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55

第55章 筑坝纪年

巍峨大坝

我从汉江源头出发,终于来到丹江口。

丹江口水库大坝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的终点,也是引水进京的起点。它是一个关键性、决定性、控制性的工程。

大坝建在汉江的主流河道上,在丹江水汇入汉江之后。但因为叫丹江口水库,因此许多外地人以为它是建在丹江上。

这是汉江上的第一座现代大坝,也是新中国成立后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1958年9月1日上午11时,古老的汉江河谷中炸响了一声巨大的爆破,宣告丹江口水利枢纽工程破土开工。

1958年12月25日,右岸围堰胜利合龙。施工者将右岸一座叫黄土岭的山梁,铲平填进汉江,筑起了1320米长的围堰,迫使江水从左侧的1/3河道内流过。

1959年12月26日,毛泽东主席生日这一天,在众志成城的呐喊中,一块15吨重的混凝土块被投入江中,汉江截流。时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也是作家的王任重激动地挥笔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腰斩汉江何需惊,敢教洪水变金龙。他年更立西江壁,指挥江流向北京。”这首诗,既表现了当时的气势,也透露了引水进京的信息。

但是,丹江口工程系当年“大跃进”“放卫星”的产物,是在没有严格的规划和设计审批、没有施工机械和技术力量、没有财力物力的充分准备下,仓促上马的。1961年底,水利电力部质量检查组来到丹江口,对正在进行的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其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已浇筑的坝体混凝土出现架空和冷缝达427处,裂缝有2463条之多!

1962年,中共中央召开会议,对“大跃进”的错误进行纠正。第二天,丹江口工程被要求暂停。

当事者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经过一段时间的事故处理,质量加工,1964年12月,国务院批准了丹江口工程复工。

1968年,丹江口水库第一台15万千瓦机组投产发电。

1974年丹江口水利枢纽初期工程全部完成。此时的丹江口大坝总长2.5公里,坝顶高程162米,装机容量90万千瓦。水库蓄水运行至今近40年,经历过几次大洪水考验,大坝安如磐石。

官方称这座水库是“亚洲第一大人工湖”,老百姓称其为“小太平洋”。

丹江口水库的修建,确保了汉江下游一千五百多万亩农田免遭淹没,可灌溉鄂、豫两省六县耕地四百多万亩,改善航道六百多公里。它的确起到了造福于民的作用,多次控制了汉江这条容易发怒的蛟龙,减少了下游人民的灾难。

这个水库具备防洪、发电、灌溉、航运、养殖等多种综合效益,被周恩来总理誉为“全国唯一五利俱全的水利工程”。

数十年来,丹江口工程累计创造的防洪、发电、灌溉等综合效益五百多亿元,超过工程造价的五十多倍。在三峡工程之前,它是长江流域控制作用最好、综合效益最大、功能最齐全的水利枢纽。

时间进入新世纪,2005年9月26日,南水北调中线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开工,汉江上这座钢筋水泥筑就的巨人,又开始了第二次生长。

这次生长简称“穿衣戴帽”,让它变高变厚。

具体说,就是将坝体上的大面积旧的薄层混凝土拆除,然后进行混凝土键槽切割,对老坝体混凝土裂缝等缺陷检查并处理,闸墩钻孔植筋,基岩开挖,贴上新的混凝土,使大坝培厚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