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警察心理教育:警察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18680000000017

第17章 心理防御机制与警察身心保健(17665)(1)

4.1.防御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心理防御机制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弗洛伊德的基本观点之一和重要理论贡献。1894年,弗洛伊德就指出,情感可以与观念“脱节”并“转移”而与另外的观念“再附着”在一起。这里,他强调了“阻抑”(repression)的作用。这可以被认为是对防御机制最初始的表述。此后,论述各种防御机制的观点陆续出现在他的著作中,终于成为精神分析理论理解和解释各种心理(包括常态和病态)现象的一套有效地构想。(G.E.Vaillant.1992.p.4)

在其后的40年时间里,弗洛伊德辨认出并阐述了今天我们知道的几乎所有的心理防御机制,但他本人并未对防御机制做出前后一致及系统地论述。弗洛伊德(G.E.Vaillant.1992.p.4)认为防御机制有5种性质:(1)防御机制是处理本能和情感的主要手段;(2)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unconscious);(3)各种防御机制是彼此离散的(discrete);(4)尽管防御机制是精神科主要综合症的特征性标志,但他们是动力的和可逆的;(5)防御机制可以是适应性的,但也可以是病理性的。

尽管其中的(2)和(3)引起了后世学者的广泛争议,但心理防御的基本理论却被不同观点的心理学家普遍接受。G.E.Vaillant(1992)认为,防御机制是弗洛伊德对人类心理学具有创始性的贡献(p.3)。他指出,当精神病学进入21世纪时,弗洛伊德学说的许多部分可能会被抛弃,但关于防御机制的阐述却不会(p.29)。

心理防御机制是在社会化过程中、在无意识状态自然形成的,绝大多数心理防御机制均具有中性的特点,然而,如果过度地运用具有中性特点的心理防御机制、走向极端,也有可能直接导致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所以,每个人主动地了解自己那些在无意识中形成的心理防御机制,并使之向积极的方向发展,对于了解自己、发展自己都是大有埤益的。尤其对于从事着特殊工作的警察来说,职业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常处于艰苦的工作环境、面临种种危险和诱惑,同时特殊工作环境中存在的种种消极信息,不但有可能诱发出一些人潜在的不良需求,又会使个别人利用工作的理由、以冠冕堂皇的借口,不当地、错误地甚至破坏性地宣泄自己的心理能量。因此,警察了解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并努力使之向更加建设性的方向发展,不但有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而且对于提高执法水平、工作质量都是必须得。通过本单元学习,可以了解:

(1)心理防御机制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概念;

(2)心理冲突、心理挫折与防御机制的关系;

(3)心理冲突的种类;

(4)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

(5)良好心理防御机制与身心健康的关系;

(6)神经症与心理防御机制的关系。

4.1.1.关于防御机制的理论基础

心理防御机制概念是弗洛伊德提出来的,他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3部分组成,三者经常产生矛盾冲突,他把应付矛盾冲突的防卫机制称为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结构部分,体现人的本能和各种欲望,这些本能、欲望具有强大的非理性的心理能量。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一味追求满足。自我指人格中的意识结构部分,是来自本我经由外部世界影响而形成的知觉系统。自我是人的理智与常识部分,处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按照现实原则行事,对本我进行监督、管束,自我的大部分精力消耗在对本我的非理性冲动的控制和压抑上。超我是人格结构中最文明、最道德的部分,代表良心、自我理想。超我按照至善原则行事,指导自我、限制本我。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自我按照现实原则行事,超我按照至善原则行事,因此,三者经常处于冲突之中。三者的冲突,就会令人感到紧张不安,处于焦虑状态。为了应付矛盾冲突,就产生了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心理防御机制,人的本能欲望(本我)可以得到一定的表现而不触犯超我,能被现实接受,不引起自我的焦虑反应,使人的心理保持相对平衡。

4.1.2 关于防御机制的概念

当人感受到冲突和挫折后,人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解脱焦虑、愤怒情绪,从逆境中使自己得到保护的适应性倾向或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是心理防御机制。

(1)对防御机制的传统认识

心理防御机制可以具体概括为以下要点:(1)心理防御机制是适应冲突和挫折的心理反应;(2)心理防御机制是相对不随意的(完全随意的活动,如从事文体活动,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属于应对风格,不是这里讨论的范围),其目标是缓解精神痛苦,也是处理心理冲突的手段;(3)在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形成了自己的心理防御机制,但每个人经常或偶尔采用的防御方式可以是大不相同的。若使用恰当,有助于人适应社会生活,维持相对健康的心理,也可以促进成长和潜能的发挥。但是,若某种防御方式使用不当或走向极端,又会妨碍或破坏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甚至导致精神症状;(4)防御机制是用以理解和解释现象和行为的理论性或假设性的心理过程,因此不应该将现象或行为本身(如否认、被动攻击行为等)视为心理防御机制,也不应该采用症状术语(如疑病症、分裂样、自闭症等),将某种症状等同于防御机制。

(2)特质论的认识

特制论(Characteristics-oriented coping theory)认为,适应冲突和对挫折的应对反应是个体在应激反应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一贯稳定的适应行为方式,是人格特征在应激反应中的映射。

特质论源于弗洛伊德的心理防御机制理论,但是,后来心理防御机制概念得以泛化,已经不再拘泥于心理防御机制只在无意识之中进行的看法,也注重了意识领域的研究。如Bond提出,防御机制不只是一个无意识的内在心理过程,也是行为,这种行为有意识或无意识地使内在动机与外部要求相一致。他把这种行为称作防御方式,认为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防御方式,也可以由他人来评价,根据对防御方式的评价,可以实现对个体防御机制的近似了解。特质论继承了弗洛伊德关于防御机制是人格的构成部分以及防御方式功能分类学的某些观点,但批判了他对防御机制所作的无意识理解,接受了自我心理学的观点①。我们的观点更倾向于特质论的认识。

4.1.3 心理防御机制的基本作用

心理防御机制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心理机制,目前尚无完整和公认的体系,许多问题尚在研究探讨之中。通常的认识认为,心理防御机制具有以下功能。

保护人的尊严和安全;

维护自我人格的完整;

防御和消除各种不良的精神压力;

适应社会生活,协调人际关系,保持心理平衡;

保证人类身心功能的全面健康状态,从事有益的社会实践活动。

从人类生命史和社会发展史的角度来说,心理防御机制对人类的健康和安全,对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人类的心理防御功能是人人都具有的,是先天生物遗传基础上的保存,也是后天长期社会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结果。

4.1.4.对心理防御机制的几种不同区分

弗洛伊德的女儿A·弗洛伊德对心理防御机制进行了认真地研究,于1936年确认了10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们是:

(1)阻抑;(2)退行;(3)反相结构;(4)孤立;(5)取消;(6)内射;(7) 投射;(8)转向反对自己;(9)逆转;(10)升华。

DSM-3-R列举了18种心理防御机制。它们是:

(1)动作显视;(2)自闭性幻想;(3)否认;(4)贬值;(5)转移;(6)游离;(7)理想化;(8)理智化;(9)孤立;(10)被动攻击;(11)投射;(12)合理化;(13)反相结构;(14)阻抑;(15)躯体化;⒃割裂;⒄压抑;⒅取消。

(3)在美国《精神病学综合教科书》第三版中,W.W.Meissner列举的心理防御机制计30种:

(1)否认;(2)歪曲;(3)投射;(4)动作显现;(5)堵塞;(6)疑病症;(7)内射;(8)被动攻击行为;(9)投射;(10)退行;(11)分裂样幻想;(12)躯体化不成熟的机制之一;(13)控制;(14)转移;(15)游离;⒃外在化;⒄抑制;⒅理智化;⒆孤立;⒇合理化;21、反相结构;22、阻抑;23、性欲化;24、躯体化神经症性的;25、利他主义;26、期待;27、禁欲;28、幽默;29、升华;30、压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