好的习惯则是人,具有伦理道德最经常、自动化的表现。

警察工作要经常与各种社会阴暗面打交道,手中的权利又决定了他们必然会面临各种诱惑,这些都有可能在特定的情况下激发、唤醒潜意识中“本我”的欲求,导致心态的失衡和行为的偏差。而良好的道德自律性,则有助于人抵御不良诱惑的影响,保持心态的平衡和健康。

5.2.4.完整的人格和开放的性格

人格又称个性,个性是人的本性,是人与其它动物的根本区别之一,体现了人的社会性。个性是指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具有稳定性、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人格结构是由复杂的心理特征在多层次、多侧面,结合构成的整体。这些层次有:(1)体现在完成某种活动倾向方面的特征,如需要、动机、兴趣、爱好、价值观念;(2)完成某种活动的潜在可能性特征,即能力;(3)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即气质;(4)完成活动任务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方面的特征,即性格。

完整的人格是指在主体人格构成中不存在明显的人格缺陷,人格多层次、多侧面协调有序,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性格是人表现在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上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个性心理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良好的性格特点,有助于保持心态的平衡,有助于人能力的发展,有助于人接受正确的观点、观念。

完整的人格和开放的性格是警察工作所必须,也是警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之一。

5.2.5.健全而适度的情绪反应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的态度体验。情绪影响着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并且使人的心理染上特殊的主观色彩。

情绪的种类

情绪依其强度和稳定性,可以分为三种:激情、应激和心境。

激情是一种突然爆发、反应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如见义勇为、狂喜、暴怒、恐惧、悲伤和绝望等,它通常与一个人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意外刺激,所引起的激烈的内心冲突相关。激情状态下,会导致机体内部的强烈变化和明显的表情动作行为的发生。激情状态下,人的意识阈会变得窄小,自控能力会减弱,有时人变得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行为的意义和后果,导致一些违反常规甚至违法犯罪的行为发生。激情所指向的目标和导致的行为,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如制止犯罪、紧急避险和报复伤人等。

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张情况所引起的情绪状态。应激使得整个机体的生理处于高度激活的水平,表现出心律加快、血压升高、肌肉紧张、血糖增高等变化。不同心理素质的人,在应激状态下会有完全不同的反应。有的人能够集中生理和心理的优势,头脑清醒敏捷、动做准确果断,体现了超出平常的水平,正确地处理了意外发生的情况。有的人则会在意外情况下思维紊乱、举措失当,完全失去了正确反应的能力。但不论怎样,应激时间持续过长,都可能给身心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

心境是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如满意、快乐、忧郁、焦虑等等,心境具有迁移性、弥散性的特点,心境一经产生,就会使人的整个生活在一段时间内都具有同样的情绪色彩。心理健康的人积极的心境会成为生活中的主导心境,而任何一种消极心境持续时间过长,都可能会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发生。

每一种情绪状态中,都存在积极健康和消极病态的区别,人情绪的发生发展与认识过程、意志过程和人格特征密切相关。情绪的发生具有可控性、非理性、无序性、自发性和本能性等特点,因此,人能否控制和把握好自己的情绪,是其心理健康水平和综合素质的体现。而警察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情绪表现激惹性很强,经常产生过度宣泄的欲望,不良心境经常处于主导位置,这无疑是一种不健康心理的表现,往往会因此导致不良违纪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警察工作中,经常会遇到各方面因素造成的挫折、压力和情绪困扰,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情绪品质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警察组织是个战斗集体,任何工作的完成都需要良好的团队精神,任何消极的情绪,不仅会导致各种身心疾病的发生,也都可能会对他人和集体产生消极的影响。

情绪特征与健康

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恶劣情绪与病毒和细菌一样具有传染性,而心血管、癌症等疾病无不与不良情绪有关。美国洛杉矶大学医学院的心理学家加利·斯梅尔研究发现,原来心情舒畅、开朗的人,若同一个整天愁眉苦脸、抑郁难解的人相处,不久也会变得情绪沮丧起来,一个人的敏感性和同情心越强,越容易感染上坏情绪,这种传染是在特定的心理气氛中不知不觉完成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心理学家卡洛尔·凯乐普调查表明,如果一个情绪并不低落的学生和一个情绪低落的学生同住一个宿舍,这个学生的情绪往往也会低落起来。家庭中,某人情绪低落,其配偶最易出现情绪问题。美国密西根大学心理学教授詹姆斯·科恩研究表明,只要20分钟,一个人就可能受到其他人低落情绪的传染。在社会交往中,个人情绪对他人情绪有非常大的传染作用(互动、同化—内化—外化、共情),而且感情越接近越容易受到感染和影响。

当然了,这只提出了不良情绪对他人的消极传染作用。作为另一方面,积极的情绪也同样存在相互传染、相互激励的作用。积极情绪对于建设警察组织内部良好的社会心理气氛、对于提高心理素质、对于增强对不良情绪的免疫能力、对于阻止不良情绪的传染蔓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情绪(情感)智力与心理健康

情绪健康的重要意义,还在于情绪智力(emotional intelligence)对于人事业成功的重要影响作用。许多人经常使用“情商”这个概念,商数应该是可以测定的,但是,目前还无法测定情绪的商数。所以,我们在这里使用情绪(情感)智力这样的概念,尽管在翻译过程中有的人使用“情感智力”,有的人使用“情绪智力”的不同提法,但实际上两者没有大的区别,从内容上更倾向于情绪的特征。

情绪智力这个词是由巴布娜·柳纳(Barbara·Leuner)在1966年的《儿童心理学与儿童精神病学》的德文杂志(1966.6,P196—203)《情感智力与解放》的论文中首次提出的。1986年,柏尼(Wayne·L·Payne)在实验联合大学的博士论文《情感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究了发展情感智力、自我整合、恐惧、痛与欲望等问题。1989年,古力尼史班(Stanley L·Greenspan)在费尔德(Kay Field)等人主编的《学习与教育》一书中,执笔的一章《情感智力》中提出一个情感智力的综合模式,包括生物的、认知的与情感的三个方面。1990年,梅耶、迪巴洛与沙洛维(John D·Mayer;Maria·Dipuolo;Peter·Salovey)在《人格测评杂志》(Vol54(3—4)772—781,Sum 1990)上利用模糊的图形使受试者无意中说出他内心的感情,并推测他知觉到的情感的正确性、数量与范围。发现这些指标与对他人的同情能力高度相关。在情感智力中,这是一项最有分量的研究。同年,沙洛维与梅耶(Salovey;Mayer)在《想象、认知与人格》杂志上发表一篇《情感智力》,提出了情感智力的框架,并讨论情绪的有效调控、应用情感对于引起动机、制定与完成计划等问题。1993年,沙洛维与梅耶、黑丝在威格勒主编的《心理控制手册》中执笔写《情感智力与情绪的自我控制》一章,探索个人如何试图控制自己与他人的情感,有效控制情绪生活能力的个别差异,以及调控自我情感的行为策略。他们认为,情感智力是一种社会智力,包含监视、监听与辨别自己与他人的情绪、运用情绪信息指引个人的思维能力等方面。情感智力的机制与建构是(1)情感、情绪本身;(2)情感信息流通的促进与抑制;(3)特殊的神经机制。情感对各种特殊能力都有所贡献,影响信息渠道与问题的解决。

有人进一步认为情感智力是由4 种能力组成:(1)情绪的知觉、评估和表达能力;(2)思维过程中的情绪促进能力;(3)理解与分析情绪,可获得情绪知识的能力;(4)对情绪进行成熟调节的能力。

生活中有的人拥有130以上的高智商,但是,他们却无法摆脱精神上的困惑、不安、恐惧等。有的人智商平平,但却有较强的社会适应性,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戈尔曼教授研究认为:“预测一个人的未来成就,智商只能解释成功因素的20%,其余的80%则归于其它因素。其中,关键因素是情绪智慧。”情绪智慧对人生的影响作用大大超过了智商的作用,因此,过去有些人把人生成功的原因压缩到智慧这一本“书”里,无疑是个失败。美国心理学家梅拉比经过研究,总结出一个公式:信息传达的总效果=7%语言+38%声音+55%表情(情绪、情感)。另有学者认为人类90%的情感交流要通过面部表情来实现,语言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多余的。这些观点都强调了情绪智慧对人生的重要意义。进而,有学者把情绪智慧的特征概括为以下3点:(1)清晰地理解自己的情绪,准确地把握他人的情绪;(2)有效调节和控制自己与他人的情绪;(3)运用情绪积极引导和促进思维。只有了解自己并了解他人情绪的人,才能真正沟通、交流,增进往来,提高亲和力。

学者们这些即有区别,又十分接近的观点,都在强调情绪智力对于人在与人合作、社会适应过程中和潜能开发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拥有良好的情绪智力,能够准确地了解自己和理解别人,富于同情心而不悲天悯人,有良好的情绪自控能力遇事不过度情绪化,情绪活动的自身节律符合健康状态。

5.2.6.积极丰富的情感

情感是受社会制约的态度,较多的用于表达感情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积极丰富的情感是指具有良知、有正义感、社会责任感、敬业精神、职业道德和共情心,表现出热爱工作、热爱生活,充满生活情趣和创造精神。

人民警察是一种充满了贡献、奉献、献身精神的工作,仅仅有职业道德是不够的,优秀的人民警察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打击犯罪、保护人民利益的过程中应当具有良好的共情心。

共情(Empathy)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情绪体验发生质变的结果,是情感与认知相互作用的符合性体验结构。它指个体设身处地的站在他人立场上,对他人境况进行积极共鸣、平等分享和迅速应答的深层体验过程。共情是剔除了双方境遇差异情况下的一种休戚与共、合二为一的深层体验过程,是同情心净化与深化的结果,与功利性报答毫不相干,是一种融会默契的境界。基于正确立场、价值观基础之上的共情心,体现了人民警察职业的正义、真诚、平等、投入、献身精神,是做好工作的强大内驱力。良好的共情一方面是把外在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体道德动机的中介机制,另一方面,又是把内在的道德动机外化为外部道德行为的动力机制。

积极丰富的情感是良好共情心的基础,良好的共情心会十分自然地表现在其它高级情感的方方面面,体现了人民警察的良好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5.2.7.顽强的意志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且根据这一目的来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为,经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意志与情绪、情感紧密相关。积极的情绪、情感可以成为意志的动力,而消极的情绪、情感会成为意志的阻力。

意志力经常表现在面对挫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中。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过程中遇到的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挫折在生活中又可以表现为: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损失挫折等。警察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的许多工作都是在克服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完成的。因此,警察应当有较好的意志力,而且这种意志力应当表现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可以表现在扎扎实实的群众工作中、可以表现在默默无闻的线索查证工作中,也可以表现在忍饥耐劳的工作过程中,不避艰苦、不怕困难,还可以表现在面对危险的环境和凶残的犯罪分子不怕牺牲的克敌制胜精神。

我同一位年轻的民警朋友谈起当年我们出现场,没有机械化交通工具,往返100多里路都是骑自行车,无论天气好坏还是路途远近都绝不会成为不出现场的理由。他说:现在有了现场,我们一定要开车去,没车也要找一辆车。这不单单是为了省力气,也是为了争取时间,在工作中争取时间就是争取破案率。在这一点上我和他没有任何争议,当年没有机动车,骑自行车是不得已。现在犯罪手段都现代化了,我们也必须尽可能地武装自己。但是,无论到了什么时候不避艰险、吃苦耐劳的精神都不能丢,这是警察意志力和警察工作意识的基本体现。

只有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实现工作目标时面对困难和挫折,才能最大限度的保持内心的平衡,有较强的挫折容忍力,能够适时控制和发动自己的行动,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状态。这是实现警察工作目标的前提条件,也是警察工作适应和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5.2.8.正确的自我观和悦纳的态度

这指的是能够清楚地知道“我是谁?”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水平能力、社会地位和角色有着比较清楚、客观地了解,能够正确认识和处理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群体、与社会的关系,并能够以此为基础去发展自己潜能。当自己面临挫折、困难或遭受重大的失败时,能够客观的认识形势、面对自己,不自暴自弃、不自卑,具有能够在挫折中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努力、在困境中进行发展的能力。

5.2.9.生理、心理年龄基本同步

对人的年龄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这里的生理年龄,指的是人的实际年龄,人的心理发展是有轨迹可循的,成年人应当有成年人的心理水平。当然了,8、90岁的耄耋老人保持着浓厚的生活兴趣,不存在老年人意识,以比实际年龄年轻得多的心态去享受生活,这很可能是心理平衡健康的标志,是可喜的事情。但是,由于某种原因心理的某一部分在人发展的早期阶段发生了停滞或变得缓慢,就会出现生理、心理年龄发展不同步、心理年龄滞后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国外有学者提出了“早期停止性行为的成熟”、早期“认知图”等观点。

所谓“早期停止性行为的成熟”指的是,人发展到一定阶段,到了应该或者必须与包括异性在内的他人交往的时候,由于过度保护、过度限制等原因,仍处于相当的封闭状态,没有得到这方面训练和学习的机会。那么,随年龄的继续增长,他们心理水平的其它方面可能并不存在明显的问题,基本上能够融人社会生活。可是,在与人交往尤其是与异性交往的过程中,出现了较大的不适应,经常产生挫折感,并体现出主体在这个方面心理年龄的滞后。

早期“认知图”指的是,童年、少年时期,重要的挫折体验对人思维方式、方法的重要影响,以及这种影响对一个人成年后如何看待自己以及所处的环境,如何看待世界上发生的事件的认识。有的人,由于社会化过程中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他的早期“认知图”具有明显的消极因素,而且相对稳定地保存下来,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使他在今后的生活中长期不能同外界发展正常的关系。这也同样体现了心理的不成熟、不健康。

现在,独生子女已经大量上岗,心理年龄滞后所导致的问题已经陆续体现出来。成熟就是健康态,心理健康最终表现为良好的社会适应和成熟状态。心理年龄不成熟、滞后的人,很难完满地适应警察的工作要求。

5.2.10.性心理健康

性心理是指围绕性特征、性欲望和性行为而展开的所有心理活动。是由性意识、性感情、性知识、性经验、性观念等结构而成的。主体的性心理是建立在个体脑组织、内分泌和性器官的成熟以及性法律、性理论道德、性文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性社会环境基础之上的。个体性心理的发育、演变,要经历性角色、性取向、性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性心理的实质是主体生理物质条件与社会化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性心理一旦达到了个体的“成熟阶段”,它就会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性心理是人格的重要构成部分,性心理健康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每个人都存在性心理健康与否的问题,但是,由于警察工作的特殊性,这一点似乎更为重要。性心理健康表现为,拥有科学的性知识、性态度,具有良好的性伦理道德观、性阈限水平适度、面对各种不良刺激和诱惑有较好的自制力、在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够与异性建立起积极有效的关系、自身性行为和节律符合健康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