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科21世纪中学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18673500000019

第19章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

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既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提供支持和帮助,又需要青少年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配合。这是因为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仅是促进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外在条件,它们不能自然而然地起作用。所以,中学生掌握一些自我心理调控方法,使自己克服害羞感、学会人际交往、通过宣泄等技巧迅速地将失衡的心理重新扶至平衡等等是相当重要的。本部分首先介绍这三种自我心理调控的基本方法,最后介绍在学校设立心理咨询室的具体要求。

值得指出的是,中学教师理应从事心理咨询工作,但是必须通过这方面的专门培训之后才能上岗。

(一)克服害羞感:中学生自我心理调控法之一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在学校里总有一些学生因害羞而不敢与人说话,因害羞而不敢与同学交往,而内心深处却充满寂寞的烦恼和孤独的苦闷。害羞,通常被描述为胆怯、紧张和不自然等内向特征:其外在表现是,在人际交往中过多地约束自己的言行,表情羞涩而呆滞,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成为交往中的被动一方。害羞心理在中国人当中具有较大的普遍性。社会心理学认为,有55%的中国人承认自己具有害羞的心理,其中尤以女性为多;一生中从未害过羞的中国人仅占0.4%。据统计,少年时期害羞的学生占2/5,在农村害羞的女孩人数超过男孩,在城市害羞的男孩人数多于女孩。

害羞作为一种典型内向的性格特征,其消极意义远大于积极意义。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害羞可以使主体保持身份的隐秘性而具有某种独特的魅力,害羞者也可以因此而拥有较多的独处机会,这些似乎可以看做它的可取之处。但在信息爆炸、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中,它表现得更多的是消极作用:由于害羞,使人不敢在公众场合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对于集体形成正确的共识、对于领导作出明智的决策都极为不利;由于害羞,使人不敢大胆做事,这对于个人展示才华、对于上级发现人才都极为不利;由于害羞,使人不敢大胆社交,进而失去结识朋友、获取信息、参与事业的机会;由于害羞,使人不敢大胆社交进而失去得到支持、获得经验、改变命运的机会。对于中学生个人来说,害羞这一心理特征会给他们带来足以影响其一生的严重危害。现在,他们因为害羞而不敢在人前说话,担心说错了被别人笑话,因为害羞而不敢做事,害怕做不好而脸面难堪;到了将来,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害羞就会演变为胆小自卑、害怕交际、退缩封闭,最终发展为孤僻的性格并伴随中学生一生,使其在遇到恋爱、婚姻、家庭等人生问题时或坐失良机,或束手无策,进而酿成人生悲剧。

令人遗憾的是,害羞学生的潜在问题并未引起学校教师的重视,甚至可能认为害羞心理并不是什么问题,引起学校教师注意的往往是调皮学生的外在问题;老师们对害羞学生一般欣赏有加,认为他们听话好管,而将有限的精力几乎全部放在调皮学生的身上,以致很少过问害羞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很少认真地思考害羞这一性格特征对学生具有的潜在危害性。为了对全体学生负责,中学教育不能只注重发展学生的智能,还应注意帮助学生克服害羞感,使中学生的情感品质得以正常健康的发展。为此,必须探讨害羞的形成原因,进而寻找克服害羞心理的良方。

作为一种性格特征,害羞是在人的先天遗传因素的基础上、由于后天环境条件的影响而逐步形成的:从娘胎里一生下来就害羞的人极为罕见,更多的人是在早期父母教育的模式以及学校、家庭、邻里的影响下形成的。人的先天遗传因素无法改变,而后天环境条件完全可以加以改变并使其发生正面影响。于是心理学家据此提出以下克服害羞的方法:(1)改善人际关系类——大胆说话,这是人际关系改善的起步;微笑着与熟人打招呼也与陌生人打招呼;主动地帮助别人,主动地赞美别人;户外交际活动中主动地提出话题。(2)培养自信心类——从服装着手,借别人的称赞以培养自信心;在报刊杂志上发表作品,以增强自信心;与你想像中令你胆怯、害羞的人对话;在想像中消除害羞心理。作为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为害羞学生创造课堂发言、小组发言、收交作业、排练节目、参加文体表演或比赛等非说话不可、非与同学交往不可的机会,“逼”着他们迈出在人前说话、为同学办事的第一步,然后再逐步引导、鼓励他们大胆地说话、做事。

正因为在害羞性格的成因中后天环境条件占据了主要地位,所以以上主要针对后天环境条件而提出的方法应该是颇有成效的。只要引导学生不断演练以上方法,任何害羞心理都会在程度上降低甚至消除,使害羞者变成开朗大方的人。

(二)交往促发展:中学生自我心理调控法之二人类的心理变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引起的,所以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也在于对人际关系的适应。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育、自我意识独立意识的觉醒,就会越来越想摆脱家长对他的束缚,越来越想追求人际关系的发展亦即交结朋友。所以,对于中学生而言,人际交往就会逐渐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人际交往是个体社会化的必由之路,是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也是必须加以鼓励和引导的事情。

在新旧体制的转轨时期,众多因素的交互影响使青少年的交往心理出现了不健康发展的趋势,进而使人际交往障碍日益成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一大难题。具体地说,除了害羞心理以外,青少年学生中还存在着以下不利于交往的心理因素:自私——以自我为中心、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的,引起同学反感;支配——以满足领袖欲为目的,拉帮结派,惹事生非;嫉妒——对别人的优势和长处抱有憎恨情绪,加以冷嘲热讽;虚假——对他人虚情假意、缺乏真诚,只做表面文章;自傲——过高地估计自己,盛气凌人,自以为是;自恋——自我欣赏,自我关心,抱怨别人不重视自己;自卑——缺乏自信,总认为自己的优势太少,失去交往的勇气;猜疑——对他人言行过分敏感、多疑;封闭——过分地自我克制,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掩盖起来;孤僻——行为偏执,为人孤独,不愿与人交往;敌视——认为人与人之间无真善可信,厌恶他人,仇视他人;刻板——以自己的认知结构和评价标准机械地看待别人,缺乏灵活性;随意——按照自己的意愿、随着个人情绪的变化来对待交往,高兴则交,不悦则断,变幻莫测。

要克服上述不良交往心理,首先必须端正交往态度、纠正不良认知结构,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坦诚促交往观念——“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交往过程中要讲真话说实话,敢于自我袒露;交往促发展观念——人际交往是由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的重要途径、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条件,也是人格完善和自我发展的重要内容;交往互酬观念——这里的互酬主要指精神和情感方面的互相供求,交往中应互相关心爱护、互相安慰帮助,不能只索取不给予;平等交往观念——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理性主体,都有自己的尊严,所以在交往中是互相平等的关系,绝无尊卑上下优劣之分;学而知之观念——世界上只有学而知之者,绝无生而知之者,因而交往也需要学习,通过学习锻炼辩证思维、掌握交往技巧,进而正确地处理好人际关系。

其次,应注意培养学生具有一些基本的交往技能:微笑——笑是善意的象征,它可以使双方明朗活跃起来,对对方产生很大的吸引力,因此面带微笑、态度和蔼、语气温和是十分重要的技能;赞美——任何人都希望得到他人的赞同,从而证明自身存在的价值,所以对他人的优势和长处、对别人的关心和帮助要由衷地感谢和赞美,以激发对方与自己交往的热忱;宽容——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苛求他人,交往中要将心比心,善于谅解他人宽容他人;认错——交往中难免小矛盾小摩擦,问题发生后应主动承认自己的错误,以此感化对方,也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挽救已有的交往;自控——一旦发生不快之事时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切忌怒气大发、情绪波动,否则就会失去理智,进而产生不良后果;比较——交往中要以己之短比人之长,虚心学习,取长补短,若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会越比越自满,从而失去朋友。

(三)心理自救术:中学生自我心理调控法之三中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难免遇到挫折和困难,陷入心理困境也是很自然的。重要的是在陷入心理困境之后,要接受家长和老师的疏导、劝戒和安慰,同时也要掌握心理自救术以及时开展自救。

下面,介绍几种基本的心理自救术:幽默——幽默是走出心理困境的阶梯,笑是精神上的解毒剂。当生活和事业遭到挫折、人际关系出现僵局时,幽默的语言和行为常能使困境化为轻松自然,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位脾气暴躁的夫人,一天客人来访与苏格拉底谈兴正浓时,夫人跑来大吵大闹,并随手将水泼在苏格拉底的身上。这对一般人来说,简直如同掉进痛苦的深渊。苏格拉底却只是平静地笑了一笑,说:“我早知道,响雷之后一定会有大雨。”一句幽默的话语既使苏格拉底自己淡化了痛苦、摆脱了困境,又使客人走出了尴尬局面,同时也和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自慰——心理学借用“吃不到葡萄的狐狸说葡萄酸”的伊索寓言,把用某种堂皇“理由”解释事实、变恶性刺激为良性刺激以求自我安慰的现象称为“酸葡萄与甜柠檬”效应。尽管这些“理由”不过是自圆其说的“精神胜利法”,但在不如意的事情已成定局、无法挽回的时候,这样说这样做却有着维持心理平衡、实现心理自救之效,总比精神上崩溃要好得多。转移——有时候,同一情境或现实,从某一角度看可能会引起消极的情绪体验,人便陷入心理困境;但若换一个角度去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积极意义,从而化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走出心理困境。这正是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心理效应。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最初搞的是实验物理课题,但是“哪里有杨振宁哪里就有爆炸声”的现实搞得他非常窘迫。好在他听取了导师的建议,换一个角度看问题,及时转移了研究方向,终于成为理论物理大师。补偿——采取种种方法弥补生理或心理上的缺陷,以减轻或消除心理上的困扰,在心理学上称为补偿作用;还有一种补偿是以别一目标来代替原来的、经尝试失败的目标,可叫做“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补偿。著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原本专攻钢琴,当手指摔伤后一度苦恼万分,后来他将奋斗目标改为指挥艺术并一举成名。

回避——回避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不失为最易掌握也最为有效的心理自救术。处于心理困境的个体,其大脑会形成一个兴奋点;回避了能导致心理困境的外部刺激,就能使该兴奋点让位给其他刺激所引起的新的兴奋点。大脑中的兴奋点转移了,主体自然就摆脱了心理困境,这正是“眼不见则心不烦”的效果。升华——挫折和困境给人带来心理上的焦虑和压抑,若能把这种心理体验升华为一种力量并指向对己对人对社会均有利的方向,则在获得成功的同时必然会清除心理上的焦虑和压抑,达到新的心理平衡。大作家歌德年轻时曾因失恋而企图自尽,后来他终于从痛苦中清醒过来,以消逝的感情作为素材写出了名著《少年维特之烦恼》,震惊了世界文坛;我国古代的周文王、孔仲尼、屈原、孙子、司马迁等人,同样是从灾难性的困境中用升华拯救了自己,成为生活中的强者并为万世所称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关键看你如何对待挫折。若能化挫折为力量,做生活的强者,则诚为福也;若一味苦闷憋气、颓唐绝望,或干出报复社会的蠢事,则是用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就确实是祸不是福了。宣泄——当个体遭受痛苦或挫折时,通过倾诉、哭泣、击打、吼叫等方式把自己心里的委屈、痛苦、不平统统发泄出来的过程。在如何对待挫折的态度上,中国的传统文化似乎更为推崇“男儿有泪不轻弹”式的英雄气概,而对自我情绪的宣泄则往往持否定态度,例如对于那些动辄痛哭流涕的男人,人们通常讥讽其为“娘们”。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的上述理念并不科学。一个人遭到挫折后硬用意志力量压抑痛苦而强装笑容,虽然可以缓解表面的紧张,却不能消除内心深处的情绪纷扰,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此时此刻,正如闷热的夏天惟有一场大雨才能晴空万里一样,困境中的心理重压也只有宣泄出来,才能换得心理上的一片晴空。其实,“男儿有泪不轻弹”的后面还有一句:“只是未到伤心时”。可见,即使英雄男儿,到了伤心时也是可以痛哭一场以宣泄情绪的,这才是科学的态度。汉皇叔刘玄德是很懂得宣泄之道的,每当他遇到失败、挫折时便会大哭一场,一来发泄心中之闷气,二来笼络将士之人心,三来也可以借此激励士气。而东吴大都督周瑜,虽少年英武却心胸狭窄,且不懂宣泄之术,所以被诸葛亮三气之后竟然气绝身亡!

以上三方面的自我心理调控方法,对于中学生及时恰当地宣泄心理郁结,在很短时间内将失衡的心理恢复正常是极为重要而有效的。所以,中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帮助中学生掌握这些心理调节的方法技巧。

(四)韧性与情质:中学生成才的两大心理条件培养中学生的韧性与情质并使之与创造的理想相结合,对于中学生成才来说是举足轻重的条件。

何谓韧性?从它的形成来说,它产生于人的意志活动,通过意志活动的定型化与概括化而成为重要的性格特征。何谓意志?意志是人类自觉而有意识地确立自己的目标并支配与调节其行为去实现这一目标的心理过程。所以,韧性是性格的意志属性,它自觉而能动地调节着人的行为发生;在性格的完整结构中,韧性处于枢纽的地位。一个有韧性的人,能够在学习劳动过程中自觉而熟练地调节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有意识的努力来消除达到目的道路上的种种障碍,随着任务的要求来调节自己稳定的注意力、一定的肌肉紧张力、运动的速度以及精确性。

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物理学家居里夫人深知创造的理想与良好的韧性相结合才能取得优异的研究成果,她曾说过:“那些很活泼而且很细心的蚕,那样自愿而坚持地工作着,真正感动了我。我看着它们,觉得我和它们是同类,……我也是永远忍耐地向一个极好的目标努力。”同样靠着这韧性的努力,伊恩·维尔穆特在无性繁殖羊多利的技术上获得了成功,单他本人就进行了整整1000次克隆羊的实验。倘若他在第999次实验失败后停止了韧性的努力,那还会有克隆羊多利的诞生吗?现在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了,相当多的家长从偏颇的教育理念出发,对自己的“小皇帝”、“小公主”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给他们创造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环境,使得现在的青少年学生极度缺乏韧性,经不起挫折,意志薄弱到令人堪忧的程度。我国有一个少儿代表团赴日参观,与日本同龄少年儿童相比,我国少儿在智商与才能方面并不逊于邻国,但在韧性方面却有着很大差距,主要表现为不能经受挫折,在学习、生活的独立性、自制性及艰苦性等方面表现不佳。面对青少年学生在韧性方面的不良现状,期望他们大面积成才那是很不现实的。所以,研究人的韧性及其培养,不仅是非常重要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人们对于韧性(意志力)的理解,大多停留在坚持韧性的层面上,例如“水滴石穿”这句作为韧性之注解的成语,其含义就是“人的细微力量通过长期的坚持积累而产生特大的效能”。其实,作为一个完整概念,韧性不仅包括坚持韧性,它还包括独立韧性、果断韧性和自制韧性。下面分别加以简介:

所谓坚持韧性,就是在实现目标的漫长岁月中,一个人能始终保有持之以恒的拼搏精神;与这种坚持毅力相对立的是动摇性与执拗性。鲁迅在“风雨如磐”的旧中国面临反革命的文化围剿,他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奋战,其文学生涯造就了他特佳的韧性素质。而在国民党对红色根据地实施第五次“围剿”时,王明等人执拗地坚持要与敌人死拼。这种执拗性,实际上是动摇性的同义语。

所谓独立韧性,就是使行为服从于本人的理想与志趣,个体能自主地选择决定与行动,既不受外界环境的偶然影响,又不被周围的人所左右;与这种独立韧性相对立的是从众性或受暗示性。意大利著名诗人但丁在罗马教皇的迫害下被判终身放逐。在他逝世前五年当局宣布,只要但丁当众认罪,即可准许其回国。但丁为了维护自己的清白不被玷污,断然拒绝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这句深受马克思称颂的名言显示了一种可贵的独立性格特征。大量的心理学实验表明,90%以上的人具有从众性格特点,这说明独立韧性是人类难能可贵的心理品质。

所课果断韧性,就是善于在复杂的情景中迅速而有效地作出决定,并立即付诸实施;与这种果断性相对立的是优柔寡断。刘邦在鸿门宴上一旦发现了项羽谋臣范曾有意于谋杀自己的企图后,便立刻找了个借口逃之夭夭;而项羽则在要不要杀刘邦的问题上展开了思想斗争,从而丧失了大好机会。在这个例子中,刘邦具有果断韧性,而项羽则表现出优柔寡断。

所谓自制韧性,就是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人不仅应成为客观现实的主人,而且也应成为自己的主人;与这种自制能力相对立的是冲动性,具有冲动性格的人不能控制自己。史圣司马迁遭到“宫刑”后极度激愤,他硬是抑制住即将说出的一句话:“昏君,你错了!”从而避免了一场更大的杀身之祸。他将自己的激愤情绪升华为忠诚记录史实并撰写通史的巨大动力,终于写出了划时代巨著《史记》。而有位南美球员因不服裁判判决,竟然在极度冲动之下拿起手枪杀死了裁判。司马迁是自制韧性引导他走上事业巅峰的典范,而那位球员则是一时冲动导致他千古遗恨的典型。

儿童在很小的年龄便有韧性培养的自觉要求,所以在基础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中,必须十分重视训练学生的韧性。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韧性的方法很多,例如包括父母亲在内的教育者的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榜样示范等。但是培养韧性心理素质的最佳方式可以归结为以下三种:(1)艺术鉴赏与创作。1998年出了一部《少年雷锋》的电影,通过少年儿童扮演英雄,既以艺术形象感染了青少年观众,使其与英雄人物的优秀品质发生共鸣,又使少年演员经受了一场韧性锻炼。让青少年学生从小就学习需要极大韧性的琴棋书画技艺,可以通过艺术实践的磨练形成他们的韧性性格。(2)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体育不仅能增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培养他们的勤奋勇敢、自信心自豪感、集体主义团队意识,还能培养他们的忍挫能力、顽强韧性以及拼搏精神。(3)日常劳动和“工读教育”。许多不良的意志性格均起源于懒惰,故劳动是训练青少年学生韧性性格的最佳途径,这一点对于在“糖水”中泡大的独生子女来说显得更为重要。著名作家萧乾曾撰文指出:“我认为应当提倡工读,工读不仅仅解决了因经济原因而失学的问题,对于锻炼孩子的性格也大有好处。”劳动确能培养人的最佳韧性性格,世界文豪高尔基以及许多世界名人的童年经历都说明了这一点。

值得注意的是,人的韧性培养虽然与人的坚强体质这一天然素质有关,但韧性本身并非天生资质,而是自我修炼的产物。这一点,使得通过后天的教育来培养中学生的韧性性格成为可能。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幼年时体弱多病,他不得不确立培养自己韧性与意志的目标,并且通过严格的自我修炼终于获得了成功。还有一个典型例子是现代上海人余纯顺,他孤身行走8年,磨破了54双鞋,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聚居地。余纯顺认为:“走路的过程就是一种修炼,而修炼是十分痛苦的。”

翻越白山黑水时他差点被冻死,在途经贺兰山时他不慎滚落到沟底差点被摔死,在走过川藏公路时他差点被泥石流淹死……

韧性并非孤立地存在着的,一个具有良好韧性的人总是有着上佳的情质作为其基础。我们在这里所说的情质指的是人类情感活动的品质,而非情商。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人须臾不能离开社会关系而孤立存在。在诸多的社会关系中,个人的“国家”关系、“家庭”关系、“友伴”关系、“认知”关系等影响着人的行为举止,当这些行为举止一旦习惯化或定型化了的时候就会形成人的基本情感特征,例如爱国激情、人伦之情、友伴之情以及爱知之情等。列宁指出:“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匈牙利著名诗人裴多菲曾说:“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我以我血荐轩辕”则是鲁迅先生爱国情感的誓言式表白。热爱知识、热爱科学的情感虽说不很普遍,但一旦表现出来也算得上如醉如痴、惊心动魄:“……伽利略发现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时,跑到街上大叫Eureka!Eure-ka!后世就采用该词作为新发明的代称;英国化学家戴维发现了钾元素以后,一个人在实验室内大跳其舞……南唐有一位会做诗的和尚,中秋半夜忽得佳句,喜跃起撞寺钟,市民大惊。李后主不知其故,派人去捉他,待他说明后一笑释之。……对知识的这种情绪,俗称‘读书乐’。”

情绪或情感在人的事业或生活中往往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列宁曾针对这一点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则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情感实在是一切智慧之本。”情感在人的活动与行为中,具有不可低估的调节作用。从情感产生的机理看,凡能带来成功或帮助人达到既定目标的东西,就会引起积极的肯定的情绪;凡是招致失败或跟需要满足相抵触的东西,必然会形成消极的否定的情感。再从情感的调节作用看,要想获得事业的成功或创造的开展,就必须对自己的事业具有狂热的激情,同时又要善于控制消极的情绪。具有狂热的积极情感同时又控制消极的情绪,才能进而保持良好的韧性,“努力奋斗贯彻始终,……面对坎坷人生坎坷路总是不屈不挠地奋斗。”

要了解积极情感的培养方法与途径,必须了解多种情质的复合特征。例如,在科学之情中可以融入自尊之情、探险之情。哥伦布四次远航的经历可以给人们带来这方面的启发,他的每次远航均属九死一生,历尽艰险;女王听信谗言将他关押了两个月之久,更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伤害。在年老多病的晚年,第四次远航当中他发现了新大陆,终于以辉煌的科学成就捍卫了自己的尊严,同时也满足了自己的探险欲望。又如,创造之情中也可以包含自信之情、成就之情,乐圣贝多芬处于贫病交加的时期,鼓舞他奋进的就是“为贫苦人造福”的旋律创作,其中就包含了自信心与成就感。所以,培养中学生的积极情感时,一要创造条件使他们在为崇高目标而奋斗的过程中经历艰险和磨难之后,再体验成功的喜悦与一定的成就感,例如组织学生慰问解放军之前利用一个学期时间开展自制慰问品、排练文艺体育节目、消灭不爱劳动不守纪律、消灭不及格现象等活动,通过学生自身的艰苦努力达到了预定目标再向解放军叔叔汇报,即可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与一定的成就感,这样一来他们的科学情感、创造情感就可以逐步地形成。二要注意使学生产生复合式的情感体验。在上例中,学生即可以科学情感、创造情感为主同时形成成就情感、自尊情感以及自信心等复合式的情感体验。三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中学生的各种积极情感,我们认为,对于中学生来说最重要的积极情感应该是爱国激情、科学情感、创造之情以及自尊之情、人伦之情等,例如结合政治、语文、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结合文艺体育比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成就感和爱国情感,通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竞赛培养学生的科学情感、创造情感以及成就感、自尊感等等。一般以学期为时间单位,一个时间单位内以一至两种情感为主形成学生的复合式情感体验。

(五)心理咨询室:中学生患者的疏导治疗场所所谓心理咨询,是指帮助人们解决学习、工作、生活、疾病和康复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以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促进潜能充分发展的现代社会心理调控方式之一;心理咨询并非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以及对心理障碍者未来幸福的许诺,而是启发人们对人生苦难的坚忍无畏态度。建立心理咨询室是一个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标志之一,是值得中小学借鉴的先进经验。

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第一,加强自身的专业知识修养,经受了专门培训以后再来上岗。第二,遵守对患者尊重、理解、保密、坦诚和非指导性的原则,使前来咨询的学生有安全感和信赖感。第三,认真聆听前来咨询者的倾诉,使其尽情宣泄,然后进行耐心的疏导或治疗。第四,对于自己不能医治的严重心理患者要及早发现,并提供转介服务。第五,防止各种量表尤其是智商测验量表的滥用,对于心理测验结果进行评价时一定要仔细慎重,不要轻易下结论。

为了记录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充分发现潜能、预防心理疾病发生,以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定要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档案包括以下内容:(1)个人简历(学习、思想、行为、疾病史);(2)家庭成员(职业、残疾、疾病史);(3)个性特点(性格、爱好,喜欢的颜色、动物及人物,同情心、自信心、安全感、独立意识、交际程度等);(4)智商测验的日期、类型、结果及分析;(5)心理健康量表测验的日期、类型、结果及分析;(6)咨询序次、日期、主诉症状、病因分析、治疗过程、疏导措施及效果;(7)近期学习、思想表现,同学、老师及亲友诉说等材料;(8)阶段性评价(每学期一次);(9)转档记录(日期、鉴定)。

在中学教育活动中,不仅专业心理咨询工作者必须掌握有效的咨询方法,而且一般教师也应了解一些心理咨询方法:

1.聆听法——倾听来访者诉说、观察来访者体态语言、分析来访者心声的方法技巧。咨询工作者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必须与患者建立起信任和理解的关系,这是保证咨询成功的关键;而要建立起信任理解的关系,咨询者必须好好地听对方诉说,不要随意打断。学生患者上门是来寻求帮助的,如果你连好好地听人家讲话都做不到,哪还会有理解和尊重可言?而来访者一旦有了不受尊重的感觉,刚刚开始的咨询就无法继续下去了。教师易犯的职业病是,一听到对方讲话有“问题”就不由自主地打断谈话而给对方施加教育,这是教师会讲而不善听的职业特点的表现,恰巧是心理咨询中的大忌。

需要注意的第二点是,对来访者要保持适当的距离,平等相处、热情接待。这种距离既是一种空间距离又是一种心理距离,空间距离的远近体现的是心理距离的远近;空间距离太近了会使来访者的心理上感到受威胁,空间距离太远了又会使来访者的心理上感到疏远。究竟保持多大的距离比较适宜,应因人因时而异;一开始可以维持2米左右的距离,根据察言观色以及判断的结果再随时调整,直到来访者愿意诉说的距离为止。教师易犯的又一职业病是,常以教训人的口气说话,这也是心理咨询的大忌。切记:咨询者与来访者是朋友关系而非师生关系,一定要平等相待。

应注意的第三点是,要与对方保持适当的目光接触,既不能一直盯着对方看,也不能一直不看对方;一直盯着对方看会使对方局促不安,难以继续诉说,一直不看对方会使对方感到受冷落,也难以继续诉说。在聆听的过程中要有简短的应答如“噢”“噢”“是这样吗”等等,以积极的反应向来访者表示自己非常关注诉说内容以鼓励对方谈下去。

应注意的第四点是,咨询者要使自己的情感反应和体态语言与对方相适应,对方高兴时咨询者要表示喜悦,对方悲伤时咨询者要表示沉重;聆听时咨询者的身体要微微前倾,并适当地点头。总之,聆听法的关键是用“心”去听,只有听好了,才能与来访患者建立起心灵沟通的桥梁,为整个心理咨询开了一个好头。

2.暗示法——咨询者通过自己的语言或行为使来访者调动起积极的情绪,以治好心病的方法。暗示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往往有奇妙的作用;在它的作用下可以使病治愈,也可以无病生起病来。暗示分为积极与消极的两种,能使人把病治好的暗示是积极暗示,能使人无病生病的暗示是消极的暗示。心理咨询中的暗示法,利用的显然是积极暗示所起的作用。

暗示作用与大脑机能有关,而大脑机能又与由其调节的行为存在着因果关系。这种关系可表示如下:某种刺激à大脑信号à神经传递à相应行为。积极的暗示对学生增强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考试过度焦虑以及比赛怯场等都有着很好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暗示法的关键是启发患者的信任感。

3.松弛法——在暗示的作用下使人的全身肌肉从头到脚逐步放松的方法。最早提出松弛法的德国精神医学家舒尔兹,把用于松弛法的暗示程序编成几句语言表达的公式:我非常安静;我的左手或脚感到沉重;我的右手或脚感到暖和;

心跳得平稳、有力;呼吸非常轻松;腹腔感到暖和;

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此后,各国心理学家据此公式编制了放松肌肉训练的指导语和暗示语,制成20分钟左右的录音带指导患者进行松弛,经十天一个疗程的训练,患者的血压降低、心率放慢,效果显著;松弛法对于消除焦虑以及恐慌、改善人的记忆力、提高学习效率、陶冶情操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使用松弛法时必须注意:在安静的环境中使患者坐或躺得舒适之后,排除其杂念,集中其注意力,平稳呼吸并逐渐入静。

深呼吸或愉快冥想也可以使人放松,冥想指的是引导来访者回忆自己所经历过的最愉快的事情的具体经过,沉浸于回味之中使身体松弛下来。

4.疏泄法——将沉郁在心头的不愉快感受排泄出来的心理过程。在外界的强刺激下所产生的悲痛、愤怒情绪应当采取适当的方法排泄出来,否则会积郁成病。

具体的疏泄措施有:向知心好友倾诉自己的不快,向有关机构写信疏泄个人的悲痛。不要忘了,心理咨询室就是与患者有关的机构,心理咨询员就是患者的知心朋友,心理患者向咨询员倾诉就是最好的疏泄方式。“男儿有泪应轻弹”,让过度悲伤的患者痛哭一场。痛哭不仅可以减轻人的悲伤情绪,还有利于生理健康。这是因为十分悲伤的人会在体内产生亮氨酸脑啡肽和促乳素两种有害物质,溶解在泪水中的这两种物质会在痛哭中排泄出来。可通过朗诵小说或组织患者观看影视节目,诱导患者痛哭一场。

5.激励法——激发患者确立一种追求既定目标的意愿的技术。心理学实验证明,经过激励的行为与未经激励的行为其效果大不相同,前者主动自觉富有效果,后者被动消极效果不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八路军乃至解放军指战员的战前动员,就是激励法的最好运用。所以可以说,激励是积极行为的钥匙。

使用激励法时要做到:注意发现患者身上的积极因素和闪光点,通过闪光点的肯定使其“燃烧”起来,亦即唤醒患者的心理潜能并使之释放出来;唤起来访者对自己以往成功经验的回忆,激发其对成功的向往情感,创造条件促其获得成功。只有在成功的体验中才能确立起患者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咨询者必须运用敏锐的观察力,显示自己的诚恳态度,通过娴熟的技巧达到激励目的。

6.突破法——人类调整不健康的心理防御机制,旨在建立新的适合自己健康发展的心理机制的措施和技术。一个人当他处于逆境或者遇到挫折困难的时候,其心理便会保护性地形成一种本能的防御圈,以保护心理的平衡。但当这种防御形成固定的模式后,便会对心理的健康发展起到阻碍作用。这种心理防御圈因其消极被动的本质而使主体抵御新生活新事物,逐渐落后于社会生活;对于社会生活的落后又会造成主体的自卑情绪,自卑情绪反过来又会使主体更加拒绝新生活新事物,如此恶性循环终将淹没自己的人生。

例如我们经常遇到升学考试中“名落孙山”的落榜老生自叹“脑子笨,不是学习的料”,打算无所作为地度过一生。这是一种对考试失败的消极防御情绪,一旦固定下来,便会毁掉他的一生。咨询工作者可以用古今中外科学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靠自学奋斗成才的故事来启发考生,和他一起分析他的优点和长处,用这些优势扫除失败的阴影,进而闯出人生的一条新路去争取成功。

7.共情法——站在他人角度去看待问题或体验烦恼的方法,亦即体验他人的精神世界时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一样。需要注意的是,共情与同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后者仅涉及对对方情感上的安慰和物质上的帮助,前者则要进入对方的精神世界去理解和分担来访者的精神负荷;后者是一种非理智的廉价表白,前者则属一种理智的心理行为。为了区别这两个概念,我们举例说明如下:

来访者:“他们俩串通一气,一个在裁判时明显偏向对方,另一个则有意延误计时,我当时真想用刀子把他们捅死!”

咨询者:“他们叫什么名字?怎么能这样无耻,我去找他们替你出气。”这样回答属于同情,不但起不到咨询作用,反而火上浇油,使咨询者与来访者同犯错误。

咨询者:“设身处地地替你着想,你的心情可以理解,你是否认为这件事对你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这样回答属于共情,咨询者既表示理解来访者的心情,又进入了其精神世界,同时又理智地保持了自己角色应有的态度。

8.领悟法——钟友彬等人以心理动力学为理论依据,结合临床经验创立的精神分析法。他们认为,成年人发生神经症的根源在于幼年时代无意识的创伤体验,如父母离异、失去母爱、躯体病痛以及灾难、体罚、刺激、惊吓等,由此而来的焦虑叫初级焦虑;成年后由于身处困境或受到心理创伤而产生的焦虑叫次级焦虑。次级焦虑经过心理机制的加工被化装成各种神经症的症状,但病人自己并无意识。所谓“领悟”,即通过病人对儿时病因的回忆以及咨询者的解释,使病人醒悟到发病根源,进而将心病治好。

青少年的心理卫生关系到3亿中小学生能否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兴衰与未来。只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教师和家长都能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多为中学生的心理素质教育做些实事,我们就一定能托出21世纪更加灿烂辉煌的太阳!

素质教育需要什么样的教师?

中小学教师是否能成为教育家?

教师如何适应“教育适度超前发展战略决策”的需要?