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水调歌头
18679200000002

第2章 踏访古城

傍晚时分,伴随着渐渐合拢的夜幕,我走进了陕西宁强县城。

宁强是汉水源头第一县,位于秦岭南坡余脉向大巴山过渡地带。宁强古称宁羌、羌州,置县设治已有一千三百八十多年历史。春秋战国以前,这儿是白马氐羌的据地,因此民风骁勇,争斗好战。古时烽火常燃,军旗频举,经过讨伐平定之后,就有了宁羌之说。明末李自成的义军曾转战于此,清代白莲教女帅王聪儿也带兵在此地训练,还有太平天国等组织在此活动。1935年,红四方面军攻克宁羌,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成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组成部分。后红军北上,国民政府于1942年改宁羌县为宁强县,于右任还亲为宁强题写了“安宁强固”四个大字,刻成匾额悬挂。

宁羌的“燕子砭教案”事件曾轰动中外。那是清末光绪年间(1875—1908年),外国传教士郭西德来到陕南,在燕子砭建了教堂,但洋教士凭列强之威,霸占民房民地,还借领洗之名,猥亵当地民众。燕子砭遭水灾之后,汉中政府拨款购粮、盐、布匹运到当地,委托教堂帮忙发放,于是郭西德借机诱民入教,凡入教者便可多得食品。同时,教堂又乘灾民之危放高利贷,并指使佣人和恶徒抢夺农民皇粮,民众忍无可忍,加之义和团运动的影响,便聚众三百余人,在夜晚手执灯笼火把、大刀长矛,齐集燕子砭抓了郭西德,将其处死在嘉陵江的河滩上。此事在当时的国际社会影响很大,清政府便将举事的主要召集人一一逮捕、杀害。

关于宁强,还有一件让人记忆深刻的事情。我小时候用的几分钱一盒的火柴,上面印着“宁强火柴厂生产”字样。这个火柴厂,是中国最早的火柴生产厂家之一,它于1907年,由宁羌人集资招股筹建,并且拒绝外国人加入,入股规则还明确规定:“不收非本国人之股及与非本国人有关之股,股票不得转售或抵押于非本国人,如不遵章,此票即作废纸。”这种民族自立的主张和行动,在秦巴山区的偏僻之地可谓冲天绝响。

由此可见,爱国主义精神,在宁强是深有传统的。

宁强县城规模不大,旧城已毁,仅剩一座老西门城楼在诉说当年的辉煌。前几年,人们在县城下边修筑了拦河滚水坝,将环绕城池的玉带河水蓄起来,使沿河两岸成为人们休闲的乐园。入夜,霓虹灯倒映在碧清的水面上,非常好看。很多人在河边散步,一些小商店也开门营业,有一点儿小热闹的感觉。

我在城内大街上溜达了一圈,有两个印象刻进头脑,一是有不少卖大饼的摊子。饼是擀得圆圆的,烙得黄黄的,小锅口那么大,味香,耐饥。二是不少小饭馆里有三五人结伴喝酒,并且边喝边高声划拳,气势昂昂。这情景,使我觉得颇有些羌风遗存。

自从南水北调工程开始之后,这城关镇改名为汉源镇。

晚上在宾馆看材料,我得知,为了保护水源的清洁,宁强人把已有百年历史的火柴厂关闭了,一些老职工流着泪下岗回家。宁强矿产资源丰富,和勉县、略阳被李四光先生誉为“中国的乌拉尔”,金、铁、锰、石棉等矿储量居全国前列,可是县政府不得不控制矿产开发和冶炼企业的发展,资源优势不能转化为经济优势。宁强县造纸厂曾经是一家效益很好的企业,产品在汉中境内颇受欢迎。但造纸厂没有相应的污水处理设备,浑浊的碱水顺流而下,江水瞬间变黑,县领导痛下决心,关闭了已为宁强财政作出十来年贡献、每年解决上百人就业的造纸厂。还有鑫大铁合金厂、水泥厂、酒厂、猪毛加工厂、玉米淀粉加工厂等十多家涉及污染物排放的企业,也被停产关闭。为了保证宁强县境内80公里的水源带达到一级保护区要求,不许出现排污口,数百户农家的自然猪圈也被关掉或改造。

第二天凌晨,我早早起来散步,但见两山云雾轻挂,玉树含烟,空气清新鲜冽,玉带河上弥漫着乳白色的薄气,汉源镇像一个处子,静静地躺在山与水的怀抱之中。

在拦河坝下,有一位50岁左右的中年人正持竿垂钓,我走过去与他交谈起来。

师傅贵姓?

免贵姓白。

今天不上班吗?

铁合金厂都关球了,去哪儿上班!

那,生活有没有困难?

每月发几百块钱,吃饭够了,咱山区人,要求不高。

这儿能钓到鱼吗?

能,水深了,水质好了,鱼就多了。前些年,到处是垃圾,污水排下来,臭气难闻,人都不愿到河边来,哪儿有鱼呢!治理以后,环境好了,风景好了,没事来钓钓鱼,图个舒心。

这时,又有几个老年人持竿走来,与白师傅打过招呼,然后在河边一一布下钓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