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62

第62章 拾穗记闻

我在襄阳市人大的院中,见到了李秀桦。

李秀桦是“拾穗者”组织的主要负责人,四十多岁,清瘦文雅,现在襄阳市人大常委会从事志书的编写工作。他是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学会会员、“自然之友”会员、“绿色汉江”理事。他的文字和摄影作品发表于《中国国家地理》《南方周末》《绿色世界》等报刊,拍摄的纪录片《漳源纸事》获得第29届东京录影节优秀作品奖。

李秀桦告诉我,“拾穗者”民间文化工作群,是湖北省襄阳市民间志愿者团队,致力于汉水文化的记录、研究、保护和传播工作。其成员来自机关、学校、企业,“回到田野,守望故乡”是拾穗者的工作理念。从2004年成立以来,成员利用业余时间,开展了多次汉水人文历史的田野调查,在各级媒体发表文章、图片五百余件,DV作品二十多部。作为文化义工,“拾穗者”的成绩得到社会上的广泛认同。2008年6月,“拾穗者”团队获得“薪火相传——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年度杰出人物”提名奖。

看着李秀桦走路跛腿的姿势,我想起了他在汉水流域进行文化考察时的事故,便问其详情,他说:“2006年春节,我们去旬阳县蜀河镇拍摄烧狮子民俗活动。那天在黄州馆拍照,我爬到古戏楼上,没想到楼板已腐朽,一脚踩断从4米高的空中跌下去,又把下边的一个横梁压折,然后落地,脊骨剧疼,无法站立不能行动,在旬阳县医院住了一个星期,一看作用不大,决定回襄阳。朋友们用门板抬着我,又打通了火车站的关系,躺在火车的行李车厢里,回到襄阳。又在医院里治疗了4个月,才出院回家。现在就是腿有点微跛,不能载重吃力,其他没问题。”

李秀桦考察和宣传汉江古老文化的行动和精神,已在热爱汉水的同道朋友中传为美谈。

李秀桦的夫人艾子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她写了不少关于汉江的诗歌、散文,发表在《长江文艺》等报刊上。

午饭时,李秀桦召来了“拾穗者”的几位成员,都是古道热肠的中年人,一听说我从汉江上游来,热情得如见亲戚。本来嘛,同饮一江水,堪称自家人。

饭后,冒着细雨,李秀桦开着他那劳苦功高的旧汽车,带着我到襄阳老城墙老码头参观。

襄阳的古城墙保存完好,它筑于汉,宋改建砖城,全长7377米,其中有护壁砖墙6408米,平均高10.84米,最低处7米,最高处11米,底宽13—15米,顶宽6—11米。襄阳的护城河是全国最宽的护城河,长5060米,最宽处达250米,平均宽度180米,面积91万平方米。襄阳古城的布局很接近西安古城,只是面积小一半,但护城河比西安的宽多了,河中水流也比西安的大多了,这是汉江的优势。

最后,我们来到大北门码头。钻出城门洞,悠悠的汉江就出现在眼前,码头上长长的石条台阶被磨得油光发亮,昔日的桩眼依稀可见。过去,有多少诗人站在江边,望着江水喟叹呢?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写出了汉水雄浑壮阔、山色迷离的景色:“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据襄阳水文站统计,汉江多年的平均流量为1200立方米/秒。襄阳市区以上为五级航道,可通航300吨级船舶;襄阳市区以下为四级航道,500吨级船舶可通航到汉口。襄阳港口的最大靠泊能力为500吨。

现在,襄阳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直通武汉,水运可有可无。这是时代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