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大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18674300000030

第30章 新时期道德建设方法刍议

王晓鹏 朱坤宁

“道德”一词最早出现在老子的《道德经》中,文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道当时的意思是指事物发展的规律和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德”是我国古代道家强调治国的根本方法,道家所推崇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和“德治”。当时主要指依靠天子和民众的修养、德行来实现理想中的太平盛世,与韩非子倡导的“法治”一样,当时都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现在人们常讲的道德则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该遵循的基本社会规范。相对于法律而言,它一般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等对人们的行为形成“软约束”,大体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社会公德,二是家庭美德,三是职业道德。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们国家开展了以“五讲四美三热爱”为主题的社会公德教育和以“敬业爱岗奉献”为主题的职业道德教育,使社会主义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深入人心,家庭美德教育也推出了很多典型,“好媳妇”、“好公婆”、“五好家庭”的评比也促进了家庭的和睦幸福,“向雷锋同志学习”一度成为一代青年的远大志向和理想,在社会上形成了良好的道德氛围。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随着分配制度的多元化和经济制度的多成分化,人的价值取向和理想信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道德一度被人们忘记在角落里,乃至社会上出现了许多道德严重失范的现象:权钱交易、物欲横流、尔虞我诈、买官卖官、信用危机、铺张浪费等现象,甚至“笑贫不笑娼”、“我是流氓我怕谁”、“欠钱的是大爷”、“以坐牢为荣”等丑恶现象也沉渣泛起,“延安精神”、“学习雷锋”、“五讲四美”甚至被某些人耻笑为“傻子”。那么,我们的道德教育和建设到底怎么了?

应该看到,这些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发展变革中一些深层次矛盾不断暴露和这些衍生物的不断出现,说明我们的道德教育和道德建设任务还很繁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那么,针对新的形势新的任务,我们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加强道德建设呢?如何运用更加有效的手段来夯实这个基础呢?笔者提出以下几点思路,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加强制度建设,不断增强道德建设的可操作性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初始时期,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造成了公民道德的多层次化,就整个社会而言,在价值取向中“讲实惠”的价值观念占据首位。针对这种情况,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须从以社会公德为核心的基础文明建设抓起,不仅要重视社会道德建设中的认识功能,更要重视道德的实践功能。要让人们把社会道德规范付诸社会道德实践,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工作和日常生活中去,运用到全部的社会生活中去,使社会道德的规范变成行为准则,使抽象的道德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可遵守、可实践。

首先,公民道德建设必须从“低层次、小角度”开始。“低层次”就是以社会道德的最低层次――社会公德教育为起点。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是社会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会文明程度的表征,是社会主义公民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它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进步。社会公德是一个人的道德基础,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等,它是人在社会公共生活中所遵循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其核心就是学会如何做“人”,把“人”字写端正。因此要把公民道德教育的着力点定在人格的培养上。“小角度”就是社会公德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低层次、小角度”的道德建设,不仅使社会公德建设变得实在、具体,可评估、可操作,而且为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过去,我们只重视高层次的道德建设,忽视低层次的道德建设,结果高层次的道德建设收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就是道德建设没有从基础入手,就好像万丈高楼没有打好地基就建不起来一样。

其次,社会公德建设必须重视公约、行为准则等制度化建设和制度约束。公约、行为准则、制度是社会公德的具体化,并且引导着社会公德向前发展。通过公约、行为准则等制度化建设,使得公民对社会公德的要求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也可以改变以往大而空、只说不做的现象。公德教育属于正面教育,但属于“软约束”,而制度属于“硬约束”,前者是引导人们自觉去做,后者则是约束人们必须去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每一个城市、社区、单位都要建立完善的市民、员工公约、行为准则和有关制度,使公民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再次,公民道德建设必须注重加强道德监督。表现社会公德的公约、行为准则在实施过程中如得不到认真的贯彻和执行,或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矛盾和阻力不予解决,将使制度和公约变成一纸空文,不仅社会公德得不到维护,而且还有损公约和制度本身的严肃性,使人们遵德守纪的意识淡化。因此,在实施公约和制度的过程中,还必须加强监督。道德监督的主要形式是社会舆论。社会舆论是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它对于抵制不道德行为、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和素质,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加强道德监督,一定要形成正确的、强大的社会舆论,引导整个社会进行正确的道德取向。前几年,由于道德评价出现多元化,在社会舆论方面曾一度出现了一些不良的道德评价,如把“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说成是“傻子”,把“老实”与“无能”画等号,把“忠厚”说成“无用”的别名,甚至把“学雷锋”说成是“傻人”办“傻事”,只要能来钱,就是有本事,从不管是骗来的、偷来的还是贪来的。因此,要加强道德监督,不仅要靠强大的社会舆论进行监督,而且要有正确的社会舆论进行引导;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对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认识进行抨击,而且要同不道德的行为和丑恶现象进行坚决的斗争,从而大力倡导和宣传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弘扬高尚的道德情操,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要有有力的监督检查工作队伍,加强日常的监督和检查工作。

第四,在贯彻执行公约、制度过程中要坚持从严原则,建立有效的奖惩机制。而且建立制度时,要充分体现相关的道德规范和具体要求,要把思想引导与利益调节、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统一起来,加强督促检查,严格考核奖惩。一旦有人违反了公约和制度,就应该按照规定的要求做出裁决,予以处理。这样既可以教育本人,又可以使周围人引以为戒。对模范遵守规章制度的良好行为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这既能使良好的道德行为得到弘扬,又能使周围的人受到教育和鞭策。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将“软约束”化为“硬考核”。这运用到职业道德建设中,同样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人的自觉性是罚出来的”,这话虽然听起来不入耳,但确实显示了一定的道理,新加坡之所以在市政管理方面先进,拥有“花园之国”的美誉,就是因为它有严管重罚的城市法规。大连市火车站常年都有一支卫生检查组,对于乘客一些小的常识性的错误处罚也从不手软,连随地丢烟头般的小事也能罚的让人心痛,虽然说狠了点,但是确实达到了教育警戒的目的,如果轻描淡写、听之任之的话,哪能常年确保车站有一个良好的环境?所以,检查监督者要不徇私情,不受干扰,不惧压力,以维护公约和制度的实施。

二、抓住重点,运用灵活的方法,加大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力度

近年来在道德建设领域出现的严重的道德失范现象再一次告诫我们,必须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宣传教育。道德建设教育先行。因此,当前的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学习、宣传、贯彻好《纲要》,使《纲要》中提出的“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二十字方针深入人心。

首先,道德建设宣传教育要抓住重点。一是要强化对青少年的教育。青少年的思想比较单纯,如同一张白纸,写下什么就是什么,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感染。如果青少年从小能够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和熏陶,那么势必对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很大的帮助。二是要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在我国,党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党员领导干部又是全党的表率,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关键在党,首先在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要想在群众中有号召力,将群众凝聚起来,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应该在道德建设方面起示范带头作用。三是强化先进典型的示范作用。近年来,我们在道德建设方面树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典型人物,如雷锋、焦裕禄、孔繁森、汪洋湖等,确确实实起到了很好的教育示范作用,也成为一代又一代青年学习的榜样,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面对社会大潮的冲击和种种利益的诱惑,典型人物的示范作用也在逐渐弱化,人们似乎感觉到典型人物离得太遥远,可望而不可即,学习他们没有太多的实际利益。这恰恰反映了道德教育的薄弱环节,所以我们应该在自己的身边多树立起一些树得起、站得牢、走得远、经得起考验、真正具有先进性的典型,用先进人物的事迹激励和鼓舞每一个人,使广大群众能从身边的先进典型中得到启迪,受到教育,见贤思齐。树立起典型不能只树不管,还需要各级充分地关心先进典型的生活、工作和待遇问题,要做到精神鼓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其次,要发挥社会各新闻媒体的宣传优势,广泛为道德建设营造声势。报刊、电台、电视台及各级宣传部门要运用专刊、专栏、专访、专著、竞赛等多种形式,集中一段时间大打宣传攻势,广泛宣传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建设方面的典型,一切大众传媒、文化场所、精神文化产品,都要为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20世纪80年代“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之所以在神州大地成燎原之势,就是因为整个社会的宣传舆论导向都在同一时间宣讲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现在有许多企业也加入到公民道德建设的公益宣传上来了,这就是很好的现象,我们就是要动员、运用社会各种力量大张旗鼓地宣传《纲要》提出的二十字方针。另外,还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板报、文艺等形式,进入社区和广大农村,进行道德宣传教育,使社会道德规范的二十字方针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人人皆懂。在全社会大力倡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的良好道德风尚。

第三,道德建设宣传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做好四个结合。一是要把思想教育与道德建设结合起来。在思想道德建设中核心是理想信念教育,基础是公民道德建设。要在切实抓好以理想信念为核心的思想教育的同时,把公民道德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要把道德建设同业务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一切行业和基层单位,尤其是一切与广大群众密切相关的窗口行业和执法部门,都要把道德建设和业务工作结合起来,结合行业部门特色制定出自己的职业道德规范。三是要把道德建设同文明创建工作结合起来,道德建设本身就是精神文明创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公益活动、学习先进典型活动、重要节日和纪念庆祝活动、必要的礼仪礼貌活动,都要突出思想内涵,体现道德建设的要求。四是要把道德建设同物质设施建设结合起来。环境可以影响人、改造人。环境又是一种气氛,一种氛围。生活在高雅优美的环境中,人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准。“硬件”一是与社会公德建设相关的物质设施,如路旁的垃圾箱、警示牌等。二是美化绿化环境。人们美化环境,环境美化人的心灵。一个优美幽雅的环境,对人们社会公德修养的提高,具有感染、约束、引导、升华等多方面的作用。三是环境的文化建设。如公益灯箱、英模展览、文明窗口等,环境建设有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能使人受到直观的、形象的、潜移默化的教育。

第四,思想道德宣传教育要运用灵活的方法。一是要设置合理的教育内容。二是要制定科学的学习计划,在深入调查的基础上,梳理出“三德”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找准教育的切入点,克服盲目性,把教育计划定实、定准,并区分教育层次,务求教育实效。三是掌握灵活的教育宣传方法。在搞好道德理论灌输的同时,综合运用课堂教育、参观访问、座谈讨论、专题征文等多种教育形式进行宣传教育。

三、三德并举,广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以良好的机制确保道德建设收到实效

“道不可坐论,德不可空谈。”落实道德规范,重在实践,贵在行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三德并举,一个也不能少。

首先,要广泛开展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贯彻落实《纲要》,要把道德建设内容和要求,融入到思想政治工作和创建“文明单位”、“文明机关”、“先进集体”、“青年文明号”等各项创建活动之中,组织引导群众从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点滴养成入手,广泛开展“向不文明行为告别”活动,帮助干部群众深化对《纲要》的理解和认识,把道德建设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融入道德实践中去。同时,要善于利用重大节日,开展道德观教育。各种重要节日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因此,要充分利用五四、七一、八一、十一等革命节日,三八、五一、六一等国际性节日,以及春节、中秋节等民间传统节日和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纪念日等,包括宣传月和当地招商引资的重大节日,举行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庆祝、纪念活动和慰问活动,使广大群众在集体聚会、合家团圆的同时,陶冶道德情操;另外,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开展规模适当的“五好家庭”、“绿色志愿者”、“星级文明小区”等评比授牌活动,增强干部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其次,要不断加强阵地建设,拓展道德教育覆盖面。要把道德建设与机关、基层的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把道德教育向基层征收一线拓展,并且将道德教育作为基层建设规范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考核;要加强干部职工业余文化阵地建设,经常组织开展读书演讲、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体育比赛等各种健康有益的群众性文体活动;要大力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干部职工自觉树立崇尚科学文明,反对封建迷信,同“法轮功”邪教组织做斗争的理念;要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增强礼仪、礼节、礼貌意识,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当文明人;要教育干部职工坚决抵制“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第三,思想道德建设要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保证有一个良好的工作机制。认真宣传和贯彻《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各级机关党组(党委)要切实负起责任,工会、妇女、共青团等组织及人事教育、纪检监察等部门要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各尽其责,相互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合力,组织全体干部职工,包括干部职工的家庭成员参与到思想道德建设的潮流中来。总之,要坚持把实现人民利益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上下工夫,在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在法治与德治的紧密结合上下工夫,用“三个代表”的要求统领道德建设,切实在增强道德建设的实效性上下工夫。

(作者系省国税局教育处处长、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