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商人经商手册
18677700000114

第114章 缺乏冒险意识

山东人可以吃苦,但绝不愿意冒险。连山东人自己也承认,他们在经商活动中缺乏冒险意识。它们宁可稳坐家中吃煎饼,也不肯外出闯荡一番。他们宁肯薄利多销,做那种四平八稳的生意,也不敢去冒风险。

纵观一下山东的历史名人、大商人、大银行家、大企业家,向来不是山东本地人。山东人中出现不了大商人,并非是山东人天生不善于经营,而是由于儒家文化长期禁锢所造成的结果。

山东是儒学的故乡,孔子历来主张对商人进行严厉打击。孔夫子言: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在他看来,好贾趋利是小人,小人则不能成大器。汉代以后,儒家被独尊,商业受到极大抑制。尤其在儒学故乡,商业更是深受鄙视。“无商不奸,无商不诈”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公理,商人不是好人的观念深深存在于齐鲁人的心中。一部《水浒传》,似乎从头到尾都在褒扬“重义忘利”这一思想,梁山一百单八将中,竟然没有一个买卖人。

由于这种轻商观念长期的潜移默化,山东人普遍认为经商致富是“背德”之事,不从商被当作“高贵的品性”来颂扬,从商者都是万不得已而为之。虽然这种观念在改革开放以后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以商为荣的风尚并没有树立起来。对小商业不屑一顾,对大商业又无力为之的状况,使山东人在经商这个领域大大落后于南方。

另外,除了观念上的原因,山东人缺乏机敏也是导致其没有大商业头脑的重要因素。历史上,齐鲁人的气质趋于质朴。憨厚朴实造成了山东人缺乏机敏与灵活性,他们的头脑中缺乏对事物的变通。对于他们所认准了的事物,他们会一根筋坚持到底。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山东人也常常是认准了一条,一意贯彻到底。

曾经有人把广东人与山东人做了个比较。广东人头脑活,他们除了实干外,还会巧干,会巧妙地利用自己的地理位置、政策的空隙、国外的资金、香港的血缘关系,生产出北方生产不出的商品,然后大举“经济北伐”,同时赚了两头。

而山东人头脑死,他们除了苦干以外,还是苦干。山东人似乎不会将政策变通使用,不会打擦边球。政策边界对山东人来讲是明确的,可谁也不敢越雷池一步。

一位广东的企业家说:“虽然都是沿海,但山东人脑瓜子死,上边让干啥,他们才干啥,而我们却只研究上边不允许干什么,这就是我们的差距所在。”

可在豪放的山东人眼里,情义是大于一切的,当然更大于买卖,情义换来了更加实实在在的买卖,实实在在的买卖又带来更大的生意。山东人的精明是通过如此的高明来体现的。说穿了,这其实是一种四平八稳的心态的表现。

即使在现代,山东商人也很少做那种投资大、风险大但利润高、见效快的买卖。他们宁肯薄利多销,做那种四平八稳的生意。循规蹈距、老实拘谨、不愿冒险,是山东人性格中一个明显的弱点。

因此,与山东人做生意时,可以利用他们的这一心态,从而获得成功。

首先,山东是经济大省,到山东进行风险投资的商机巨大,由于竞争力弱,也较其他地方容易成功。

其次,利用其四平八稳、薄利多销的心态,在进出货进行商贸活动时,学会与他们做大买卖,可以获得比较丰厚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