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49

第49章 丹源护林

南水北调中线的水源,全部来自于汉江流域,而丹江则是汉江的最大支流。丹江全长443公里,总流域面积约16812平方公里,流经陕西省的商州、丹凤、商南,河南省的淅川和湖北省丹江口五个县区市,于丹江口注入汉江。丹江又名“丹水”,传说江里多产“得者多寿”的丹鱼,因而得名。商州到丹凤龙驹寨河段俗称“州河”,龙驹寨至河南荆紫关河段俗称“寨河”。《煎茶记》里称丹江为“天下名水”,《陕西通志》记载,李秀卿排列了20条天下名水,丹江名列第十五位。

丹江发源于秦岭的黑龙口一带,听说那儿有个梁坪村,是个客家人的村落。据一本家谱综集概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广东吴姓家族一脉辗转迁移来到陕西,选择秦岭山中人烟稀少,能够重新开垦土地,距离水源近,可以保证生产生活的地方定居。

后来,又有广东、湖北等地的流民加入。现在这个客家村落,共有198户781人,分6个村民小组,散布在海拔900米—1200米的七沟八岔之中。村中有吴、张、刘、王、黄等姓氏。这里的孩子,常常能说3种不同的方言,会讲许多传奇故事。

在商洛市水保站杨月秀女士、商州区水利局刘总工程师的带领下,我去探访这个丹江源头第一村。

车出商州城,向北行驶几十公里,钻进秦岭北麓的交通要塞黑龙口,沿老公路前行一段,拐进闵家河流域的小路,但见一个峡谷口,两边峭崖壁立,状若石门。路中央,竖起一座颇有乡土气息的水泥牌坊,上书“丹江源梁坪村客家山寨”几个金色大字。

进了谷口,沟里渐渐开阔,山有了分脉,水有了支流。我还看到路边栽着小木牌,上书“杀人场”“跑马场”等名称。刘总工程师说,这是旧社会村民习武的地方,杀土匪的地方。现在开展旅游,就把这些遗址开辟出来。

在村部,我们见到了村支书张述正。他是团中央命名的“全国青年创业致富带头人”,今年40岁,已当了10年村干部。

张述正带我们去看丹源,一边爬坡,一边说:“靠山、爱山,用水、护水,这是客家山寨的传统。”

“但是,新中国成立后很长时间,这儿山上的树都被砍光了,当柴烧。”

“1999年,我们开始封山护林,在村口贴了公告,禁止上山砍柴、放牧、采药、狩猎。山下黑龙口的人开着车上来砍木头,我们把车扣了。车主托人来说情,交了罚款,才放回去。于是,山外人散布说,梁坪村的人是山上的土匪,抢人咧。遇到我们的村民上街赶场,不给水喝,还扔土坷垃。但我们没妥协,时间长了,就习惯了。”

“封住了外人进来,但本村人有时偷偷伐些木头用。我们当时规定了,砍一棵树罚50元。谁知最先发现的,是我父亲砍树,同样要罚。父亲仗着我是村干部,不交。我给他做工作,他听不进去,我就把罚款交了。他砍一次,我就交一次。后来,父亲也心疼我的钱,本来就没钱嘛,他就不砍了。这下子为全村人做了样子,大家都守起规矩来……”

“随着这些封山护林、植树育林的措施,如今的梁坪村,森林覆盖率达到99%以上。”

我看到梁坪村的后山上,生长着许多经济林木。有野生天然核桃树,每斤干核桃卖7元钱,一棵树能收400斤。有茁壮的松树,松子可以吃,壳子加工成密度板。五柏子晒干10元1斤,野刺梨被收去制饮料。

到2009年底,梁坪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4元。人们栽植猪苓1.8万余窝,养殖山羊八百余只,栽植矮化核桃300亩、板栗建园200亩,开挖鱼池三百多平方米,年组织劳务输出278人,发展建筑工程队队长三十余人,发展运输大户20户。此外,还有八百多米的休闲路、20处截水坝,整修石坎136条,栽植毛竹1万余株。

现在,梁坪村也搞起了农家乐和旅游产业,夏季进山来玩儿的人还不少。

越往山顶走,植被越好。满目青翠,野花盛开,幽风散香。

突然,在山路旁的石头堆中,我们发现了一截蛇皮。张述正拾起一看,说:“这条蛇有两米长,就在附近。蛇到一定季节自己蜕皮,蛇头下的皮是中药,能治病。”

一听说附近有蛇,吓得女士不敢乱走。爱自然又怕自然,这是现代人的矛盾。

张述正走在前边开路,说:“其实,蛇是怕人的,一般不随便咬人,除非急了。”

看过“天屏石”,又越过“心石”,就到了源头处,一面凌空的悬崖上,东折西回飞落下多层瀑布,汇入一个深潭,水清映人。

水潭边有一个空烟盒,张述正捡起来说:“可能是哪个游客扔下的。但我们村民都有护水的意识,不管谁发现河中的垃圾,都会拾起来。”

“守护清流是客家人的祖辈传承,是百年使命,是自觉行为。水是我们的命根子,爱水就是爱命。”

在客家山村,依然保持着许多传统的习俗,比如每年的大年三十,禁止人们去江中取水。直至过了正月初三,在江边敬拜后,人们方可取水回家,其寓意是让这流淌了千年的江水不受打扰,也安心休养,过一个惬意的春节。

他们的确把水当做生命的一部分。

这种对水的虔诚和崇拜,在今天是多么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