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18673500000027

第27章 形成教育合力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

学校、家庭、社区中学生

良好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受到多方面因素影响的。德国心理学家勒温曾提出著名的公式:B=f(P、E)。这一公式表明,人的行为(B)是个体综合因素(P)与环境因素(E)的函数。这就是说,学生的心理、行为、道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学生的主体因素与客观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外部客观环境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影响、学校影响和社会影响。它们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中分别起着不同的重要作用,既不可或缺又不能互相替代。因此,学校不应该也不可能脱离家庭和社会而成为教育的孤岛。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更需要充分利用学校之外的教育资源,努力创建一种以学校教育为主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为两翼,具有强大合力的新型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是影响学生良好素质形成的三种主要的教育力量,这三种力量各有特点,对学生良好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分别起着独特的作用。为了保证各种力量共同发挥积极作用,就必然要求把各种教育力量加以整合,使各种教育力量之间密切联系、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协调一致,成为能够发挥整体教育效应的教育力量,从而形成方向一致的、更有益于促进学生良好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形成教育合力的意义

1.形成教育合力可以使各种教育力量在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教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各种教育力量方向一致。而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各种教育力量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途径、方式、程度甚至方向是不尽相同的,其间的关系也是比较复杂的。学校教育作为各种教育力量的主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其方向与社会的需求高度一致。而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则不具备这些特点,其方向与社会要求可能不完全一致。例如,在学校里要求学生形成“勤劳、节俭”的好习惯,而家庭中却可能存在着“拜金主义”,社会上也流行“享乐主义”。如此不一致的状况使得学校教育难以取得良好效果。难怪有些教师说,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五天的教育,其效果在周末两天消失殆尽,并把这种现象无奈地称做“5+2=0”现象,我们显然不希望出现这种现象。整合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重要意义首先在于确保各种教育方向一致。通过整合,使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实现一体化,具有符合社会要求的共同取向,即要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

2.形成教育合力有助于提高教育效果教育合力是一个系统,它不是各种教育力量的简单相加,而是将各种分散的教育力量加以优化组合,使之成为一个整体,从而避免各种力量间相互抵触、彼此消耗的状况,进一步提高教育效果。16岁的小刚是西安市某重点中学高一年级的学生,在学校各方面表现都比较优秀。有一段时间,老师发现他学习有退步现象。经过谈话,了解到原来是小刚的父亲为孩子买了一台电脑,孩子迷恋于电脑,每天把许多时间用在操作电脑上,因此影响了学习。找到了事情的原因,老师与学生和家长一起商量解决的办法。老师先肯定了学电脑技术是件好事,并要求他每天坚持做到完成学习任务后,再去学电脑。同时,请家长帮助孩子调整在家的作息制度,把完成作业和操作电脑的时间安排好,做到两不耽误。在老师和家长的协同帮助下,小刚的学习赶了上来,电脑技术也突飞猛进。有一次,小刚在网上遇到一个印度人提出西藏问题,他马上毫不客气地予以反驳,并自豪地告诉老师:“那时的感觉,就好像自己是外交部发言人在维护祖国的尊严一样。”这一成功的事例充分说明了教育合力的强大功能。

3.形成教育合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因此,素质教育不仅十分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整个学校教育、教学与管理过程中的主动参与程度,而且也强调学生在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中的主动参与程度。换句话说,素质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同样也是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的任务。如果形成三者之间的教育合力,使各种教育的方向、目标及对学生的要求和指导高度一致,就会有助于学生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学校教育可以在许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例如,在班级管理中,可以让学生出点子、想办法,参与班级管理的决策;在制定班级公约的过程中,可以发动全体学生参加讨论,调动大家自我管理的积极性;也可以把班级工作具体化,设立多种为班集体服务的岗位,让全体学生都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通过这些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树立主人翁意识,发挥其主体性。家庭教育中也有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空间。例如,让学生与父母一起制定学习计划和作息制度;自觉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还要帮助家长干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让孩子参与家庭事务的讨论,主动为父母出谋划策,为父母分忧解难;鼓励孩子主动与父母多交谈,多沟通,通过有意识的培养,让孩子产生“我是家庭小主人”的主体意识,使其主体性得到发展。社区教育同样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广阔天地。例如,主动参加家庭所在单位及社区的假期活动站的各种有组织的活动,参加社区或村组的志愿者服务队,利用节假日到军烈属、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家,帮助干家务、买粮、送药等,还可在植树节、爱眼日、无烟日、环境日等上街搞宣传活动,农村可在集日搞宣传服务活动;参加社区的公益性活动,使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生活,增强公民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二)教师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地位与作用1.教师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的地位与作用中学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是以班级(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担任班主任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是班级的灵魂,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及社会教育力量的纽带和桥梁,所以,在形成教育合力中,班主任始终居于主导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引导作用

形成教育合力首先要求的是教育方向的一致性,即教育方向必须要符合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与社会主导文化相一致,这样才能保证对学生产生方向一致的积极影响。学校教育与教育方针和社会主导文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与教育方针和社会主导文化的方向则可能不完全一致。要保证对学生教育影响方向的一致性,教师须从中起重要的引导作用。

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多元文化并存,不协调的思想、互相抵触的观念比比皆是,教师应该牢牢把握正确的教育方向,并对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进行积极引导,使各方面教育力量在培养目标、方向上达成共识。

通过教师的引导,家长们往往能够转变观念,也能够选择社会环境中的积极因素影响学生。例如对品德教育的态度,家长们的认识往往并不一致,有的家长只重视孩子文化知识的学习,而对养成孩子良好的品行却有所忽视,这种做法会导致孩子身心发展失去平衡。因此,优秀的教师往往非常重视这一点,在学生进入初中后的第一次家长会上就开始进行积极引导,让家长明确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重要性,明白“百年树人,以德为先”的道理。并根据中学生守则等行为规范提出具体要求:在家要尊敬父母,说话文明;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生活节俭,乐于助人;养成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等,以便使家长逐渐形成对培养孩子良好品德的正确态度,注重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校教育相互配合,培养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2)沟通作用

在建立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之间的密切联系、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中,教师起着重要的沟通作用。

家庭教育对孩子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为了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形成家校教育合力,需要教师与家长主动沟通,建立密切联系,并使之制度化,这是争取家庭教育力量的重要条件。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方式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以定期召开家长会,把学生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及进步状况向家长作详细的汇报,同时向家长了解学生在家的情况,并围绕教育中遇到的具体问题进行讨论,以便统一认识,合作施教。例如,就“如何当好中学生家长”为题展开讨论,共商教子良方。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向家长推荐《家庭与校园》、《中学生家庭教育手册》等有关家庭教育的书刊,并与家长一起学习,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还可以通过做好家访工作、建立家校联系卡、设定家长接待日等方式与家长沟通,以便互通情况交换意见。经过长期合作,会使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变得密切起来,使家长与子女的关系也更加融洽,使家校教育合力切实发挥重要作用。

(3)协调作用

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教育改革的方向和趋势。但素质教育的理论和实践要被社会广泛接受,仍需要有关方面做大量的工作。在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中,教师的协调作用表现在主动联系家庭、社区各种教育力量,通过宣传素质教育思想、现代教育观念,介绍学校在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采取的改革举措和新动向,争取各方面的理解、支持、配合,发挥各方面的优势,创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优化教育环境,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等方面。

这种协调作用首先表现在加强家校配合方面。例如,学校决定减轻学生额外的学习负担,留出时间让学生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而家长却担心这样会影响孩子学习而不理解、不支持学校的做法。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要向家长耐心解释减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让家长明白减负并不等于放松学习,而且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以打消家长的顾虑,争取家长的支持。这种协调作用还表现在主动联系社区各种教育力量以获得支持和配合上。例如,请当地解放军担任校外辅导员,做学生军训工作;请社区中的老红军、劳动模范讲革命传统,讲爱岗敬业的先进事迹;带领学生参与社区的公益活动,参加家乡的“山川秀美”工程的活动,在实践中使学生得到锻炼和提高;请新闻媒体关注配合学校的教育改革,报道学校和师生、家长及社区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等。

2.教师在形成教育合力过程中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学校教育在教育合力中处于主导地位,在形成教育合力的过程中教师起核心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合力的作用是教师的重要任务。为完成这一任务,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种心理素质:

(1)整合意识

现代学校教育一改过去封闭式教育的特点,成为开放性教育。学校外部不断变化的环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的成长。教师们越来越感受到,单凭学校的力量已无法完成对学生的全方位教育的任务,它必须是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才能完成。由于学校教育的特殊地位,开发、组织各种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的任务就自然而然落在了教师身上。因此,教师必须具备整合意识,只有具备整合意识,才可能产生整合各种教育力量的行为,从而协调好学校、家庭、社会等种种教育力量的关系,最终形成教育合力。

(2)主动精神

在整合各种教育力量的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积极态度,主动与家庭、社会有关部门联系。向他们介绍学校的情况,介绍学生的情况,宣传教育孩子的科学知识和方法。也可以向他们讲明学校遇到的困难,征求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表明希望获得他们的支持和配合,希望他们参与学校教育的愿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让家庭、社会意识到,他们也有责任有义务为培养下一代出一分力,从而与学校产生交流与互动,为教育、培养学生营造良好的环境氛围。如果教师的工作不是主动争取,而是被动等待,那么校外教育资源就不可能成为教育合力的一部分,从而使学校教育陷入孤立无援的困境。

(3)平等态度

教师在整合各种教育力量时应采取民主的作风,以平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合作者。居高临下或妄自菲薄都不利于教育合力的形成。首先要尊重家长,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家长。一方面教师对每位家长都要一视同仁,不应以家长的地位、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经济状况等,将家长分成三、六、九等而采取不同的态度;另一方面,教师和家长应当是平等的,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傲视家长,而应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与家长谈话时要用商量的口吻,不可盛气凌人,更不应在批评学生时连带家长一起训斥,这种做法是极不礼貌、不恰当的,对教师与家长之间的合作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在与社会有关部门交往时,教师也应平等待人,以热情、真诚的态度,争取社会有关部门对学校教育的支持和配合,发挥各种教育力量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