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8674300000031

第31章 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

杜科持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作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在“法治”与“德治”成为时代最强音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

一、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我们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中小学德育工作。江泽民同志说:“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加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为了不断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党中央和国务院曾先后下发了多个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站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战略高度,高屋建瓴地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起着指导作用,也是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一部生动的教材。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各级德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中小学德育工作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任务和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情况,中小学德育工作还很不适应。突出表现在:重智育轻德育,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在一些地方与学校依然存在;德育教育的方法手段滞后,针对性和实效性不强;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重校内教育轻校外教育比较严重;德育工作的保障措施不够有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程度不同地存在偏差,没有形成合力等。这些现象的存在,有悖于党的教育方针,有悖于素质教育之精神。

面对诸多新情况、新问题,我们要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工作中的各个环节,真正把广大青少年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立足现实,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小学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重点进行社会公德教育,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教育,联系实际对学生进行热爱家乡、热爱集体以及社会、生活常识教育。初中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品德修养。高中阶段注重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基本观点教育。同时,要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1.中小学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

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政治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是我国学校教育社会主义性质的标志。思想政治课是对中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中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我们务必要抓好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工作。在实际的教学中,要深刻领会《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用好相关教材,开足开好思想政治课。同时,要不断加强中学生时事政策教育和相关的专题教育,帮助他们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在学习评价方面,不能单纯以分数的高低来论德育教育的成败。思想政治课的考核内容,不仅是认知层面上对教材内容的识记和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认知基础上的行为表现以及在实践活动中的态度、参与过程和成果质量。考核的结果不能仅靠一张试卷来体现。对学生行为的考核,可通过任课教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等多种形式,最后由班主任综合考查,采用等级和评语相结合的方式,给学生一个恰当的结果,坚决杜绝“高分低德”的现象。

2.充分发挥中小学各门学科中蕴藏着的宝贵的德育资源的作用

在语文教学中,通过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在历史、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中国历史、基本国情、风土人情的教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在体育、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中,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和坚忍不拔的精神;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通过课题设计、查找资料、动手实验、社会调查等亲身实践,获得学习过程的感受和体验,锻炼意志品质,培养科研精神、团结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3.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

一是结合地方与学校的实际情况,努力开展和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并积极参与的多种有益活动。如组织学生观看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影视作品,参观爱国主义、法制教育基地;深入开展“中国少年雏鹰行动”、“五小行动”、“青年志愿者行动”、“手拉手,心连心”活动、“雷锋在我心中”活动、“我是合格小公民”活动等。二是充分挖掘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所蕴藏的道德资源。要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和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重大历史纪念日,举行有意义的庆祝、纪念活动,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三是开展必要的礼仪、礼节、礼貌活动。学校要定期举行升国旗、唱国歌仪式和国旗下讲话活动,开展入队、入团、入党宣誓活动和各种形式的党、团、队组织活动,不断提高学生的自身道德修养。四是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生产实习、军事训练、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勤工俭学等多种形式的活动,让学生的思想在亲身锻炼中得到洗礼。

4.良好的校园环境对中小学生健康思想的形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一要不断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加大“五化”(绿化、净化、亮化、美化、硬化)力度。优美的校园不仅给学生提供一个舒适良好的学习环境,而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他们的情操,还可以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爱校意识,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二要大力营造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人文气息。各学校都要有规范的校牌、校规、校训、校纪和各种行为规范条例来“定格”学生的思想行为,通过在校园内修设文化长廊、标语牌、警示牌,悬挂领袖及名人挂图、文明用语等来辐射学生的心灵,让校园内的每面墙壁都说话,都成为育人的阵地,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良好效果。三要狠抓“三风建设”,全力打造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生动局面。学校要采取果断措施,整顿校风,端正班风,优化学风,使整个校园逐步形成比学赶帮、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团结拼搏的精神。

三、深化改革,大力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管理和领导

1.提高全校教师对德育工作的认识,摆正德育工作的地位

要搞好德育工作,首先要对这项工作准确定位,认识到位。中小学德育工作并不是起伏不定、可有可无的,而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一定要以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针,深刻理解三代领导人关于德育工作的一些重要论述,切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要有全新的办学理念,各项工作都要充分体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特点,始终把德育为首、智育为主、育人为本作为学校工作的主线。

2.学校成立由校长挂帅,以党支部为核心,政教处、团委为龙头,班主任为前沿阵地,其他任课教师和班干部为助手的领导管理机制

学校组织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兼任组长,对学校德育工作全面领导和督察。学校党组织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员教师要在德育工作中起模范带头作用。要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作用,发动广大教职工做好德育工作。学校、年级、班级要分别制定《德育工作实施方案》和《班级德育量化考核方案》,由政教处和团委值周干部轮流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督导、教育、评比。班主任要密切配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坚决克服“不想管、怕费力,不敢管、怕报复,不会管、没方法”的消极怠工现象,并根据学校的要求,结合本班的实际,制定出相应的德育工作意见和管理办法。另外,班主任还要定期组织主题班会,开展其他一些公益活动来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其他任课教师和班、团队干部要做好助手,积极配合德育工作的开展。

3.建立德育工作研究小组和学生思想信息反馈渠道,及时了解德育现状,解决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学校要重视中小学德育的科学研究工作,不断探索德育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觉悟和思想道德素质,使学校拥有一支品德高尚、业务精湛、为人师表的德育工作队伍。

4.强化中小学德育工作的表彰奖励和督导评估机制

一要赏罚分明,对德育工作成绩突出的领导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对忽视或丢掉德育工作的教师给予适当的处罚。二要严格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与晋升职称、评模选优等挂钩。三要加强督导,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班子要定期对德育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学校、家庭、社会要共同努力,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相补充,形成合力,确保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中小学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举。我们只有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探索新的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不断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水平和效果。

(作者系安康市教育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