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58

第58章 水都故事

丹江口市内两条主要的长街,一叫丹江大道,一叫水都大道。江边和城区里随处可见“水都宾馆”“源头酒家”之类的名称。丹江口市政府这几年也打出“中国水都”的招牌,来进行招商引资及发展城市建设。

其实,丹江口市的行政建制,是1983年9月国务院才批准的。

丹江口市原名均县,又叫均州。均州古城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曾是楚国的发源地,也是武当山的门户。不过,它已淹没在水底。

今天的丹江口市所在地,原是老均县辖下的一个码头,名叫“沙陀营”。1958年丹江口大坝开始动工,均州城内的县直机关团体、居民搬迁到现在的市区。市区靠丹江口水利枢纽管理局(现汉江集团)和解放军总后勤部的几个工厂来支撑。

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之后,丹江口市政府将发展目标由原来定位的“工业旅游城市”改为“生态旅游城市”,积极推动以水库和武当山为主的山水一体化的旅游业并严格实施《丹江口库区以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规划》,确保库区水质长期稳定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二类要求。

近年来,丹江口市大力调整工农业结构,加强水污染防治,先后关停一百多家对汉江水污染严重的小冶金、小造纸、小制革、小化工等企业,并先后投入水污染治理资金两千多万元。

可以说,这个城市的发展,与水库建设息息相关。

现在大坝下游两公里处宽敞的大桥,即为南水北调中线源头工程的施工大桥,是中线工程中的项目,并直接为中线工程服务。该桥建设工期1年半,投资了1亿元,全长1214.75米(含引桥),主桥一联九跨,引桥为T形梁跨,双向四车道,桥面总宽19米,成为如今进入丹江口市的主要通道,是水都新的标志性建筑。

在我住的龙山宾馆下边十字路口,有一座“富汇国际”已经封顶,据说是丹江口市目前最高的楼盘,它的售价为每平方米3000元。

陪同我采访的张俊科长是老“沙陀营”人,大爷还是清代举人,在码头边建有张家祠堂,规整的四合院,门前竖着旗杆,就在大坝内几百米处,可惜也被水淹了。

张俊是建设大坝的第二代人,他父亲当年参加筑坝,后来在水利管理局工作。现在他又参加大坝加高工程,继续奋战在汉江之上。

对于汉江,张俊情深意长。他带我去江边吃鱼,对于什么银鱼、白鱼、野生的马口鱼等等,他都能认出优劣来。他从小就在江中捞鱼,熟知鱼性。他说汉江中有一种野生的感鱼(绰号淡水白鲨),2米长,几十斤重,头尖尾细,像梭子,牙大,性子烈。在水中游动时如潜艇一样,速度快,方向灵活,不好捉。捕上岸它会狂跳不已,自杀似的很快死去,因此这种鱼没法人工驯养,取不到它的精子。但该鱼肉厚、鲜香,主刺粗、细刺少,适合做鱼块、鱼丸。

在江边,我看到渔民的捕鱼小船。他们用两个白色脸盆做灯罩,每个里面装3只15瓦的电灯泡,绑在船头上,晚上为鱼鹰照明。据说一晚上可以捕到近百斤鲜鱼,每斤10元,收入千把元。

那天,我们在南水北调大桥南岸100米处,看到一户农家乐,名字叫“水都故事”,广告语是“水都第一家,园林美食城”,便走了进去。

进院,迎面是一排平房,上边挂着“农科所”的牌子。拐过房侧一片竹林,经过一排柳树秋千儿,后边才是农家乐。后院约五百多平方米面积,种植着花木,修了一条小溪,溪上有拱桥。花间溪畔摆着几十张桌子,全是本色木椅,环境还算清幽。

主人叫李兆学,中等精瘦个头,他生于1968年,是丹江口市牛河镇人。他为我们泡上新茶,然后应邀谈起他的创业经历。

“我们那儿是贫困山区,日子过得很苦。我父亲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没啥本事。我10岁时,母亲跑到河南去了,再没回来。我们兄弟三人,糊里糊涂长大了。我结婚那一年,老爸去世,兄弟三人也就分家,各过各的。我在小学当民办教师,教一年级娃娃,每月只有一百多元工资。就这,2005年,学校精减教师,把我也裁掉了。怎么办?还要养家糊口,我就一个人跑到十堰去打工,先在火车站当搬运工,装卸车皮,整天扛水泥袋、地板砖之类的东西”。

“2007年,我存了2000元,就接了一个小门面经营小吃店,把妻子女儿也从山里接出来,一起过日子,共同谋生。当时主要卖早点,豆浆油条什么的,挣点儿小钱。”

“2008年,亲戚朋友说,咱丹江口这几年发展快,国家搞南水北调工程,生意好做。于是我们全家就回来了,先在丹赵路职工大学旁边租了几间房子,还是以小吃为主,一边又搞了个小养猪场,把残汤剩饭用上。后来我看上南水北调大桥头这地方,旅游休闲来的人多,可以吃饭、打牌、看大坝大桥风景。”

“这个农家乐,是2010年5月才办起来的,租农科所的空院子,每月2000元租金。但装修购东西,就投资了50万元。”

我问李兆学:生意怎么样?客人多吗?

李兆学说:我的信念是“实实在在开店开实惠店,勤勤恳恳做人做勤奋人”,所以回头客多。另外,节假日时从襄阳、十堰等地也有不少游客来看水库,增加了收入。

我又问:挣到钱了吗?

李兆学说:才开了半年时间,最红火是7月份,每天经营额6000元,一个月达到17万元,1/3的利润,纯收入在5万元左右。现在主要是还借款,争取一年时间捞回成本。

“你怎么想起叫个‘水都故事’呢?”

“这个名字嘛,丹江口就是水都;故事嘛,有我的故事,客人的故事,大家的故事。”

“这儿位置好,名字也好,你的生意一定会兴隆的。”

“谢谢,谢谢,托南水北调的福。”

李兆学留我们吃饭,品尝他的手艺。但我们还有其他任务,就委婉谢绝了。

李兆学送我们到大门口,我让他站在“水都故事”的拱形招牌下,拍了一张照片。

在丹江口市,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故事肯定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