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63

第63章 绿色组织

在李秀桦的带领下,我去拜访襄阳最大的民间环保组织“绿色汉江”的负责人李治和先生。

汽车钻进小巷,来到襄阳市第五中学。在五中院内,有一座古建筑,是当年的孔庙。现在,孔庙里陈列着五中的校史展览,这个中学已经有108年历史了。李治和先生是五中的历史老师,退休后负责编写整理校史,并经管展览室。他把“绿色汉江”的牌子,也挂在了孔庙。

李治和今年已经70岁,但身板硬朗,充满活力,说话直爽,嗓门很大。他为我们泡好了茶水,然后围着大案子坐下来说话。

李治和是襄阳市政协常委,已经连任了20年。他2001年从特级教师岗位上退下来,就思忖着如何在身体健康的时候多做点儿事情。2002年9月,有一次政协开会,他们3个退休老人又议论起来,决定成立一个群众性的环保组织,定名为“绿色汉江”。宗旨是:推进民间环保活动,开展环境宣传教育;宣传绿色消费,倡导绿色生活;促进社会发展,造福子孙后代。口号是:真心实意,身体力行,关爱水资源,保护母亲河。

“绿色汉江”经市民政局登记注册成立,成为当时湖北省首家民间环境保护组织,也是汉江流域唯一一家民间环保NGO。挂牌以后,响应者众多,吸收了个体会员132人,团体会员56个。如果把团体会员单位中的人数加起来,总会员超过千人。刚成立时候的主要任务很简单,就是把志愿者发动起来,利用休息时间去汉江边捡垃圾,相当于义务清洁工。但后来影响越来越大,也有企业出钱赞助,于是就组织环保小分队出外沿汉江进行实地考察宣传。先后进行了“徒步唐白河(汉江支流)环保行”“‘汉江源’环保行”等活动。近10年来,环保小分队深入到汉江及其支流沿岸的污染源头调查一百五十多场次,行程2.5万多公里,举办了16期环境教育培训班,向19万人进行了面对面的宣讲和图片展出,发放环保图片及宣传手册几万份,赠发环保光盘几百张,使“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理念深入人心。

李治和说,民间组织搞活动,最大的任务是找资金。民众好发动,但没钱办不成事。“绿色汉江”通过项目,向政府要一点儿,找企业给一点儿,他们的“刘家湾村民安全饮水工程”,还得到了世界银行中国代表处的援助。这个工程完成之后,获得了由世界银行、国务院扶贫开发小组办公室、民政部共同举办的“中国发展市场评选”一等奖。

栽起梧桐树,引来凤凰鸟,现在,“绿色汉江”有了广泛影响,经常得到全球绿色资助基金会(GGF)、美国自然资源保护委员会(NRDC)、加拿大“公民社会项目”、太平洋环境组织等提供的资金援助。最近,国际河流保护组织为他们赞助了一条船,这样就可以开着它巡视汉江。老百姓发现哪儿有污染,立即把电话打过来,“绿色汉江号”就开过去调查取证。

李治和说,其实,群众爱护家园的意识很强烈。有一次,他们的环保小分队来到城固县,刚过汉江大桥,村民看到“绿色汉江”的旗子,立即跑过来说,我们这儿有几个黄姜加工厂,排出的污水熏人,咱们把它炸了吧。

李治和说,民间环保组织积极性高,灵活性强,节奏快,但也有困难,就是靠山不稳,没有实权,常常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谈到南水北调,李治和说,调水是不可阻挡的,但对水源地的补偿如果不到位,那群众心里是不平衡的。

说着,他拿出一封网友来信,寄自位于汉中贫困山区工业发展受到限制的某地,信上说:如果把水调给甘肃那样的干旱地区,我们要钱就是没良心;但是把水调给经济发达的河北地区,我们就应该要补偿。

像安康那样的贫困山区,给1个亿算什么?只能叫安抚,谈不上补偿。北京的一个楼盘随便卖几个亿呢,如果没有安康调过去的水,还能卖出1平方米几万元的高价吗?

李治和越说越激昂,声音在庙堂里轰轰响,产生一阵阵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