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47

第47章 摄影手记(5)

汉江船韵

三千里汉江,三千里舟行,三千里风景,三千里流淌不完的故事。

汉江上的船太多了,看上去形态不一,丰富多样:头部平、尾巴翘的叫老鸹船,两头尖、形似织布之梭的叫梭子船,头如梭船、尾部后翘成卷曲状的叫秋子船,身长、体窄、尾梢向左偏的叫驳子船,身如老鸹船、尾似麻雀尾巴状的叫麻雀巴船,无篷、有桨的叫五板船,底宽、头尾大小相同的叫渡船……每种船的作用各有不同,有的运货,有的载客,有的打鱼。每条船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有它诞生和消亡的历史。

在蜀河古镇山头的杨泗庙前,我遇到一位年近八旬的老船娘。她年轻时就跟丈夫驾船跑汉口,把本地的山货土特产运出去,又将人们需要的日用品拉回来,往返几个月,吃住都在船上。大女儿就出生在船舱里,全家人与汉江的感情亲密无间。杨泗庙是过去水手修的神庙,过往船工都要上岸烧香,本地人跑船之前都要去磕头,现在因年久失修,庙宇陈旧破烂,这位老船娘就主动承担起看护的任务。每天坐在庙前,望着山下的流水,回忆滔滔的往事。

有一次我从紫阳县城乘船去洞河镇,船工是一位中年男子,他十几岁就开始在江上奔波,最早是给别人帮工,后来有了自己的小船,至今,他已经换了八条船,年龄在增长,船儿也由小变大,目前他的船算是中等,一次可拉十几个人往返于汉江瀛湖库区的几个小镇码头。他满怀信心地告诉我们,明年最迟后年,他准备购买自己的第九条船,那将是一艘比较大的豪华客轮,欢迎我们再去乘坐他的船。这位中年船工的热情和精神,深深感染了我们。他的换船经历,体现了汉江人的胸怀及生活变迁。

我听说有一个十几岁的小学生,家住在汉江南岸的巴山脚下,学校却在汉江北岸的镇上。于是,他每天拂晓自己划着小船过江来上学,傍晚又划船回家。一条小船,每天穿梭,编织着他求学上进的梦。早霞里,夕晖中,浓雾天,飞雪夜,一个瘦小的身影一只窄窄的船,划行在流动的水波之上,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情景。汉江的下一代,汉江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儿呢?船是永远的知情者。

只要有江,肯定就有船。其实,人才是船的主宰,船韵亦是人韵。随着岁月的递进,历史的更新,船的形状和设备在变化,人的精神和风姿也在变化。

汉江船韵,是我永远看不厌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